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脑缺血预处理可增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能导致脑缺血耐受的产生。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给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缺血预处理及模型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制备脑缺血模型。预处理组在脑缺血-再灌注前3 d用插入尼龙线阻塞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后再灌注22 h。模型组第一次手术将线栓前推5 mm,不阻断血流,其他同预处理组。假手术组仅插入尼龙线不阻塞大脑中动脉。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3组间神经细胞变化。用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分别比较3组神经功能评分、光镜下脑缺血再灌注区神经细胞形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1)。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缺血面积及缺血程度均减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均明显升高(P < 0.05)。结果提示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而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局灶脑缺血 /再灌注大鼠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灯盏花素缺血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 ,于缺血 1.5h再灌注 4h、2 4h、72h观察PKC同工酶γ蛋白表达及神经凋亡的变化规律。结果 再灌注 4hPKCγ及神经元凋亡明显升高 ,PKCγ在 2 4h达高峰 ,72h开始下降 (P <0 .0 5 ) ;神经元凋亡的变化规律同PKCγ(P <0 .0 1) ;灯盏花素组再灌注 2 4h前能明显抑制PKCγ及神经元凋亡的表达 (P >0 .0 5 )。结论 灯盏花素的缺血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PKCγ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缺血再灌注对鼠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一过性全脑缺血再灌注鼠脑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Pulisnelli改良法四血管堵塞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全缺血15min再灌注2-14d时,VEGF表达的动肪变化。结果 全脑缺血15min再灌注6h VEGF即可在大脑皮层,纹状体及丘脑等区域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1d达高峰,一直持续到缺血后再灌注3d,结论 脑缺血后再灌注可上调VEGF在大脑皮质,纹状体及丘脑等区域内皮细胞的表达,VEGF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对缺血性神经元损伤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内皮细胞损伤可以导致心血管疾病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实验以过氧化氢(H2O2)体外诱导的人脐静脉损伤内皮细胞为对象,观察人参皂苷Rb1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途径。 方法:实验于2006-09/11在扬州大学医学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武汉大学培养物保存中心);人参皂苷Rb1(含量>95%,HPLC;由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提供)。②实验过程及分组:在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建立H2O2损伤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 H2O2损伤对照组:在培养基中加入2 mmol/L的H2O2诱导损伤4 h;人参皂苷Rb1 50,100,200 μmol/L组:分别在培养基中先加入终浓度为50,100,200 μmol/L的人参皂苷Rb1孵育24 h,再加入相同的H2O2诱导损伤。试验重复6次。③实验评估: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各组细胞活力;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 结果:①与损伤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组人参皂苷Rb1可以提高H2O2诱导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性(P < 0.01),并随着浓度的增高,细胞活力(A值)也增高,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②与损伤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组人参皂苷Rb1可以降低H2O2诱导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丙二醛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着浓度的增高,丙二醛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③与损伤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组人参皂苷Rb1可以促进H2O2诱导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分泌,且随着人参皂苷Rb1浓度的增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也增高,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 结论:人参皂苷Rb1对氧化损伤的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途径可能与保护了细胞的线粒体,提高了该细胞的抗氧化酶活性,上调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使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呈高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明显提高成骨细胞活性并加速骨形成。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普伐他汀组。模型组和普伐他汀组制备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普伐他汀组建模成功后以普伐他汀(1.2 mg/kg)灌胃,1次/d,模型组和对照组以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于造模后8,12,16周截取各组股骨头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对照组不同时间点股骨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为阳性。造模后8周,模型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呈阴性表达,普伐他汀组呈弱阳性表达。造模后12周,模型组和普伐他汀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呈阳性表达,16周呈弱阳性表达。结果证实,普伐他汀可有效促进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坏死股骨头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Wistar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体质量250~300g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2h后再灌注0、1、3、6、9、12、24、72h及1、2周组共12组,每组5只,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和再灌注(MCAO/R)模型。各组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取鼠脑行冠状切片的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HE染色结果可见缺血后脑组织出现神经元变性、坏死,细胞周围水肿,软化灶形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缺血2h后再灌注各组缺血灶周围小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均较对照组、假手术组增高,内皮细胞在再灌注24、72h组表达量最高,再灌注1周组表达有所下降,再灌注2周组表达量仍较对照组、假手术组高;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在再灌注9、12h组VEGF表达量最高,再灌注24、72h组较再灌注9、12h组有所下降,再灌注1、2周组无表达。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在内皮细胞、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表达增加但不同步,提示VEGF通过不同机制参与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能竞争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新生血管形成的生物学功能。 目的:克隆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1,尝试构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设计、时间及地点: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实验,于2006-10/2007-1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MD-18T载体及pcDNA3载体。 