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辨証論治是中医正确診断、决定治疗措施的一种診疗法則。这个診疗法則指导着中医临床各科。針灸也不例外。因此学习与研究針灸疗法,就必须掌握四診、八網,懂得阴阳、五行、脏象、經絡等有关辨証論治甚本理論,尤其是十四經的循行线路和驗穴在各經的分布以及各經所主的病候,才能更好地掌握針灸療法的精神。一、八網辨証与针灸疗法的关系在錯綜复杂的疾病中,要作出正确的診断和治疗,就必须运用四診八網来分析归納。通过辨証得出正确的結論后,才能决定針灸治疗方針。在《内經刺法  相似文献   

2.
附子在临床上之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临診四十年来,平时喜用溫剂,而尤常用附子,对疑难重症,輒能应手取效。虽《神农本草經》列附子为下品,有大毒,但只要用之对証,真能药到病除,証药相符者,副作用亦不多見。在《伤寒論》中,用附子有生附子、熟附子之分,仲景用生附子时必与干姜相配,如四逆湯、白通湯之类;在其他方剂中,单用附子而不用干  相似文献   

3.
《金匱》胶艾湯系主治妇人漏下半产,下血不絕,或妊娠下血,腹中痛,胞阻等。《外台》、《千金》推广其用,除用于妊娠跌仆伤产外,还以治疗男子絕伤,或从高墜下,微者唾血,甚者吐血,及金疮伤經等。作者試用于伤科方面,果获良效,茲将典型病例簡介如下。例一:鄢某,男性,年三十許,小学校长。因体育活动,爬杆不慎从高跌下,当时中脘疼痛不舒,且有咯出血絲。經当地某医診治罔效,痛部并扩大至小腹,仍然唾紅,来院診治。診其脉息濇滞,重按臍下剧痛。因忆《外科正宗》有說从高墜下,未經損破皮肉者,必有瘀血流注脏腑,認为此症有郁血瘀滞腸間。遂处以胶艾湯加炮姜,半湯半  相似文献   

4.
病例介紹 例一:董洪林,男,15岁,学生,住李庄大队第九小队。 1964年1月18日右肋下緣隐隐作痛,伴有塞热,至29日发生高烧,右肋疼痛較剧,因而来所就診,經西医診断为肝脓肿,曾用大量抗菌素未效,轉診子中医。既往史:去年曾患闌尾炎用保守疗法未开刀(使用大量抗菌素)。治疗經过:当时肝区有明显隆起,呈横长形,且痛,痛处拒按,上腹部胀悶,时有恶心,高热,午后尤甚,体溫40度,大便五日未行,苔腻舌赤,口干少津,两脉洪数,此湿热流注肝絡,气血凝滞,郁而化脓,导致肝痈之症,治以舒肝通絡,活血祛瘀,及清热解毒之剂,用复元活血湯及仙  相似文献   

5.
病历摘要李××,男性49岁,病历号35574。于1961年7月25日初診,主訴为下肢疼痛发凉已六月余。今年一月,因騎車劳累,身热出汗,至夜觉左足弯相当于解谿穴处作痛,經封閉治疗而止,四、五日后又觉小腿肚痛。近两月来左大腿內側上部亦痛,有时左足第二、三趾抽痛。一个半月前觉左上半身疼痛,約經一周而自愈,后觉两侧腿足亦同样作痛,惟右侧較重,走动略多,則  相似文献   

6.
例一:患者張九仔,男,28岁,萍乡县赤山乡馬栏窩人。1949年患痢疾,寒热、头痛、不食、腹痛、里急后重,一日七、八十次。昼輕夜重,舌苔黄白相兼,脉搏細数无力,經張某治以人参敗毒散加减,服四剂后,恶寒解头痛止,其他发热等証状未減,继用芍药湯以及調气、行血诸法,病仍未愈。病家欲求速愈,旋即拜求所謂“神方”,方为大黄、黄連、黃芩、黄柏,二天連服六剂,讵料病象驟然剧变,于是邀我与張某会診。其証形容憔悴,两目陷下,头热烙手,肢厥,气息低微,間現呃逆,少腹急结而痛,里急后重,下痢反少,溲血多,溺时濇痛  相似文献   

