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糖尿病(消渴)中医病因病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中医学将糖尿病归为消渴,消渴的病机亦统为津液耗伤,其成因为饮酒、房劳、肥甘厚味。消渴发病多为壮年,此期肾气已衰,肾之阴阳渐渐失调,故认为所有导致肾之阴阳失调的因素均为可为其病因。肥甘厚味也是在这一因素的基础上发生的,伴随久食的过程,才有可能诱发消渴。饮酒是促进其加速发病的因素。通过文献分析认为多饮为肺津不足,多食为胃阴不足,这应为消渴的发生阶段,多尿是为肾精不足,阴阳失调,且伴水谷精微尽随尿排出而现消瘦诸症,此消渴形成阶段,并发症的出现是即病之后,不能有效地养护造成久病入络而产生的。因此,消渴的预防当以保精养津为其根本要义,尤其在中年时期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对消渴之脏腑病机,医家阐发重在肝、脾、肾三脏。笔者将晚近十余年各家论综述之,以供临证参考。IR与消渴(格致条论)指出;“司疏泄者,肝也。”疏.疏通,市陈,遣散之意;泄,升发,发泄,调畅之意。肝司疏泄,涉及“肝主谋虑”之能;关系“土得木则达”之用;影响到“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情;又统气血津液的调畅与贮藏。简言之,肝主疏泄乃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故此,诸多医家认为肝之疏泄失常是导致消渴的重要病机。李氏认为情志抑郁或大怒伤肝,肝郁化火,灼耗肺胃肾之阴,致使其机能乖乱,消渴由发。治以疏肝解郁为主“’。季氏则将…  相似文献   

3.
消渴之名最早载于《内经》,其《素问·奇病论》对消渴的认识较为全面,从消渴的症状、形成的病因、发病的机制、相应的治疗方法、饮食调护以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指出消渴的症状以口甘为主,甚至见胸闷、烦躁等症;其病因为饮食失调,尤其强调多食肥美之品所致;其病机责之于脾失运化,津液停滞,泛溢于外,以佩兰等芳香化湿之品以祛除积滞之陈气;并对热中消渴之病提出了用药禁忌以及消渴的变证,如禁食膏粱厚味之品,也包括如辛温芳香、金石类药,以预防发狂。  相似文献   

4.
消渴与火热     
消渴为火热病邪,早期多为实热内生,外邪入里化热;嗜食肥甘厚腻,饮食积滞,久而湿热内生;情志不畅,郁久化热等;中期及后期多为虚热,气、血、阴、阳亏虚所致的发热属虚,消渴病主要病机有肺肾阴虚,气阴两虚,阳虚等;并发症期多为热毒内聚,或由于外感火热,从血分而为毒;或由于脾虚湿盛,积累湿成浊,久郁化热,热蕴成毒。治疗应根据病症特点,辨证论治,以获其效。  相似文献   

5.
消渴从肝论治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般认为消渴病机主要与肺、胃、肾三脏关系密切,而本人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血糖的变化也与患者的情志因素有很大关系,并从肝论治消渴每获良效。现试从其病因、病机、三消之候及其并发症探讨之。 1 病因 消渴病的发生与情志失调的关系最早见于《灵枢·五变篇》“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与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刘河间《三消论》认为“……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  相似文献   

6.
消渴患者除多饮多食多尿之主证外,常兼有疲乏无力,视物昏花,大便干结或泄泻,四肢麻木等诸多慢性并发症可致残甚至危及生命。祖国医学认为从脏腑而论,肺燥脾虚肾虚肝郁胃热皆可治病,而以肺脾肾三脏为主,而自古从肝论治消渴及其兼证可以追溯到-《灵枢.本脏》,指出"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相似文献   

7.
血淤与消渴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糖尿病属消渴范畴。它是临床常见病。笔者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体会到,血瘀与本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血瘀的角度探索新的防治疗法及有效的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血瘀与消渴的关系,略呈浅见。明·李梴《医学入门·消渴》云: “三消……总皆肺被火刑,熏蒸日久,气血凝滞。”“从现代血液学理解则认为,瘀血是有物  相似文献   

