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肠道外营养在外科临床实践中倍受重视,肠外营养(TPN)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近代外科的重大进展之一。营养支持方法静脉营养(TPN)在临床上的应用成为外科治疗肠瘘的里程碑。临床实践表明: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支持,是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手段。笔者从1999—2004年对70例消化道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了肠外营养,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病人的营养状况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例经病理证实为胃肠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肠外营养(PN)组和肠内营养(EN)组。PN组术后行TPN支持,能量为125kj.kg^-1.d^-1,氮入量0.2kg/d。EN组术后第1d起经鼻饲管(放置于Treitz韧带下或空肠输出袢下30cm)输注能全力,量为1500-1800ml/d,速度20-75ml/h。分别于术后及术后2,4,8d抽取外周血测定T细胞亚群、NK细胞、血清IL-2(白细胞介素2),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浓度。结果 (1)术后患者血清PA,RBP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P<0.01)。经一段时期的EN笔PN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EN的营养恢复作用与P比无明显差异;(2)术后经EN和PN支持后T细胞亚群恢复到术前水平,NK细胞明显增高(P<0.05)。结论 术后早期应用EN支持可以改善胃肠道肿瘤病人的营养状况,其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优于PN。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静脉营养治疗对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5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不给予营养治疗,实验组手术前后给予静脉营养治疗各1周.观察比较手术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 CD8+比值的变化. 结果对照组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增加(P<0.05),CD4+/ CD8+比值升高(P<0.01).实验组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T细胞亚群及CD4+/ CD8+比值均明显改善(P<0.01).实验组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围手术期使用静脉营养治疗可明显改善胃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胰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癌患者病情复杂,常伴发梗阻性黄疸、糖尿病、贫血、营养不良等。胰腺癌患者的手术时间长,术式复杂,难度大,如有伴发病时,就增加了手术难度,更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常引起致命性的疾病,如:腹腔内出血、严重感染、胰瘘、胆瘘、消化道瘘、应激性溃疡等,故为了保证手术成功,达到预期治疗目的,做好围手术期处理非常必要,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全胃切除围手术期的肠内和肠外营养联合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联合应用在全胃切除围手术期的治疗作用.方法 52例进展期胃癌中41例术前即给予PN支持;所有病人在全胃切除术后均给予PN,待肠功能恢复后转为EN.结果 48例(92.3%)术后3d内肠功能恢复.EN期间,5例(9.6%)出现肠鸣、腹痛或轻度腹泻, 经减慢营养液滴入速度后症状逐渐缓解.术后第10d血浆白蛋白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加(P<0.01);所有病人术后第10d达到了正氮平衡.结论 PN与EN联合营养可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降低营养费用,是全胃切除围手术期较理想的营养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观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和作用,评价肠内营养支持的意义。方法 选择胃肠恶性肿瘤患者240例,随机进入EN组和PN组(每组120例),两组营养支持采用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营养支持前后观测营养状况指标,临床指标和血生化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营养状况指标、血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与PN组相比,EN组静脉炎的发生率较低,肛门排气时间较短,平均住院费用较低(P<0.05)。结论 与PN相比,EN在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方面具有同等效果,且较经济、简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 晚期食管癌病人因肿瘤阻塞食管,造成病人吞咽极度困难,严重者发生食管梗阻,多种因素决定又不予手术治疗,病人常因进食疼痛拒绝饮食,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直接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从肘部  相似文献   

8.
