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关注抑郁症的低动力症状对临床治疗抑郁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降低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用《黄帝内经》重阳思想分析抑郁症的低动力症状的病机,从本症阳气虚衰、阳郁不达的病机特点入手,治疗上结合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方法,以鼓舞机体阳气、调畅气机为原则指导临床治疗抑郁症的低动力症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吴建林 《中医杂志》2012,53(23):2044-2046
以“阳气”、“神”以及营卫运行为理论基础,总结丁元庆关于抑郁症“阳郁神颓”病机理论的认识及治疗心得.指出了抑郁症的发生与阳气、心神密切相关;抑郁症病位在心;病机关键在于阳郁不达,营卫不和,神机失调;通阳开郁、振奋心神为抑郁症的基本治法.并介绍抑郁症临床常见证候及其辨证要点及运用经方治疗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疾病负担的全球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抑郁症在《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中得到推荐,进一步证明中医在抑郁症药物治疗方面确有疗效,但目前对于抑郁症的中医病机、治疗原则及证型分布尚无统一共识。本文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和疾病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医家临床经验、典籍等,试分析与探讨老年期抑郁症的中医病机肾虚和中焦枢机不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老年期抑郁症的治疗原则即补肾是重点,调畅中焦枢机为关键,期望通过本文对老年期抑郁症主要病机和治疗原则的探索与总结能对临床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四逆汤和真武汤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少阴病的主要用方,文章通过查询分析目前中医对抑郁症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的认识,根据“情绪低落、精神疲倦”的临床核心症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历代医家观点以及相关临床实践,提出少阴心肾阳气不足是抑郁症主要病机,将“四逆汤合真武汤”作为少阴抑郁症的基本方,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减治疗,为抑郁症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古代文献及现代文献入手,针对抑郁症的病名、病机、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揭示了中医对抑郁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分型、治疗及研究进展。总结了中医(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现代研究目前尚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医对病因病机的研究、蒙医对病因病机的研究)、临床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目前存在的问题、诊断方法的发展趋势、临床研究进展(现代医学对抑郁症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医学对抑郁症治疗的研究进展、蒙医药学对抑郁症治疗的研究进展)等诸多方面进行详述,着重介绍蒙医药学对抑郁症方面的研究与进展方面的现状,引出"调神针刺法"结合槟榔十三味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该研究为提高抑郁症患者的生命质量、为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提供临床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蒙医三根之赫依理论,探讨抑郁症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与赫依间的相关性。从饮食条件、生活起居、气候条件及突发因素4个诱发赫依病变条件与抑郁症病因病机之间,从司命赫依、上行赫依、普行赫依、调火赫依、下清赫依之病变特征与抑郁症临床症状之间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对比,认为赫依的发病原因、病变特征与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症状具有较多相似之处。赫依为抑郁症之诱发病因,亦为其发展、转归的原因,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应当以镇赫依为治疗大法,并注重三根调节,促进白脉传导,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合理应用带有蒙医药特色的饮食、起居、药物、灸疗等治疗手段,进而充分发挥蒙医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抑郁症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现状,回顾近几年有关抑郁症中医病因病机的文献,发现其病因病机复杂多样。本文重点从阴阳失衡、气血失和、五脏功能失调、元神失养、痰浊阻滞等方面阐述了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状况。旨在综述抑郁症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西医对其病因病机尚未明确,治疗上缺乏确切的疗法。导师张梅奎立足传统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研究,认为心脾是抑郁症的主要病机关键,以疏肝健脾、养心安神为治疗法则,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为治疗抑郁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王焕禄临床治疗抑郁症经验的梳理,浅述王焕禄对抑郁症发病病机的观点,即肝郁气滞是抑郁症产生的基本病机,且贯穿于抑郁症发展的全过程;气郁日久,影响他脏生理功能,又可形成新的病理机制,即痰浊内蕴、胆腑被扰,或痰火内扰、心神错乱,或心肺阴虚、心神被扰几种情况。针对以上四种不同病机,分别介绍了王焕禄运用四逆散、温胆汤、礞石滚痰丸和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加减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1.
