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病率、病原学及其耐药性,探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防治策略。方法对本院ICU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所有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92例中细菌培养阳性37例,分离出革兰阳性球菌2l株占56.76%,革兰阴性细菌13株占35.14%,真菌3株占8.12%。颈内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率高于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结论ICU中早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较高,革兰阳性细菌为主要病原菌。病原菌耐药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学分析,探讨抗菌药物的优化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135例患者,对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感染25例占18.52%,分离出病原菌31株,革兰阴性球菌占48.39%(15株),最常见的为绿脓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占51.61%(16株),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相关性感染因素有基础疾病、管留置时间及插管部位,采用抗生素联合抗生素封管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重症监护病房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患者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31例CRBSI采取回顾性调查,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CRBSI常见的致病菌依次为真菌(36.2%),革兰阳性球菌(34.0%),革兰阴性杆菌(29.8%);其中非白念珠菌为主要的致病真菌(13/17株),真菌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革兰阳性球菌中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为最主要的菌种;置管部位、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CRBSI病原菌以念珠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念珠菌的感染呈上升趋势。合理选择置管部位及改善全身状况能减少或避免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杨颖嘉  马艳 《四川医学》2011,32(5):691-693
目的了解我院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常见细菌分布和对抗生素耐药情况。方法对33例股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菌血症患者血培养细菌及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标本中分离出17种病原菌,葡萄球菌属15例(45.5%),其他革兰阳性球菌7例(21.2%),革兰阴性菌6例(18.2%),真菌5例(15.2%)。检出的葡萄球菌中9株MRS阳性,革兰阴性菌中1株ESBL阳性。葡萄菌属、肠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敏感,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结论我院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菌血症菌群以革兰阳性菌为主,经验性治疗可选用万古霉素,同时警惕革兰阴性菌的院内感染和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感染(CRI)、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的发生率及菌群分布状况,及CR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科学管理中心静脉导管,减少CRI、CRB的发病率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300例患者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尖端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血培养。结果:300根中心静脉导管共培养出35例病原菌,CRI发生率11.7%;CRB5例,发生率1.7%。病原菌菌群分布为:革兰阳性球菌占54.3%,革兰阴性杆菌占34.3%,真菌占11.4%。前5位致病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白色念珠菌。CRI、CRB的危险因素包括:原发疾病种类、穿刺置管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等。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6d,感染率明显增加。结论:CRI、CRB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最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在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I)、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的发生率及CRI的危险因素,为降低CRI、CRB的发病率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ICU中的300例患者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尖端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血培养.结果 300例中35例(11.7%)发生CRI,CRB 5例(1.7%).病原菌菌群分布:革兰阳性球菌占54.3%,革兰阴性杆菌占34.3%,真菌占11.4%.前5位致病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茵、白色念珠菌.CRI、CRB的 危险因素包括原发病种类、穿刺置管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等.结论 CRI、CRB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最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心脏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松  易金玲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8):1082-1084,1091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I)、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的发生率,以及CR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科学管理中心静脉导管,降低CRI、CRB的发病率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04年1月~2009年12月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300例患者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尖端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血培养。结果:300例中,发生CRI35例(11.7%),CRB5例(1.7%)。病原菌菌群分布:革兰阳性球菌19例(54.3%),革兰阴性杆菌12例(34.3%)。真菌占4例(11.4%)。前5位致病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白色念珠菌。CRI、CRB的危险因素包括:原发病种类、穿刺置管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等。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6d,感染率明显增加。结论:CRI、CRB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最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感染(CRU阳性结果进行细菌耐药性及菌群分布分析,探讨防治CRI的措施。