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前期MR脑灌注成像表现和分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对脑梗死前期的诊断水平,预防和减少脑梗死的发生。资料与方法采用MR脑灌注成像,对18例患者的170层脑灌注图像和对照组2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的197层脑灌注成像进行分析,计算每层图像的患/健侧比值,并与对照组的正常比值及其范围做比较。以非参数统计方法、多元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脑灌注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其分期。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的4个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死前期分期特征为:Ⅰ1期峰值时间(rrP)稍有延长,Ⅰ2期平均通过时间(MTY)显著延长,Ⅱ1期为局部脑血流量(rCBF)明显下降,Ⅱ2期局部脑血容量(mBV)下降。结论脑灌注成像可提供脑梗死前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的信息,并可以其参数变化进行分期。  相似文献   

2.
MRI弥散和灌注成像诊断超早期脑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和灌注成像(PWI)技术在超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新西兰白兔42只,随机分为7组,其中6组为实验组,1组为假手术组。采用改良O’Brein法闭塞兔一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对照组仅暴露同侧大脑中动脉,不予电凝。术后0.5、1、2、3、4、6 h不同时间段进行MRI扫描。结果常规MR序列显示缺血病灶明显晚于DWI和PWI。随着时间延长病灶各参数有特征性变化规律。在DWI和PWI中缺血区体积均随时间的延长不断扩大,两者不匹配区随时间延长逐渐缩小。结论DWI和PWI在诊断超早期脑梗死上优于常规MR序列。  相似文献   

3.
大鼠超急性脑梗死弥散-灌注磁共振成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应用弥散-灌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改良线栓法制作的鼠大脑中动脉阻塞超急性脑梗死进行实验研究。材料与方法:34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其中2只为假手术A组,其余按栓塞时间30分钟,13,6小时分成B,C,D,E4组,A组于2,24小时后,B,C,D<E组分别于栓塞后30分钟,1,3,6小时以及线栓拔出后2,24小时行弥散和灌注成像扫描。结果:假手术A组弥散,灌注成像无异常信号,实验B,C,D,E组的均见灌注异常信号且范围无变化,弥散高信号区随时间延长而范围增大,6小时后与灌注异常信号区一致。栓塞2小时后T2WI显示高信号。结论:弥散磁共振成像可信号超急性脑梗死灶大小及其演变规律,灌注成像显示脑梗死缺血范围。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评价低场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HC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起病时间6h内临床拟诊脑梗死的16例患者使用0.35T磁共振仪行DWI和常规MRI扫描。结果:DWI诊断HCI12例,DWI阴性4例;常规MRI扫描3例符合脑梗死诊断,9例不符合,最终临床诊断为HCI12例。DWI所见异常高信号区在以后的CT或MR随访中均见明显梗死病灶。结论:低场DWI在HCI诊断中能得到成功运用,且诊断高度准确。能在最短时间内确定患者梗塞部位,为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6.
超急性期脑梗死半影区弥散-灌注磁共振成像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应用弥散加权 灌注 (DWI PI)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改良线栓栓塞大脑中动脉制作的大鼠超急性脑梗死模型进行实验研究 ,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明确联合应用PWI PI对超急性脑梗死半影区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5 0只SD大鼠 ,随机分成 5组 ,A组 (10只 )作假手术对照 ;其余按栓塞时间 30min、1、3、6h均分成B、C、D、E4组。A组于 30min、1、3、6h的时间点 ,B、C、D、E于各自栓塞时间点行弥散加权成像 (DWI)和灌注成像 (PI)扫描 ;工作站后处理获得表观弥散系数 (ADC)、脑血容量或血流量 (CBV或CBF)、平均通过时间 (MTT)形态图 ,计算ADC、CBV、CBF、MTT相对值 (与对侧相应部位比值 )。将成像结果与四氮唑红 (TTC)染色和病理观察对比。结果  (1)A组DWI、PI成像无异常信号 ,病理观察无变化。 (2 )B、C、D、E组PI显示栓塞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灌注缺损范围无变化 ,基底节区最重 ,皮质区较轻 ;DWI显示高信号 ;ADC比值降低 (6 5 .2 % ) ,D组达到最低 (32 .2 % ) ,E组基本不变(2 9.9% ) ;ADC形态图显示病灶范围逐渐扩大 ,最终 (E组 )与PI异常信号区基本一致。 (3)超急性脑梗死的DWI高信号范围与TTC染色所见的异常染色 (白色 )范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t检验 ,P >0 .1)。 (4 )在超急性脑梗死中存在PI DWI不重叠区 (缺血半  相似文献   

7.
