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缺血相关的白质疏松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组脑梗死相关量表评分追踪观察了138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白质疏松组78例,非白质疏松组60例。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OR=1.043,95%CI=(1.008~1.080)]和高血压史[OR=1.289,95%CI=(1.003~1.6551)]是白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质疏松(OR=5.294,95%CI=1.451-19.318)和OCSP分型中的完全前循环梗塞(TACI)和后循环梗塞(POCI)类型(OR=14.489,95%CI=4.121~50.934)是影响意识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质疏松组在卒中第6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明显小于非白质疏松组。在发病6个月以后,与非白质疏松组相比,白质疏松组的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差值明显变小。发病初白质疏松组的意识障碍不但重于非白质疏松组,且在发病3个月内其改善的程度也明显差于非白质疏松组。结论 白质疏松在发病早期对肢体功能的康复无影响,但会加重意识障碍并影响意识功能的恢复。而在发病6个月以后会延迟肢体功能的康复。白质疏松和OCSP分型中的TACI和POCI类型是影响意识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质疏松与脑梗死后意识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追踪观察了138例脑梗死患者,白质疏松组78例,非白质疏松组60例。结果白质疏松(OR=5.294,95%CI=1.451-19.318)和OCSP分型(OR=14.489,95%CI=4.121-50.934)是影响意识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发病初白质疏松组的意识障碍重于非白质疏松组,在发病1m和3m时,白质疏松组患者意识障碍的改善程度明显小于非白质疏松组。结论白质疏松在梗死早期加重意识障碍并影响意识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质疏松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MMSE量表评分追踪观察95例脑梗死患者,其中认知障碍组27例,无认知障碍组68例。结果经Logistic回归发现白质疏松(OR=3.444.95%CI=[1.137-10.425])和脑梗死史(OR=3.254,95%CI=[1.180-8.975])是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初期白质疏松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非白质疏松组,在发病1个月及3个月时的MMSE评分差值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在6个月及以后的评分中2组评分差值存在差异,白质疏松组的MMSE评分差值明显小于非白质疏松组,且白质疏松组MMSE评分下降。结论白质疏松和脑梗死史是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质疏松在脑梗死后会加重患者的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合并呼吸衰竭(RF)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影响其短期预后和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6-7—2016-3年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62例重型GBS病例,分为RF组〔休斯功能分级量表(HFGS)=5分〕和非RF组(HFGS=4分),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型GBS出现RF的独立临床危险因素。根据发病3个月后的HFGS分为功能恢复良好组(HFGS3分)和功能恢复不良组(HFGS≥3分),分析影响重型GBS短期预后(发病3个月)和长期预后(发病1年)的临床因素。结果共62例重型GBS患者,RF组25例,非RF组37例。发病1周内达峰者出现RF风险是达峰时间超过1周患者的2.957倍(OR=3.957,95%CI:1.141~13.724,P=0.030)。合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出现RF风险是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的3.259倍(OR=4.259,95%CI:1.306~13.890,P=0.016)。两组间首发症状为脑神经受累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是重型GBS合并RF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方面,38.7%患者在发病3个月可独立行走,74.4%患者在发病1年可独立行走。与脱髓鞘型GBS比较,轴索型GBS增加发病3个月至1年功能恢复不良的风险约6~22倍。发病时存在感觉障碍减少发病3个月至半年功能恢复不良的风险约73%~77%,但在发病后1年,感觉障碍对功能恢复的影响下降,年龄大的患者轻度增加功能预后不良的风险。结论病情迅速进展、合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GBS患者更易出现RF。近3/4的重型GBS发病1年后能独立行走,其中轴索型、年龄大的患者长期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囊后肢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局限于内囊后肢的梗死患者94例,以同期年龄相近、性别相同94例未分类脑梗死患者为对照,比较两组危险因素分布的差异。并进一步对内囊后肢梗死患者亚组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即进展性运动障碍组与非进展性组以及白质疏松与无白质疏松组、有多发腔隙性脑梗死(LI)组与无多发LI组的危险因素分布。结果内囊后肢梗死组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吸烟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率较未分类脑梗死组高(P0.05)。进展性运动障碍组与非进展组的危险因素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内囊后肢梗死大多数为穿支动脉病变所致,高血压、吸烟、Hhcy是内囊后肢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内囊后肢梗死容易发生进展性运动功能障碍及预警综合征,其病理机制与内囊后肢固有的穿支动脉病变以及运动纤维分布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伴脑白质疏松症相关危险性因素。方法收集2011-01-2014-12在我院神经内科初步诊断为脑梗死并接受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把脑梗死伴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设为观察组,脑梗死不伴脑白质疏松症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2组年龄(t=2.089,P=0.04)、是否患有高血压(χ2=3.919,P=0.048)因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炎症因子hs-CRP、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模型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Lp-PLA2水平升高是脑梗死伴脑白质疏松症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可通过控制患者血压和体内Lp-PLA2水平减少脑梗死伴LA的发病风险,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白质损害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6年1月入院的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02例,进行头颅MRI检查,采用与年龄相关的白质改变评分(ARWMC)对脑白质损害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通过mRS评估患者发病3个月的功能结局。