方法:提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总RNA,使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扩增获得到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cDNA,并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中,经酶切及测序证实。然后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从pMD-18T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重组载体中克隆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再将其定向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构建真核表达重组体pcDNA3-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提取质粒进行双酶切、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鉴定。 主要观察指标: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情况及pcDNA3-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真核重组体的构建与鉴定结果。 结果:构建的真核表达重组体pcDNA3-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经过双酶切及聚合酶链反应鉴定,证实其中含有目的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测序结果经比对分析,证实与预期设计的编码区cDNA一致。 结论: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成功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克隆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成功构建出了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预处理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缺血区脑组织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研究坎地沙坦的脑血管保护作用。方法 6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坎地沙坦低剂量组(0.1mg/kg.d)、坎地沙坦高剂量组(1mg/kg.d),每组16只,各组又随机分为缺血2h再灌注24h和72h两个亚组(每组8只)。灌胃4w后,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术前测量血压,术后24h监测缺血区大脑中动脉脑血流变化,再灌注24h、72h分别检查神经功能评分,断头取脑后TTC染色,免疫组化检测缺血区脑组织血管内皮eNOS、VEGF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坎地沙坦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再灌注24h、72h神经功能评分均有好转(P<0.05),脑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坎地沙坦高剂量组在服药后2w血压明显下降,维持在85mmHg,小剂量组无降压作用。缺血2h后,缺血再灌注组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区血流量下降为32%±3%,坎地沙坦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血流量分别为55%±5%、64%±7%。eNOS和VE...  相似文献   

9.
背景: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材料的过程中,快速获得足够数量且纯度高的种子细胞极为重要,但目前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的增殖率仍较低。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原代生长、增殖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07在辽宁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正常健康产妇顺产或剖宫产的新生儿脐带20条,由锦州市凌河区妇幼保健院及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提供。 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以1×108 L-1的密度接种于24孔培养板,设立2组,实验组加入150 g/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照组不加入任何细胞因子。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CD166的表达。 结果:接种后6 h细胞开始贴壁,48 h后细胞完全贴壁生长,出现呈椭圆形、多角形的内皮细胞,以及呈梭形的成纤维样细胞,有的形成漩涡状生长集落;原代培养1周后细胞以梭形为主;传代后24 h细胞基本完成贴壁,48 h细胞开始分裂增殖,5~7 d可见多核的成纤维样细胞贴壁,呈长杆状、三角形、梭形等。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生长状态较好,增殖较快,单位时间内获得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t=2.235,P < 0.05),CD166阳性细胞率显著升高(t=1.638,P < 0.01)。 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贴壁,且更有利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纯化。  相似文献   

10.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粘附分子VCAM-1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ascular cell molecule-1,VCAM-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制作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分别于再灌注后6h,24h,36h,48h和7d5个时相点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模型脑缺血区域VCAM-1的表达,并与永久性脑梗死,假手术组和正常大鼠组比较。结果 (1)正常对照组无VCAM-1的表达,假手术组在6h,24h,36h和48h均无VCAM-1的表达;(2)永久性脑梗死组6h后,在梗死周边区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和神经元上有VCAM-1的明显表达,24h表达达高峰,36-48h开始减弱,7d后完全消失;(3)缺血再灌注组6h后,在缺血周边区大脑神经元上和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有较弱表达,24-48h达高峰,7d后在内皮细胞上仍有VCAM-1的持续表达。结论 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缺血区域有VCAM-1的表达,VCAM-1可能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皮祖细胞对局灶性脑缺血后局部血管内皮的修复作用.方法 60只健康雄件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5只)和缺血-再灌注组(缺血组,50只),线拴法制备大腑中动脉闭塞模型,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外周血 CD34和脑组织AC133表达水平.结果 再灌注后3 d,4d和7 d,缺血组大鼠外周血CD34表达水平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P<0.01);至再灌注后14d恢复至正常值水平,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灌注后4 d,缺血组大鼠梗死侧大脑半球缺血半暗带区部分血管内皮细胞AC133表达阳性,主要集中于中、小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其余各时间点各组大鼠AC133均表达阴性.结论 缺血-再灌注早期外周血CD34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梗死侧大脑半球缺血半晴带区部分血管内皮细胞AC133表达阳性,提示内源性内皮祖细胞可能参与局部血管内皮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内皮抑素是目前发现的作用最强的内皮细胞抑制因子,但内皮抑素蛋白极不稳定,难以制备及应用,故需要借助基因治疗发挥其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实验利用AdEasy-1系统构建并鉴定人内皮抑素重组腺病毒,并在人血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表达出内皮抑素蛋白。 方法:实验于2006-03/10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完成。以Pshuttle-Endostatin质粒为模板,应用特异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纯化得到Endostatin基因片断,经测序鉴定后,酶切插入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中,再与骨架质粒AdEasy-1在大肠杆菌BJ5183中进行同源重组,重组质粒经筛选、提取、纯化后,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再大量扩增为腺病毒载体,线性化后利用脂质体2000转染AAV293细胞包装并扩增,得到的病毒液纯化扩增后,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感染细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感染细胞中蛋白的表达。 结果:获得的Endostatin基因片段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重组腺病毒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成功转染AAV293细胞,包装并扩增出病毒液,纯化后测滴度为2.06×1010 pfu/mL,进一步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其中检测到目的基因及蛋白表达。 结论:人内皮抑素重组腺病毒pAd-Endo构建成功,且可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表达出相应的目的基因及蛋白。  相似文献   

13.