方法:对300例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结果:CR135例(16.1%);病原菌分布: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真菌。结论:CVC是重要的感染途径,留置〉6d感染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2013年1-6月176例痰培养阳性患儿病原菌谱及其药物敏感性。方法:采取诊断为肺炎的患儿356份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分析。结果:336份标本共分离细菌176株,阳性率52.4%。革兰阴性杆菌138株(78.41%),革兰阳性球菌32株(18.18%)。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呋喃妥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亚胺培南等较敏感;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较敏感。结论:应根据本医院近期病原菌谱及药敏情况选择合适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留置导尿管后不同时期患者尿液细菌学变化,分析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泌尿外科留置导尿管患者68例,在不同时间收集尿液标本作细菌培养。结果 68例中24例尿液中有细菌生长,其中22例细菌超标,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32.29%。导尿管留置24、48、72h及72h以上细菌检出率分别为11.54%、30.77%、40.00%及54.17%。共分离出细菌22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1株,革兰阴性杆菌7株,革兰阳性杆菌4株;真菌3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间3d以内、3~7d及7d以上者的细菌检出率分别为22.22%、26.67%及46.15%。结论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与导尿管留置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间长短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不同途径置管的感染率,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为临床预防和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2010年的198例心脏直视术后采取经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性分析。结果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的感染率为7.84%,经股静脉途径的感染率为23.61%,周围静脉感染率为6.89%,中心静脉管道的感染的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菌有12例,占57.1%;革兰氏阴性菌有8例,占38.1%;真菌1例,占4.8%。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与不同留置途径具有不同程度差异,但股静脉穿刺途径和锁骨下静脉及周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 tip colonization,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their risk factors, and to compare these data with other studies. METHODS: Since 2006, we have had a through program for the insertion and care of all catheters used at cardiac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SICU, Tabriz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Tabriz, Iran, between May 15, 2006 and September 15, 2007. We studied prospectively 183 catheters in 150 patients in relation to insertion data and catheter characteristics, catheterization time and microbiological cultures. These catheters were in place for >48 hours over a 16 months period. Risk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SULTS: The analysis included 115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s, 65 arterial catheters ACs, and 3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s PACs inserted in 150 patients. The median time of catheter placement was 4 days. The incidence of positive tip culture was 9.8% and 10 microorganism isolated from 18 colonized catheters. Thirteen Gram-negative bacilli, 4 Gram-positive cocci, and one yeast were isolated. From multivariant analysis, >6 days of catheterization, and insertion site were the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isk of catheter colonization. CONCLUSION: Gram-negative bacilli and Gram-positive cocci are the most common microorganisms colonizing CVC and AC from cardiac SICU patients. Duration of catheterization and catheter insertion sit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3.
胡艳 《中国医疗前沿》2013,(16):111-111,98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影响因素,为预防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9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细菌培养,分析年龄、穿刺技术、固定方法、导管维护周期、留置时间、导管移动、化疗方法、穿刺部位8个影响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结果189例患者中共有23例细菌培养阳性,感染率为12.1%;其中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与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相关,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性的注意肿瘤患者PICC导管的维护和减少导管移动能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感染。  相似文献   

14.
