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发三叉神经痛患者143例,老年组92例,年龄65~82岁;中年51例为对照组,年龄40~62岁.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开颅,行微血管减压术(MVD),对未发现明确责任血管或血管压迫难以解除的患者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随访时间2.1~2.6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手术疗效等.结果 老年组接受MVD手术的患者87例,术后疼痛完全缓解78例,部分缓解9例,随访79例,复发4例(5.1%);对照组接受MVD手术者49例,疼痛完全缓解45例,部分缓解4例,随访46例,复发3例(6.5%),两组疗效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术后有3例出现无菌性脑膜炎,听力下降、脑脊液漏、肺部感染、谵妄各1例;对照组无菌性脑膜炎、术后耳鸣及脑脊液漏各1例,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MVD治疗患者无面部感觉障碍.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的患者老年组5例,术后仅有1例偶有轻微疼痛,但无需药物治疗,4例疼痛均缓解;对照组2例疼痛均缓解,随访未发现复发病例,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面部感觉障碍;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老年患者的手术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如果处理得当,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及较高的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已作为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等颅神经疾病的首选外科治疗方法.我们总结一组65岁以上老年TN患者的诊治经验,对其应用MVD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65岁以上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全麻下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77例患者经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检查,显示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63例(81.8%),肿瘤压迫神经5例(6.1%)。术后70例(85.4%)疼痛消失,8例(9.7%)症状明显减轻,手术有效率95.1%。治疗有效中的66例获随访2~106个月,平均31个月。术后3年内复发5例,复发率7.6%。结论 本组未出现与年龄相关的术后并发症,预后较好,只要操作熟练和围手术期的处理规范,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有保障的。继发性病因在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并非少见。特殊序列的磁共振检查不仅有助于发现继发性病因,而且能够显示压迫责任血管,对指导手术和患者筛选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老年性三叉神经痛的X-刀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 X-刀治疗老年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 ,为顽固性老年性三叉神经痛寻找出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方法  1 0例顽固性老年三叉神经痛病人 ,采用 X-刀一次 90 Gy损毁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治疗 ,其中 2例继发于肿瘤患者先行肿瘤 X-刀分次治疗 ,后行三叉神经半月节损毁。结果  X-刀治疗后 1~ 1 8个月随访 ,8例原发性发作病人 ,6例疼痛消失 ,2例疼痛显著缓解 ;2例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 ,X-刀治疗后完全消除三叉神经痛症状 ;全组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X-刀可安全、无创的治疗顽固性老年性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5.
改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改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4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改良组(11例)采用改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即术中应用患者自身桥小脑脚硬膜或人工可缝合硬膜将单纯压迫在三叉神经上方或外侧方的血管包裹“悬吊”,从而达到减压目的;对照组(31例)采用传统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结果对照组术后疼痛完全缓解27例,明显缓解2例,轻微缓解1例,未缓解1例;并发面部麻木感5例,外耳道异物感3例,听力下降1例;术后随访复发I例。该良组术后疼痛均完全缓解,无面部麻木等并发症,随访无复发。结论改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且可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和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恶性血液病患者48例(观察组),其中急性白血病(AL)2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0例、多发性骨髓瘤(MM)15例;正常对照组20例。利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骨髓组织标本中MVD、TSP-1的表达情况。结果①恶性血液病在不同疾病的同一阶段比较,骨髓MVD、TSP-1表达均元统计学差异(P均〉0.05)。②初诊组与未缓解组的骨髓MVD值高于对照组及缓解组(P均〈0.01),TSP-1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及缓解组(P均〈0.01)。③相关性分析显示,MVD、TSP-1与年龄、性别、血细胞计数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VD是分析恶性血液病病情的独立指标,TSP-1是血管生成负性调节分子,联合检测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价病情及疗效,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该科微血管减压术治疗8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88例患者术中发现有责任血管压迫84例,无血管压迫而仅见蛛网膜粘连4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80例,疼痛减轻7例,无效1例。随访6个月~5年未见一例复发。术后并发症发生恶心、呕吐及眩晕8例,面部感觉麻木8例,面瘫3例,听力下降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皮下积液5例,脑脊液耳漏1例。无死亡及致残患者。