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检测126例冠心病患者的脂蛋白(a)[LP(a)]和其他脂质,利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分析Lp(a)与34例心绞痛患者冠脉狭窄的相关性,对3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疗效的影响和WMI恢复期纤溶功能的关系。结果发现,Lp(a)与冠脉狭窄,较其他脂质有更高度相关性(r=0.401,P<0.01)。WMI再通组L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PAI:a)较未再通组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t-PA:a)、t-pA/PAI、纤溶酶原活性(PLG:a)较未再通组高。不论再通组、未再通组Lp(a)与t-PA、t-pA/PAI、PLG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对3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血浆纤溶酶原(PLG)活性、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AMI组患者t-PA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AI活性、PLG活性则高于对照组;AMI组死亡者的t-PA活性显著低于存活组;再发AMI患者纤溶活性降低而纤溶抑制活性增强;t-PA活性持久而明显降低,预示AMI患者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并  相似文献   

3.
观察44例首次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前后血浆UK抗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纤溶酶原激活物(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纤溶酶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抗原的变化。结果显示:(1)UK静脉注射的作用持续时间较短,注射后1小时和5小时,分别有53.2%和93.7%的UK抗原从血浆中清除。(2)与治疗前相比,UK静注后PA和纤溶酶活性升高、PAI活性降低,纠治了AMI时纤溶系统的功能紊乱状况。但是,停止UK注射后即出现PAI“反弹”现象,PA和纤溶酶活性随之降低,说明溶栓早期存在反常的高凝状态。(3)PAI活性升高程度与左心室功能受损及AMI病情程度有一定关系。以上各点均提示,溶栓早期辅助的抗凝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链激酶(SK)、重组链激酶(r-SK)、尿激酶(UK)、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比较其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动态变化。方法对43例经溶栓治疗(SK8例,r-SK13例,UK16例,rt-PA6例)的AMI患者,分别于溶栓前后动态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纤溶酶原(PLG)、α2抗纤溶酶(α2AP)、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等指标的活性或含量。结果应用SK、r-SK、UK、rt-PA溶栓治疗后,均会引起凝血活性的明显降低与纤溶活性的明显增高。SK与r-SK对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略高于UK。rt-PA对FG含量影响低于另外3者(P值均<005)。结论凝血与纤溶活性的变化与溶栓疗效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采用酶免法测定40例不同伴发病的冠心病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脂蛋白(a)[Lp(a)]浓度,并以发色底物法测定其中16例无伴发病的冠心病患者及16例健康人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结果显示:冠心病伴发糖尿病组平均LP(a)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冠心病无伴发病组;冠心病患者及健康人血浆Lp(a)浓度与其t-PA活性无关,而与其PAI-1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为此我们认为:伴发糖尿病可能是老年及老年前期冠心病患者血浆Lp(a)浓度升高的原因之一;Lp(a)可能增加PAI-1活性,进而促进冠脉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采用酶免法测定40例不同伴发病的冠心病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脂蛋白(a)[Lp(a)]浓度,并以发色底物法测定其中16例无伴发病的冠心病患者及16例健康人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结果显示:冠心病伴发糖尿病组平均Lp(a)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冠心病无伴发病组;冠心病患者及健康人血浆Lp(a)浓度与其t-PA活性无关,而与其PAI-1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溶活性及血管活性物质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方法:以发光底物显色及放射免疫法测定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含量。结果:溶栓组和对照组相比t-PA上升,PAI下降,t-PA/PAI及CGRP上升,溶栓后2小时达高峰,6小时维持较高水平,24小时回降。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持续升高达正常值的3~4倍。结论:溶栓后血浆t-PA/PAI及CGRP迅速升高表现出同步消长关系。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持续升高,三者表现出正反馈调节。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血液纤溶活性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测定了1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及20例正常人的血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l-1)活性、纤溶酶原(PLG)含量及纤溶酶(PL)活性。发现AMI及UA发作时PAI-1活性增高。t-PA活性降低,PLG含量升高,PL活性降低。表明AMI及UA发作时纤溶活性低下,易诱发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此与AMI及UA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VWF、t-PA和PAI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VWF、t-PA和PAI活性的研究刘成玉,张强,张玉红高血压病常伴有血液凝固性增高。我们检测了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因子Ⅷ相关抗原(VWF)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PAI)活性变化,探讨血液凝固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动脉早期再通与内源性纤溶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症状出现6小时内,静脉注射40~60mU双链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并测定溶栓治疗前血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抗原,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抗原,纤溶酶原—抗纤溶酶原复合物(PIC),脂蛋白(a)浓度;并于溶栓治疗开始90分钟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根据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标准分为:再通组(n=30)有梗死相关动脉再通(58%),未通组(n=22)无梗死相关动脉再通(42%)。