7.
炭疽病为炭疽杆菌感染所引起,发病急剧,死亡率甚高。作者根据中医辨証,应用雷公保命湯治癒二例本病患者,茲簡介如下: 例1:孙姓,男,17岁,学生,住院号1083,于1961年6月12日入院。患者在入院前4~5天,頸部起一小癤,被衣領擦烂,用手触搔后,約24小时后出現高烧、顏面頸部高度浮肿,呼吸困难,进食亦受影响,遂来急診住  相似文献   

8.
1.林××,女,五岁。曾經某医院检查診断为白喉,治疗无效,来院診治。检查患者喉痛、咳嗽,痰难咳出,症状恶化。經給予牛脚节草一两,水煮冲蜜少許内服,井以吹喉散吹治,計治疗四天痊愈。 2.张××,男,二岁,1960年12月4日来診。患儿四天前发热、咳嗽、气急,检查喉头白膜已蔓延至咽管内,病势危急。經給予牛脚节草一两,水煮冲蜜少許内服,并用吹喉散吹治,次日白膜缩小,气喘平息,照原方续治至第五天痊愈。处方内容:①鲜牛脚节一两,水煮去渣,冲蜜糖  相似文献   

9.
患者齊國平,男性、年九歲,住湘潭二十區荊山鄉,兩脚滿生凍瘡,據云,患此已兩年餘,多方調治,均未效,其症:初患時稍痒,後漸痛腫發熱,掌不能落地,至暑熱天,患處稍結巴痕,後又發爛痛痒,苦悶已極。中西治凍瘡藥及殺菌消腫藥,用過多無效,至余診時,所見症狀,患處皴裂疼痒,表面浮起,摸之如有癰膿,行走時只能用兩脚指履地,扶杖慢跛數步而已。處方以當歸四逆湯加吳萸生姜湯,煎服四劑。  相似文献   

10.
“伤寒論”芍藥甘草湯可治一切剧烈性疼痛,如急性胃疼痙攣,胃神經痛,胆石疝痛,胆道蛔虫痛,脚攣痛,妇女痛經,各种疝痛等,皆有相当效果。現在介紹兩个病例如下: (一)黄××,女,48岁,住鹽城龙同公社。就診时,发病已二天,上腹部剧痛反复发作,手足发冷,头部疼痛,胃部觉有物上阻,胸悶不寬,飲食減納。初步印象,認为是胃痙攣痛、即用酒炒白芍一兩、炙甘草三錢,服后約半小时,剧痛消失,漸次入眠。再与理气寬中之剂、而愈。  相似文献   

11.
我們于1963年12月下旬至1964年4月上旬在門診应用九味羌活湯随症加减治疗風寒感冒患者149例,經过复診及随訪清楚者120例,其中有效者112例,占93.33%,无效者8例,占6.67%,反应者9例。其观察标准是: 1.診断依据:以恶寒、发热,寒多热少,头痛,肢体酸痛(或經数日,寒热已罢,尚有头痛、腰背痛者)为主証;其次結合脉浮、舌苔白、鼻塞、咳嗽、納差等作为風寒感昌之診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按汗多亡阳一证,临床上所常见,因不仅誤汗可以导致亡阳,即自汗或盜汗过多,亦有见此証者。凡见汗出不止,四肢厥逆,恶寒足踡,但欲寐,状若朦胧,而呼之則醒,脈沉微,或細弱欲絕,是为亡阳証具,此时,不問来路若何,悉以救阳为急,虽有余証,概从緩治。张景岳氏治此証,主独参湯,重者用四味回阳飲,亦以参为主药,吾頗不以为然。历来伤寒注家,于誤服大青龙湯亡阳者,均主真武湯救逆,吾亦期期以为不可。后閱陆渊雷氏所著之《伤寒論今释》,始从大青龙湯条的注释中,获得汗多亡阳的主方,茲录該  相似文献   