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不同脑区VEGF、VEGFR-1、2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探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表达,进而探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局灶性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加缺氧诱导的方法,建立SD大鼠永久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VEGF、VEGFR-1、2)的表达,同时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型成情况。结果 VEGF及VEGFR-1、2在局灶性脑缺血后6h表达增强,24h达高峰,在1周、2周恢复到对照水平。VEGF主要在缺血半影区(IP)神经元、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表达;VEGFR-1、2主要在缺血半影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在缺血后48h半影区周边出现血管增生,1周后达高峰。结论 在局灶性脑缺血早期VEGF及VEGFR-1、2在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均有表达,可促进缺血半影区的血管增生,对改善缺血半影区血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组织缺血初期,机体通过代偿性调节与修复,实现血管的新生,使组织供血得以维持,在此代偿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目的:观察下肢缺血大鼠模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缺血组织及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变化特点及规律。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4/11在东直门医院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分子生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将4周龄雄性SD大鼠4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6组:对照组、造模后4 h、3 d、1周、2周及4周组。 方法:将模型组大鼠用100 g/L水合氯醛麻醉后行左侧股总动脉结扎离断术制作下肢缺血模型,于造模成功后4 h、3 d、1周、2周及4周抽取大鼠腹主动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取上清;同时分离大鼠左小腿腓肠肌组织。对照组大鼠麻醉后直接取材。 主要观察指标: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缺血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量、ELASA法检测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 结果:缺血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缺血后4 h即开始增多,3 d时达到高峰,3 d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量逐渐减少,至缺血2周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量最少,2周后缓慢回升,至缺血4周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量接近正常组织。缺血后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立即下降,缺血后即刻至缺血4 h下降幅度最大,缺血4 h~1周下降幅度减少;缺血1~4周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少量增加,至缺血4周时仍显著低于正常组(P < 0.01)。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变化趋势表现为至缺血4 h迅速下降,缺血1周降至最低点,1周后缓慢升高的趋势。 结论:大鼠后肢缺血后,缺血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呈现先升高-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呈现先下降-再上升趋势,即呈现血清水平低,局部组织水平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蛋白激酶C与脑组织缺血性损害有密切关系,且证明可调节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作为PKC抑制剂,灯盏花素可抑制蛋白激酶C的活性,但其对大鼠海马CAl区缺血/再灌注损害的作用和机制需深入研究。方法:四血管闭塞复制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PKC抑制剂灯盏花素对海马CAl区NO浓度、局部脑血流量及CAl区锥体细胞密度变化的影响。结果:PKC抑制剂灯盏花素对大鼠海马CAl区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作用为降低CAl区局部NO的产生、明显改善脑组织的rCBF和显著降低该区锥体细胞的脱失。结论:PKC抑制剂对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所致海马CAl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保护作用与其降低局部NO的产生及增加局部脑血流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蛋白激酶C与脑组织缺血性损害有密切关系,且证明可调节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作为PKC抑制剂,灯盏花素可抑制蛋白激酶C的活性,但其对大鼠海马CAl区缺血/再灌注损害的作用和机制需深入研究。方法:四血管闭塞复制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PKC抑制剂灯盏花素对海马CAl区NO浓度、局部脑血流量及CAl区锥体细胞密度变化的影响。结果:PKC抑制剂灯盏花素对大鼠海马CAl区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作用为降低CAl区局部NO的产生、明显改善脑组织的rCBF和显著降低该区锥体细胞的脱失。结论:PKC抑制剂对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所致海马CAl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保护作用与其降低局部NO的产生及增加局部脑血流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背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和黏附分子表达,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早期起重要作用。三七总皂苷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药理作用。 目的:验证三七总皂苷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损伤内皮细胞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与人单核细胞黏附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实验,分组对照,于2007-03/2008-05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美国Cascade Biologics公司产品;三七总皂苷(血塞通冻干粉针)为黑龙江珍宝岛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批号:20040207。 