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强毒力岛在产毒性(ETEC)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中的分布。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原位杂交方法。结果:在检测的93株ETEC和10株EPEC的毒力岛的检出率分别为32.25%(32/93)和30.00%(3/10),1株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C)也检出了毒力岛,而且这些阳性菌株中的岛大部分连接到天门冬氨酸tRNA(asntRNA)位点。结论:ETEC、EPEC以及EAggEC是致病性较强的病原菌,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强毒力岛在ETEC和EPEC中具有阳性率较高的分布,对于进一步研究大肠埃希菌毒力变化和毒力的调控以及细菌毒力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大肠埃希菌中耶尔森菌强毒力岛的irp1、irp3、irp4基因.方法采用PCR与菌落原位斑点杂交技术,检测1990~1992年分离于我国五大军区腹泻病人的106株大肠埃希菌的irp1、irp3、irp4基因,其中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94株、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 coli,EIEC)1株、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ic E. coli,EPEC)10株及肠凝集型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ic aggregative E. coli,EAEC)1株.结果irp1、irp3和irp4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2.3%(13/106)、86.8%(92/106)和61.3%(65/106),差异有显著性(X2=122.27,P<0.05).94株ETEC中,10株irp1阳性(阳性率10.6%),81株irp3阳性(阳性率86.2%),55株irp4阳性(阳性率58.5%);10株EPEC中,1株irp1阳性,9株irp3阳性,8株irp4阳性;1株EIEC和1株EAEC,irp1、irp3和irp4基因均为阳性.结论大肠埃希菌中携有耶尔森菌强毒力岛的irp1、irp3、irp4基因,这3个基因在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nterocolitica)和大肠埃希菌(E.coli)之间存在水平性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94株肠产毒性大肠杆菌中耶尔森菌强毒力岛。方法:对分离自中国腹泻病人的肠产毒性大肠杆菌,采用PCR和DNA打点杂交的方法,检测耶尔森菌强毒力岛核心区的irp8、irp2、irp3、irp4、irp5及fyuA基因。结论:分离的肠产毒性大肠杆菌,14%(13/94)的菌株irp8、irp2、irp3、irp4、irp5及fyuA基因扩增阳性,以irp2及fyuA为探针进行DNA打点杂交,上述菌菌株均为阳性。结论:14%的肠产毒性大肠杆菌中国分离株携带耶尔森菌强毒力岛。  相似文献   

4.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直接基因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测定腹泻儿童的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的bfpA和eaeA基因鉴定EPEC。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从粪便标本中和传统方法分离后获得的菌株中测定bfp A和eaeA基因。结果 主要的血清型为O124K72,bfp A和eae A基因存在于血清学凝集的23株EPEC菌株中;直接从粪便标本中和传统方法分离后获得的菌株中测定bfp A和eae A基因的结果有显性差异(P<0.01),两种基因的检出率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 鉴定EPEC必需同时测定bfp A和eae A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HPI毒力岛基因irp^-2的大肠杆菌在云南战区部队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的存在情况,并对其菌株做毒力试验。方法:用PCR扩增法检测毒力岛基因irp^-2,小白鼠腹腔注射检测毒力。结果:从268份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株中,检测出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HPI毒力岛基因卸12的18株,检出率为6.72%(18/268)。毒力试验使小白鼠发病并死亡。结论:云南战区存在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HPI毒力岛基因卸12的大肠杆菌,该菌对部队指战员的健康具有潜在性的威胁。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研究福建省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aEPEC)菌株的毒力基因特征和菌株间的遗传相似
度;结合菌株的背景资料分析不同的分子特征对aEPEC 流行的影响。方法 运用PCR 技术进行系列的相
关毒力基因扩增;同时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技术,对福建省2010-2012年分离的aEPEC 菌株进
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分离30株实验菌株毒力基因的检测呈阳性的分别为:犫1121
53.3% (16),狔犻犪犃36.7% (11),狊犲狋/犲狀狋、狀犾犲犅、狀犾犲犈均为30% (9),犾狆犳犃犚14123.3% (7),犲犳犪/犾犻犳犃
20% (6),犲犺狓犃3.33% (1);其余毒力基因均未检出;93.3% (28)菌株不同程度地携带有相关的毒力因
子。29株菌按照100%的相似度分为15个PFGE 型别(P1 P15);其中存在4组不同的PFGE 簇(I Ⅳ),
相同PFGE 簇的病例在发病的时间和地区上有聚集性,同时相同簇内菌株的毒力基因谱也表现相同。结论
 犫1121、狔犻犪犃和EHEC 毒力岛OI 122 相关基因(犲犳犪1/犾犻犳犃,狀犾犲犅,狀犾犲犈,狊犲狋/犲狀狋) 在福建省aEPEC 菌