13.
《金匱》橘枳生姜湯与茯芩杏仁甘草湯同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証。《医宗金鑑》认为水盛于气者,主以苓杏甘草湯;气盛于水者,主以橘皮枳实生姜湯。盖前方着重利水,后方着重行气。茲将吾师运用此方加味,治愈历时五年之胸痹証一例,介紹于下。病案摘要:何××,男,34岁,門診号6372。主訴:咳嗽已五年,經中西医久治未愈。西医拟診为枝气管炎,屡用棕色合剂、青霉素等药;中医认为“久嗽”,  相似文献   

14.
卵巢囊肿为妇科常見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現颇似祖国医学所称“癥瘕”的范畴。目前治疗多采用手术摘除。笔者辨証应用溫經湯加减治愈一例,現簡介如下: 病历摘要:张××,女,31岁,已婚,工人,湖南长沙籍,門診号15216,1963年12月26日初診。主訴:  相似文献   

15.
《伤寒論》《金匱要略》二书是后汉张仲景所著。其理法方药完整体系,对临床有着指导作用。它是后世医家辨証論治的典范,是临床診治的准绳。本文仅以二书中有关內容,对用药法則作一初步探討。“用药”是理法方药中的重要一环。用药的重要意义并不亚于辨証。正如周岩所說:“人知辨证之难甚于辨药,孰知方之不效,由于不识証者半,由于不识药者亦半。証识矣而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笔者通过临床实习,体会到“用药”在治疗过程中确有如此的重要作用。仲景用药是以《內經》、《难经》、《本草經》为  相似文献   

16.
(一)对慢性腎炎分型論治的概念慢性腎炎从中医辨証角度来看,大多隶属于肿胀、虛損之门,我院診治这类病例不少,但尚缺乏較系統之經驗,疗效亦不够理想,为进一步总結經驗,掌握规律,提高疗效,就二年来所經治之慢性腎炎二十余例,作初步分析探討,約分类型如下:  相似文献   

17.
《狐惑病》最早見于张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他說:“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为惑,蝕于阴为狐。不欲飲食,恶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声喝,甘草泻心湯主之。”因此它的診断特点是:同时併发上有口腔里或目內、外眥糜烂点;下有阴部潰瘍面。我科于1964年10月下旬,接治由解放軍某医院轉来一例本症。經业师单蒼桂老大夫运用“导赤散”加味治驗,茲将診治經  相似文献   

18.
幽門梗阻似属于祖国医学中反胃的范畴。茲将辨証治疗获效的一例經过,簡介如下。病史摘要: 郑姓,女,67岁,門診号18571,1960年11月25日初診。患者20岁时即有胃痛史,时发时止。近年来經常食后倒飽,噫气,胀悶不舒,呕吐痰涎,自觉逆气上冲,胃脘攻痛,痛时左胁下似有块上攻,早輕暮重。近三个月  相似文献   

19.
吳××,男性,36岁,寿宁县敖阳区农民,1961年11月15日就診,門診号6963。主訴:本年夏間,上山砍柴,劳动归来,汗流口渴,傍晚飮冷水两碗,翌晨中脘突觉不舒,历旬余,漸感呼吸頻促,继則短气似喘,胸胁支满,目眩,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小便欠暢,如此纏綿数月,經当地医生以腎气丸等药治疗,症反加剧,遂前来求治。診脉沉弦而滑,舌苔垢。认为水飮內停为患,治拟健脾燥湿,利水蠲飲,用《金匱》苓桂朮甘湯加姜枣  相似文献   

20.
第276条太陰病,脈浮者,可发汗,宜桂技湯。本条大多数注家均認为太阴病脉浮可用桂枝湯。如柯韻伯認为太阴病脉浮为在表,当見四肢煩疼等証,故主用桂枝湯。周禹載認为太阴證見腹滿,脉仍見浮,乃太阳风候,用桂枝湯是凭脉不凭証。唐容川認为太阴病是指腹滿湿气为病,今脉浮是湿从外至,仍欲外出之象,故用桂枝湯。独舒馳远認为太阴病用桂枝湯与法不合。他說:“証属里阴,虽脉浮亦不可发汗,卽余外兼太阳表証,当以理中为主,内加桂枝,两相合治,此一定之法也。今只据脉浮,卽用桂枝,专治太阳,不顾太阴,太不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