术后免疫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为探讨以谷氨酰胺为底物的免疫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术期蛋白质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笔者将6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等氮等热量[104.5~125.4kJ/(kg·d)]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一般的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组给予谷氨酰胺为底物的肠外免疫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营养支持7d后检测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B)和转铁蛋白(TRF)以及IgG,IgA和IgM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结果示,治疗组免疫营养支持7d后ALB, PAB和TRF均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ALB,PAB和TRF与支持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治疗组PAB的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gA,IgG和IgM均高于营养支持前和对照组(P<0.05),T淋巴细胞亚群CD4百分比和CD4/CD8值均高于营养支持前和对照组(P<0.05)。提示:以谷氨酰胺为底物的肠外免疫营养支持可促进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术期蛋白质合成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易导致机体处于高分解状态,老年胃癌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老年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且术后需较长时间禁食,势必加重营养不良,增加手术并发症,影响胃癌患者的术后短期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肠外营养在高龄胆道疾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经验。方法 选择35例营养状况较差的高龄胆道疾病患者围手术期进行肠外营养,与32例高龄术前营养状况良好、围手术期常规补液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肠外营养支持和常规补液的临床效果及生化变化。结果 肠外营养组自我恢复能力较好,体重、血浆蛋白在术后变化较小,胃肠功能恢复较快,并发症少;常规补液组体重、血浆蛋白术后改变明显,并发症多。结论 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对高龄胆道疾病患者术后恢复起明显的促进作用,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恶性肿瘤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肠内免疫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炎症反应、营养状态、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术前5d、术后7d)分别接受肠内免疫营养(免疫营养组)和等氮等热量的普通肠内营养(普通营养组),于术前5d和术后1、4、8d分别检测各组患者免疫、炎症反应及营养指标、前白蛋白明显高于普通营养组(P<0.05),炎症指标CRP明显低于普通营养组(P〈0.05)免疫营养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天数明显低于普通营养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可在术后早期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减轻手术创伤后的应激反应程度,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的内脏蛋白浓度。显著降低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治疗的时机和方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结直肠癌病人的营养不良发生率相当高.据Heys荟萃分析(11个随机对照研究,共1009例)提示,在收治的胃肠肿瘤病人中,约30%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1]。病人在进一步接受手术或围手术期放化疗等治疗后,又因摄入减少、分解增加而使营养不良更为明显,将必然影响病人的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联合营养支持疗法对轻中度营养不良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改善的效果。 方法运用患者总体主观评分法(PG-SGA)筛选轻、中度营养不良食管癌患者172例,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6例。观察组术前3 d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术后第1天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术后第3天给予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营养状态(术后第7天)、胃肠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术后第7 d,观察组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分别为(34.33±3.32)g/L和(33.68±4.12)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23±3.41)g/L和(31.32±3.3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61.53±6.37)h和(66.69±9.47)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82.31±8.24)h)和(113.24±12.3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4% vs 9.30%,P>0.05);观察组术后患者满意度优秀率为89.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术前营养干预联合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能显著改善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状态,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病人术前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且手术应激可加重其营养不良,损伤免疫系统.因此,术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维持机体营养状态、恢复免疫机能、加速伤口愈合、降低感染发生率和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龄胃癌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了49例70岁以上高龄胃癌的术前准备、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结果 高龄胃癌患者多数有其他合并症,本组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33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3例,姑息性切除8例,仅行胃肠吻合或探查5例。术后10例出现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3例。结论 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减少高龄胃癌病人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短肠综合征手术治疗的方法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营养支持技术和产品的进步,能够长期存活的短肠病人越来越多,很大一部分病人通过自身代偿最终脱离了终生全肠外营养(TPN),不能脱离TPN的病人和胃肠道遗留器质性病变,影响肠功能代偿的病人则希望通过外科手段改善肠道吸收状况,摆脱TPN,因此涌现出许多手术方式.此外,短肠综合征本身也会带来许多并发症,有些需要通过外科手段加以解决,所以,短肠综合征的外科手术是个较普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伴活动性肝炎的肝细胞癌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伴活动性肝炎的肝细胞癌的可切除性和安全性。方法 26例伴活动性肝炎的肝细胞癌,平均肿瘤直径7.7cm,经术前短期护肝治疗后行肝肿瘤切除术,术后继续护肝治疗。结果 26例肝癌均得到顺利切除,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一过性肝功能损害,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65min,平均出血量328ml。结论 伴活动性肝炎的原发性肝癌的手术切除虽有一定的挑战性,只要围手术期处理得当,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刘念 《肝胆外科杂志》2006,14(4):283-283
目前对结直肠癌肝转移行肝动脉灌注化疗后行肝大部切除治疗的可行性或围手术期治疗尚无统一的认识,有研究发现肝动脉灌注化疗可使肿瘤降期从而达到根治性手术的目的,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预后,而有学者认为肝动脉灌注化疗有较大的肝脏毒性,增加了术后肝衰发生的可能性。作者收集了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2例活体小肠移植术后贫血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活体小肠移植后发生贫血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针对其发病原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输血、止血、降低某些药物的剂量、造血原料的补充和必要的营养支持,治疗1个月后,2例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血红蛋白明显上升,均维持在100~120g/L。结论 针对病因,活体小肠移植术后的贫血可以纠正。  相似文献   

20.
肠外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年以前,人们缺乏对肠外瘘特有病理生理现象的认识,把肠外瘘同上消化道穿孔的治疗等同处理。肠外瘘发生后人们急于手术修补肠外瘘来恢复肠管的连续性,以期去除肠液外溢所致的各种病理生理改变,即“速胜论”。但由于腹腔内感染严重,肠袢间粘连致密,肠组织不健康而愈合不良,早期手术失败率高达80%。随着全胃肠外营养的普及,患者即使不经过消化道进食也可长期生存,于是给了肠外瘘患者缓冲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