株中携带率较高。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毒力谱表现为多样性, 基因组也呈现遗传多态性;同时
PFGE 分析发现福建省存在由aEPEC 新发病原菌引起的聚集性病例。
关键词: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PFGE
中图分类号:R3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3 0216 05
犕狅犾犲犮狌犾犪狉犮犺犪狉犪犮狋犲狉犻狊狋犻犮狊狅犳犪狋狔狆犻犮犪犾犲狀狋犲狉狅狆犪狋犺狅犵犲狀犻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强毒力岛irp6重组自杀质粒,并应用其构建EAggEC上该基因的缺失株。方法 根据已知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强毒力岛irp6基因序列,设计PCR引物,扩增并克隆了irp6结构基因,在体外进行精确突变后,插入氯霉素抗性基因。再将含氯霉素的irp6缺失基因亚克隆入自杀质粒pKNGl0l中,构建成irp6基因重组自杀质粒pKH6,并以肠粘附聚集性大肠杆菌EAggECl7.2为出发菌株,通过体内同源重组,置换其irp6基因。结果 经接合转移和同源重组,利用蔗糖抗性筛选,pKH6上的同源序列有效的置换了EA6gECl7-2的ir6基因。结论 以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为靶构建的irp6基因重组自杀质粒成功的缺失了EAggECl7-2的ir6基因,获得了携带耶尔森菌强毒力岛的EAggECl7-2 irp6基因缺失株EAG6,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肠埃希菌LEE毒力岛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携LEE毒力岛大肠埃希菌在杭州不同人群中的流行状况。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不同临床来源的大肠埃希菌菌株的LEE毒力岛,并对检出的intinmin基因3’端部分以PCR法和限制性酶切分析法进一步分型,结果:在杭州市区2周岁以下的腹泻婴幼儿中,携LEE毒力岛的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高达20.0%,而在2岁以上的腹泻人群中检出率仅为3.0%,检获的大肠埃希菌LEE毒力岛的intimin基因以β型为主(占45.0%),并有20.0%不能按本PCR方法分型,限制酶切分析表明,β型可进一步分为2个亚型,本文分离菌株的γ型intimin基因与EHEC O157:H7 933株的γ型intimin基因酶切图谱差异较大,检获的携LEE毒力岛的大肠运往希菌菌株中,仅有1/5能用国内目前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诊断血清确定O抗原。结论:携LEE毒力岛大肠埃希菌为杭州市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细菌性病原。LEE毒力岛的检测应成为EPEC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腹泻病例粪便标本进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从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分布,以降低婴幼儿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率。方法收集江西省儿童医院2011-2012年婴幼儿腹泻病例357份粪便标本,按照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分离鉴定程序用EC肉汤增菌过夜,增菌后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分离培养,可疑菌用API 20E生化鉴定出大肠埃希菌,然后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相应的毒力基因。结果 357份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37份携带毒力基因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10.36%,携带毒力基因的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C)、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道侵入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道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检出率分别为8.4%、0.56%、1.12%、0.28%,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未检出。结论婴幼儿腹泻病例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主要由EaggEC引起,其次为EIEC,进一步证实对致泻大肠埃希菌进行PCR毒力基因检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研究宁夏地区人源大肠杆菌耶尔森菌强毒力岛(HPI)和肠细胞脱落位点(LEE)毒力岛的分子流行情况。方法根据Genbank报道的参考序列设计HPI核心区基因(irp2和fyuA)和LEE毒力岛核心区基因(ler和eaeA)的特异性引物,分别建立了两种毒力岛的双重PCR检测方法;采用已建立的PCR方法对167株人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HPI和LEE毒力岛的分布检测,并进行基因克隆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耶尔森菌强毒力岛(HPI)irp2和fyuA基因的阳性率均为68.86%(115/167);肠细胞脱落位点(LEE)毒力岛ler和eaeA基因的阳性率均为1.80%(3/167),且irp2、fyuA、ler、eae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报道的基因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5.41%~98.85%。结论 HPI毒力岛可能是引起本地大肠杆菌病的主要原因之一,irp2、fyuA、ler、eaeA四个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1.
