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与鼻炎、鼻窦炎中的关系。方法 对住院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86例患者应用鼻窦冠状住CT观察鼻腔、鼻窦情况。结果 非偏曲侧鼻腔,82例鼻下甲肿大、肥大、下甲骨增生或下甲骨横位贴近中线,57例中鼻甲不同程度的肥大或息肉样变。偏曲同侧下鼻甲肿大19例,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9例,两侧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86例中47例惠有鼻窦炎,但偏曲两侧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鼻中隔偏曲可引起偏曲对侧中、下鼻甲及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的代偿性改变,在鼻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与鼻窦炎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对双侧鼻腔鼻窦炎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例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鼻中隔偏曲窄侧鼻腔与宽侧鼻腔鼻窦炎的发病例数分别为1691例(84.6%)比1572例(78.7%);平均秩次分别为1669.066比1285.247;危险度RR值分别为1.5比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63,P<0.01);(2)男女鼻窦炎发病率和鼻中隔向左右侧偏曲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8,1.063,均P>0.05);(3)窄侧与宽侧的解剖结构变异主要包括:钩突肥大[6.9%比26.5%],中鼻甲肥大[7.7%比38.6%],筛泡肥大[26.7%比39.9%],中鼻甲反常曲线[4.8%比14.9%],下鼻甲肥大[50.6%比62.6%],鼻中隔高位黏膜肥厚[0.5%比2.5%]。结论鼻中隔偏曲患者窄侧鼻腔鼻窦炎发病率高于宽侧;宽侧鼻腔发生代偿使鼻窦炎发病率升高;下鼻甲肥大与鼻窦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单纯性鼻中隔矫正手术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后肥大下鼻甲的变化,探讨鼻中隔偏曲患者肥大下鼻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在2010年1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合并下鼻甲肥大的鼻中隔偏曲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50例,实施鼻中隔矫正术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对照组100例,单纯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在手术后六个月观察所有患者的下鼻甲大小和鼻腔通气情况,对比两组手术方法和每种手术方法前后情况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鼻腔通气改善情况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半年,有90%的患者肥大下鼻甲与对侧下鼻甲对称。结论观察组实施单纯做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后的患者肥大下鼻甲可以自己逐渐变小,证明下鼻甲有非常强的自身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4.
鼻中隔,鼻甲联合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3年起对80例经过多种药物治疗及脱敏治疗效果不佳的变应性鼻炎,采用鼻中隔、鼻甲联合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15~40岁;病程1~20年。下鼻甲肥大并鼻中隔偏曲者50例;下鼻甲、中鼻甲肥大并鼻中隔偏曲者4例;下鼻甲肥大鼻中隔无偏曲者26例。1.2 手术方法 先行鼻中隔手术,再作鼻甲手术,手术一次完成。术后按鼻腔手术常规处理,严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并下鼻甲骨性肥大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并有术后随访1年记录的94例鼻中隔偏曲并下鼻甲骨性肥大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上述患者施行鼻中隔矫正术联合下鼻甲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组(鼻中隔矫正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术);联合下鼻甲成形组(鼻中隔矫正联合下鼻甲成形术)及联合下鼻甲部分切除组(鼻中隔矫正联合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各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1年,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组34例,治愈21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85.3%,其中轻-中度肥大者有效率96.5%,重度肥大者有效率20.0%,无出现并发症;联合下鼻甲成形组32例,治愈24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93.7%,其中轻-中度肥大者有效率92.9%,重度肥大者有效率94.4%,有1例出现并发症;联合下鼻甲部分切除组28例,治愈14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75%,其中轻-中度肥大者有效率77%,重度肥大者有效率73.7%,有5例出现并发症,各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4,P>0.05)。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组内下鼻甲轻-中度肥大与重度肥大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2,P<0.05),其余两组下鼻甲轻-中度肥大与重度肥大患者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1,χ2=0.05,P值均>0.05)。结论对鼻中隔偏曲合并轻-中度下鼻甲骨性肥大者,鼻中隔矫正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术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对下鼻甲黏膜损伤极少,最大限度保护鼻腔黏膜功能,无明显并发症,可作为首选术式。