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方法检查1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发现隐性WPW二例,并成功的多次诱发了SVT。其中房室结前传型与房室结逆传型折返性心动过速各一例。本文从心电生理的观点讨论了隐性WPW形成的原因及经食道心房调搏能对其诊断的机理。对两例患者存在隐性WPW及电生理检查使其呈现WPW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本技术安全、简便、重复性好,是发现隐性WPW的一种有价值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采用食管心房调搏检测46例室主性心动过这(SVT)患者,结果42例(91.3%)明确了发生机制。诱发出SVT24例(52.2%).除5例自行恢复外,全部经调搏终止.提示食管心房调搏对SVT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85年5月~1987年3月应用经食道心房调搏对14例预激综合征(WPW)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对有阵发性室上速(PSVT)史者22例,心悸者4例,无症状者(B型WPW)2例。进行食道心房调搏检查,其中调搏前心电图  相似文献   

4.
程立军  袁修登 《农垦医学》1998,20(4):205-207
心律平属于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证明对各种快速心律失常均有一定疗效和电生理作用。本文采用无创性食道心房调搏技术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后静注心律平观察心律平对SVT的疗效。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35例,男14例,女ZI例;年龄15~65岁;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闻及室间隔缺损各1例,高血压病和冠心病各1例,显性A型预激2例,其余29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临床证据,所有病人中有5例以SVT发作来就诊(为自发组),30例经食道调搏而诱发SVT(为诱发组),在食道心房调搏检查前1周内停用血管活性药物。2.食…  相似文献   

5.
食道心房调搏作为心脏电生理检查广泛用于临床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院自1989年~1994年开展经食道心房调搏检查,用于窦房结功能测定、阵发性室上速(PSVT)的诱发及中止、诊断隐匿性预激、预激综合征(WPW)旁路不应期的测定,以及心脏负荷试验诱发心绞痛或缺血性ST-T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心房调搏技术对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SVT儿童进行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测,并与体表心电图(EKG)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8例调搏成功。房室结双径路18例(诱发慢型,快型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12例);房室旁道16例,其中14例诱发顺向型房室旁道折返性心动过速;合计折返型心动过速28例(占73.7%)。32例能用短阵超速抑制法终止发作,2例普罗帕酮复律。对10例患儿维持药物治疗后复查,6例诱发窗口缩小,4列未能再诱发。结论:食管心房调搏技术对SVT的分型诊断及初步定位诊断有较大的作用,是一种适合儿童,安全可靠,简便,无创伤的心脏电生理检查手段,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应用经食道心房调搏研究PSVT 25例,其中有17例(68%)为折返性PSVT。25例中示电生理学异常者为wpw综合征11例(其中4例常规ECG无WPW表现)房室结双通道7例,SSS1例。经食道心房调搏的付反应为室性心律失常(3%)和局部疼痛。疼痛与阈电压有关,增加刺激波宽,或尽可能使导管电极靠近心房,可降低阈电压,减少疼痛。  相似文献   

8.
应用经食管心房调搏术(TEAP)对108例患者进行检查,其中窦房结(SAN)功能测定44例,心动过速原因待查64例。结果,44例SAN功能检测中,16例系迷走神经张力增高,6例为SAN本身病变,为治疗提供依据;64例心动过速原因待查,40例为房室结双径传道(DANP),12例为预激综合征(WPW),提示两者为室上性心动过速(SVT)主要原因。同时尚用于急诊、抢救。提示TEAP有SAN功能测定、SVT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党静玲 《黑龙江医学》2001,25(4):254-254
目的 证明食道心房调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进行食道心房调搏与 2 0例施普罗帕酮药物治疗。结果 食道心房调搏组与普罗帕酮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复发率食道心房调搏组高于普罗帕酮组。结论 食道心房调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正>经食管心房调搏是临床上用于诊断、治疗部分心律失常的一种重要的无创性心脏电生理检测技术。自1978年在我国开展食管心房调搏技术以来,此后这项技术在已经迅速开展,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时至今日,经食管心房调搏仍然在普及和深入研究中,食管心房调搏已成为临床心脏电生理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赵亚樵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6,12(6):522-522,524
目的:探讨经食道心房调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适用性.方法:经食道心房调搏与单纯药物治疗PSVT后的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经食道心房调搏治疗PSVT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PSVT再发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经食道心房调搏治疗PSVT是一种安全、简便、见效快、再发率低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33例不同病因,引起40例次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发作,采用食道心房调搏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一、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性别与年龄:本组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22~79岁。 (2)病种:预激综合征(以下简称WPW)10例(包括隐匿性WPW),冠心或肺心伴有WPW 3例,房室结双通道(以下简称DP)11例,冠心病5例,病毒性心肌炎、风湿心、低血钾及原因未明的室上速各1例。 (3)心律失常类型:阵发性室上速(PSVT)  相似文献   

