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对104种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作了分级。适用于本标准所列入的职业性接触毒物。 2 引用标准 GB 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4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及其行业举例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改进的重氮比色法对丙烯腈作业工人血清巯基测定的结果,发现职业性丙烯腈接触可使血清巯基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巯基含量与丙烯腈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r=-0.9898 P<0.05);吸烟能引起血清巯基含量下降,尤其在吸烟并接触丙烯腈的工人中表现更为明显。车间空气中丙烯腈平均浓度超过卫生标准0.5~1.3倍,样品超标率达66.3%。笔者认为,血清巯基是反映毒物接触的灵敏度较高的非特异性指标,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毒物接触的生物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作为最为普遍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职业性噪声直接影响着工人的身心健康,并且增加了企业管理的成本和社会医疗的负担。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加了解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影响职业性噪声危害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消除或减轻职业性噪声对工人健康的损害和影响。文章综述了职业性噪声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包括听觉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血压、血脂、心脏电生理6个方面的影响和职业性噪声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累积噪声暴露量(CNE)和噪声类型、化学毒物、高温、吸烟与饮酒、基因因素5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内对吸烟的危害研究已引起了重视。但有关吸烟与职业性肺部疾病关系的报告甚少。为了探讨吸烟对矽尘作业工人的影响,我们于1982年7月对某钨矿1059名矽尘作业工人吸烟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有关职业有害因素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国内外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发现职业性接触金属毒物的女工发生死胎、死产的危险性比职业性接触其它化学物质的女工高,铅作业女工自然流产、死产率均高于对照组。石  相似文献   

6.
1 监护周期1.1 有职业病诊断标准的毒物,体检周期应按照诊断标准中的要求确定。1.2 无职业病诊断标准的毒物,按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划定的毒物级别来确定,Ⅰ、Ⅱ级危害毒物监护周期为1—2年,Ⅲ、Ⅳ级毒物监护周期为4年。1.3 粉尘、高温、电离辐射作业者监护周期参照《卫生防疫工作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职业性接触氯丹、含砷化合物灭蚁药物对作业人员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对作业人员进行了血清中过氧化脂质代谢物(MDA)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氧化酶GSH-Px、血清氯丹和尿砷水平的检测分析,并对工龄、吸烟、饮酒和体内毒物的浓度对脂质过氧化各项指标水平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接触灭蚁药物使作业人员血清中MDA增高、SOD、GSH-Px水平显著下降,并与工龄相关;吸烟、饮酒能加重灭蚁药物对人体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MDA与血清氯丹和尿砷含量呈正相关,SOD、GSH-Px的水平与血清氯丹和尿砷含量呈负相关。提示职业性接触灭蚁药物能使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职业性接触氯丹、含砷化合物灭蚁药物对作业人员男性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对作业人员血清中血清促滤泡成熟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睾酮(T)水平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对工龄、吸烟、饮酒和体内毒物的浓度对男性性激素水平各项指标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接触灭蚁药物使血清中FSH、LH和T水平显著下降,并与工龄相关;吸烟、饮酒能加重含砷和氯丹类灭蚁药物对人体男性性激素水平的抑制作用,使FSH、LH和T水平显著下降;体内男性性激素水平FSH、LH和T与血清氯丹和尿砷含量呈负相关。提示职业性接触灭蚁药物能使体内男性性激素水平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9.
朱宝立  班永宏  陈敏 《职业与健康》2007,23(17):1481-1483
目的 探讨职业性接触灭蚁药物作业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效应的影响。方法对作业人员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水平的检测。并对工龄、吸烟、饮酒和体内毒物的浓度对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SCE水平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工龄的增长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SCE水平增高;吸烟、饮酒能加重含砷和氯丹类灭蚁药物对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损伤,使畸变率和SCE水平显著增高;体内血清氯丹含量和与染色体畸变率、SCE水平呈正相关,而尿砷含量与染色体、SCE水平无相关关系。结论职业性接触灭蚁药物对作业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学效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职业性接触灭蚁药物氯丹、含砷化合物对作业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水平的影响。 [方法]采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灭蚁药物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研究灭蚁药物对职业接触人群的遗传毒性,观察指标包括DNA断裂分级(将DNA断裂损伤细胞按其损伤程度分级)及DNA彗星尾长(彗头末端到彗尾的长度)。并对工龄、吸烟、饮酒和体内毒物的浓度对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水平各项指标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职业接触灭蚁药物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断裂程度及DNA彗星尾长两个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与体内毒物水平、接触工龄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吸烟、饮酒能加重含氯丹、砷化合物对DNA的损伤水平。[结论] 职业性接触灭蚁药物可对职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造成损伤,并存在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1.
白璐 《职业与健康》2014,(18):2654-2656
噪声性听力损伤通常是由噪声引起的,但噪声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很多因素比如职业危害因素的联合作用、形态测量学因素、吸烟、饮酒、医学危险因素、药物影响和基因等,对听力也有影响。其中,噪声与其他职业危害因素联合作用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已有很多报道,涉及噪声和毒物、物理因素的联合作用。作者从职业危害因素的联合作用,形态测量学、吸烟、饮酒、医学危险因素,药物影响和基因7个方面对噪声性听力损伤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李明  解泽华  李慧 《职业与健康》2012,28(15):1828-1830
目的识别荆门市某磷化工厂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对其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与分析,探讨其预防与控制对策。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方法。结果该磷化工厂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粉尘、化学毒物、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中化学毒物(氨气、硫酸、氟化氢、硫化氢、氮氧化物)、粉尘、高温和噪声是该磷化工厂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结论该磷化工厂职业病危害的防治应从职业病危害控制点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护设施或措施,尤其应重视对化学毒物、粉尘、高温和噪声的防护。  相似文献   