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弥散加权--灌注磁共振成像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应用弥散 -灌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改良线栓法建立的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模型进行实验研究。明确该技术对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的评价作用。方法  90只SD大鼠 ,随机分成 5组 ,A组 ( 10只 )假手术做对照 ,其余按栓塞时间 3 0min、1、3、6h均分成B、C、D、E 4组 ;行DWI、PI和常规T2 WI、T1WI扫描 ;DWI和PI原始图像重建获得ADC、CBV、CBF、MTT参数形态图。观察各栓塞时间点再灌注 2、2 4h后各项参数变化。结果 A组DWI、PI成像无异常信号。B组再灌注 2hDWI高信号消失 ,ADC值恢复正常化 ( 88.2 7%± 1.92 % ) ,2 4h继发性ADC值降低和DWI高信号 ;C组再灌注 2h后ADC值轻度升高 ,2 4h明显降低 ;D、E组再灌注 2、2 4hADC值轻度降低或基本不变 ;各组再灌注后 2 4hDWI显示病灶范围无明显扩大。A、B组再灌注后PI各参数指标 (CBV、CBF、MTT)恢复和维持正常 ,而D、E组的信号强度 -时间曲线图有 3种表现 ,分别为高灌注、低灌注和正常灌注。结论 在超急性脑梗死中MCAo 3 0min再灌注后初次DWI异常信号消散是暂时的 ,以后会发生继发性DWI异常信号 ;再灌注可限制病灶进一步扩大 ,保护缺血半影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与评估方面的作用。方法:本组共18例,均接受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内的颅脑磁共振检查。结果:脑梗死随着病变时间的增加,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急性期病变局部的ADC减低,在DWI中显示为高信号,在ADC图像上显示为低信号,稳定期病变局部的ADC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附近,慢性期病变局部的ADC增加,在DWI呈低信号,在ADC图像上呈高信号。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比较准确、可靠地诊断早期脑梗死并反映脑梗死的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后MR弥散加权成像上信号强度变化的随访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随访观察脑梗死后在MR弥散加权成像(DWI)上信号强度的变化。资料与方法 对81例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在梗死后不同时间行常规MRI和DWI。81例均有明确的发病时间,脑梗死的典型症状,体征,并持续48h以上。其中8例分别在不同时间作了2次MR扫描,3例在2个不同的解剖部位各出现一个梗死灶,因此,共有92个病灶用于分析,以邻近或对侧正常脑组织的MR信号强度作对照,观察脑梗死后不同时间在DWI上信号强度的变化。结果 发病后3天内作MRI检查的43例患者的47个病灶,在DWI上均显示异常高信号;在发病后4-7天内作MRI检查的17例患者的19个病灶中,18个病灶在DWI上显示异常高信号,阳性率为94.7%;在发病后8-14天和15-20天内检查的患者中,DWI的阳性率分别为66.7%和28.6%;梗死后20天以后检查的患者,在DWI上均未显示异常高信号,结论 脑梗死后3天内,在DWI上均表现为异常高信号。在发病后4-7天内,DWI的阳性率为94.7%。以后逐渐下降,大约在3周后,DWI上的异常信号可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超急性、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疑似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常规T1WI、T2WI、水抑制序列(FLAIR)、弥散加权扫描(DWI)。结果80例中,超急性期脑梗死10例,急性期32例,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T2WI上为等信号或部分稍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MRI扫描未见异常2例。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病变较常规MRI敏感,在多发梗死灶中可以发现责任病灶、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乳腺MR扩散、灌注及动态增强成像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MR扩散、灌注及动态增强成像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80例乳腺病变患者行术前MR扩散、T2*W首过灌注及动态增强检查,回顾性分析乳腺病变MRI表现,分析比较扩散、灌注及动态增强的诊断价值。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具有显著差异,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0%、89.19%、79.38%;恶性病变T2*W首过灌注最大信号丢失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5),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1.82%、83.78%、82.61%;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6.36%、83.78%、79.35%;三者联合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2.73%,91.89%、92.39%。结论乳腺MR扩散、灌注成像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脑梗死的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表现并评价PWI在不同时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梯度回波EPI(平面回波)序列对19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26例次注射造影剂后的PWI。通过工作站重建相对局部脑血容量(rCBV)图。计算脑梗死中心区和边缘区与对侧相应部位的rCBV比值和MTT比值,并分析PWI表现与MRA(19例次)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除恢复期以外,脑梗死病社中心多数表现为rCBV减少和MTT增加;MRA显示有血管闭塞或严重狭窄的脑梗死较MRA未见血管异常的脑梗死之病灶中心rCBV减少和MTT增加更为显著。结论:PWI可以反映脑梗死区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信息,与常规MRI相结合,可同时反映脑梗死的形态和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3.