鼻中隔矫正联合下鼻甲成形术对鼻中隔偏曲合并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的下鼻甲肥大患者均有良好的疗效,对下鼻甲黏膜损伤少,并发症少,符合功能性治疗原则,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等离子下甲消融术在鼻中隔偏曲并下鼻甲肥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鼻中隔偏曲并下鼻甲肥大患者156例,随机分成:消融组85例行鼻中隔成形术加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照组71例行常规鼻中隔成形术加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术后1年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病例经统计学分析消融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消融组在术后3d疼痛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结论等离子下甲消融术在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治疗中具有治疗效果确切,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等优势,可以作为治疗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联合低温射频等离子消融术微创治疗鼻中隔偏曲并鼻甲肥大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36例鼻中隔偏曲并一侧或双侧下鼻甲和中鼻甲肥大的患者,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低温射频等离子对肥大鼻甲消融微创治疗。结果36例患者均能在局麻下完成治疗,随访3个月以上,该方法能彻底矫正鼻中隔偏曲,有效的缩小肥大鼻甲,术后患者鼻塞、头痛改善或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窥镜联合低温射频等离子消融术微创治疗鼻中隔偏曲并鼻甲肥大效果明显,创伤小,安全,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因其可在直视下操作,手术精确,对于复杂的鼻中隔偏曲及鼻中隔偏曲伴鼻息肉、鼻窦炎、鼻甲肥大者,较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具有优势。因此,它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科2001年3月~2004年5月对4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了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4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中,男35例,女11例,年龄22~51岁。其中C形偏曲11例,S形偏曲7例,高位偏曲10例,嵴突或棘突型6例,兼有两种或以上类型者12例。46例中15例伴有慢性鼻窦炎,10例伴有鼻息肉,6例伴有下鼻甲或中鼻甲肥厚,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局麻鼻内镜下微创治疗鼻中隔偏曲并下鼻甲肥大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49例鼻中隔偏曲并一侧或双侧下鼻甲肥大患者,应用局麻鼻内镜下鼻中隔手术,并根据下鼻甲肥大的不同特点予以不同处理。结果 49例患者均能在局麻下配合完成手术。随访6个月以上,患者鼻塞、头痛改善或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局麻鼻内镜下微创治疗鼻中隔偏曲并下鼻甲肥大效果明显,创伤小,费用低,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等离子低温消融术联合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及下鼻甲肥大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及双下鼻甲肥大患者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与等离子低温消融联合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术后随访1年。按照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兰州)标准,用计分法评定其疗效。结果显效76.7%(46/60),有效18.3%(11/60),无效5%(3/60),总有效率95%。治疗后各症状改善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与等离子低温消融联合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及下鼻甲肥大,疗效显著,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8例临床确诊的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0例患者下鼻甲过度肥大,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一年,38例患者中32例有效,有效率达88%。结论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采用鼻中隔矫正术治疗是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鼻腔手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25例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许炳勋,陈瑜,林卫东一年多来,我院对25名伴有鼻中隔偏曲或下鼻甲肥大的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施行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或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效果良好,报道于下。一、临床资料25例包括鼻中隔偏曲12例,其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内镜联合射频等离子消融治疗并有鼻中隔偏曲变应性鼻炎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40例并有鼻中隔偏曲变应性鼻炎的患者,应用鼻中隔次全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低温射频等离子对肥大鼻甲、鼻丘及鼻中隔前上方消融治疗。结果 40例患者均能在局麻下完成治疗,随访1年以上,该方法能矫正鼻中隔偏曲,有效的缩小肥大鼻甲,术后患者术后过敏症状消失,有效率达97.