方法:以培养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作为靶细胞, 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造成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将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5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10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 三七总皂苷组(终浓度分别为200,100, 50 mg/L)、正常对照组。 主要观察指标: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蛋白定量法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黏附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蛋白表达。 结果: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作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12,24 h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明显,细胞活性显著降低,人单核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黏附率显著升高,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蛋白表达水平也均明显升高,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P < 0.01),而三七总皂苷能使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形态趋于正常,活性增强,并明显降低人单核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黏附率,以及显著降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P < 0.01),这种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结论:三七总皂苷能通过下调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抑制单核-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从而发挥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腺苷预处理后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区脑组织的病理结构、脑梗死面积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腺苷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F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腺苷预处理组(AP组),再按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把各组随机分成4个亚组(每亚组5只大鼠)。通过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VEGF的表达。结果 (1)TTC染色正常脑组织呈鲜红色,梗死区脑组织呈苍白色,并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可见梗死区扩大,腺苷预处理组的脑梗死体积小于缺血再灌注组。(2)F组可见少量VEGF阳性表达,IR组和AP组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 h开始出现VEGF阳性表达的细胞数量增多,24 h达到高峰,72 h下降,AP组在6 h、24 h VEGF阳性表达比IR组增强(P均<0.05),在72 h时AP组VEGF阳性表达较IR组减少(P<0.05)。结论腺苷预处理能够进一步增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VEGF的表达;VEGF的表达增加可能是腺苷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和产生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内皮细胞缺血耐受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了解内皮细胞对不同缺血时间的耐受性。方法 SD大鼠53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采用线栓并环扎的方法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冠状面按A、B、C、D、E5等分切脑,取C片脑组织TTC染色定位边缘区。取D片常规脱水、透明、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B片取缺血周围区和中心区脑组织,经固定包埋,半簿切片1μm,超溥切片JEOL100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 光镜下:缺血3h可见神经毡疏松,小血管周嗣水肿,缺血12h再灌注3h可见缺血中心区小动脉破裂出血。电镜下:缺血3h可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核肿胀,胞浆内胞饮增加,星形胶质足突层空泡化呈+:缺血3h再灌注3h中心区足突层空泡化呈(++),边缘区呈(+++);缺血6h再灌注3h可见内皮紧密连接开放,足突层空泡化呈(+++);缺血12h再灌注3h后胞饮明显减少,线粒体肿胀也少见,但紧密连接开放增加,足突层空泡化呈(+++~++++)。结论 内皮细胞存缺血3h即可发生明显的结构变化,缺血6h可见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缺血12h后可发生出血性转化,出血转化多发生于再灌注后的缺血中心区。  相似文献   

20.
背景:研究表明,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sflt-1)基因在多种组织中表达,但其在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尚待证实。 目的:获取人sflt-1基因,构建sflt-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sflt-1重组质粒,检测其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5/12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分子中心完成。 材料:pEGFP-N1真核表达载体为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分子中心保存,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购至南京基凯生物技术公司。 方法:从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克隆模板中,利用酶切的方法获得目的基因,将目的载体进行酶切,纯化酶切产物后进行定向连接,其产物转化细菌感受态细胞,PCR鉴定为阳性的克隆,证明目的基因已经定向连入目的载体。再对PCR鉴定阳性的克隆进行测序和分析比对,比对正确的即为构建成功的融合蛋白表达质粒载体。用脂质体法将pEGFP-N1/sflt-1重组质粒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①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②重组质粒的测序鉴定结果。③荧光显微镜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sflt-1基因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①对PCR鉴定阳性的克隆进行测序和分析比对,与sflt-1基因片段全长2 063 bp理论值相符,证实pEGFP-N1/sflt-1重组质粒构建成功。②重组质粒送至上海捷瑞生物技术公司进行通测,测序结果证实插入片段序列与理论值完全一致。③荧光显微镜下可见重组质粒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发绿色荧光,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表明sflt-1基因能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表达。 结论:实验成功构建了携带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的重组pEGFP-N1/sflt-1真核表达质粒,并证实其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