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成人still病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Still病(AOS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2年1月至2008年3月在本院住院诊断的58例AOSD患者的115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临床表现以发热(100.00%)、关节症状(93.10%)、皮疹(82.76%)为主,次要表现有咽痛(67.24%)、脾肿大(65.52%)、肌痛(48.28%)、淋巴结肿大(41.38%)、肝肿大(34.48%)、腹泻腹痛(6.70%);辅助检查:白细胞增高(100.00%),血红蛋白下降(62.07%),血小板升高(87.93%),肝功能异常(67.24%),血沉增快(100.00%),C反应蛋白升高(100.0%)。徇,血清铁蛋白升高(87.93%),骨髓检查异常(89.47%)。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大部分患者需同时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预后良好。结论:成人Still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多系统受累,血清铁蛋白升高对诊断有帮助,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大部分患者需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有必要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成人Still病(AOS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10年9月间确诊的40例AOS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中均有发热,皮疹30例,关节肿痛31例,咽痛16例,肝脾淋巴结肿大4例。白细胞总数增高34例,中性粒细胞升高34例,血红蛋白降低15例,血小板升高20例。血沉增快37例,C反应蛋白增高37例,肝功能异常24例,血清铁蛋白大于正常5倍者31例。免疫学检查指标均阴性。17例骨髓检查提示感染。单独使用非甾类抗炎药有效3例,应用糖皮质激素37例,其中15例联用免疫抑制剂,效果较好。结论:AOSD临床以发热、皮疹和关节痛为主要表现,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血清铁蛋白升高是其特征;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4.
5.
6.
资料与方法
1993~2009年收治成人Still病(AOSD)患者20例,均符合1992年日本诊断标准。其中男7例(35.O%),女13例(65.0%);发病年龄17~60岁,平均35.5±17岁;从发病至确诊时间30天~14个月;其中15例误诊(75.0%),确诊前误诊为伤寒、败血症、肺结核、白血病、扁桃体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相似文献
7.
Stil病又称变应性亚败血症,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见于儿童。1977年bywaters报道成人也有类似表现,并称为成人Stil病,本病临床上少见,作者自1995年6月至1998年6月共收治8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例... 相似文献
8.
权玉兰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4岁。因反复高烧,全身上下酸痛4个月就诊。患者2004年3月17日因反复高烧,全身上下酸痛就诊。查体:体温39.0℃,血压:105/65mm Hg,神清语明,急性热病容,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2次/min,律规整。血常规:WBC 15.3×10~9/L,G0.82,L0.17。尿常规:正常。胸透:正常。给予抗炎用氨苄西林静滴1周。临时用地塞米松10mg 退热,治疗期间停用地塞米松反复高烧,自服对乙酰氨基酚2片,热退。有一天晚服用“牛黄安宫丸”1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22岁,因全身反复红斑6 d,发热伴关节疼痛2d入院.6 d前患者全身出现红斑及粟米大小丘疹,红斑压之褪色,局部皮温较高,伴咽喉肿痛,无寒战、发热、瘙痒、腹痛、关节疼痛等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具体诊断不详),予地塞米松10 mg/d、葡萄糖酸钙等药物治疗后,当日症状好转.4 d前上述症状复发,遂来我院急诊科就诊,诊断急性荨麻疹,予地塞米松10 mg/d×3 d等药物治疗后,当日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10.