13.
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在临床电生理检查中已渐普及。其方法简便易行,在预激综合症(WPW)的初步电生理检查中的价值已被公认,我们应用TEAP在临床检测WPW,就其典型病例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人4例,均无心脏增大,心功能不全依据,检查前三天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按常规从鼻腔插入4极电极导管并定位,采用心房早搏刺激程控扫描或连续起搏法,起搏输出电压为2倍舒张期阈值,脉宽10ms。记录V1或V1、V3、V5同步记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食管心房调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 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食管心房调搏组(30例)与维拉帕米组(2 8例) ,并观察两组的有效率和复发率。结果:食管心房调搏组与维拉帕米组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 .0 5 )。结论:食管心房调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评价应用食管心房调搏转复治疗心房扑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食管心房调搏(TEAP)治疗型房扑30例。结果:29例治疗成功,总成功率96.7%。所有病例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经食管心房调搏是一种简便、安全和有效的转复治疗型房扑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经食道心房调搏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食道心房调搏 (TEAP)对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6 1例行射频消融术 (RFCA)患者术前TEAP诱发或终止SVT的心电图情况。起搏方式为S1 S1 分级递增刺激和S1 S2 程序早搏刺激。个别患者加发S3或S4 刺激。记录诱发窗口、诱发频率、房室结不应期、诊断 ,并与RFCA时心内电生理检查 (EPS)相应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TEAP诱发SVT窗口、诱发频率、房室结不应期与心内EPS结果的相应指标均呈正相关 (P <0 0 1) ,其对SVT的诊断符合率达 95 1%。患者发生的SVT均能经TEAP终止。结论 :TEAP对SVT的确认 ,旁道的定位 ,旁道与双径路的鉴别都有一定的价值 ,是RFCA必要的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评价食管心房调搏(TEAP)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价值及各类型在食管心房调博上的特征。方法:对10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用腔内电生理检查(IEPS)和射频消融术(RF)。结果:发现食管心房调搏的诱发率为79.4%,食管心房调搏能鉴别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AVNRT S-F)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能鉴别左、右侧房室旁道所致AVRT顺向型,但不能进一步鉴别侧壁、后侧壁、后间隔等。结论:食管心房调搏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与电极在食管中与左房的位置有关。故食管心房调搏可能有助于临床治疗和术前判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心电图无预激表现的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电生理机制,对我院经食管心房调搏诱发出P_位于QRS后SVT200例临床电生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隐匿性房室旁路(CAP)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占上述SVT的54.5%(109/200),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占45.5%(91/200),(2)隐匿性房室旁路以与的AVRT中23.9%(26/109)同时并有房室结双径路(AVNDP),但均只能诱发出AVRT。并对CAP并AVNDP的电生理特点加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一些学者相继开展了食道心房调搏心脏负荷试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研究,认为该方法灵敏性高、特异性强,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2年9月对89例门诊及住院病人进行了食道心房调搏心脏负荷试验,目的是了解食道心房调搏心脏负荷试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评价应用食管心房调搏转复治疗心房扑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食管心房调搏(TEAP)治疗Ⅰ型房扑30例。结果:29例治疗成功,总成功率96.7%。所有病例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经食管心房调搏是一种简便、安全和有效的转复治疗Ⅰ型房扑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