产志贺样毒素且具侵袭力的大肠杆菌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临床腹泻病人粪便标本中,约有60%检不出任何已知病原,而能分离出几乎纯培养的大肠杆菌。这些大肠杆菌过去被误认为是肠道正常菌样,我们对在北京西城区三个医院从腹泻病患者粪便本本中分离的172株所谓正肠杆菌,进行质粒DNA,Hep-2细胞粘附试验,和10种DNA探针分析,结果表发现这些所谓的肠道正常大肠杆菌并不正常,其中44%可为致泻性大肠杆菌,包括EHEC16株,占所检查菌株的9.3%;EPEC8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来源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携带的eae基因型别。方法 PCR扩增eae基因,扩增产物测序后在NCBI中进行BLASTn搜索比对,确定其基因型别,并用最大似然法构建eae基因进化树,分析eae基因各型别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130株EPEC菌株中,100株获得了1.8 kb序列,共分为18种eae基因型别,其中以β1型为主,占37%(含37株菌)。人源和动物源EPEC菌株存在相同的eae型别。结论我国EPEC分离株的eae型别呈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安徽地区临床分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耐药状况、基因同源性及主要基因型.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进行基因型检测和同源性分析.结果 268株DEC中,57.1%为多重耐药菌,其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118株,肠毒素...  相似文献   

14.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Deng致病岛基因进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致病岛(PAIs)基因进化特点。方法EPEC Deng分离自我国婴幼儿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鉴定该菌株血清型并进行药敏试验;采用Illumina 2000仪器对菌株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序,PHAST软件定位菌株原噬菌体(prophages,PPs)在染色体中的位置,MUMmer软件进行共线性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了解同源基因进化规律。应用PAI_finder软件对基因组进行PAIs预测,了解PAIs核心区域(LEE)和核心基因同源进化规律,并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EPEC Deng菌株归属O119∶H6,药敏结果显示该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氨苄西林耐药,对其余的抗菌药物均敏感。基因组(染色体)序列大小为5 025 482 bp(GC含量为50.52%),质粒序列大小为207 564 bp(GC含量为49.50%)。共找到17个PPs,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EPEC Deng株基因组与O26∶H11、O111∶H同源性较高;EPEC Deng株PAIs和核心基因均与RDEC 1和O26∶H413/89 1株具有高同源性;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紧密素(eae)及其受体(tir)多态性丰富,π值均>0.10,Ⅲ型分泌系统(TTSS)分泌蛋白相对稳定。结论此研究明确了EPEC Deng株基因组及PAIs的进化特点,有助于了解了本土分离的EPEC基因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非典型致泻性大肠杆菌、志贺菌及部分肠杆菌中CDT毒素基因存在情况及其细胞毒性。方法用PCR方法检测cdt基因,并将阳性菌株培养上清与HeLa细胞共同孵育检测细胞形态的改变,初步评价CDT毒素的表达及其细胞毒性。结果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NM中,cdt基因检出率为16.28%(7/43),其中3株为cdt-Ⅲ型,其他4株为cdt-Ⅰ型;携带HPI毒力岛的非典型致泻性大肠杆菌中cdt基因检出率为6.25%(5/80);在志贺菌中,cdt基因检出率为2.67%(4/150),非典型致泻性大肠杆菌和志贺菌检出的cdt基因全部为cdt-Ⅰ型。而在O157∶H7大肠杆菌、枸橼酸杆菌和沙门菌未检出cdt基因。所有cdt基因阳性菌株均使HeLa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肿胀变化,效应滴度介于1∶2到1∶16之间。结论CDT毒素只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NM、携带HPI毒力岛的非典型致泻性大肠杆菌和志贺菌中检出,且检出率均比国外同类菌株低,其存在是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及其细胞毒性机制尚须进一步研究予以证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浙江省临床分离猪链球菌血清2型(SS2)菌株进行89K候选致病岛检测.方法 用多种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检测,同时对89K的3个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并结合有关资料进行生物信息学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8株SS2菌株,均检出89K(1&2)、89K(3&4)、89K(5&6)候选致病岛特异片段和种特异性16S rDNA、cps2J、mrp毒力基因,和1998年江苏省暴发疫情的菌株结果一致.ZJ0501号SS2分离株89K候选致病岛的3个PCR扩增片段序列和1998年江苏省暴发疫情的菌株有99%以上的相似性,其中编码DNA重组蛋白的序列片段和病乳链球菌及无乳链球菌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 近年来在浙江省临床分离Ss2菌株中,存在89K候选致病岛片段.  相似文献   

17.
As part of a study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water filtration on the incidence of community-acquired gastroenteritis in Melbourne, Australia, we examined fecal samples from patients with gastroenteritis and asymptomatic persons for diarrheagenic strains of Escherichia coli. Atypical strains of enteropathogenic E. coli (EPEC) were the most frequently identified pathogens of all bacterial, viral, and parasitic agents in patients with gastroenteritis. Moreover, atypical EPEC were more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gastroenteritis (89 [12.8%] of 696) than in asymptomatic persons (11 [2.3%] of 489, p < 0.0001). Twenty-two random isolates of atypical EPEC that were characterized further showed marked heterogeneity in terms of serotype, genetic subtype, and carriage of virulence-associated determinants. Apart from the surface protein, intimin, no virulence determinant or phenotype was uniformly present in atypical EPEC strains. This study shows that atypical EPEC are an important cause of gastroenteritis in Melbour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