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结核病呈高发趋势,脊柱结核越来越多,而胸椎结核约占脊柱结核的25%,而多节段胸椎结核增多,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有学者将其应用在脊柱侧弯的治疗,有少数学者将其应用脊柱结核的治疗,但对于多节段胸椎结核却未见报道,我院于2002年10月~2006年3月胸腔镜技术辅助小切口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24例多节段胸椎结核患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根据多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1997年4月-2006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82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结核6例,颈胸段结核11例,胸椎结核35例,腰椎结核21例,腰骶段结核9例,其中远距离跨阶段的跳跃性脊柱结核6例,采用。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64例,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16例,分期手术5例。结果:平均于术时间180min(90~280min),平均出血量750ml(400-2100ml)。术后胸腔积液1例,短暂性神经损伤2例。随访3~26个月,刀口延迟愈合3例,除1例外脊髓受累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未见结核病灶复发。结论:根据多节段脊柱结核病理破坏程度部位,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内固定在胸腰椎结核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恒  陈维善 《中国骨伤》2005,18(4):242-243
近几年来,脊柱结核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传统的结核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支具外固定,在临床上仍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如骨块植骨床吸收、假关节形成、骨块塌陷折断、矫正角度丢失、后凸畸形加重、甚至出现植骨块移位压迫脊髓等严重并发症,基于以上问题,笔者于1999年10月-2003年5月运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31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于单节段的脊柱创伤、肿瘤或结核病例 ,由于复位、减压及固定技术的进步 ,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但对多节段的胸腰椎体结核、严重骨折治疗上则有一些难度。自 2 0 0 0年 2月~ 2 0 0 3年 5月收治了上述疾病患者 12例 ,采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 (CGWS)作前路固定 ,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男 8例 ,女 4例。年龄 2 2~ 5 1岁 ,平均 39岁。其中结核 9例 ,创伤 3例。术前常规摄胸腰椎X线片及CT、MRI检查 ,确认导致脊髓压迫或损伤的致压物来自硬膜前方的结核病变组织、椎体碎骨块及椎间盘等。手术前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后路经椎弓根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下腰段和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效果和优点。方法:总结1996年3月~2000年12月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的42例下腰段和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40例疼痛消失、2例腰痛减轻。30例随访1~4年(平均2年),经定期X线摄片复查证实植骨块均在6~8个月融合,未见植骨块松动移位。患者弯腰和下蹲活动无受限。1例内固定于术后1.5年松动、另1例内固定于术后2年断裂。结论:后路经椎弓根短节段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是治疗下腰段和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法,能有效防止植骨块松动移位而促进植骨融合,术后患者床上活动不受限,便于护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并脊髓损伤的脊柱结核外科手术的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对1997年4月~2006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112例合并脊髓损伤的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结核11例,颈胸段结核11例,胸椎结核83例,腰椎结核21例,腰骶段结核11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87例,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17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80min(90-240min),平均出血量650m1(300-1700ml)。术后胸腔积液1例,短暂性瘫痪加重2例。随访3~22个月,除一例外脊髓受累患者神经压迫症状和体征消失,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未见结核病灶复发。结论:根据合并脊髓损伤的脊柱结核部位病理破坏程度,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胸腰段椎体结核前后路内固定的适应证。方法对我科14例胸腰段椎体结核前后路内固定手术进行分析。结果前路内固定术,术中出血多时间长,但病灶清除较彻底,矫正脊柱后凸角度大;后路内固定术,术中出血少时间短,但病灶清除欠彻底,矫正脊柱后凸角度小。术后随访6个月~2年,14例胸腰段椎体结核术后均一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X线片显示骨性愈合。结论前路内固定适宜于病损1~2个椎体且破坏严重,病灶清除后需要植骨恢复高度,结核处于静止期,寒性脓肿较大,脊髓压迫有截瘫者;后路内固定适宜于病灶主要位于后方,且局限于一侧的椎体破坏,病灶局限不需要植骨,无截瘫,无巨大脓肿,多椎体尤其跳跃性脊柱结核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应用ZPLATE和TSRH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对胸腰段椎体结核16例,胸腰段肿瘤4例患者采用结核病灶清除和肿瘤切除加植骨后应用ZPIATE和TSRH内固定术。结果:术后2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5个月至2年,平均13个月。采用X线、CT及MRI检查,见内固定位置满意,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4个月。有神经症状者症状均有所改善。结论:对于胸腰段结核和肿瘤患者,采用结核病灶清除,肿瘤切除加植骨后,应用ZPLATE和TSRH内固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脊柱内固定对于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提高植骨融合率、促进截瘫恢复和减少结核复发有重要意义。我院2002年8月至2006年3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空心多轴向螺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39例短节段(结核病变侵犯2个椎体以下)胸腰段结核,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探讨不同节段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手术策略及内固定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3年9月期间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9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颈椎、胸椎和胸腰椎及2例腰椎结核患者接受前路-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1例腰椎和腰骶椎结核患者接受后路经椎弓根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和随访期间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治愈率。结果:术后结核中毒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2个月时94.9%(37/39)植骨融合,治愈率为94.9%。结论: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内固定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手术策略的制定和内固定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节段、脓肿大小、范围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1.
正确认识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脊柱结核是全身结核病的局部表现,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化疗是治疗脊柱结核的基石或核心.手术只是辅助治疗方式。但是,对于具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积极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缩短治疗周期.促进结核病灶愈合,减少伤残,提高生命质量。因此,手术是治疗脊柱结核的重要手段。随着对脊柱节段稳定性认识的深入,以内固定应用为特征的外科术式广泛应用于脊柱结核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方法2003年2月至2011年2月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23例,应用一期后路内固定联合经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体结核,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分析植骨融合及术后畸形矫正效果。结果经14~54个月随访,脊髓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植骨融合满意,无内固定失败和脊柱结核病灶复发。结论一期后路内固定联合经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具有脊柱后凸侧弯畸形易于矫正、前路结核病灶减压彻底、内固定远离病灶等优点,是治疗脊柱胸腰段结核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其缺点是手术创伤较大、时间较长、操作相对繁杂。  相似文献   