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罂粟碱溶液灌洗在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80例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乙状窦后入路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组在常规MVD基础上,给予术区罂粟碱溶液灌洗.监测手术区动脉血管血液流速变化,观察术后病人的症状变化.结果 MVD可导致脑血管痉挛,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罂粟碱溶液灌注可缓解脑血管痉挛,灌注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术后头晕、耳鸣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听力障碍并发症略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头晕5例、耳鸣2例、听力障碍2例;对照组头晕18例、耳鸣13例、听力障碍4例.结论 罂粟碱溶液灌洗可作为颅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常规治疗手段.通过缓解血管痉挛,对预防术后并发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脑神经疾病的手术技巧及疗效。 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创神经外科自2010年4月至2018年12月采用MVD治疗的832例脑神经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三叉神经痛489例、面肌痉挛338例、舌咽神经痛患者5例,观察其疗效,统计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时间为3~84个月,平均32.5个月,本组无死亡病例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治愈率为98.36%,面肌痉挛手术治愈率为97.93%,舌咽神经痛治愈率为100.00%。 结论MVD是治疗原发性脑神经疾病的可靠方法,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丰富的手术经验及对于解剖的熟悉程度是手术治疗脑神经疾病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应用比伐卢定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2010年11月至2013年3月拟择期行PCI治疗的60~75岁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比伐卢定组(47例)PCI术前静脉注射比伐卢定0.75mg/kg作为负荷剂量,5min后检测活化凝血时间(ACT),若ACT小于225s,再静脉注射比伐卢定0.3mg/kg,术中静脉滴注1.75mg/(kg·h)至手术结束。普通肝素组(43例)术前静脉注射普通肝素钠100U/kg,5min后检测ACT,若ACT小于225s,再静脉注射肝素钠3000U(若1h后手术仍未结束,再静脉注射肝素钠1000U)。主要安全性及有效性指标为两组患者PCI术后30d内出血事件发生率、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术中使用的ACT达标情况监测。结果 比伐卢定组与普通肝素组比较,PCI术后30d内出血率与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性指标与普通肝素组一致。结论 比伐卢定在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中的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25例老年(≥70岁)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的临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7月至2013年11月经OPCABG治疗的2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无中转体外循环完成手术者,围手术期死亡率0,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全组应用左乳内动脉(IMA)和大隐静脉(SVG)搭桥77支,平均(3.1±1.0)支,行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20例(80%),大隐静脉搭桥24例(96%),共57支,包括左乳内动脉(IMA)和大隐静脉(SVG)搭桥19例(79%)41支,完全静脉桥5例(20%)16支,其中序贯静脉桥14例(56%)18支.术后低心排综合征3例,应用IABP 1例,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5例,呼吸衰竭2例,开胸止血1例,伤口感染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者,除2例术后无缓解,后经PTCA治疗有所缓解外,大部分手术后完全缓解.心功能不全者术后逐渐得到纠正,心功能Ⅰ~Ⅱ级.术后随访3~60个月,随访期间除1例死于心肌再梗死,1例死于肝癌外,大部分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行OPCABG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一些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合并心功能及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是一种更具优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并发脑血管病的相关因素,以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辽宁省人民医院2000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采用PBC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并发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发生的原因。结果 在6 759例接受PBC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共有10例(0.15%)发生脑血管病,其中动静脉瘘2例;颅内出血5例:急性硬膜下出血2例,脑室出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干少量出血1例;1例在术中穿刺时发生颈内动脉出血而暂时停止手术,2周后再次手术成功;脑梗死2例,均为脑血管病危险人群,治疗3周后病情均有改善,其中1例出院时遗留较严重肢体瘫痪。结论 PBC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脑血管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手术操作和血压变化是发生脑血管病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0年4月采用MVD治疗的216例HFS患者的术中所见、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患者均为原发性HFS,216例患者中214例(99.1%)有明确的责任血管压迫,2例(0.9%)没有明确的责任血管。术后连续随访1—3a。术后抽动立即停止188例,治愈率87.04%;21例明显减轻,术后12d-9个月逐渐消失,存在延迟治愈。总有效率96.76%,7例(3.24%)无效。