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联合低温射频等离子消融治疗并有鼻中隔偏曲变应性鼻炎效果明显、创伤小、安全,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肥厚性鼻炎、鼻中隔偏曲致下鼻甲代偿肥大、药物性鼻炎及变应性鼻炎并发下鼻甲肥大,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注射、微波、激光、高频电刀及普通手术切除等,每种方法各有利弊。为探讨操作简单损伤小、恢复好、见效快、不易复发的有效方法,我们采用下鼻甲骨折外移加后端部分切除治疗鼻慢性疾病50例(71侧),术后鼻腔通气及功能恢复情况改善良好,未见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鼻中隔偏曲患者的鼻腔形态学变化,探讨合并鼻窦慢性炎症性疾病的鼻中隔偏曲与未合并鼻窦慢性炎症性疾病的鼻中隔偏曲导致的鼻腔形态学改变有何不同。方法:1.选择110例以鼻塞为主诉的鼻中隔偏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鼻塞时间均在3个月以上,最长者鼻塞达30余年。2.根据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技术与鼻内镜检查,结合临床病史统计出合并鼻窦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病例数量,将110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合并鼻窦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病例,另一组为未合并鼻窦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病例,分别分析两组病例的鼻腔形态学改变特征,经过统计后比较两组鼻中隔偏曲病例的鼻腔形态学变化之间的差异。结果:在110例研究对象中未合并鼻窦慢性炎症病变者为73例(占总样本的66.4%);合并鼻窦慢性炎症病变者为37例(占总样本的33.6%),其中累及上颌窦的有31例(占本组的83.8%)。经过对合并鼻窦慢性炎症性疾病的鼻中隔偏曲与未合并鼻窦慢性炎症性疾病的鼻中隔偏曲导致的鼻腔形态学改变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经秩和检验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合并鼻窦慢性炎症性疾病的鼻中隔偏曲与未合并鼻窦慢性炎症性疾病的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腔形态学变化特征之间无显著区别,但前者的鼻中隔偏曲及鼻腔结构的代偿性变化在程度上可能较后者显著。2.鼻中隔偏曲患者鼻腔宽侧多数有下鼻甲和/或中鼻甲代偿性肥大,说明鼻中隔偏曲是形成结构性鼻炎的源头性解剖学变异。3.有鼻塞症状的鼻中隔偏曲者合并鼻窦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一,多数累及上颌窦。  相似文献   

16.
张远芬  李谨  张群  邹帆  王琴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7):1112-1112
患者,男,32岁。门诊以鼻中隔偏曲及过敏性鼻炎于2006年11月2日收住入院。入院后查鼻部情况见鼻梁向左侧偏曲、两侧鼻背不对称,鼻黏膜苍白,鼻中隔向左偏曲,右侧下鼻甲肥大,对1%麻黄素收缩反应差。于11月4日行鼻中隔矫正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鼻中隔偏曲为耳鼻喉科常见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术中需切除大块鼻中隔软骨和骨质结构,但在临床上发现这种手术后存在以下缺点:手术后鼻中隔柔软,有时可随呼吸摆动;部分病人存在外鼻形状改变如鼻小柱回缩,鼻底增宽等;鼻中隔穿孔时有发生。我们于2000年以来采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28例,术后效果良好,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发生,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8例患者,男19例,女9例,年龄19~68岁,单纯鼻中隔偏曲15例,鼻中隔偏曲伴鼻息肉、慢性鼻窦炎、下鼻甲肥大13例。1·2治疗方法视病情轻重和患者配合程度,采用局麻…  相似文献   

18.
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可在直视下操作,手术精确,对于复杂的鼻中隔偏曲及鼻中隔偏曲伴鼻窦炎、鼻甲肥大者,较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具有优势。因此,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科2006-01~2007-06鼻中隔偏曲患者施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厚疾病临床疗效。方法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厚患者术前给予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3~5d预防感染,应用呋麻滴鼻液连续3d滴鼻,若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可于常规麻醉后利用鼻内窥镜系统及监视系统实施手术治疗。结果31例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厚患者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100.00%。1例患者发生鼻中隔与下鼻甲粘连,经分离后痊愈,1例患者发生鼻中隔血肿,经对症处理后血肿消失,并发症发生率为6.45%。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厚手术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可显著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为分析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对鼻功能的影响,探讨对下鼻甲肥大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回顾分析我院1999—2010年下鼻甲部分切除患者364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364例患者男性206例,女性58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41岁。全部患者就诊症状都是双侧鼻腔通气不畅,偶伴有头疼、黄脓涕。X线片示各个鼻窦密度基本正常。264例患者检查双侧下鼻甲肥大,下鼻道狭窄,下鼻甲部分黏膜和鼻中隔紧贴,X线片示各个鼻窦密度基本正常,双侧下甲增大。其中鼻中隔偏曲65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