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头针治疗中风及对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张红星  张唐法 《中国针灸》2002,22(12):12-20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内皮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头针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治疗3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内皮素的含量。结果:显效率为70.0%,总有效率为90.0%,可以使中风患者血浆中过度升高的内皮素含量明显下降(P<0.01)。结论;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中内皮素含量,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3.
中风与头针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5.
头针治疗中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1995~1998年,我院观察治疗了183例中风病人,以头电针治疗并予常规体针对照。治疗前后检测了血脂相关指标,及头电针对中风后神志、语言、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183例中风患者,其中住院123例,门诊60例。中、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泰安会议和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要点。包括中经络和中脏腑渡过急性期,神志恢复正常的患者为纳入对象。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衰竭,全身极度衰竭及其他非针灸适应证患者和珠网膜下腔出血,不作为观察对象。18…  相似文献   

6.
7.
8.
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松涛 《河北中医》1993,15(1):28-29
七十年代,头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病方法之一,为了适应国际间的头针疗法学术交流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区的建议和要求,制定了  相似文献   

9.
康永为 《河北中医》1998,20(2):119-119
1头针配体针,治瘫效果奇刘某,男,60岁,农民.1995—03—10诊.中风后四肢瘫痪,伴痉挛性抽搐,口眼(口呙)斜,言语不清近3个月.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约3个月前因“脑出血”行开颅手术,术后神识较清,失语,四肢瘫痪以左侧为重,伴口眼(口呙)斜,吞咽困难.经多家医院行各种中医、西医疗法综合治疗,疗效甚微,自动出院回家疗养,邀余诊视.现症:言语不清,右侧面瘫,颈软,头部转侧、仰、伸不利,左侧肢体废用,伴有不自主痉挛、抽搐,且不能自行缓解,大小便阵发性失禁.血压22/12.5kPa,心肺正常,呼吸平稳,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腻徽黄,脉弦有力稍数.诊为中风后遗症.证属肝阳上亢,生风动血,瘀血阻络.只有针药并进,才能蠲除大疴.治疗:(1)针刺.①头针:足运感区、运动区(上、中、下)、言语一区、晕听区,每日1次,得气后留针2小时;②体针;第1组为胃俞(双)、肾俞(双)、风池、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承山.第2组为三焦俞(双)、气海俞(双)、天柱、肩廖、尺泽、间使、秩边、中渎、足三里、三阴交、丘虚.2组穴位交替使用,以防穴位疲劳.每日1次,得气后留针30分钟.③电针:取右侧的足运感区、运动区中部分别与左侧上肢的间使、合谷,下肢的悬钟、三阴交等穴,用上海产的G6805—1型治疗仪,将正极接在头针的穴  相似文献   

