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实施方法、护理及对ARDS患者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对3例ARDS患者准确评估血流动力学和对卧位改变的忍耐力,制定操作程序,加强呼吸道管理,做好各管道、皮肤及组织的护理,采取俯卧位每次1~4h,每日2~3次,疗程2~5d,定时改变体位。[结果]3例患者俯卧位通气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氧合指数(PaO2/FiO2)均明显改善,吸入氧浓度(FiO2)下调( P <0.05),最终撤离呼吸机,未发生并发症。[结论]俯卧位通气明显改善了肺的氧合功能。熟练掌握俯卧位通气的操作方法,安全有效地转换患者体位,是保证治疗安全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李婷婷  都继微  苏兰若 《护理研究》2014,(14):1728-1729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将重症医学科2012年收治的56例ARDS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两组治疗措施相同,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间断俯卧位通气。[结果]通气24h时两组病人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血氧饱和度(SaO2)等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率(HR)、呼吸(RR)、平均动脉压(MAP)、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以有效改善ARDS病人各项血气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新冠肺炎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2月7~13日收治的30例新冠肺炎引起的ARDS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改善患者氧合状况;将2020年2月14~20日收治的35例新冠肺炎引起的ARDS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间断俯卧位通气改善患者氧合状况。于通气前、通气2、4、24 h监测患者心率、呼吸、血压、SpO2、PaO2、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pH)。结果:通气2、4h,观察组平均动脉压(MAP)、PaO2、PaCO2、PaO2/FiO2、SpO2指标较对照组改善(P<0.05);通气24 h,观察组收缩压(SBP)、MAP、PaO2、PaCO2、PaO2/FiO2、SpO2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能有效改善新冠肺炎引起的ARDS患者氧合情况,但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评估工作,保证患者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与护理。方法将48例由各种原因导致呼吸衰竭的患者分别采用仰卧位及俯卧位通气方法。比较不同体位患者PaCO2、PaO2、PaO2/FiO2及pH值的改善情况。结果实施俯卧位患者氧合指数及动脉血气明显改善(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能显著改善呼吸衰竭患者氧合状况,在实施过程中,要安全有效地转换病人的体位,妥善固定各种管道,严密监护,防范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才能确保俯卧位通气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5.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对改善氧合状态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对ARDS患者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ARDS机械通气患者88例,分为A(俯卧位治疗组)、B(常规治疗组)2组,采取俯卧位通气观察0.5h,3h,5h后,将2组的SpO2、PaO2、PaO2/FiO2、HR、MAP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俯卧位通气对患者的HR、MAP影响不大(p>0.05),2组SpO2、PaO2、PaO2/FiO2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俯卧位机械通气能显著改善ARDS患的氧合状态,从而实现早日脱机,且实施方便,加强护理和观察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俯卧位机械通气时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30例俯卧位机械通气老年病人,记录俯卧位前和俯卧位后1h、2h病人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MAP)和动脉血气变化。[结果]俯卧位通气治疗后1h、2h病人的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升高(P0.01),心率、呼吸均减慢(P0.01),而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应用俯卧位机械通气,可以提高老年病人的氧合状态,减慢心率、呼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侧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胰腺炎并发ARDS病人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胰腺炎并发ARDS机械通气病人20例,采取侧卧位1h,半卧位1 h,侧俯卧位1 h,观察3个不同时段病人HR、SPO2、PaO2的变化.结果侧俯卧位病人的HR影响不大,SPO2、PaO2改变差异统计学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侧俯卧位机械通气能显著改善重症胰腺炎并发ARDS病人的氧合状态,从而降低FiO2和PEEP水平,且实施比较方便,加强护理和观察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对高海拔地区肺复张术(RM)治疗无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从海拔2260m的地区医院筛选RM治疗无效的41例ARDS患者[平均氧合指数( PaO2/FiO2)较RM前升高<20%视为RM无效],依不同病因分为肺内源性ARDS组(ARDSp组)和肺外源性ARDS组(ARDSexp组),每组再按信封法随机分为俯卧位组和仰卧位组,即ARDSp俯卧位组(11例)、ARDSp仰卧位组(9例)、ARDSexp俯卧位组(10例)、ARDSexp仰卧位组(11例).在通气前及通气1、2、3、4h监测动脉血氧分压( PaO2)、PaO2/FiO2、静态顺应性(Cst)、气道阻力(Raw)的变化.结果 通气lh时,ARDSexp俯卧位组PaO2/FiO2( mm Hg,l mm Hg=0.133 kPa)即较通气前显著升高(157.4±40.6比129.3±48.7,P<0.05),并随通气时间延长呈持续增高趋势,4h达峰值(219.1 ±41.1);且ARDSexp俯卧位组通气3h内PaO2/FiO2较其他3组显著增高,另3组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DSp俯卧位组、ARDSexp俯卧位组通气4h时PaO2/FiO2均较相应仰卧位组显著增高(208.8±39.7比127.4±47.1,219.1±41.1比124.9±50.8,均P<0.05).4组通气前后Cst无显著改变,各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ARDSp俯卧位组通气4h时Raw(cmH2O·L-1·s-1)较通气前显著降低(6.8±1.7比10.7±1.8,P<0.05),且明显低于其他3组;其他3组各时间点Raw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俯卧位通气作为ARDS机械通气重要策略之一,可以改善RM无效高原ARDS患者的氧合,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中的护理体会。[方法]2014年11月—2017年5月对7例ARDS导致的呼吸衰竭病人采取俯卧位通气前的准备、实施过程中的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对ARDS病人实施俯卧位通气时应安全有效地翻转病人体位,严密监护以及妥善固定各种管道,防范各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确保病人获得足够的氧合及通气,尽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ARDS呼吸衰竭病人在实施俯卧位通气后病人氧合状况明显改善。[结论]ARDS病人采用俯卧位通气及精心护理可改善病人氧合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过程中的呼吸道管理经验,规范俯卧位通气的呼吸道管理方法,保证俯卧位通气效果。方法对11例中重度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期间,规范进行呼吸道管理,在治疗前后对比血气分析结果,观察动脉血氧分压P(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_2)、氧合指数P(O_2)/FiO_2,监测生命体征和呼吸力学指标。结果 11例患者共实施31例次俯卧位通气,其中29例次(93.5%)俯卧位1h、4h时P(O_2)、P(O_2)/FiO_2均升高(P0.001),P(CO_2)、气道峰压、呼吸系统顺应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过程中落实规范的呼吸道管理方法,包括充分做好翻身前人工气道评估与准备,体位转变过程中人工气道的护理和俯卧位通气期间的呼吸道管理,可有效改善中重度ARDS患者的氧合状况,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