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功能结局良好与不良组年龄、NIHSS评分、冠心病、TOAST分型、三酰甘油、极低密度脂蛋白、ARWMC评分以及额叶、顶枕叶白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未考虑白质损害的情况下,年龄(OR=1.051,P0.01)及NIHSS评分(OR=1.597,P0.05)为3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当白质损害进入回归方程,调整年龄和NIHSS评分后,ARWMC总分(OR=1.118,P=0.008)及额叶白质评分(OR=1.223,P=0.017)为3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秩相关显示白质损害严重程度与3个月mRS评分相关(r=0.21,P0.05)。结论白质损害的严重程度及部位可以预测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功能结局,且NIHSS评分、ARWMC、年龄预测预后的作用独立且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急性脑梗死290例患者,应用MMSE筛查出入院3d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者,观察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并对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22.9%;年龄、糖尿病史、卒中或TIA史、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面积大、左半球梗死为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年龄、卒中或TIA史、糖尿病史、多发性脑梗死体积、梗死面积大、左半球梗死为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早期血肿增大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5例SICH患者发病后48h进行动态CT检查,观察血肿的体积变化,血肿量平均增大33%或者6ml以上定为血肿增大。结果本组16例患者血肿增大,89例患者血肿未增大。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入院时国际标准化比率较高、平均动脉压较高、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影像学检查示白质疏松及初始血肿体积较大的SICH患者易发生早期血肿增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病史(优势比为3.683,95%可信区间为1.057~12.837,P〈0.05)、头部CT示白质疏松(优势比为4.665,95%可信区间为1.437~15.129,P〈0.05)是SICH患早期血肿增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ICH患者早期血肿增大与诸多因素相关,人院后动态头部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点并结合脑白质血液供应,探讨影像学分层的临床价值。 方法 连续选取北京天坛医院住院的合并脑白质疏松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1例,按其脑白质疏松部位不同分为3组(皮层下组、室旁组和混合组),按其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分为3级,分析各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的特点及各组、各级脑白质疏松MRI特点。 结果 皮层下组患者年龄较室旁组及混合组小,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深部、室旁白质疏松及深部合并室旁白质疏松共占88.50%,而皮层下白质疏松占11.50%。深部/室旁白质疏松以2级常见,皮层下白质疏松以1级最常见。 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随年龄增加而加重,而且其脑白质疏松多发生在深部和或室旁白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白质疏松的磁共振波谱表现特点,以及白质疏松的磁共振波谱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识别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51例脑梗死伴白质疏松患者及21例非白质疏松者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测验(MMSE)、画钟试验测试、Fuld物体记忆测验(FOM)、快速词汇测验(RVR)及WAIS数字广度测验;同时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双侧额叶白质的磁共振波谱(MRS)检查,测定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及胆碱(Cho)的浓度。分析白质疏松的MRS表现特点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结果重度脑白质疏松组Cho/Cr值明显高于无、轻及中度疏松组;Cho/Cr值与白质疏松程度呈正相关;左侧额叶白质NAA/Cr值与MMSE评分及画钟试验评分正相关;右侧Cho/Cr值与WAIS数字广度测验评分负相关。结论双侧额叶白质区MRS改变主要为Cho/Cr值升高,并且与白质疏松程度正相关。血管性认知障碍与双额叶白质区神经纤维损害不一定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为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穿支动脉疾病(PAD)型脑梗死组5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梗死组50例,观察对比2组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转归及发病部位、随访mRS评分结果。结果 PAD组吸烟及饮酒患者少于LAA组,但糖尿病患者多于L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入院及出院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AD组出现进展性运动障碍(PMD)及有TIA史的患者明显多于LA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D组发病部位多位于侧脑室旁,与LA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病3个月进行随访,经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A患者大多与吸烟及饮酒等因素有关,而PAD患者多患有糖尿病,且发病早期大多出现PMD,发病3个月随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3a脑梗死病例,依据病史、检验和影像学资料以了解致病危险因素。结果纳入107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60岁)为观察组,125例同期老年脑梗死患者(60岁)为对照组,经χ2检验,2组高尿酸血症、吸烟、喝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吸烟、喝酒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青年脑梗死致病危险因素较多,其中高尿酸血症、吸烟、喝酒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脑小血管病对卒中后转归和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转归和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的323名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连续病例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磁共振检查被用于判定白质疏松和脑小腔隙灶严重程度,并对发病后3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卒中转归情况进行了评估。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用于评估卒中后不良转归和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果 在观察期内,128名患者(39.63%)转归不良(死亡或残疾),69名患者(21.36%)发生了肺炎。