宋逸萍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4):3169-317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感染在ICU的发生率、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ICU所有送检的中心静脉导管的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9例样本中培养阳性50例,总体相关性感染率为22.8%,且不同穿刺部位的感染率有所不同,但颈内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股静脉置管的感染发生率较颈内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有显著性差异。中心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的病原菌中阳性球菌占40%,阴性杆菌占42%,真菌占16%,阳性杆菌占2%。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导管留置时间、留置位置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标分析高龄危重患者两种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与导管相关事件的关系。方法观察本院南楼2007年9月-2012年3月间311例行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的高龄重症患者,根据导管尖端位置分为两组,上腔静脉组和右房水平组,观察两组导管主要事件、预后及导管应用时间等指标。结果除置入较浅导管的脱出比例(4.7%)高于更深组(0.5%,P=0.019)外,两组在其他导管相关事件、临床预后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当今中心静脉导管技术成熟的时代,导管尖端位置深浅对于导管相关并发症和患者预后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的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对深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方法 观察深静脉置管术200例,其中观察组100例为单纯缝线固定,对照组100例为常规固定,每例分别采集导管前段3 cm、穿刺点周围3 cm皮肤拭子及对侧静脉血10 ml作普通细菌培养,共采集标本600例次.分别记录两组置管后局部皮肤感染例数、导管前端细菌培养阳性例数和外周血细菌培养阳性例数,细菌培养菌株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 深静脉导管前段及穿刺点周围皮肤拭子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率(χ^2=19.205,P〈0.05),深静脉导管前段及穿刺点周围皮肤拭子细菌培养病原体以G+球菌为绝对优势株,而且两者细菌培养阳性菌株符合率较高,提示导管相关性感染为外源性.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留管时间分别为(29.97±12.81)d和(18.95±10.7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点周围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率、导管前端细菌培养阳性率、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体主要来源于皮肤正常寄殖菌,单纯缝线固定法固定导管对减少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和延长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有一定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其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ICU 2010年9月~2012年8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26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导管相关感染(CRBSI)的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细菌培养结果及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U共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61例次,发生CRBSI 34例次,阳性率13.03%.其中颈内静脉导管179例,阳性25例,阳性率13.97%;锁骨下静脉导管82例,阳性9例,阳性率10.98%.共培养出细菌3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株(61.77%),革兰阴性菌11株(32.35%),真菌2株(5.88%).性别、导管留置部位与感染无关(P 〉 0.05).年龄〉75岁、留置导管时间〉10 d、行有创监测及机械通气患者感染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锁骨下静脉导管感染率低于颈内静脉导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年龄、留置导管时间、是否有创监测、是否机械通气与感染有关,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注意局部清洁及无菌操作,以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置管引流后确定引流导管位置及引流导管是否通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后, 经引流导管注射稀释后的超声造影剂Sonovue患者 (78例, 93支引流导管) , 观察显影后导管位置、引流效果.结果 81支引流导管全管清晰显影, 导管头端位于预定位置, 造影剂弥散区域与预定区域吻合, 占87.1%;5支头端显影不清, 但造影剂弥散区域与预定区域吻合, 占5.4%;3支头端显影未能到达预定位置, 4支管体部分显影, 并突然截断, 占7.5%, 此7支引流导管拔出后再次置入并注射稀释后的超声造影剂, 导管全管清晰显影, 导管头端位于预定位置, 造影剂弥散区域与预定区域吻合.结论 经引流导管注射声学造影剂Sonovue造影对于引流导管显示、导管位置判断及引流区域判断方法可靠, 无损伤,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头孢唑林封管对尿毒症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作用,分析感染危险因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 入选113例临时中心静脉置管行血透治疗患者,排除床旁治疗以及置管超过0.5 h者,随机分入干预组(60例,使用肝素 + 头孢唑林联合封管,浓度分别为45 mg/mL和10 mg/mL)与对照组(53例,使用肝素封管,浓度为50 mg/mL)。随访导管相关感染事件,比较两组发病率,进行多种感染相关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平均导管留置时间为(40.0 ± 51.5)d,干预组(39.0 ± 46.0)d,对照组(41.1 ± 57.5)d,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总体感染7例,其中6例为血行感染,1例为导管定植;总体感染率为6.19%(感染次数/总导管数)或1.55‰(感染次数/1 000导管日),其中干预组为6.67%或1.7‰,对照组为5.66%或1.4‰,两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体感染率与留置时间显著相关,留置越久,感染危险越大(P<0.05)。结论 加用头孢唑林封管未降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率,对革兰阳性球菌可能有预防作用;规范操作、缩短留置时间有利于减少感染;局部应用抗生素可能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20.
黄敏  李铭  乔梁  朱义朗 《安徽医学》2012,33(1):99-101
目的对肝衰竭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分析359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患者的监测资料,比较各项监测参数。结果本组有32例肝衰竭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8.91%。导管相关性感染5项相关因素中,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穿刺局部渗血或皮下血肿、治疗次数是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治疗时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高危因素。32例CRI中共检出35株病原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5株,占46.86%;肠球菌5株,占15.63%;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占12.50%。结论适时缩短导管留置时间,重视导管接头的护理,改进高温季节换药方法,由专职人员进行穿刺操作,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局部渗血,建立完善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培养专职护理人员进行全程导管护理,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