MR扩散、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MR扩散、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病理分级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8例脑胶质瘤患者(19例高级别胶质瘤,9例低级别胶质瘤),术前行常规MR平扫,MR扩散成像、灌注成像和常规增强扫描,重建出表观扩散系数(ADC)彩图和相对脑血流容量(rCBV)彩图后,分别测量出肿瘤实质部分的最小ADC值和最大rCBV值.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肿瘤的ADC值、rCBV值与术后病理学分级间的关系,用线性回归分析ADC值与rCBV值间的关系.结果 19例高级别胶质瘤的平均最小ADC值为(0.95±0.29)×10-3 mm2/s;9例低级别胶质瘤的平均最小ADC值为(1.37±0.16)×10-3 mm2/s,两组间ADC值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t=4.09,P<0.001).高级别胶质瘤的平均最大rCBV值为5.49±1.87;低级别胶质瘤的平均最大rCBV值为1.70±0.73,两组间rCBV值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t=5.89,P<0.001).此外,ADC值与rCBV值间有统计学显著负线性相关性(r=-0.51,P<0.05).结论 MR扩散、灌注成像能提供常规MRI所不能获取的诊断信息,更低的ADC值和更高的rCBV值提示为高级别胶质瘤;更高的ADC值和更低的rCBV值提示为低级别胶质瘤,它们对脑胶质瘤的术前分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胰腺癌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胰腺癌患者34例,健康志愿者28例,采用VIBE序列进行全胰腺灌注成像,通过胰腺癌和正常胰腺各感兴趣区的时间-信号曲线,计算各感兴趣区的峰值时间(TTP)、最大斜率(SS),比较胰腺癌与正常胰腺的灌注值差别。胰腺癌TTP值为140.24±24.14s、正常胰腺TTP值为24.33±3.74s,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胰腺癌和正常胰腺的SS值分别为16.10±2.20、30.23±4.66,两者间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对正常胰腺,胰腺癌的TTP显著延长,SS明显降低。磁共振灌注成像可以在活体无创的评估胰腺血供。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对不同时期的脑梗死灶进行观察,探讨皮质脊髓束的受累情况与患者运动功能损害的相互关系,评价DTI对判断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25例超急性或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DTI检查,对所得的原始数据利用纤维束后处理软件行三维皮质脊髓束图像重组,观察脑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并对每例患者进行2次临床神经功能症状评分,作为临床评价标准。结果:25例中DTI显示8例者皮质脊髓束从梗死灶边缘通过,表现为无受压、移位、中断等,临床上患者的运动功能表现为无或轻微损害;10例显示皮质脊髓束部分从梗死灶中通过,表现为部分受压、中断,临床上患者运动功能出现受损的症状,治疗后症状部分恢复;7例皮质脊髓束全部从梗死灶中通过,表现为大部分中断、破坏,临床上患者表现为即使进行治疗,大多数运动功能无恢复或仅轻微改善。结论:通过DTI可对脑梗死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功能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探讨超早期脑梗塞及再灌注后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现及相应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 27只Wistar大白鼠随机分5组:非再通组6只;再通组12只,分3组,每组4只,分别于MCAO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再通,各组于不同时间点进行DWI和T2WI,于最后一次成像后取脑行红四氮唑(TTC)染色观察;病理组9只,于不同时间点进行光镜及电镜检查,计算各时间点的DWI和T2WI上的异常高信号面积及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相对ADC值(rADC)。