13.
低位颈前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颈胸段椎体结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严格来讲,颈胸段是指Cλ-T3的椎体节段.颈胸段椎体结核(Cλ-T3)在脊柱结核中发病率较低;同时C7-T3,椎体病灶经低位颈前入路显露困难,加之局部解剖关系复杂,手术风险较大。因此,有关低位颈前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椎体结核的文献比较少。我科自2003年6月至2005年10月采用低位颈前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的颈胸段椎体结核11例,疗效满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路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后凸畸形与截瘫的疗效。方法:1996年~2002年4月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与截瘫62例,观察术后植骨融合、畸形矫正、截瘫恢复及结核病灶愈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年2个月,56例患者获访,平均融合时间为3.6个月。骨性融合率100%。在胸段、胸腰段及腰段后凸畸形分别平均纠正29°、15°及9°,随访时无矫正度丢失;伴截瘫者11例,Frankel神经功能平均恢复2级;本组脊柱结核均治愈。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融合时间短,畸形矫正效果好,减压彻底,有利于截瘫恢复。  相似文献   

15.
病灶清除单节段融合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单节段融合、固定的概念 所谓单节段融合、固定是指对脊柱一个运动单元,即对一个椎间的相邻上或,和下方终板、椎体,或者后方的一个关节突间关节的融合、固定.这一方法文献主要应用于脊柱骨折,尚未见应用于脊柱结核的报道.针对脊柱结核手术融合、固定节段过长的问题,我们于2006年对单节段脊柱结核提出了脊柱结核单节段融合、固定的原则.结核病灶无论侵犯到椎体中央,还是侵犯到椎间隙,按"彻底"的原则,仅彻底清除病变累及节段的病变组织,"亚正常"或正常部位不必清除或"切除";植骨融合仅在清除部位的椎体间或椎体内的骨缺损部位进行;内固定仅安放在清除病灶后的剩余正常椎体部分,尽量不要固定脊柱其他的运动单元.  相似文献   

16.
哈氏棒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合并截瘫4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氏棒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合并截瘫42例报告田乃宜,贾明锁,司远志,阿不来提,孙凤琴我院于1985~1992年治疗脊柱结核患者206例,其中胸腰段结核合并截瘫者42例,在病灶清除同时,采用哈氏棒装置内固定,并加椎体间立柱式植骨;经随访疗效满意。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7.
胸腔镜技术在多节段胸椎结核前路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结核病呈高发趋势,脊柱结核越来越多,而胸椎结核约占脊柱结核的25%,而多节段胸椎结核增多,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有学者将其应用在脊柱侧弯的治疗,有少数学者将其应用脊柱结核的治疗,但对于多节段胸椎结核却未见报道,我院于2002年10月~2006年3月胸腔镜技术辅助小切口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24例多节段胸椎结核患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胸腰椎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及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胸腰椎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文献,对胸腰椎结核手术入路、固定节段、融合范围、植骨方式和植骨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前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确切,为大多数学者推崇。近年来单纯后路手术取得了满意临床疗效。固定节段以短节段或病椎间固定为主,植骨融合范围和方式以病椎间植骨融合为佳,植骨材料以自体髂骨或填塞自体松质骨的钛笼疗效最为满意。结论胸腰椎脊柱结核的最佳治疗策略尚无定论,对于不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多节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根据多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1997年4月~2006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82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结核6例,颈胸段结核11例,胸椎结核35例,腰椎结核21例,腰骶段结核9例,其中远距离跨阶段的跳跃性脊柱结核6例,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64例,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16例,分期手术5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80min(90-280min),平均出血量750m1(400~2100ml)。术后胸腔积液1例,短暂性神经损伤2例。随访3-26个月,刀口延迟愈合3例,除1例外脊髓受累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未见结核病灶复发。结论:根据多节段脊柱结核病理破坏程度部位,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胸椎或胸腰段脊柱结核后路手术后复治患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椎或胸腰段脊柱结核后路内固定术后复治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07年12月共收治胸椎或胸腰段脊柱结核后路手术后复治患者15例,其中神经症状未缓解或加重、结核中毒症状持续6例,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1例,D级2例;切口窦道形成9例。经调整抗结核用药2-8周后.5例一期取出椎弓根内固定,同时行标准前路手术(经胸或经胸腹入路病灶清除、肋骨或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1例患者未取出椎弓根内固定,直接行前路病灶清除、钛笼植骨术;9例先行窦道切除、病灶清除、椎弓根内固定取出术,伤口愈合2周后再行标准前路手术。术后根据药敏结果进行个体化的化疗1-1.5年。随访观察患者病灶有无复发、植骨融合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切口均一期愈合。7例术后出现肋间神经疼痛或麻木。术中清除病灶组织送病理检测均确诊脊柱结核。8例培养出结核杆菌(57.1%),4株耐药.其中1株耐多药。随访3~32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有神经损害的患者中2例由术前Frankel B级恢复到D级.其余神经症状均完全恢复,随访期内结核未见复发,8例随访1年以上者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结论:对后路手术后复治的胸椎或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在有针对性的化疗基础上行前路彻底地病灶清除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