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脊髓Adamkiewicz动脉的显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damkiewicz动脉是脊髓胸腰段重要的供血血管,术前对其解剖结构的了解,有助于术前设计周密的手术方案,能有效降低脊髓缺血性损伤及术后截瘫或下肢瘫的发生。以往利用选择性动脉造影来了解脊髓的血液供应,但属于有创检查,且技术要求高。随着现代医学影像的发展,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凭借其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可以在注入对比剂后一次扫描即可完成全部数据的采集,再通过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以获得Adamldewicz动脉及起源的节段性动脉的清晰影像。它在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方面的优势日益突出。本文综述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脊髓Adamkiewicz动脉显示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技术判定脊髓Adamkiewicz动脉的异常起源,指导临床实施主动脉病变手术,从而预防截瘫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2009年8月对37例主动脉动脉瘤、主动脉夹层修补术及支架植入的术前影像评估,采用多平面立体成像技术,以清晰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解剖细节。结果:此技术可以清楚显示脊髓damkiewicz动脉异常起源及其与周围动脉之间的微细解剖关系。脊髓Adamkiewicz动脉成功显示率为75.68%,67.65%起源于左侧肋间动脉或腰动脉。结论:该技术(MDCTA)无创是评价Adamkiewicz动脉的有效影像学方法,对合理选择手术方案、减少脊髓缺血性损害,降低术后脊髓截瘫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256层CT血管造影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AKA)的可行性.方法 120例受试<0.01).结论 在6 mL/s 注射速率和200 HU及350 HU触发阈值扫描条件下,256层CT脊髓血管造影能够精确显示AKA和相应的节段性动脉,为临床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4.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胆囊动脉的显示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排CTA对胆囊动脉的显示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64排SCT扫描机对已经超声检查确诊并拟行腹腔内窥镜胆囊切除术的45例患者行胆囊动脉CTA检查,将原始数据导入工作站利用MPR、MIP、VR血管重建技术进行胆囊动脉成像,仔细观察胆囊动脉的起源及变异、主干管径、支数、走行,对各种重建图像进行比较,评价其对胆囊动脉的显示能力和临床价值.结果 64排SCT胆囊动脉CTA重建技术中MIP、VB均能够准确显示胆囊动脉起源.对胆囊动脉的管径、支数、走行的观察MIP较VR图像精细.MPR显示胆囊动脉和胆囊三角位置关系较好,定位较MIP、VR准确.结论 64排SCT胆囊动脉血管成像能准确地显示胆囊动脉,对指导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团注试验技术在下肢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临床怀疑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患者均经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A扫描。其中,触发组18例,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试验组20例,采用小剂量(对比剂20 mL)团注试验技术,根据膝关节水平动态扫描峰值时间确定CTA扫描延时点及扫描持续时间。每组CTA图像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根据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价:(1)VR及断层图像显示最远分支血管的级别;(2)MIP及断层图像显示动脉边缘的光滑度;(3)3级(股浅动脉中段、胫前动脉中段、足背动脉)动脉的CT值,比较2组患者的CTA图像质量并做χ2检验,P值小于0.05可认为是显著性差异。结果股-月国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3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6例,不达标例数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5,P>0.05)。小腿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0例,不达标例数8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7例,不达标例数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4,P<0.05)。足背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8例,不达标例数10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6,P<0.05)。结论小剂量团注试验法较自动触发扫描法在显示下肢膝关节以下动脉图像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脊髓动脉64排CT血管成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64排CT 血管成像(CTA)对脊髓动脉的显示能力及其影像学解剖特征.方法 121例(男87例,女34例)行64排CT胸腹联合增强扫描的患者,获得原始图像后,图像经颅脑CT算法及小视野二次重建,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斜面重建(OPR)和曲面重建(CPR) 观察脊髓动脉特征:①脊髓前动脉(ASA)和大根髓动脉(AA)显示率;②ASA影像解剖特点;③AA影像解剖特点.结果 121例共可在CTA上确定显示ASA 121支(100%),ASA显示范围为T4~L2;AA的显示率为100%,其中22例(22/121,18%)出现副AA动脉;AA起源于左侧肋间动脉和腰升动脉的89例(89/121,81%),其中80支源于第T8~L2 水平(80/89,90%);AA动脉供血动脉(肋间动脉或腰动脉)的直径(2.8±0.82) mm,男性组(3.0±0.66) mm,女性组(2.7±0.91) mm;发出AA的根髓动脉椎间孔段直径为(1.7±0.41) mm, 男性组(1.8±0.37) mm,女性组(1.7±0.33) mm;AA 起始部平均直径(1.6±0.27) mm,男性组(1.6±0.44) mm,女性组(1.6±0.23) mm;AA汇入ASA 前直径(1.3±0.41) mm,男性组(1.3±0.54) mm,女性组 (1.3±0.44) mm.以上各血管直径在男女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脊髓动脉的解剖学特征复杂,64排CT可以对其进行较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动脉正常解剖和变异的显示及临床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选择6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行肝动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所有图像均以最小层厚0.67mm、间隔0.33mm重组传送到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两种方法进行后处理,以Michels分型观察肝动脉的解剖与变异类型。结果正常肝动脉解剖共36例;肝动脉起源变异24例。其中属于Michels分型的有4种共17例,最多的是MichelsⅡ型7例,其次为Ⅲ型4例;Ⅴ型和Ⅸ型各3例。未被列入Michels分型的其他类型共7例(11.7%)。以DSA或手术为对照的26例中,CT血管成像对肝动脉解剖及变异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能够准确地证实肝动脉解剖与变异,并能明确肿瘤血管异位侧支来源,为临床手术、介入治疗及肝移植等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技术(CTA)显示副肾动脉(ARA)的能力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57例来源于各种原因进行肾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行连续容积扫描,将扫描原始数据传至图像处理工作站,分别进行容积再现(VR) 、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参与考察的这些病例通过CTA显示均无肾动脉病变.