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我国在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传染源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经血清学证实31种小型动物携带EHF病毒(EHFV)抗原。我省证实有9种,其中啮齿动物占7种。本文试从鼠密度、带毒检测、病毒分离及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对我省所查出的带毒动物进行综合分析,为控制EHF的发生和流行提供预防对策。一、黑线姬鼠密度与EHF发病关系黑线姬鼠是我省EHF流行区野外主要优势种,在沿江疫区占鼠类构成比的94.2%,沿淮疫区占86.8%。根据其区系分布及季节消长与本病流行基本符合这一规律,通过1970~1974年的验证,证实用9月份黑线姬鼠密度预测本地区当年EHF疫情具有一定程度准确性(表1)。吴系科等[流行病学杂志1981;2(1):  相似文献   

2.
我国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宿主动物调查结果确定,黑线姬鼠是农业区野外感染的主要传染源,经多年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我县黑线姬鼠与EHF的流行有密切关系,但无病原学资料佐证。为进一步查明黑线姬鼠是否为我县野栖鼠中的主要传染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淄博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疫情及宿主动物的分布及带毒情况进行了连续调查检测。结果显示 :淄博地区室内大家鼠为优势鼠种 ,其次为小家鼠 ,野外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 ,其次为大仓鼠 ;八十年代 ,室内大、小家鼠均带出血热病毒 ,室外未检测到带病毒鼠 ,为家鼠型疫区 ,九十年代 ,室内大、小家鼠 ,室外黑线姬鼠、大仓鼠均带出血热病毒 ,疫区类型为家、野鼠混合型。提示 :淄博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疫区类型已从八十年代单纯家鼠型转为家、野鼠混合型 ,防治重点也应做出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试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由于病原学研究的进展,特异性实验诊断方法的应用,对非典型病例已能确诊。近年来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掌握了本病的流行规律,发现哺乳动物中的啮齿目、食虫目、兔形目和食肉目中有三十余种动物携带本病病毒;确定了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基本上查清了我国的疫区范围,明确了我国存在野鼠型、家鼠型和家鼠野鼠混合型三种出血热疫区,这些研究进展使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措施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流行性出血热地理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证实我省发生的EHF属于野鼠型为主的经典型出血热;疫区分布具有广泛性,但重疫区又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局限性,有沿水系分布的特征;同时证实有9种动物携带EHF病毒抗原,黑线姬鼠是野外感染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是居民区感染的主要传染源;并证实潜在疫区的存在。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指出我省防治工作的重点及疫情预测的指标,并对尚无病例报告的地区开展预防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探讨流行因素,掌握流行规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对大田镇两头门村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宿主动物调查表明:该镇室内鼠密度为16.33%,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室外鼠密度为23.33%,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科;室内褐家鼠带毒率为7.32%;室外黑线姬鼠、褐家鼠带毒率为4.92%和18.18%,室内外平均带毒率为6.49%,成鼠带毒率高于亚成鼠。该镇疫区类型为家鼠型、野鼠型同时存在的混合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沧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源地宿主动物的构成、分布及汉坦病毒携带状况,为HFRS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开展宿主动物调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结果 1998-2009年居民区鼠密度波动在(0.52~5.19)%之间,鼠带病毒率在(0~27.91)%之间,宿主动物构成以褐家鼠为绝对优势鼠种,占83.03%,其次为小家鼠12.88%,大仓鼠和黑线姬鼠分别为3.61%和0.47%。结论褐家鼠是沧州市HFRS主要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采取以消灭住区褐家鼠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可以有效控制HFRS的流行。  相似文献   

8.
刘光汉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9):1067-1068
<正>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朝鲜出血热病毒(汉坦氏病毒,属RNA病毒),经黑线姬鼠或褐家鼠通过寄生于其身上的螨虫传染给人类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发病后具有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及恢复五期过程。此病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各个国家中,我国已有20多个省市为本病高发地区,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较大的危害。在我国以褐家鼠为传染源的疫区中,发病高峰多在每年5~6月间的夏收季节;以黑线姬鼠为传染源的疫区,多在每年10~12月间。出血热疫苗的预防注射虽使疫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HFRS疫区鼠密度、种群构成和鼠间疫情动态变化情况。方法:查阅自1994年以来的监测资料;用夹夜法监测鼠情。结果:疫区捕获的鼠种主要为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大仓鼠和黑线仓鼠,其密度和带毒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1年以后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小家鼠所占比重加大,带毒率增高。结论:青岛市HFRS疫区目前处于鼠密度回升、带毒率增高,家鼠型和野鼠型HFRS压力同时加大的局面,防治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0.
我们试用非疫区黑线姬鼠分离出血热病毒,在感染鼠肺组织内查见一种可传代的相关因子,经鉴定证明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分离材料取自重疫区的黑线姬鼠肺组织;实验动物为非疫区的黑线姬鼠;检查指标为间接免疫荧光法,抗体为朝鲜出血热(KHF)抗原检查阳  相似文献   

11.
对大田镇两头门村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宿主动物调查表明:该镇室内鼠密度为6.33%,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室外鼠密度为23.33%,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科;室内褐家鼠鼠带毒率为7.32%;室外黑线姬鼠、褐家鼠带毒率为4.92%和18.18%,室内外平均带毒率为6.49%,成鼠带毒率高于亚成鼠。该镇疫区类型为家鼠型、野鼠型同时存在的混合型。  相似文献   