10.
1 头针与其它针法的复合 1.1 头针与体针的复合应用:头针与体针结合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针刺方法,大量的临床报道也证实了其临床疗效确切,其简便与传统相结合是其特点.①体针治疗:以毫针在经典的十四经系统有关穴位上施针来治疗中风,按照辨证选穴、独取阳明、按病分期论治选穴、巨刺法、平衡疗法等规律选穴,目前为针灸临床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手段.石学敏教授创立的醒脑开窍法[1],是近年来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收效最佳的一种方法,往往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临床报道指出,针刺组治疗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临床主要症状的总有效率在90%,尤其对肢体瘫痪的总有效率达97.73%,并在恢复脑组织功能及治疗语言障碍和中枢面瘫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头针应用于脑梗死 (CI)早期的作用。方法 :60例早期CI患者 ,随机分为A、B两组 ,B组采用CI早期常规药物治法 ,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针 ,每日 1次 ,10次为 1疗程。治疗结束后进行外周血丙二醇 (MDA)检测、神经功能评分 ,并对MDA含量与神经功能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两组治疗后均可显著改善MDA及神经功能评分的情况 (P <0 .0 1) ,A组疗效优于B组 ,治疗前后MDA含量与神经功能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结论 :头针应用于CI早期治疗时 ,对MDA及神经功能改善有肯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郑国庆  王艳  王小同 《针刺研究》2006,31(3):181-184
头针源于中国古代针灸头部腧穴治疗疾病的临床实践,理论奠基于《黄帝内经》。20世纪70年代,受耳针等微针疗法的启发,并结合现代神经科学及生物全息原理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头针疗法,在治疗脑源性瘫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头针在20世纪80年代被用于急性脑出血的治疗,初步的8个临床试验(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部分患者出现即刻效应。其机制研究主要有对病理学及血脑屏障的影响、对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对神经电生理的影响、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和对生化指标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头穴针刺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mRNA)表达的影响 ,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应用原位杂交及HE染色方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时TNF αmRNA的变化及缺血脑组织病理变化 ,以及针刺对其影响。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TNF αmRNA在皮层、纹状体呈基础水平表达 ,脑缺血再灌注后12hrTNF αmRNA表达增强 (P <0 .0 5) ,针刺可明显抑制皮层、纹状体内TNF αmRNA的表达(P <0 .0 5) ,组织学中其神经组织变性、坏死及血管炎性反应也明显减轻。结论 :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抑制脑内TNF α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体针、腹针交替应用对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222例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133例)与对照组(89例),治疗组使用头针、体针与腹针交替治疗,对照组使用体针治疗,治疗5周后观察疗效,并比较治疗结束后1、3个月后疗效。对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进行观察。结果: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5周,治疗后1、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积分明显升高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积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5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体针、腹针交替应用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15.
本文查阅头针治疗中风病的有关文献并结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阐述了头针治疗中风实验研究中的一些新思路和方法 ,主要有 :①建立标准化的中风动物模型 ;②中医头穴线在动物模型上的模拟 ;③头针在动物模型上的针刺手法及刺激量 ;④头针治疗中风病的时机选择 ;⑤头针治疗中风的即刻效应 ;⑥头针治疗中风的机制及检测指标的选择。为头针治疗中风病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性失语7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性失语的疗效。方法 对72例中风性失语患者采用醒脑开窍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配合舌周及舌体上穴位治疗,观察脑出血与脑梗塞、60岁以下与60岁以上、病程6个月以内与7个月以上与疗效的关系。结果与结论 72例中基本治愈8例,显效36例,好转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6.11%,提示脑出血性失语预后好于脑梗塞性失语,年龄越大、病程越长恢复越慢。  相似文献   

17.
头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头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头针治疗脑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将70只健康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头针组(模型组和头针组再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各随机分为7、14、28d3个亚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选取顶颞后斜线,顶颞前斜线,进针后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取疏密波,频率2Hz/100Hz,强度2mA,每次20min,每日1次。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头针对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缺血区海马齿状回(DG)BDNF含量的影响。结果头针组与模型组各时相上的组间比较,(1)NSS指标:第28日头针组的NSS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2)缺血区海马齿状回BDNF表达情况:假手术组与头针组和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头针组与模型组各时间相上组间比较,缺血再灌注7d时头针组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针可通过增加内源性BDNF的含量以促进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神经干细胞的修复,实现对缺血脑组织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中风回言胶囊治疗中风失语1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永敏  李燕梅  李根林 《中医杂志》2005,46(10):756-758
目的:观察中风回言胶囊治疗中风失语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服中风回言胶囊4粒,每日3次;对照组60例服华佗再造丸8g,每日3次,两组均以30天为1个疗程,每位患者均在治疗当天及1个疗程结束后按<汉语失语检查法>评分,根据评分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均值、疗效以及治疗组疗效与病变类型、失语程度、年龄、性别、病程等的关系.结果:两组治疗后评分均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但以治疗组更为明显;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疗效与疾病性质、患者性别无明显关系,但与患者年龄大小、病程长短、失语轻重有关.结论:中风回言胶囊疗效明显,无论对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均有确切疗效;但病程越短疗效越好,提示病情稳定后应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9.
头针和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英  宋兆英 《中医杂志》1993,34(1):34-35
采用头针透穴“抽添法”治疗中风偏瘫100例,取得基本治愈率45%、总有效率97%的良好疗效,与同期体针治疗的50例作对照,其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