结果 在257个受检者中,共有75例发现ARA,发现率为29.2%,右侧占14.0%,左侧占15.2%;男36支(48.0%) 、女39支 (52.0%),副肾动脉发生率在双肾、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参与研究的514个肾中,86个肾共发现104支ARA,其中1支型ARA有69个肾,占80.2%;2支型ARA有16个肾,占18.6%;仅见1个肾为3支型,占1.2%.结论 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在无创的情况下准确、直观地显示副肾动脉,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述良  舒健  查刚  虞德才   《放射学实践》2009,24(3):260-263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显示甲状腺动脉的能力。方法:20例颈部无明显异常的受试者行16层螺旋CT动脉期增强扫描,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甲状腺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双侧甲状腺上动脉主干共40支均清晰显示,起自颈外动脉起始部占50%、颈动脉分叉平面占30%、颈总动脉终末端占20%。喉上动脉在VR图像上显示率为25%,MIP图像为35%;甲状腺上动脉的2个终末支中前支在VR和MIP图像上显示率均显示,后支在VR图像上的显示率为60%,MIP图像上显示率为72.5%。甲状腺下动脉在VR图像上的显示率为65%,在MIP图像上为72.5%。甲状腺最下动脉未显示。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满意显示甲状腺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及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动脉正常解剖和变异的显示及临床指导价值。方法:305例患者行肝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准直宽度0.625mm、螺距0.984,标准重建。成像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以Michels分型观察肝动脉的解剖与变异类型。结果:305例患者中,肝脏肿瘤190例,其他115例。Michels分型Ⅰ型255例,Ⅱ型30例,Ⅲ型19例,Ⅴ型1例。其中50例肝脏肿瘤患者的DSA表现与CTA对照,肝动脉解剖及变异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64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能够准确的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并能明确肿瘤血管异位侧支来源,对临床手术、介入治疗及肝脏移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Adamkiewicz动脉(AKA)的显示,探索显示AKA的最佳方法。方法:81例受试者按各两种相似扫描方法被分为A、B和C、D组,即A组:固定延迟扫描时间法(25s)、B组:阈值触发技术(230HU)、C组:层面测定循环时间法、D组:在C组计算的时间上再加4s。将原始图像进行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观察和分析AKA的显示情况,对不同参数下的AKA显示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总显示率81.48%,A组57%、B组90%、C组80%、D组100%,B组显示率高于A组。显示效果方面,B组优于A组,D组优于C组。结论:MSCTA可以成功的显示AKA,适当的对比剂流率、延迟扫描时间及自动阈值触发技术的合理应用是显示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肝脏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血管成像中的最佳触发阈值及延迟时间.方法 将120例未患影响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患者按触发阈值100 HU、120 HU、140 HU、160 HU、180 HU、200 HU分为6组,每组20人,分别对肝动脉行智能追踪技术(SureStart acquisition)法、门静脉及肝静脉期采用动脉扫描结束后间隔20 s、40 s时延迟成像法行上腹部的多期扫描,进行不同血管的三维重建并评价其效果.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当触发阈值为120 HU肝动脉优良率最高(95%);当时间间隔为20 s时门静脉的优良率最高;当时间间隔为40 s肝静脉的优良率最高.结论 64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建议的扫描条件为肝动脉触发阈值120 HU,肝动脉成像后间隔20 s及40 s扫描,对肝动脉、门静脉及肝静脉成像可达到较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64-SCT)小儿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1例小儿患者行64-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疾病进行诊断.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查,6例同时行DSA检查.结果 21例行64-SCT小儿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12例为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右冠状动脉双开口3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与右冠状动脉主干共干起源于主动脉右窦2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与右冠状动脉共干起源于主动脉右窦2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与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均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左窦2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1例,1例左右冠状动脉起源正常但所有冠状动脉均匀性迂曲增粗,1例左冠状动脉主干闭塞,右冠状动脉迂曲增粗并伴有多发侧枝循环.6例患者为川崎病伴发冠状动脉单发或多发瘤样扩张.3例患者未见明显异常.所有同时行DSA检查的患者,除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主干的1例患者DSA诊断左冠状动脉缺如外,其余5例其诊断结果与64-SCT诊断结果相吻合.结论 64-SCT是一种小儿冠状动脉疾病无创的、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椎动脉起源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椎动脉起源异常的64层CT血管成像(CTA)表现,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经64层CTA诊断为椎动脉起源异常病人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椎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起始血管及部位、起源异常椎动脉的行径及其合并症.结果 2757例行头颈64层CTA检查的病人中椎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为4.9%(135例病人136支椎动脉),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异常133支(4.8%),右侧椎动脉起源异常3支;左侧椎动脉起源异常中,129支起源于主动脉弓,2例为重复畸形,1支起源于左侧颈内动脉,1支起于左锁骨下动脉根部.3支右侧椎动脉起源异常中,2支起自右侧颈总动脉,1支起源于头臂干.37例病人合并椎动脉行径异常(进入第4、5和7椎间孔);28支异常起源的椎动脉发育不良;5支起源异常椎动脉的远端游离(未与对侧椎动脉汇合);3例合并椎动脉-基底动脉成窗畸形,1例合并对侧椎动脉瘤.结论 64层CTA能清晰、快速、无创、准确地诊断椎动脉起源变异.  相似文献   

15.
