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膳食营养需要豆类的科学摄入。同时,豆有五色,各治五脏,具有调节平衡五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间有"每天吃豆三钱,何需服药连年"的谚语,意思是说如果每天都吃点豆类食品,不仅能够远离疾病的困扰,还可辅助治疗一些疾病。我国传统饮食讲究"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意思是说五谷是有营养的,但没有豆子就会失去平衡。现代营养学也证明,每天坚持食用豆类食品,只要两周的时间,人体就可以减  相似文献   

3.
豆类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我国传统饮食就讲究"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古代民间也有"每天吃豆三钱,何需服药连年"的说法。夏日天气炎热,很多人容易出现脾虚症状。如果适当吃些豆类,可以有效抵抗疾病。  相似文献   

4.
豆类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我国传统饮食讲究“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意思是说五谷是有营养的,但没有豆子就会失去平衡。现代营养学也证明,每天坚持食用豆类食品,只要两周的时间,人体就可以减少脂肪含量,增加免疫力,降低患病的概率。因此,很多营养学家都呼吁,用豆类食品代替一定量的肉类等动物性食品,是解决城市中人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双重负担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豆类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我国传统饮食讲究"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意思是说五谷是有营养的,但没有豆子就会失去平衡。现代营养学也证明,每天坚持食用豆类食品,只要两周的时间,人体就可以减少脂肪含量,增加免疫力,降低患病的几率。因此,很多营养学家都呼吁,用豆类食品代替一定量的肉类等动物性食品,以解决城市居民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双重负担的。豆子种类非常多,每种豆类的性味都有不同,所含的营养成分和食疗作用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谢桂珍 《健康指南》2011,(11):36-37
豆类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我国传统饮食讲究“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意思是说五谷是有营养的,但没有豆子就会失去平衡.在豆类一族中,不同的豆类有不同的营养作用,不能单纯以颜色来划分.比如黑豆有生血乌发的作用,多食黄豆可避免老年斑等.豆制品可塑性强,可以有很多种吃法.除了磨成豆泥做成糕点的馅料、黄豆磨豆腐、绿豆煮汤、发豆芽等...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传统饮食认为"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意思是说五谷是有营养的,但没有豆子就会失去营养平衡。现代营养学也证实,每天坚持食用豆类食品,可以减少体内脂肪含量,增加免疫力。豆子的种类很多,所含的营养成分和食疗作用都不相同。选择适合自己的豆子对健康大有裨益。红豆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钾、铁、磷等多种营养物质。中医认为,红豆性平偏凉,味甘,具有清热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的功效,可治疗小便不利、脾虚水肿、脚气症等。红豆  相似文献   

8.
豆类被人类食用几千年了,各种颜色、各种长相的都有。传统饮食讲究“五谷为养,失豆不良”,现代营养学也证明,坚持食用豆类食品可减少脂肪含量、增强免疫力、降低患病概率。用豆类食品代替一定量的肉类等动物性食品,是解决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双重负担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活到天年     
入乡随俗.豆腐开路——洽疗水土不服的千金秘方 其实,我本人也经常外出旅行,也有过水土不服的情况。经验多了,我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到一处,都先吃这个地方的豆腐。古人云:“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谷都是养人的,但没有豆子就会失去平衡,甚至有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保持中国传统膳食结构的合理性中国是十分重视食物来源多样化的国家,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平衡膳食、辨证用膳",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食物的互补。有关膳食结构有如下精辟论述:"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  相似文献   