12.
绍兴市1966年—1998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悦 《医学动物防制》1999,15(8):414-417
为探讨绍兴市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发病动态和规律,对该市1966—1998年EHF疫情和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绍兴市1966—1998年EHF年发病率在0.29~82.61/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20.77/10万。发病水平以80年代最高,90年代平稳下降。EHF病例分布呈高度分散又相对集中,高发疫区相对局限。全市EHF的季节分布呈双峰型,与以往相比,秋冬峰病例在全年病例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发病高峰推迟,且有消退趋势。黑线姬鼠、褐家鼠为本市EHF的主要宿主动物,疫区类型仍为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作者认为开展灭鼠和免疫接种是防制EHF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源地宿主动物的构成、分布及汉坦病毒携带状况。方法在全省选择有代表性的8个设区市作为监测点,分别于春季、秋季开展宿主动物调查。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携带情况。结果春季居民区平均鼠密度2.01%,野外平均鼠密度1.28%;秋季居民区平均鼠密度1.34%,野外平均鼠密度0.81%;鼠带毒指数为0.008~0.066。宿主动物构成以褐家鼠为主(353只),在20只褐家鼠、2只小家鼠和1只黑线仓鼠中检测到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结论河北省是以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的混合型疫区,目前预防控制的重点是东部的秦皇岛市和唐山市,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北部承德地区人间和鼠间疫情监测,从而有效控制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掌握大理州2016年鼠疫疫源地的鼠疫疫情动态、流行规律,为鼠疫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和《云南省鼠疫监测方案》开展鼠疫宿主、媒介和病原学监测。结果捕获啮齿动物分属2目4科7属9种。其中家鼠疫区室内外均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优势种;野鼠疫区室内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优势种,室外以齐氏姬鼠、大绒鼠为优势种。从啮齿动物检蚤分属1目4科9属9种,黄胸鼠以缓慢细蚤、印鼠客蚤为主;褐家鼠以印鼠客蚤、缓慢细蚤为主;齐氏姬鼠以棕形额蚤、特新蚤指名亚种为主;大绒鼠以方叶栉眼蚤为主,特新蚤指名亚种及棕形额蚤为次要染带蚤种。动物检菌5 715份,媒介检菌2 693份,鼠血清检验2 771份,均为阴性。结论虽然大理州家鼠、野鼠两块鼠疫疫源地主要宿主和媒介种群、构成、密度和指数相对稳定,疫情也相对稳定,但毗邻丽江地区近几年连续发生鼠疫疫情,故应加强疫情监测和切实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5.
<正> 1984年我省不但在家猫中查到EHF抗体而且分离出病毒,从而把宿主动物的范围扩大到食肉目的猫科。为查清疫源地的类型及本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必须扩大宿主动物的调查范围,本文报道从我省沿淮疫区多种宿主动物—黑线姬鼠、褐家鼠、黑线仓鼠、黄鼬(Mustela sibirica)肺组织中分离出EHF病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竹县鼠类、蝙蝠及其体表寄生虫本底情况,为制订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夹夜法和网捕法捕获鼠类及蝙蝠,分析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虫种类。结果共捕宿主动物177只,隶属3个目8个种,鼠类密度为8.35%,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71.35%;在101只鼠和6只蝙蝠体表检获寄生虫1 449只,其中螨类1 399只,占96.55%,经鉴定为6科11属16种。结论黑线姬鼠密度高,体表寄生虫数量多,种类复杂;鼠类、蝙蝠与多种传染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动物源性疾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其传染源与黑线姬鼠密切相关。黑线姬鼠在流行地区分布广,其优势占鼠种的70~80%。黑线姬鼠的密度与本病的流行强度呈平行关系。它的繁殖与迁移活动与本病的明显季节性一致。在水利工地,黑线姬鼠密度高的工棚发病率亦高。经彻底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EHF)自1930年以来在我国东北和朝鲜流行至今已有60年历史了.1978年南朝鲜和中国学者首次从疫区黑线姬鼠动物体内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当时仅仅认为EHF传源染为黑线姬鼠,推测传播途径为鼠类寄生物蚤类叮咬人而感染.随着对EHFV分离技术的进步、完善,近几年已证明:EHFV广泛存在于多种宿主.如各种家鼠、野鼠(黑线姬鼠、褐家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由于病原尚未分离成功,故在防治及诊断方面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为了解决实验诊断问题,几年来我们进行了多种免疫学及血清学试验,均未获得预期的结果①②。 目前公认黑线姬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在疫区黑线姬鼠肾中发现“包涵体”,非疫区同类鼠肾中则未发现③。因此认为疫区黑线姬鼠肾中可能有本病病原体,所以用疫区黑线姬鼠肾作抗原与各期出血热患者血清进行补体结合试验及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初步试验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高煜  杨淑华  张平  陈君  洪江 《医学动物防制》2010,(11):1008-1009
目的查清疫区鼠种组成,为控制流行性出血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鼠夹夹夜法,诱饵为花生米。结果共捕获鼠种8种,分布于居民庭院、库房及野外农田、草地、灌木丛等。村内平均鼠密度为10.80%,优势种为褐家鼠。村外平均鼠密度为6.30%,优势种为黑线姬鼠。结论凤城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流行高峰和春秋季节鼠密度较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