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中风之内外风的争论,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治中风思路:外风可引内风动,诸急、卒、暴皆是风;麻黄利窍通脏腑,汗法可治脑水肿;阳气不到便是病,麻附细法透伏邪;中风危证不避麻,活血化瘀望莫及;闭证大续虎承汤,针药并施促苏醒;脱证小续破潜汤,上闭下脱苏合丸;中风后遗续命衍,麻细四五止痉散;不在内、外钻牛角,六经辨证统中风。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认为,中风主要原因在于"外风",病机为"内虚邪中",治疗上注重肝脾同治、重镇熄风、扶正祛风;而叶天士认为,中风主要原因在于肝肾阴亏,病机为"阳化内风",治疗上在肝脾同治、肝胃同治的同时,注重四时养治,随时施治。从仲景"外风"到叶天士"阳化内风"不但体现了中风论治的多个不同角度,更体现了中风病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中风主要是指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病.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对中风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中医认为中风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后者为危急重证.中脏腑根据正邪的盛衰又分为闭脱证.二证病性相反,救治迥异,应准确辨证施治.闭证以邪实内闭为主,治宜驱邪开闭,脱症则以阳气欲脱,阴阳离绝为主,急宜扶正救脱.二者之辨是中风卒中期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尤其是似脱实闭、似闭实脱的辨别更为重要,以免失治误治.  相似文献   

4.
傅祥昌治疗中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祥昌治疗中风经验广饶县中医院(257300)李万水关键词中风傅祥昌老中医经验傅祥昌主任中医师,从医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对中风病的辨证论治有独到见解,现介绍于下。1中风昏迷,详辨风、痰、热、脱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乃中风危证,治宜分秒必争,治疗大多从...  相似文献   

5.
张锡纯论治出血性中风,强调内风为患,重视鉴别诊断,创引血下行,镇肝熄风之大法,用药投重镇之品,早期主张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防重于治,是其治疗本证之特色。  相似文献   

6.
血瘀生风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血瘀生风”,是指机体因血液瘀滞而导致的内生风邪及内风引起的诸民证。内风的成因很多,如“热板生风”、“阳亢风动”、“血虚生风”等等,然古往今来,言“血瘀生风”者却为鲜见。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血瘀生风这一病机是客观存在够如因。瘀而致。各痒为主症的银屑病、皮肤备痒症、风疹,以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为特征的中风病等风证,常遵“治风先治血,血行民自灭”之旨,治以活血化瘀而民自熄,病自除。实践表明,血瘀不但能够生风,而且是某些风证的主要病机。1中风发病源于内风,内风所生因于血瘀中风病之病因复杂,然终不外乎…  相似文献   

7.
1.1982年中风病学组成立,张学文学长研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适用于中风先兆症,预防中风发病有效。”复习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记有中风先兆症共约34种,多见者为风眩,起则头眩,烦劳阳气则张,入暮头昏眩,上下肢筋惕肉膶片刻,手指麻木或有轻微疼痛等等。多“风”象,何以“内风”生成在前,其病机分析至关重要,而后及时治疗以预防真中、类中之发生。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任督”二脉一者在脊中为督统割全身之阳,任脉居于腹中与脏腑气化相关,头为诸阳之会。  相似文献   

8.
张兰坤  徐丹  陈俐  过伟峰 《新中医》2011,(5):176-177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塞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的病证。本病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高,是严重危害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群生命健康,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的重大疾病。本病治疗棘手,许多患者难以达到满意疗效。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的研究,对缺血性中风证治经验颇丰。笔者根据周教授的临床治疗经验,结合临床部分案例,略作探析,以供同道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急性期证治思路概括:清热化痰、平肝息风、通腑醒神.中脏腑有闭证和脱症的区别.闭证以邪实内闭为主,属实证,急宜祛邪.脱症以阳气欲脱为主,属虚症,急宜扶正.中风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补益肝肾为主;后遗症期重视益气血,养肝肾,祛瘀涤痰.临床中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临证指南医案》探析叶天士治疗中风学术思想,提出叶天士在理论上完全地否定中风的外风学说,并基于《黄帝内经》和金元以后诸家经验,将其病机总结为阳化内风。临床倡用补益肝肾法治疗中风,主张用至阴静药制约风火;同时重视脾胃的重要地位,善用益气补虚、消痰理气方法,同时主张柔润甘缓治木郁、重视岁气节候、应用复方合法等治疗中风,对临床极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肖少卿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针灸教学、医疗、著书和科研工作,对中风一症有独到的治疗经验。笔者受业于肖老,对此颇有心得,在此不揣浅陋,将肖老对中风一症按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治的经验作简单介绍。1 中脏腑之闭证此证病理基础和诱因都比较严重,多因风阳暴升,与痰火相夹,气血逆乱,上冲于脑,阴阳平衡严重失调所致。肖老以为本证以肝肾阴虚、内风旋动为其本,夹痰横窜经脉为其因,风痰火等蒙塞心窍为其果,用针灸以平肝熄风,清火豁痰,开窍启闭,实为急救之首选。处方用穴以十二井、水沟、太冲、丰隆、百会、风池为主,随症加减。如牙关紧闭者加颊车…  相似文献   

