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醒脑静对脑出血患者S100B、神经肽Y和脑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静脉血S100B、神经肽Y(NPY)和脑水肿的动态变化及醒脑静对其的影响.方法:对60例脑出血患者第1天、第7天、第14天及20例健康人静脉血S100B和NPY的含量,同时计算脑出血患者第1天、第7天、第14天继发性脑水肿的体积;另外将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普通治疗组和醒脑静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S100B、NPY和脑水肿的变化.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血S100B和NPY的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100B在入院第1天最高,然后逐渐降低,在第14天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Y在第7天时最高,第14天时较入院时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NPY的动态变化与脑水肿体积变化一致,而S100B的变化与脑水肿体积的变化不一致.脑出血患者治疗后醒脑静组患者第7天和第14天时NPY和脑水肿体积均低于普通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醒脑静组患者S100B亦低于普通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静脉血S100B和NPY均明显增高,NPY含量的变化与脑出血后脑水肿变化密切相关,醒脑静可以降低脑出血患者血NPY和脑水肿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头穴透刺提高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60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基础疗法相同,头针组加用患侧百会透太阳穴针刺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血肿吸收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状评分,日常生活活动Barthel指数计分的变化。结果:针刺组治疗28d后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1),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透刺能促进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降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和中医症状评分,提高Barthel指数计分,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联合头穴透刺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7年7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头穴透刺组(40例):常规治疗+头穴透刺;镜像疗法组(40例):常规治疗+镜像疗法;联合疗法组(40例):常规治疗+镜像疗法+头穴透刺。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患者进行踝背伸角度测量、下肢Fugl-Meyer、Berg平衡量表、Barthel指数、步态评估量表评定,比较三组对患者踝背伸、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改善。结果:①组内比较:治疗后三组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②组间比较:治疗前,三组的各项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镜像疗法组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头穴透刺组(P0.05),联合疗法组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头穴透刺组(P0.01)与镜像疗法组(P0.01)。结论:头穴透刺与镜像疗法均可显著改善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镜像疗法联合头穴透刺对改善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S100B蛋白水平与脑出血病情、出血量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脑出血患者155例分型,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hs-CRP含量,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S100B蛋白含量,观察二者水平与脑出血病情、出血量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腩出血病情愈重,血清hs-CRP及S100B蛋白含量愈高(P<0.01);②脑出血患者出血量愈多,ks-CRP及S100B蛋白含量愈高(P<0.01);③hs-CRP及S100B过高者,脑出血预后不良.④hs-CRP及S100B水平呈正相关(r=0.7,P=0.001).结论hs-CRP及S100B水平是判断脑出血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良好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剂量辛伐他汀联合亚低温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压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辛伐他汀+亚低温疗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颅内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血清S100B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颅内压、NIHSS评分以及血清S100B蛋白、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颅内压、NIHSS评分、血清S100B蛋白、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辛伐他汀联合亚低温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患者颅内压,提高神经功能,改善血清S100B蛋白、Hcy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S100B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8例脑梗死患者、36例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及30名健康人血清S100B和NSE水平。结果: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血清S100B、NSE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01),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血清S100B、NSE浓度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01);治疗前、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S100B浓度低于脑出血组患者(P<0.001),而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NSE浓度高于脑出血组患者(P<0.001)。结论:血清S100B和NSE检测可作为诊断早期脑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联合检测血清S100B和NSE,对鉴别诊断出血性脑病和缺血性脑病以及评价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100B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24 h、治疗7 d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空腹血清S100B蛋白水平。结果发病24 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100B蛋白的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S100B蛋白水平与脑卒中评分(NIHSS)呈正相关(r=0.673,P0.00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7 d后S100B蛋白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100B蛋白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增高,且神经功能缺失越重,S100B蛋白水平越高;经治疗、神经功能恢复后S100B蛋白水平降低。S100B蛋白浓度的高低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脑组织的损伤程度提供定量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血液中神经及内皮功能相关因子含量的改变。