肝动脉解剖变异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蕾  杨学华  高剑波  张永高  张智栩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228-1231
目的:评价64层CT血管成像(MSCTA)对显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行肝脏4期增强扫描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动脉早期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结合原始横断面、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曲面重组(CPR)图像观察患者肝动脉解剖变异。结果:28例患者显示有肝动脉解剖变异,6例为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9例替代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4例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4例副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2例替代肝左动脉起自腹腔干,2例替代肝右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1例替代肝右动脉起自腹腔干。有DSA对照的10例,MSCTA对肝动脉解剖变异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MSCTA可以准确地显示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对肝脏病变的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探讨壁冠状动脉的检测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临床怀疑冠心病的1000例病人行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在工作站进行冠状动脉曲面重建并进行分析.结果 在检查的1000例病人中380例(38%)有壁冠状动脉存在,其中314例发生在前降支及其分支,32例发生在回旋支及其分支,13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另外21例为多支病变.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壁冠状动脉显示率高,并能对其临床症状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7.
64层螺旋CTA与DSA在颈内动脉狭窄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A与DSA在颈内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拟诊为前循环缺血发作的患者203例,进行64层螺旋CTA检查,其中97例患者同时行DSA检查,并将CTA与DSA结果相对照,计算出二者之间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本组行CTA检查的203例患者中有181例患者颈内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97例行DSA检查的患者颈内的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CTA与D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结论64层螺旋CTA能够清晰地显示颈内动脉系统的异常,在某些方面上可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8.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技术,分析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45例患者行全身各部位CTA检查,其中胸主动脉4例,腹主动脉15例,肺动脉10例,共29例是通过对比剂智能跟踪兴趣区监测来确定扫描延迟时间;颅脑血管4例,颈部血管6例及双下肢动脉6例,共16例采用对比剂智能跟踪目测观察手动触发确定扫描延迟时间。原始图像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SSD)及立体容积漫游技术(VRT)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结果依据图像质量评定标准,图像质量为优的有37例,为良的有8例,无图像质量为差的病例,并且应用智能跟踪自动触发和手动触发技术的CTA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就大血管疾病诊断而言,64层螺旋CTA完全可取代DSA,MIP及VRT是2种非常重要的血管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5例脑膜瘤患者均行CTA双期扫描,扫描后数据重组方法为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观察血管情况及肿瘤与供血动脉的关系。结果:25例脑膜瘤8例位于蝶骨嵴、7例位于鞍区、4例位于桥小脑角、4例位于矢状窦旁、2例位于额叶。血管平滑移位16例,血管狭窄或供血动脉分支增多紊乱9例。CTA可清楚显示不同部位肿瘤形态、血管及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CTA双期扫描,结合不同成像方式,为脑膜瘤术前评估提供重要的资料,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成窗变异的发生率及CT血管成像(CTA)特征,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2007年11月至2010年1月本院共有2734例患者行头颈联合64层CTA检查,其中14例确诊为大脑中动脉成窗.回顾性分析大脑中动脉成窗的发生率、部位、形态等CTA特征及其合并症.结果 (1)14例患者共15个大脑中动脉成窗,发生率为0.51%(14/2734).M1段近端成窗12个,占80%;M1段远端成窗2个,占13.3%,均由一支桥血管与M1段远端及M2段近端构成;M1段中部成窗1个,占6.7%.M1段近端成窗中,9个成窗位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3个成窗由一支桥血管与M1和A1近端三支血管组成.(2)2个"窗"径较小者(<2 mm)呈孔状,13个"窗"径较大者中,10个分支粗细不等呈"OK"手势样,3个分支粗细大致相同呈"凸透镜"样.(3)1例合并基底动脉成窗,1例合并大脑后动脉成窗,1例合并永久三叉动脉,3例合并颅内其他动脉的动脉瘤.结论 CTA能快速、直观、准确地判断大脑中动脉成窗及其合并症,熟悉其CTA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相应治疗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