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后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高达27%-40%,增加了卒中的危险。而CABG术后AF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本文试图通过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方法来探索CABG术后AF发生可能的自主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的患者常发生心房颤动(AF),并且会导致致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先前使用P波信号平均心电图(P-SAECG)的研究已经表明:过滤的P波增宽(FPD)的患者CABG后发生AF的危险性增加。我们的研究显示FPD124ms和P波持续20ms的均方根电压≤3.7μV的患者外科术后发生AF的危险性增加。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通过P.SAECG,术前预防性使用胺碘酮是否能降低实施CABG高危组患者AF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可达龙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房颤动1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0年7月~2005年9月,我们采用可达龙(胺碘酮)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心房颤动(AF)患者1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1998-2003年102例CABG术后患者(其中21例发生AF)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射血分数(EF)、左心房大小、心电图、心肌梗死情况、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搭桥支数、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术后用药情况、AF患者的药物复律及电复律情况.结果CABG术后AF发生率20.6%.应用胺碘酮后转复窦性心律10例,直流电复律3例,应用β受体阻滞剂后自动转复窦性心律3例,持续心房颤动3例,术后早期死于低心排血量2例.结论CABG术后AF的发生与多因素相关.围术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以及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可降低术后心室率,减少AF的发生.术后应积极控制心室率,应用胺碘酮转律对CABG术后AF患者是较好的安全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敏  杨书秀  赵丽香 《山东医药》2007,47(36):55-56
回顾性分析11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发生心房颤动(AF)。其中9例应用乙胺碘呋酮,8例恢复为窦性心律,1例心室率明显下降,但未转复为窦性心律。2例应用艾司洛尔,1例恢复为窦性心律。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年龄〉70岁)、左室射血分数(LVEF)〈40%、术后早期应用多巴胺是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认为乙胺碘呋酮是CABG术后早期AF复律安全、有效的药物。CABG术后早期应积极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尽量避免应用多巴胺类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行CABG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后住院期间(1~3周内)有无AF发生将其分为AF组与非AF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CABG术后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03例于CABG术后发生AF,其发生率为33.01%。单因素分析显示AF组高龄(≥70岁)、术后早期停用β受体阻滞剂、高血压、左房内径增大(≥40mm)、AF病史、术前P波时限≥120ms以及血管桥数目≥3支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AF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70岁)、术后早期停用β受体阻滞剂、高血压、左房内径增大(≥40mm)以及AF病史与CABG术后AF有高度相关性。结论CABG术后AF的发生率为33.01%。高龄、术后早期停用β受体阻滞剂、高血压、左房内径增大和AF病史是CABG术后A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新发心房颤动(AF)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01至2016-05我院心脏外科602例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ABG后1周内持续超过5 min的AF定义为术后新发AF。比较术后新发AF(AF组)和无新发AF(无AF组)患者围术期临床基线特征和外科手术参数,并应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筛选术后新发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8例(21.3%)患者术后新发AF(AF组),474例(78.7%)患者无新发AF(无AF组)。AF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无AF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房内径明显高于无AF组(P均0.05)。AF组的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较无AF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YHA心功能分级高(OR=1.597,P=0.007)和左心房内径大(OR=1.113,P=0.0001)是CABG后发生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功能分级恶化和左心房内径增大是CABG后新发A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前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发生率高达65.24%,二尖瓣置换术后持续性AF的患者占93.89%[1]。我们观察了围术期胺碘酮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AF的防治作用,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60例伴有AF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例,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n=30),和常规治疗组(n=30)。  相似文献   

9.
刘成华  肖兴花 《山东医药》2005,45(29):63-64
同步直流电复律是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AF)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BMV)后首选的治疗措施,但关于转复时机目前尚少见报道。2001年1月~2004年8月,我们对164例PBMV术后AF转复时机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66岁,因“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置换术(AVR)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高血压”于2010年5月29日入院。2004年患者因“心脏瓣膜病,冠心病”行AVR联合CABG。术后长期服用“华法林、呋塞米、螺内酯、美托洛尔、辛伐他汀”等药物治疗,近年来症状时轻时重,日常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并多次因呼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新发心房颤动(AF)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CABG治疗且伴有OSAHS患者90例(观察组),同时采用1:3配对选取行CABG不伴有OSAHS患者27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新发AF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新发AF比例为38.89%,明显升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生化指标及心脏超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和血浆粘度分别为(110.54±21.40)U/L、(12.41±4.50)U/L、(10.82±1.63)m Pa·s、(18.91±3.06)m Pa·s和(2.41±0.32)m Pa·s,均较高(P均0.05)。重度OSAHS患者术后新发AF的比例为76.19%,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OSAHS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SAHS是CABG术后新发AF的危险因素(OR=1.085和3.071,P均0.05)。结论 OSAHS是CABG术后新发AF的危险因素;且OSAHS严重程度越高,其发生AF的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常规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围术期停用他汀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影响。方法 207例CABG前已在服用他汀至少1个月的患者,按围术期是否停用他汀,随机分为他汀组(n=103)与停用他汀组(n=104)。