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rt-PA组(单独使用rt-PA溶栓)和rt-PA+CEA组(rt-PA溶栓24h后行CEA手术),各30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Elisa法检测2组血清中神经相关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神经生长因子(NGF)、去甲肾上腺素(NE)及乙酰胆碱(Ach)含量,及内皮功能相关因子: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2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治疗后14 d 2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后2 h、24 h和7 d(P0.05);治疗后7、14 d,rt-PA+CEA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rt-PA组(P0.05);rt-PA+CEA组的总有效率和基本治愈率高于rt-PA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中的NSE、S100B、NE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NGF和Ach均高于治疗前(P0.01);rt-PA+CEA组治疗后10 d NSE、S100B、NE及NGF水平低于治疗后2 d(P0.05)。治疗后10 d,rt-PA+CEA组NSE及NE含量明显低于rt-PA组(P0.05),治疗后2、10d,rt-PA+CEA组NGF含量明显高于rt-PA组(P0.05);治疗后10 d 2组ET-1的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rt-PA+CEA组ET-1的含量低于同组治疗后2 d(P0.05)。治疗后10 d 2组NO含量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并高于治疗后2 d(P0.05);治疗后10 d,rt-PA+CEA组ET-1含量低于rt-PA组,NO含量高于rt-PA组(P0.05)。结论:CEA联合rt-PA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优于单rt-PA治疗,有助于快速恢复内皮功能受损及神经因子紊乱。  相似文献   

9.
头穴透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出血患者ET和CGRP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头穴透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影响.方法 9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头穴透刺结合康复训练组(A组)、康复组(B组)、西药对照组(C组)各30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和CGRP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血浆ET和CGRP含量均明显降低( P<0.01),且A组、B组与C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A组和B组比较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头穴透刺结合康复训练能调节血浆中ET和CGRP的含量,使其趋于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前后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B(S-100B)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探讨血清h-FABP、NSE、S-100B水平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1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组74例和保守组45例)血清h-FABP、NSE、S-100B水平,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h-FABP、NSE和S-100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量小于60mL和生存组患者血清hFABP、NSE和S-100B水平均分别显著低于出血量大于60mL和死亡组患者(P<0.01)。(2)h-FABP与NSE、S-100B呈正相关性(r=0.513、0.747,P<0.01),NSE与S-100B也呈正相关性(r=0.492,P<0.01),三者之间相关性良好。(3)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死亡组术后1~7d血清h-FABP、NSE和S-100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生存组术后第5天血清h-FABP、NSE和S-100B水平均达正常。(4)手术组无效率和病死率显著降低(P<0.01),有效率显著提高(P<0.01);出血量小于60mL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大于60mL组(P<0.01)。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内科保守治疗,检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前后血清h-FABP、NSE和S-100B水平变化,可作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评价手术疗效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双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B)、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41例,另纳入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组。2组均予双抗治疗,观察组还给予高压氧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14、90 d行NIHSS评分,并于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检测3组血清NSE、S100B、GFAP和H-FABP水平。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90 d后,2组的NIHSS评分较前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4%、96.1%,后者优于前者(χ2=12.50,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SE、S100B、GFAP、H-FABP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双抗治疗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肽Y(NP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预后分为合并偏瘫组与未合并偏瘫组。选取同期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体检的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观察不同组别S100β,NPY,NSE水平,NIHSS评分和认知功能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100β,NPY,NSE水平与认知功能和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S100β,NPY,NSE水平、NI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t=-52.865,-28.738,-32.462,-43.546,P0.001),认知功能低于对照组;偏瘫组患者的S100β,NPY,NSE水平,NIHSS评分均高于未合并偏瘫组(分别t=-6.155,-10.741,-8.899,-9.629,P0.001),认知功能低于未合并偏瘫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S100β,NPY,NSE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与认知功能总分呈负相关。结论:S100β,NPY,NSE与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损害和认知障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发病时间<24小时)病情转归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ACI患者109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中、重3个亚组,选择同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例8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查血清H-FABP及NSE,进行NIHSS评分、测量梗死体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FABP、NSE差异,观察ACI组血清H-FABP、NSE与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 ①ACI组、TIA组血清H-FABP、NSE明显高于正常值(P<0.01);②治疗前ACI组血清H-FABP高于TI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ACI组轻、中、重3个亚组血清H-FABP随着病情程度加重而升高(P<0.01);④ACI组血清H-FABP与NIHSS评分、梗死体积呈显著正相关(rs=0.338、0.246,P<0.01),血清NSE与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s=0.203,P<0.05);梗死体积与治疗前NIHSS评分呈正相关(rs=0.265,P<0.01);⑤治疗后ACI组血清H-FABP、NSE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治疗前后血清H-FABP、NSE的差值与NIHSS评分差值呈正相关(rs=0.665、0.512,P<0.01)。