再通组内源性t-PA浓度高于未通组,D-二聚体、纤溶酶原—抗纤溶酶原复合物、PAI、脂蛋白(a)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内源性t-PA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再通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肱动脉血流依赖性舒张功能与血清脂蛋白a(Lpa)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18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另选31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应用B超对肱动脉进行扫查,在静息、反应性充血时对肱动脉内径进行检测,计算不同状态下的管径变化及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率(Flow-MD%).将所有对象按Flow-MD%大小分成4个亚组,比较各组Lpa情况.结果随血脂蛋白a浓度增大,Flow-MD%逐渐减小,脂蛋白a与Flow-MD%呈负相关关系,r=-0.652,P<0.01.结论高脂蛋白a与高血压痛患者血管壁的早期损害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Mass lesions in the head of the pancreas are generally malignant and it is difficult to diagnose benign lesions preoperatively. We describe two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tuberculosis, who presented with abdominal pain, jaundice and a pancreatic head mass, mimicking cancer. The correct diagnosis could be made by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 and EUS‐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 (FNA) cytology in both patients, precluding the need for surgery. Both patients responded well to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 We conclude that EUS with guided FNA is a useful modality to diagnose pancreatic tuberculosis.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PCR及六胺银(GMS)染色法对肺孢子虫肺炎(PCP)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用PCR及GMS染色法检测临床拟诊PCP患者及非PCP患者的痰液标本,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在40例临床拟诊PCP患者的痰标本中,用PCR方法检测肺孢子虫DNA,结果均为阳性,其中有12例患者用SMZ治疗后复检,PCR全部转阴;而用GMS染色镜检,阳性率仅为35.0%(14/40)。20例非PCP呼吸道感染者的痰液PCR和GMS染色镜检结果均为阴性。结论用GMS染色法诊断PCP,特异性高但敏感性差;PCR的敏感性高于GMS染色法,适于临床筛查和疗效考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测定和比较日本血吸虫浙江株和安徽株 NADH脱氢酶 1( NADH1)和细胞色素 C氧化酶 1( Cytc1)基因部分序列。方法:用 PCR方法从特定的引物扩增出 NADH1和 Cytc1DNA基因 ,然后进行测序。结果 :获得两株日本血吸虫成虫 NADH1和 Cytc1基因及其序列。结论 :两株日本血吸虫成虫 NADH1基因及其部分序列除第 382位核苷酸不同 ( C/T)外 ,其余的均相同。两株日本血吸虫成虫Cytc1基因及其部分序列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补充观察我国浙江、江西、台湾省和日本山梨的日本血吸虫成虫的蛋白组分, 以及上述4 地和安徽、湖北、四川、云南省血吸虫与广西省钉螺和日本钉螺抗血清的反应性。方法: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 和酶联免疫电转移印迹 (EITB) 分析。结果与结论: 浙江、江西、台湾省和日本的血吸虫隔离群雄虫及雌虫抗原经SDS-PAGE后, 以考马斯亮蓝染色结果分别可见7~17 条(江西省和日本的血吸虫雄虫条带显色很淡) 及1~6 条显色带;银染结果分别可见14~23条及4~19 条(台湾省的血吸虫雌虫仅见1条极淡的)显色带。台湾省血吸虫雄虫与浙江省血吸虫雄虫谱型相似, 但在81 kDa以上组分有所不同, 江西省血吸虫雄虫54kDa 条带明显, 日本的血吸虫雄虫不仅条带少, 谱型也与浙江、江西及台湾省的血吸虫各异。EITB结果: 所试血吸虫成虫与广西省钉螺和日本的钉螺抗血清均产生反应, 证明存在交叉反应抗原组分。所试血吸虫成虫与广西省钉螺和日本的钉螺间存在共同抗原组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测定和比较日本血吸虫浙江株和安徽株 NADH脱氢酶 1( NADH1)和细胞色素 C氧化酶 1( Cytc1)基因部分序列。方法 :用 PCR方法从特定的引物扩增出 NADH1和 Cytc1DNA基因 ,然后进行测序。结果 :获得两株日本血吸虫成虫 NADH1和 Cytc1基因及其序列。结论 :两株日本血吸虫成虫 NADH1基因及其部分序列除第 382位核苷酸不同 ( C/T)外 ,其余的均相同。两株日本血吸虫成虫 Cytc1基因及其部分序列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旨在运用分子克隆技术阐明上海市及江苏省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两株丙型肝炎病毒(HCV)C33c抗原基因的序列及变异特征,为临床检测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表达C33c抗原作好准备。结果表明:上海株及江苏株C33c抗原基因同源性大于99%,推测属同一基因型。此两株与其它分离株相比较,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93.08%~97.69%)明显高于核苷酸水平的同源性(81.36%~94.45%),说明C33c抗原特别适于作诊断抗原。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CHD)在病因、发病年龄等诸多方面存在性别差异。载脂蛋白(a)[apo(a)]多态性与脂蛋白(a)[Lp(a)]血浆水平对女性CHD影响的资料甚少。我们通过检测35例女性CHD患者和45例女性正常对照者的apo(a)多态表型及Lp(a)水平,并与相应的男性组对比分析,发现含有等位基因S1、S2、B的apo(a)低分子量表型的CHD患者,女性占37.14%,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男性仅占25.7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女性中低分子量表型发生CHD危险度为对照组的4.7倍,在男性中仅为1.4倍。提示:低分子量表型对女性CHD的影响大于男性。Lp(a)水平在两性CHD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两性之间则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5×2孔的白色聚氯乙烯板(白色PVC)作载体,研制、建立的诊断华支睾吸虫病的白色PVC-Fast-Dot-ELISA试剂盒,检测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610份和其它奇生虫病及健康人血清764份,敏感性为97.9%,特异性为97.2%,交叉反应0-7.7%,平均3.5%。试剂盒与NC-Dot-ELISA和PS-ELISA比较,敏感性、特异性均无显著差异。试剂盒稳定性良好。现场应用显示,与粪检的阳性符合率为97.6%,总符合率随粪检方法及检查次数不同而升高。本试剂盒的特点是:试验载体和试验容器合一,孔浅而大,易于洗净,操作方便,快速,全程只需30min,适用于基层群体查病及临床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0.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浆NO、NOS和TNF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动态变化。NO、NOS的测定采用酶法,TNF采用放射免疫法。结果发现:HFRS患者从发热期开始血浆NO、NOS和TNF均高于正常水平(P<0.05),并且NO和NOS、NOS和TNF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0.01)。上述结果提示NO在HFRS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引起机体损伤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