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AF发生情况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在临床资料、围术期参数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停用他汀组AF发生率显著高于他汀组(30.8%vs13.6%),症状性AF发生率、AF持续时间、最快心室率亦均显著高于他汀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停用他汀是CABG后发生AF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95%CI:1.3~6.3,P=0.007)。hs-CRP水平在两组变化趋势相似,停用他汀组术后不同时间hs-CRP均显著高于他汀组(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CABG围术期停用他汀可增加术后AF发生率,这可能与炎症反应反弹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2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房颤分为AF组和非AF组。比较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筛选高危因素。结果本组CABG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为21.31%。单因素分析,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P波离散度、RCA近中段狭窄〉50%、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体外循环与否、同期行瓣膜手术与否、移植血管数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5岁、P波离散度〉40s、RCA近中段狭窄〉50%、LAD〉40mm、LVEF≤40%均与术后房颤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年龄〉65岁、P波离散度〉40s、RCA近中段狭窄〉50%、LAD〉40mm、LVEF≤40%是CABG术I暑皂鲕倍士的倍除隅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吸烟和戒烟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远期结果的影响。方法 随访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0日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CABG的患者2541例。根据术前有无吸烟史,将患者分为不吸烟组和吸烟组,吸烟组又进一步分为术前戒烟亚组,术后戒烟亚组,持续吸烟亚组。观察患者的死亡、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心绞痛的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各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结果 随访4.27 ~6.41年(平均随访5.09年)。CABG术后持续吸烟患者的比例为22.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与不吸烟组比较,吸烟组肿瘤原因死亡(RR:2.38,95% CI:1.06 ~5.36)、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RR:1.26,95% CI:1.01 ~ 1.57)和心绞痛(RR:1.29,95%CI:1.04 ~ 1.59)的发生风险较高;与不吸烟组比较,持续吸烟亚组全因死亡(RR:2.60,95% CI:1.53~4.46)、心因死亡(RR:2.51,95% CI:1.32~4.78)、肿瘤原因死亡(RR:5.12,95% CI:2.08 ~12.59)、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RR:1.83,95% CI:1.42 ~2.34)和心绞痛(RR:1.69,95% CI:1.33 ~2.16)的发生风险较高;术前戒烟亚组和术后戒烟亚组的死亡、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和心绞痛的发生风险与不吸烟组相似(均P> 0.05)。结论 CABG术后患者持续吸烟比例较高。CABG术后持续吸烟会增加死亡率,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和心绞痛发生率,戒烟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李欣 《山东医药》2010,50(22):72-72
大隐静脉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下肢水肿。2007年7月~2008年7月,我们利用β-七叶皂苷钠预防CABG术后下肢水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背景已有研究证实,抗氧化的维生素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后阻止心房颤动(AF)发生的作用。我们研究CABG术后患者口服维生素C对术后AF发生的影响。方法 100例拟行单纯CABG术的患者前瞻性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术前接受口服维生素C 2g,术后维生素C 500mg,每日2次,持续5天;50例作为对照组,不接受维生素C治疗。所有病人术后在ICU给予持续监护,并且接受72 h的长程  相似文献   

17.
胡佳心  阮新民  林宇 《心脏杂志》2016,28(3):319-322
目的 观察70岁以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的特点及术后长期生存状况。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94例70岁以上(含70岁)CABG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和10年随访资料,并以192例70岁以下CABG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冠脉搭桥术;长期随访①平均远端吻合口数两组无明显差别。②术后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肺部感染率和肾功能不全等发生率,≥70岁组显著多于<70岁组。③术后10年随访结果显示≥70岁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明显低于<70岁组。≥70岁组术后10年LVEF值比术前明显降低。④10年内总病死率、因心脏原因病死率和因心脏以外原因病死率,≥70岁组均显著高于<70岁组。结论 ①≥70岁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多,康复较长;②高龄患者术后长期生存质量相对较差,病死率也比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近远期效果,以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有822例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患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治疗,其中750例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72例同期行二尖瓣修复(MVP)或二尖瓣置换术(MVR)(CABG+MV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5:1匹配),共有384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CABG组320例,CABG+MV组64例。通过对比,评估两组患者外科治疗术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接受了手术治疗。围术期患者死亡19例,其中CABG组17例(5.3%),CABG+MV组2例(3.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1)。围术期发生MACCE事件21例,其中CABG组18例(5.6%),CABG+MV组3例(4.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3)。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51.48±21.59)个月,期间死亡59例,其中CABG组50例(15.6%),CABG+MV组9例(14.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19.
重度冠心病老人常选行冠脉搭桥术(CABG),然其术后并发症和死亡均存在一定风险,尤其在术后头1个月。而其中缺血/再灌注损伤又为其常见诱因之一。既往曾有报道称,腺苷调节剂阿卡地辛( Acadesine)可降低 CABG后的早期心脏死亡、心肌梗死和复合恶性心脏预后风险,本文特就此进行了大样本验证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危险性分级,对高危者给予胺碘酮预防,观察效果。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CABG病人,符合研究条件的病例根据危险因素分组,有既往AF者,或有年龄65岁、左房内径45mm、射血分数0.5、术后低氧血症中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者为高危组,有除既往AF史以外的其余4个危险因素中1个及无危险因素的病人为低危组。高危组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常规组。除胺碘酮组在术后给予静脉口服序贯胺碘酮预防AF外,常规治疗三组均相同。比较三组的AF发生率,AF时心率,AF持续时间,AF负荷等指标。结果符合条件共161例。低危组96例,AF发生率28.1%;高危组65例,常规组33例,AF90.9%,死亡1例,2例出院时仍为持续AF;胺碘酮组32例,AF43.8%,全部复律。胺碘酮组AF发生率较常规组显著降低(P0.01),AF心室率低于另两组(P0.01)。低危组AF总持续时间和术后7天AF负荷显著小于另两组(P0.05)。结论筛选CABG术后病人AF高危者,用胺碘酮预防可使AF发生率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