13.
陈献文  冯鸿义 《职业与健康》2012,28(16):2042-2044
目的了解江阴市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开展情况,为其行政部门制定卫生政策和职业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该市2011年度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年度报表,统计分析辖区内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经济类型等的企业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状况。结果辖区内年度开展职业健康监护的用人单位有101家,对接触有毒有害作业的17 909人进行健康检查,占职工总数的40.59%;在接触的5大类职业病危害因素中,化学毒物类占51.72%,检出疑似职业病7人,检出率为0.04%;其大多分布于中外合资经营的中等规模金属制品行业,属物理因素(噪声)类所致疾病。发现职业禁忌证82人,检出率0.46%;其大多分布于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股份有限公司中的一般制造业、规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属化学毒物类及物理因素类所致疾病。结论提高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意识工作刻不容缓,广泛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能早期发现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危险废物综合处理行业职业病危害特征和卫生防护效果进行调查,为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对3家危险废物综合处理中心进行调查,确定其危害,并评价其防护效果。结果该行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繁多,其中苯、氰化物、甲醛、CO、镉、铅烟、铅尘、硫化氢、金属汞和锰等属于高度危害的化学毒物,工作场所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基本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接触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未发现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结论该行业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现行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基本达到防护效果,对其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关键在于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时对处理废物的准确分析,同时需定期进行风险评价和实施危险度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某电厂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方法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确定作业场所中产生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进行检测。结果工作场所中粉尘、SO2、HCl、CO、H4N2、H2S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噪声合格率为92.86%。结论该项目对粉尘、噪声、化学性有毒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均采取了防护措施,有效地降低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工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基本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6.
汤丽霞 《职业与健康》2012,28(14):1693-1695
目的了解煤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方法对河南省4家煤矿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包括职业卫生管理现状、生产方式、防护设施、职业健康监护等,对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场进行识别和现场检测。结果 4家煤矿的职业卫生管理、职业病防护措施、职业卫生健康监护等较完善。检测粉尘作业点121个,合格率62%;检测有害化学毒物作业点99个,合格率100%;噪声检测点112个,合格率87%。职业健康检查受检率达95%以上。结论河南省4家煤矿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应加强治理,预防职业病发生。  相似文献   

17.
叶小英  袁华平  陈莹超 《职业与健康》2011,27(19):2194-2195
目的探讨某企业接触有害因素的人群健康现状,为该人群的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对平均工龄1 a以上的职工146人,按照接触有害因素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检查;同时测定车间空气中的有机毒物浓度。结果工作场所空气中正己烷时间加权平均(TWA)浓度为2.0 mg/m3,除甲苯为6.3 mg/m3外,苯和二甲苯均低于检出限;有13人存在与接触职业病危害相关项目异常,7人检出其他疾病或异常。结论该企业存有职业病危害,应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对于有毒有害岗位,应加强防毒、防护措施的建设,改善作业条件,保护工人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滨州市滨北工业园某企业液化气叠合项目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其危害程度以及防护措施的控制效果,保证其投产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法律和标准。方法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并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采样、检测,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结果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煤尘、化学毒物(液化石油气、溶剂汽油、非甲烷总烃、硫酸、一氧化碳、甲醇)、物理因素(噪声、高温),其中煤尘检测样品12个、化学毒物检测222个,噪声检测78个,高温检测3个,检测浓度或强度的合格率为100%。结论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职业卫生防护基本符合相关规定要求,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4个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毒物种类检测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职业健康检查评价资料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24个项目涉及89种毒物,仅对其中55种毒物进行了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率上岗前为41.7%、在岗期间为54.2%,所有项目检查出的异常结果均未复查;9家具有职业病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机构,仅1家出具的在岗期间检查报告有总结报告。结论目前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过程中尚存在毒物检测种类不全、缺少职业病危害分类依据、职业健康检查不规范及健康监护资料不全等问题,均可能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e initial goal of occupational reproductive health research is to effectively study the many toxicants, physical agents, and biomechanical and psychosocial stressors that may constitute reproductive hazards in the workplace. Although the main objective of occupational reproductive researchers and clinicians is to prevent recognized adverse reproductive outcomes, research has expanded to include a broader spectrum of chronic health outcomes potentially affected by reproductive toxicants. To aid in achieving these goals,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long with its university, federal, industry, and labor colleagues, formed the National Occupational Research Agenda (NORA) in 1996. NORA resulted in 21 research teams, including the Reproductive Health Research Team (RHRT). In this report, we describe progress made in the last decade by the RHRT and by others in this field, including prioritizing reproductive toxicants for further study; facilitating collaboration among epidemiologists, biologists, and toxicologists; promoting quality exposure assessment in field studies and surveillance; and encouraging the design and conduct of priority occupational reproductive studies. We also describe new tools for screening reproductive toxicants and for analyzing mode of action. We recommend considering outcomes such as menopause and latent adverse effects for further study, as well as including exposures such as shift work and nanomaterials. We describe a broad domain of scholarship activities where a cohesive system of organized and aligned work activities integrates 10 years of team efforts and provides guidance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