刘昭芹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4,27(5):449-451
目的 :探讨成人Still病的早期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指标 ,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减少误诊误治率。方法 :对 2 2例Still病人进行各种实验室检查 ,先根据病情给予 7~ 10d一般治疗 ,确诊后即给予 3~ 6个月激素治疗。 结果 :早期临床表现 :发热 2 2例 (10 0 % ) ,一过性多形性皮疹 2 1例 (95 .4 5 % ) ,关节痛和 /或肌肉痛者 2 0例(90 .90 % ) ,浅表淋巴结肿大 2 2例 (10 0 %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明显增高 2 2例 (10 0 % ) ,血沉增快 2 2例 (10 0 % ) ,轻度贫血 9例 (40 .90 % )。骨髓检查 :2 2例均为核左移 ,血培养及骨髓培养均为阴性。血清学检查 :2 2例免疫球蛋白G(IgG)增高 (10 0 % ) ,蛋白电泳 :2 1例γ球蛋白增高 (95 .4 5 % ) ,血清铁蛋白 (SF)测定 :16例增高 (72 .72 % )。病理检查 :浅表淋巴结活检均为非特异性炎症改变。结论 :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增高对于成人Still病早期诊断有意义 ,铁蛋白水平动态变化对于本病活动和治疗好转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报道了8例新生儿溶血病的不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实验窒检查。其中ABO不合7例,Rh不合1例。不典型表现是黄疸均在生后48小时后出现,还可出现后期贫血、低钙性抽搐、迁延性黄疸、肝炎综合征等,对其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在手足口病病儿血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65 例重症手足口病病儿、32 例普通手足口病病儿和53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ACA-IgG,计算阳性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只有 1 例检测出ACA-IgG呈弱阳性.重症手足口病组ACA-IgG.阳性率为72.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的CT及临床表现.方法 总结45例胸部常规CT扫描中发现的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分析其部位、大小、形态、边缘、临床症状及肺部CT表现.以40例非患有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的病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肺功能、气管指数及肺气肿计数.结果 45例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均位于胸腔入口区的气管旁右后外侧,其中20例(44%)位于第2胸椎水平,38例(84%)位于气管旁右侧.CT均表现为不规则形或卵圆形的含气囊肿,囊内有不规则线状、索条状分隔(53%),平均大小为1 cm×1 cm×2 cm,外缘多呈不规则分叶状,壁厚薄不一(16%).薄层扫描可见到囊肿和气管间的含气交通细管,三维重建图像可见到软组织密度的交通管道和在气管内壁上的开口.病例组FEV1/FVC和FEF25%~75%显著低于对照组(F=5.474、11.355,P<0.05),而两组FVC%、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气管指数及肺气肿计数的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32.600、29.740,P<0.01).结论 位于胸腔入口处气管右外后侧和气管间有细管状交通的含气囊肿影是本病最可靠的CT征象.它的发生与慢性肺疾患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8例经磁共振扫描证实的小脑扁桃体延髓下疝畸形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延髓高颈髓、小脑、尾组脑神经和上位颈神经综合征,其中以延髓高颈髓症状阳性率最高。症状的轻重与小脑扁桃体延髓下疝的程度不成正此。磁共振扫描在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在川崎病(KD)病儿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2000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60例KD病儿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ESR及CR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分析ESR和CRP的变化与心血管损害的关系.结果 60例KD病儿治疗前43例(71.7%)ESR大于40 mm/1 h,33例(55.0%)CRP大于30 mg/L;治疗后5例(8.3%)ESR大于40 mm/1 h,且CK-MB升高和冠状动脉扩张病儿的ESR明显高于CK-MB正常和冠状动脉未扩张病儿(z=3.225~6.452,P<0.01).以ESR>40 mm/1 h和CRP>30 mg/L为ESR和CRP升高的标准,低ESR 低CRP组病儿100%有冠状动脉扩张;高ESR 高CRP组病儿41.7%有冠状动脉扩张,8.3%有CK-MB升高.结论 ESR和CRP水平变化与KD的心血管损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Shen Wei-feng沈卫峰 Lu Pei吕蓓 Zhang Jian-sheng张建盛Gong Lan-sheng龚兰生 Zhang Xian张宪and Zheng Ai-fang郑爱芳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Rui Jin Hospital Shanghai Second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89,102(10):756-758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coronary anatomy and morphology, coronary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20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able angina (Group I), in 18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Group II), and in 20 patients with previous myocardial infarction (Group III). Although the site and ext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ere similar among the three groups, coronary morphology differed considerably, with a concentric lesion occurring in 70% of Group I patients and an eccentric lesion in 62% and 63% of Group II and Group III patients, respectively.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coronary lesion morphology may form an anatomic basis in determining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 eccentric coronary stenosis may be useful in identifying high-risk patie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