结果 MCAO后30分钟所有动物缺血区于DWI上均出现高信号,而T2WI显示正常,随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升高,范围扩大,6小时内ADC值呈下降趋势,MCAO30分钟及1小时后再通者DWI上的高信号完全或部分恢复,而MCAO2小时后再通者缺血区范围无恢复,结论 DWI是评价超早期脑梗塞及再灌注的敏感方法,可以科学地指导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并为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提供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兔VX2软组织肿瘤模型的建立与MR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恶性软组织肿瘤动物模型并研究MR灌注成像在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8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大腿近段注射VX2肿瘤组织悬液0.1ml,分别于肿瘤组织接种后第14、21天行MR平扫和灌注扫描,扫描图像经AW4.0工作站处理,计算并分析灌注曲线图和灌注参数,包括相对血流量(rBF)、相对血容量(r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所有兔大腿VX2肿瘤组织的rBF、rBV值明显高于正常肌肉组织(P<0.01),而MTT值则低于正常肌肉组织(P<0.05).结论:MR灌注成像是一种较准确且安全、简便的半定量评估软组织肿瘤性病变血流灌注状态的功能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扩散-灌注(DWI-PI)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改良线栓法建立的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明确该技术对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的评价作用.材料与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A组(10只)行假手术作对照,其余按栓塞时间30 min、1、3、6 h均分成B、C、D、E 4组;行DWI、PI和常规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T2WI、T1WI扫描;DWI和PI原始图像重建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参数形态图.观察各栓塞时间点和再灌注2、24 h后各项参数变化,并将其结果与四氮唑红(TTC)染色和病理观察对比.结果 A组DWI、PI成像无异常信号,病理观察和TTC染色无变化.B组再灌注2 h DWI高信号消失,ADC值恢复正常化(88.27±1.92)%,24 h继发性ADC值降低和DWI高信号;C组再灌注2 h后ADC值轻度升高,24 h明显降低;D、E组再灌注2、24 h ADC值轻度降低或基本不变;各组再灌注后24 h DWI显示病灶范围无明显扩大.A、B组再灌注后PI各参数指标(CBV、CBF、MTT)恢复和维持正常,而D、E组的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图有3种表现,分别为高灌注、低灌注和正常灌注.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后DWI显示的缺血范围与TTC异常染色(白色)范围无显著性差异(方差分析,P>0.05).结论在超急性脑梗死中大脑中动脉栓塞30 min再灌注后初次DWI异常信号消散是暂时的,以后会发生继发性DWI异常信号,再灌注后初次DWI异常信号消散区24 h后观察到神经元坏死;再灌注可限制病灶进一步扩大,保护缺血半影区.  相似文献   

19.
周钟珩  张碧云  黄海青 《放射学实践》2008,23(11):1183-1186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健康成人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大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特征。方法:对16例健康志愿者和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T1WI、T2WI、DWI及DTI检查;对DTI数据离线后处理,采用Volume-one 1.64和dTVII-R1软件处理,获得部分各向异性(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DEC)图。对健康志愿者分别在内囊、胼胝体以及半卵圆中心选择兴趣区测量主要白质纤维束的FA值。测量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及健侧对应白质区的FA值。结果:FA图和DEC图可显示脑内主要的白质纤维束。正常组不同部位脑白质的FA值不同;大脑半球两侧白质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急性期脑梗死区白质FA值与对侧相比,可轻度升高或降低;急性期梗死区白质FA值显著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87,P<0.01);急性期梗死区白质FA值下降率与发病时间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41,P<0.05)。结论:DTI可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走行及分布。FA图及DEC图可以显示梗死区白质纤维束的方向与各向异性的改变程度。急性期脑梗死区FA值下降率随病程延长而增大,该指标可用于反映脑梗死的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