8.
王金成  史晓燕 《河南中医》1998,18(6):340-340
消渴/中医病机;;饮食疗法  相似文献   

9.
论肝与消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肝的生理病理及消渴的病因病机出发,探讨了肝与消渴的关系。指出肝主疏泄、司气化、维持代谢活动,肝气郁滞、肝炎旺盛,肝阴血虚,肝气不足均可导致脏腑气化失常,阴血津液不足,燥热内生,从而发为消渴;因肝木失和而消渴者,当从肝而治,以达木为基本原则;虚则补之,使森气旺达;实则泻之,制其妄动而复其冲和条达之性。  相似文献   

10.
万健民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1):117-118
对消渴病发病的认识,传统多认为本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位在肺、胃、肾三脏。但结合古代医家论述及现代中医研究,从肝论治消渴为消渴病诊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消渴病总属津液代谢异常之疾,津亏、津停均可为之.对于消渴病的病因,历代医家比较一致的认识有饮食不节,积热伤津;情志失调,郁热伤阴;禀赋不足,五脏柔弱;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过服温燥,耗液伤阴等.对于病机大都认为是阴津亏损,燥热内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消渴"首载于《素问·奇病论》,中国历代医家经过千年的医学实践对于消渴病有着独特的见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立专篇论消渴病,对其主症及辨治的解析较《黄帝内经》,更为详细全面,并首创温肾治消渴。其所载的治疗消渴病的主方,内容精湛,疗效显著,被后世广泛运用。文章通过对《金匮要略》消渴病篇的体会,对消渴病的辨治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3.
论血管性痴呆与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肝的生理、病理与血管性痴呆 (VD)的关系 ,认为肝之疏泄条达是正常思维情志活动的保障 ,肝主宰着情志活动 ,又影响水谷精气化生。肝失疏泄不仅使他脏功能失调 ,导致VD病理因素 ,痰瘀的产生 ,同时决定着VD病情的演变。进而从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 ,从肝论治 ,可以防止痰瘀产生 ,阻断VD病情加重 ,不失为一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14.
院建生 《光明中医》2011,26(2):196-197
据临床观察2型糖尿病体型肥胖者,"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而临床诊治中痰湿证颇为多见。痰湿瘀阻脉络,气滞血瘀,胸阳失展,而成胸痹;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而成中风;痰湿郁久化热,上扰心神而成不寐;痰湿阻滞三焦水道或损伤肾阳而成水肿;痰湿既为病理产物,又为其兼症致病因素,在其治疗过程中当以利湿化痰为主。  相似文献   

15.
从肝主疏泄谈肝脾相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主疏泄实质上是对气机的疏泄。中焦脾升胃降的气机有赖于肝疏泄气机来斡旋。气机疏泄太过,木旺克土,土受克而动;气机疏泄不及,木不疏土,土无力以运。肝失疏泄有太过、不及之分,故对脾运化的影响也不同。"木不疏土"较"木旺克土"使脾运化功能减退得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6.
探讨肝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各方面压力的增加会引起人们的情志变化,本文利用中医的基本观点和肝的特性,探讨肝气郁结所导致的多种脏器疾病发生的机理,详细探讨肝郁的各种影响提出治疗要兼顾情志。  相似文献   

17.
米兰  欧阳恒 《中医药导报》2006,12(6):3-4,15
文章提出银屑病的发生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肝郁气结、肝郁化热、木郁土衰、肝肾亏虚是银屑病的重要病机,可导致不同类型银屑病的发生。其论治中,分别提出了疏肝理气、清泻肝热、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等相对应的治法。文章最后还强调了情志因素对银屑病具有重要的影响,患者宜保持健康心态。  相似文献   

18.
脂肪肝的病机及治疗研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脂肪肝是一种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的脂肪代谢障碍疾病,以肝组织中蓄积大量脂肪(大多是甘油三酯),肝细胞发生显著脂肪变性为特点,可导致肝细胞坏死,进一步演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在祖国医学中,脂肪肝属于"积聚"范畴,现代谓之"肝癖(痞)".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中西医对肝脏的解剖、生理及临床实践的角度,对肝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述,对肝病的范畴进行了界定,将其分为广义之肝病和狭义之肝病,以利于肝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肝与脾的生理及病理关系,肝病如何传脾,如何实脾等方面浅析《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同时以脏腑虚实及五脏生克制化为原理,推论出五脏虚实的相应治疗法则,为脏腑虚实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