12.
刘冠军教授治疗中风经验丛谈范刚启王梅康(江苏省徐州市解放军第97医院221004)刘冠军教授认为,通过诊断,确定为中风之后,由于其病因复杂,变化迅速,治疗处理要随症施治。一般处理中风的大法,可根据尤在泾的经验,归纳为通关、开噤、豁痰、启闭、固脱、治后...  相似文献   

13.
谭之彬老中医年近七旬,治医五十载,在临症中本着务求效验之宗旨,勤求博采众家精义,而无门户之见,审证遣药,既遵前贤之旨,又不为其论所拘泥。谭老对中风的证治颇有心得,见解独具风格。兹总结一些经验,以飨同道。一、育阴液,重肝肾,以治其本中风病证,病理纵横,病情错杂,变幻无穷,故治疗中风之病相当繁杂棘手。遍观谭老  相似文献   

14.
介绍张琪教授治疗中风的经验。病有内风、外风,治当区别对待;临床病证合参,化瘀应用得当;后期辨治,强调补肾化痰;中医急救建功,重在通腑泻热。  相似文献   

15.
《奇效良方》所指中风包括内风、外风及非风,根据病情轻重、病因、脏腑定位,分别对中风病进行了系统分类,即偏、脑、目、漏、内、首、肠、泄风8个病种,偏枯、风痱、风懿、风痹4个病类及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5个病证。区别中风与中气,不可拘泥于治风,提出气风同治、顺气为先的新思想,倡导风病须杂合以治,收录大量名方,并自创新方涤痰汤。笔者对《奇效良方》辨治中风病的学术思想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6.
查阅中医药古籍文献,梳理历代医药学家对中风的认识和防风治疗中风的相关功效,并收集相关方剂。唐宋以前,中医认为中风致病因素为外风,防风能"治大风""治中风热汗出",故以此组方治疗中风;金元以后,中医学者认识到中风致病因素既有外风,又有内风,而防风有"非外来之风,而防风亦能通治"之能,既散外风,又平内风,依然是医家治疗中风时辨证组方的常用药。通过此考证为防风治疗中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风又名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未见昏仆而以(口內)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因其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而以中风名之.对中风的病因学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强调"外风"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至明清及近代得到发展成熟.正如张山雷在<中风斠诠·中风总论>中所说:"古之中风皆是外因,治必温散解表者,所以祛外来之邪风也.今之中风多是内因,治必潜降镇逆者,所以清内动之风阳也.诚能判别外因、内因之来源去委,则于古今中风论治,思过半矣."到了现代,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现欲就中风病因学说的古今演变一陈管见,以祺同仁贤达赐教、斧正.  相似文献   

18.
学习王乐亭"五脏俞加膈俞"应用的体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乐亭 (公元 1 896~ 1 984) ,男 ,河北省香河县人 ,现代针灸学家。自幼喜爱针灸 ,从师针灸名医陈肃卿先生。 1 92 9年悬壶应诊 ,从事针灸临床 50余年。曾任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 ,教授。王氏在临证时主张“论其本 ,以胃为先”,“治瘫首取督脉”,“治风先治气 ,气行风自熄”。王氏提出了“五脏俞加膈俞”,“王氏夹脊方”,“督脉十三针方”,“老十针方”等经验处方 ,以及用 1 50 mm金针刺曲池透臂为主治疗瘰疬 ,治中风十三法 (牵正刺法、牵正透法、手足十二针、纠偏法、十二透刺法、开闭醒神法、回阳固脱法、督脉十三针法、治背俞法、老…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和口眼㖞斜为主症,多因风、火、痰、瘀、虚等因素相互影响而发病。该文从古今医家对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认识出发,阐述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治,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 明代针灸家杨继洲家传针灸治疗经验《针灸大成·治症总要》。全篇以问答的形式,阐发了病因、病机、辨证选穴,施术方法共151条,每一病症都贯串着审症求因,理、法、方、穴的原则。成为针灸医生必不可少的学习文献。现将应用后的体会浅谈如下: 一、遵循祖国医学理论的基本法则:《治症总要》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学说。譬如,认为中风的病机是“风痰灌注经络,气血错乱,阴阳不升降。”此类病者肥胖多痰,痰盛则产热,热盛则内动肝风。症见眩晕、头痛,痰阻经络则壅滞不通,阴阳升降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