白质疏松是不良转归和肺炎的独立预测因素[不良转归:比值比(Odds ratio,OR)3.97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954~8.073;肺炎:OR 1.809,95%CI 1.220~2.681],但脑小腔隙灶和卒中后不良转归及相关并发症没有发现有显著联系。 结论 白质疏松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良转归和肺炎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尽管白质疏松和脑小腔隙灶都是脑小血管病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但脑小腔隙灶没有发现和急性卒中患者预后具有显著性关联。白质疏松和脑小腔隙灶对卒中预后的不同影响提示了两者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慢性意识障碍患者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PSH)的发生率,探讨PSH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42例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性别、年龄、损伤机制、修改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重症监护(ICU)时间、头颅影像损伤位置,是否行脑部手术,有无脑积水、癫痫、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结果慢性意识障碍患者PSH的发生率为28.87%(41/142)。PSH组患者的年龄比无PSH组小,CRS-R评分比无PSH组低,脑室周围损伤患者和脑积水患者的比例比无PSH组高,糖尿病患者的比例比无PSH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意识恢复组PSH患者的比例比意识未恢复组低,CRS-R评分比意识未恢复组高,ICU住院时间比意识未恢复组短,脑积水患者的比例比意识未恢复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RS-R评分和脑室周围损伤是慢性意识障碍患者发生PSH的独立影响因素;PSH、CRS-R评分、ICU时间和脑积水是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PSH是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年轻患者或脑室周围损伤患者容易发生。PSH将阻碍患者意识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26例急性脑出血和脑梗塞患者进行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并观察其与意识障碍及疾病转归的关系。结果脑出血和脑梗塞患者意识障碍组和死亡组白细胞计数均值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较各自神志清楚组和生存组增高,白细胞计数增高组意识障碍发生率和近期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各自白细胞计数正常组.结论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作为急性脑卒中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的参考因素之一,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血压晨峰对进展性脑梗死发病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208例,进展性脑梗死90例为观察组,稳定性脑梗死118例为对照组。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糖尿病史、入院后24h内最高体温、早期不适当降压治疗、白细胞计数(WBC)、空腹血糖(FBG)、C反应蛋白(CRP)、侧脑室体旁梗死和CT早期梗死征象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晨峰升高患者的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血压晨峰升高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不适当降压治疗、血压晨峰升高、CT早期梗死征象、WBC、CRP和FBG的升高、侧脑室体旁梗死均为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血压晨峰升高是导致患者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会使进展性脑梗死发病率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HG)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对85例伴有SHG的老年急性脑梗死与71例血糖正常(NBG)的老年急性脑梗死进行临床观察。结果SHG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NBG组(P<0.05)。SHG组治疗好转率低于NBG组,而病死率高于NBG组(P<0.05)。老年急性脑梗死伴有SHG的患者较NBG患者病情重,早期康复差,预后不良。结论SHG是影响老年急性脑梗死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血糖是评估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指标之一,应及时进行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伴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7月~2013年12月连续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1例,根据有无CMB将患者分为有CMB组(51例)和无CMB组(70例),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无CMB组比较,CMB组患者总胆固醇明显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及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CMB的发生与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型脑梗死出现进展性运动障碍(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PMD)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患者预后。 方法 连续入组经头颅MRI确诊的PAD型脑梗死病例,按是否出现PMD分为PMD组与非PMD组例,比 较两组的人口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病灶特点、实验室指标、3个月和6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 0~2分)率及脑梗死复发情况。进一步对PMD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判断其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入组287例PAD型脑梗死患者,其中PMD组95例,非PMD组192例。与非PMD组相比, PMD组男性患者(P =0.03)、吸烟(P =0.04)、糖化血红蛋白(P <0.001)、Hcy(P =0.02)和D-二聚体 (P =0.01)水平较高,脑梗死灶直径较大(P <0.001)。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出院时PMD组NIHSS评分高于非PMD组(7.69±1.87分 vs 2.13±0.49分,P <0.001);3个月随访PMD组 预后良好率较低(55.7% vs 70.8%,P =0.01),6个月随访两组预后无显著差异;两组3个月及6个月脑 梗死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OR 1.083,95%CI 1.062~1.105, P =0.03)和较大的脑梗死灶直径(OR 1.051,95%CI 1.030~1.073,P =0.01)是PM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PAD型脑梗死患者中,出现PMD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较重,3个月预后较差。糖化血红蛋白水 平及脑梗死灶直径可作为PAD型脑梗死患者PMD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