结论 ACI患者血清H-FABP、NSE异常升高,并与神经损伤程度及预后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ACI病情转归及预后评估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神经节苷脂组)各34例,将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的NIHSS评分及血清S100B蛋白(S100B)、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MDA)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周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清S100B、CRP、MDA水平也较对照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头穴透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理。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9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23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A组与B组分别加用双侧与患侧百会穴透太阳穴针刺治疗。另选择健康体检正常者23例为对照(D组)。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组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变化;并对A、B、C 3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治疗第10天时,A、B、C 3组患者血清中VEGF浓度与第1天及D组比较均明显上升(P〈0.05,0.01),A组高于B、C组,B组高于C组(均P〈0.05)。治疗30 d时,A、B、C 3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A、B组明显低于C组,A组低于B组(P〈0.05)。结论:头穴透刺治疗能显著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VEGF的浓度,保护脑组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双侧头穴透刺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金属基质蛋白酶-10(MMP-10)和钙结合蛋白β(S100β)的血清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ACI患者135例为ACI组,根据NIHSS评分分为轻度损伤亚组、中度损伤亚组和重度损伤亚组,以健康体检者122例为对照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组血清NSE、MMP-10、S100β的含量,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方法研究3种指标含量和NIH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CI组的NSE、S100β、MMP-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ACI组中,随着NIHSS评分的增加,血清NSE、MMP-10、S100β含量随之增加(P=0.000)。ACI组中,血清NSE、MMP-10、S100β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6,P=0.032;r=0.62,P=0.017;r=0.79,P=0.025)。结论:血清NSE、MMP-10和S100β水平在ACI患者中显著升高,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单唾酸神经节苷脂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1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单穿微创组61例(微创血肿清除术)和联合治疗组(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单唾酸神经节苷脂静脉注射)60例。治疗14 d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IL-1β和C-反应蛋白(CRP);氨基酸类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Glu);肽类神经递质:神经肽Y(NPY)和P物质(SP);神经损伤指标:S100B蛋白、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治疗后4个月,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治疗14 d后,2组的PCT、IL-6、IL-1β、CRP、Glu、NPY、SP、S100B蛋白、MBP、NSE和GFAP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单穿微创组(P0.05),2组的GABA水平增高,且联合治疗组高于单穿微创组(P0.05)。治疗4个月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单穿微创组(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单唾酸神经节苷脂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可明显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神经递质指标,缓解神经功能损伤,疗效优于单用微创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A组)、认知功能训练组(B组)和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组(C组),每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比较P300潜伏期变化以及血浆皮质醇含量.结果治疗前后相比,各组MMSE评分提高,P300潜伏期缩短,血浆皮质醇含量降低(P<0.05).且在提高MMSE评分、缩短P300的潜伏期、降低血浆皮质醇含量方面,C组明显优于A组和B组(P<0.01).结论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体内皮质醇含量,改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脑梗死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结合护理干预组27例(A组)、护理干预组25例(B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同时比较平均住院时间、临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MMSE、NIHSS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显著优于B组(P<0.01),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头穴丛刺结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袁悦  巢晨玢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3):3483-3486
目的 探讨牛磺酸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老年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96例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牛磺酸治疗,各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神经损伤相关指标、日常生活能力及记忆力.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AD评定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cog)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加利福尼亚词语学习测验(CVLT)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S100B蛋白(S100B)、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牛磺酸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AD,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