绝经前后诸证中的痰热郁积证是临床常见而又顽固的病证,李敬林教授认为,其病机为肝郁气滞,痰热内扰,治宜理气化痰,疏肝解郁,善用温胆汤加味,常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但是识别率和诊治率较低。目前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炎症反应、神经内分泌学说、血小板活化、内皮损伤等相关;中医认为气血阴阳亏损以及气滞、血瘀、痰浊为主要病因病机。治疗方式主要是在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础上,联合中西医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焦虑抑郁,有效控制其危险因素。现主要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3.
阳和汤具有温阳补血,宣通血脉,散寒祛痰之功,治疗血虚寒凝、气滞痰阻阴疽;乳岩因肝郁犯脾,冲任失调,气滞血瘀痰阻为病;阴疽与乳腺癌有共性病理机制,本文旨在探讨阳和汤治疗正虚型乳腺癌的方证对应机理。  相似文献   

14.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因机体多种物质代谢紊乱而产生的证候群,以血脂紊乱、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糖耐量异常及胰岛素抵抗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改变,MS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患病人群亦趋于年轻化,是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脂血症、肝硬化及某些癌症等多种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中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被公认的重要致病因素,目前关于MS及其各个组分的发病机制尚未被充分认识。代谢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饮食适宜、情志失调、过逸少动、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中医学者从痰瘀等病理因素、肝脾肾等脏腑功能、气血作用、情志因素等多角度研究了MS的发病机制。而气作为构成机体的基本物质,气化作用与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密切相关。MS的发生与机体内气机的升降出入及伴随而发生的形气转化的气化功能失常关系密切。气归于五脏分别称之为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五脏之气"与参与机体水谷精微的生成、输布及排泄的全过程。该文从"五脏之气"出发,以产生的痰浊、瘀血、水饮等为病理因素探讨MS的发病机制,以冀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PO)是发生于女性绝经期的代谢性骨病,又称Ⅰ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以腰背疼痛无力、脊柱驼背变形、易于跌倒骨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骨痿” “骨枯”范畴。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分析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失调相关,病理机制有:肾虚为本,先天亏虚; 脾虚失用,后天乏源; 肝郁血虚,枢机不利; 血瘀为标,瘀虚互生。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证,本虚在于肝脾肾精气亏虚、骨失濡养; 标实责之肝郁血瘀、骨络失和。治疗大法应当标本同治、扶正祛邪,燮理肝脾肾; 经验方补肾活血健骨方从“补肾填髓、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活血祛瘀”立法,契合PMOP病机,获得一定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痹证”范畴。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外邪入侵、气血瘀滞.痰湿阻络.不通则痛、气血亏虚.筋脉失养-不荣则痛、脏腑亏虚等。治疗包括内服、针刺、刮痧、拔罐、推拿、综合等方法。期待未来治疗方法趋向多元化、系统化,依据病因病机以及病程演变特点,确定治疗方案,不断发展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病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抑郁症属中医情志疾病,其发病多因情志失调导致气血郁滞、痰瘀气阻、脏腑功能失常。通过归纳分析,阐明抑郁症病因、病机、病位的辨证,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中风后抑郁症(PSD)系"中风"和"郁证"的合病。气郁阻滞、肝失条达是重要病机之一。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相关相承,无外乎虚、火、风、痰、气、血,以肝肾阴虚为本,肝郁气结为标;又因年龄、性别、体质不同而有异。治疗时,对病因病机的探求格外重要,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角度分析,把握病机,密切观察病情,及时疏肝解郁,不仅要用药物治疗,心理、饮食护理及亲情疗法也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9.
王阳 《陕西中医》2020,(11):1632-1634,1638
本文基于络病理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为胃络病的范围,以气络、血络为切入点,并阅读医学典籍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特点,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气络失和、毒损血络”的病机观点,认为本病以气络失和、胃络空虚为先,中焦脾胃气虚,气络失和,脾胃无法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则气血化生乏源,气血亏虚,胃络失养,或痰浊、瘀血内生,痰瘀互结,久郁不化而化热,伤气入血成瘀,更伤血络,进一步久而化毒后,毒损血络,发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故本病以络虚为先、通补胃气,培护中焦之本,正气内充,诸邪可祛,祛痰化瘀、解毒防变,结合胃镜技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杨森主任医师认为脑梗塞的发生、发展与饮食、情志关系密切,气虚血瘀为其病本,故治宜益气活血,同时应重视饮食及情志的调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