11.
《医药与保健》2011,(4):72-72
我们常见的豆类一般主要有红豆、绿豆、黄豆、白豆、黑豆等,被称为“五色豆”。中医认为:“豆有五色,各治五脏”,其意是说豆类主要有五种颜色,这五色分别对应人的五脏,经常食用就能够调整人体不同的经络,从而起到平衡五脏的作用。食豆虽然好,但须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各取所需,各尽所长,同时还须注意科学地食用,不可盲目大量摄入,以免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2.
《长寿》2012,(4):54
《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即五谷是饮食与养生的根本。中医历来有"五谷养五脏"的说法,虽然五谷的概念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内容,但小米、小麦、大米、大豆、高粱这五谷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最为常见。小米养脾小米为五谷之首,对补益脾胃有很好的作用,可以补中益气,是身体虚弱者进补的上品。大米润肺大米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也兼有养胃的功效。小麦养心小麦是秋天种下,冬天停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合理的饮食达到平衡营养,以滋养五脏,补益气血,填补精髓,增强老年人的体质,达到延年益寿。 品种:宜素少荤 老年人长期过食荤腻食品,容易罹患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病症。宜多吃各种蔬菜与水果。注意荤素搭配,以摄取优质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素,满足人体对多种营养物质的需要。古代养生家曾提倡:“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表明只要讲究荤素搭配,不同营养在体内可以互补,能发挥更大的营养效能。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谷"是饮食与养生的根本,中医有五谷养五脏的说法。由于地区的差异,五谷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但小米、小麦、大米、大豆、高梁这五谷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最为常见。小米养脾小米为五谷之首,对补益脾胃有很好的作用。要想把五脏养好,首先要把脾胃养好,所以小米是身体虚弱者进补的上品,可以补中益气、延年益寿。滋补吃法:熬一锅小米粥,取上层的米油吃,这是小米粥的精华所在。大米润肺大米包括稻米、薏米等,具有滋阴润肺的  相似文献   

15.
李忠 《健康向导》2014,20(4):53-53
<正>《黄帝内经·素问》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及"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说明了均衡摄取各种营养,才是保持健康的关键。"五谷为养"是指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等谷物和豆类,为养育人体之主食。"五谷"含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质。谷物和豆类同食,可以大大提高营养价值。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以  相似文献   

16.
《中老年保健》2012,(3):53-53
民间自古就有“每天吃豆三钱,何需服药连年”的谚语.意思是说如果每天吃点豆类,可以有效抵抗疾病。 豆类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并且不同的豆又有不同的功效。例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评价新疆5个监测点成年居民每日的膳食情况。方法使用"2010年新疆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饮食情况部分的数据,分析评价新疆5个疾病监测点3000名18岁以上居民的每日各类食物的摄入情况。结果水产品、蔬菜、水果及奶类均摄入不足,低于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推荐量。女性蔬菜水果摄入较男性高。18~29岁组蔬菜、水果和奶类摄入最低。维吾尔族薯类、禽肉类、水产品、蔬菜、奶类及豆类的摄入量最低。农村谷薯类摄入高于城市,畜禽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奶类和豆类的摄入均为城市高于农村。除了蛋类和畜肉类外其他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均为和田县最低。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率较高,城市均低于农村;食用油每天摄入量为49.56 g,食盐每天摄入量为14.75 g,食用油和食盐过量摄入率较高。结论新疆5个监测点膳食结构不合理,需开展营养宣传教育活动,指导居民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相似文献   

18.
现代营养学认为,只有全面而合理的膳食营养,即平衡饮食,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和长寿。在世界饮食科学史上,最早提出平衡饮食观点的是中国。成书于24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已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及“谷肉果菜,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上海宝山区居民的饮食行为特点,分析动态变化规律,探讨饮食行为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开展合理膳食营养教育。方法采用食物频率问卷调查法,2004-2009年连续6年对居民开展饮食行为动态监测。结果当前宝山区居民对豆类、蛋类、奶类摄入频率过低,对甜食类摄入频率过高;从历年动态监测资料来看,对蔬果类、豆类食物摄入频率过低的人群比例,以及对甜食类、高脂类、腌制类食物的摄入频率过高的人群比例,总体都有上升趋势;通过对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低文化、低收入人群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较高,老年人对肉鱼类摄入频率过低,男性对高脂类摄入过频,而青少年和女性更偏爱甜食。结论宝山区居民的膳食结构处于以蔬菜类为主转向消费更多动物蛋白、甜食类和高脂类食物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寒区某部队野营拉练膳食营养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寒区部队冬季野外生存训练的营养供给情况 ,为指导部队合理膳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军队膳食营养调查方法 ,采取称量法连续 5d对某部队严寒条件徒步野营拉练训练时进行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调查。结果 :摄入总热量为 16 .76MJ·人 1·d 1,能够满足重度劳动能量需求 ,但副食品种类单调 ,豆类及蔬菜供给不足 ;维生素大部分品种缺乏 ;三大营养素产热比例不够平衡 ;蛋白质摄入数量不足且优质蛋白含量偏低 ;脂肪摄入尚可 ,但值物性脂肪所占比例偏低。结论 :该部队野外训练膳食结构不尽合理。建议增加豆类及其制品和蔬菜的供给 ,做到供给食物品种多样化、高效高能 ,改进烹调方法 ,力争平衡膳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