结论MVD是目前治疗HFS最有效的首选方法,娴熟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技巧,准确的术中操作,正确辨别责任血管并充分减压,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人面肌痉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顺性分析106例老年面肌痉挛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并与同期手术的非老年面肌痉挛患者1661例相比较。结果老年组106例,治愈95例(89.6%),缓解8例(7.6%),无效2例(1.9%),复发1例(0.9%);同期非老年组1661例,治愈1534例(92.3%),缓解101例(6.1%),无效23例(1.4%),复发3例(0.2%)。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发生永久性并发症4例(3.8%),非老年组47例(2.8%)。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老年人面肌痉挛安全、疗效确切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焦虑、抑郁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14-09~2018-12在该院神经外科接受MVD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0例。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及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个月抑郁、焦虑情况进行评分和比较。分析MVD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MVD治疗,80例患者中治愈63例,显效13例,有效2例,无效2例,无复发病例。80例患者中,治疗前有抑郁者24例(30. 00%),焦虑者20例(25. 00%);治疗后,有抑郁者8例(10. 00%),焦虑者5例(6. 2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SAS、SDS评分均显著降低(P 0. 05)。结论 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良好,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并神经源性高血压的病因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71例该病患者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探查三叉神经根部及腹外侧延髓(VLM)的Ⅸ、X颅神经人脑干区(REZ),进行微血管减压(MVD)、神经血管梳理、肿瘤切除、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等。结果 高血压治愈43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10例;右侧三叉神经痛者5例及左REZ无责任血管者10例中,高血压治愈2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3例;随访5.6年,高血压治愈41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11例。三叉神经痛术后1周63例疼痛症状消失;8例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未服用药物能忍受;随访:62例术侧疼痛消失,6例仅服少量卡马西平,3例于两年后再次行MVD。结论 三叉神经痛并神经源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为责任血管压迫第V神经根和左侧VLM的REZ三叉神经疼痛的长期反复刺激和情绪紧张为其另一病因,MVD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并神经源性高血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体外循环(CPB)手术围手术期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64例老年患者的体外循环手术围手术期治疗进行回顾性总结。在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64例,全组病人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以及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结果 住院死亡1例,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1例死亡),肺部并发症(肺不张)3例。脑部并发症主要为精神障碍4例,术后并发脑栓塞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心律失常13例,感染(切口及胸骨后感染)1例。结论 在体外循环过程中,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死产率。  相似文献   

18.
焦风  曾高  梁冶矢  刘波 《山东医药》2011,51(44):30-32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CPA)区表皮样囊肿继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对手术结果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10年收治的10例具有典型三叉神经痛症状的CPA区表皮样囊肿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并对影像学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肿瘤全切(70%),3例大部切除,无手术死亡。患者疼痛均完全缓解,随访疼痛无复发。结论与血管压迫引起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相比,继发于CPA区表皮样囊肿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具有发病年龄较轻、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的特点,即使是大部切除肿瘤也极少复发,但尚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晚期乳腺癌经新辅助化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老年晚期乳腺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手术前采用TA方案化疗2—3个疗程,再行手术治疗。结果 临床观察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8例,轻度缓解(MR)11例,无变化(NC)4例,总有效率为82.6%。病理检查可见肿瘤细胞有不同程度变性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新辅助化疗能大量杀伤肿瘤细胞,可使肿瘤缩小,降低临床分期,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红霉素胸腔注射联合胸腔小导管负压吸引治疗老年COPD合并顽固性气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35例老年COPD合并顽固性气胸的患者,采用胸腔小导管负压吸引,并胸腔内注入红霉素,观察其疗效及近期并发症。结果有效33例,有效率94.3%;并发症有胸痛28例(80.0%)、发热22例(62.9%)、意识障碍1例(2.9%)、心功能不全1例(2.9%),均经临床处理后症状缓解。结论红霉素胸腔注射联合胸腔小导管负压吸引治疗老年COPD合并顽固性气胸,效果良好,并发症轻微,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