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颈扩张活跃期综合干预对枕后位分娩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360例枕后位产妇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观察组在活跃期不同时相进行一系列干预措施,包括人工破膜、产妇采取相应体位、徒手扩张宫颈、徒手旋转胎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缩短(P<0.01),活跃期宫口扩张和先露下降速度明显增快(P<0.01),手术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宫颈扩张活跃期综合干预安全、易行、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扩张活跃期综合干预对枕后位分娩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360例枕后位产妇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观察组在活跃期不同时相进行一系列干预措施,包括人工破膜、产妇采取相应体位、徒手扩张宫颈、徒手旋转胎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缩短(P<0.01),活跃期宫口扩张和先露下降速度明显增快(P<0.01),手术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宫颈扩张活跃期综合干预安全、易行、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产程中实施徒手旋转胎头矫正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经临床诊断为持续性枕后位的产妇1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研究组产妇于宫口开大6~8 cm时行徒手旋转胎头;对照组产妇未采取任何措施.结果两组产妇胎位矫正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产妇分娩方式的构成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产妇第1产程、第2产程时间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产程中采用徒手旋转胎头矫正持续性枕后位是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赵淑梅 《中外医疗》2013,32(17):134-135
目的探讨在活跃期对枕后位进行综合干预的效果。方法将160例枕后位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活跃期不同时期进行综合干预措施:包括人工破膜、特殊体位、加强宫缩、徒手旋转胎头;对照组无干预措施。观察两组产妇的产程进展和分娩方式。结果观察组产妇经阴分娩率明显增加(P<0.01),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下降(P<0.01),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明显缩短。结论在活跃期对枕后位进行综合干预安全、易行、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持续性枕后位 (POP)的早期发现及处理方法。方法 POP 12 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6 0例 ,对照组发现枕后位后不予干预严密观察 ,必要时阴道手术助产或剖宫产 ;观察组针对产程的不同时期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 ,包括人工破膜、产妇采取与胎背同侧的高坡侧俯卧位、徒手扩张宫颈及徒手旋转胎头术。结果 观察组手术产率 (6 .6 7% )明显低于对照组(5 1.6 7% ,P <0 .0 1) ,观察组胎儿窘迫发生率 (5 .0 0 % )明显低于对照组 (31.6 7% ,P <0 .0 1) ,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0 )明显低于对照组 (18.33% ,P <0 .0 1)。结论 对POP早期发现并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 ,可以使大部分枕后位转成枕前位而顺利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6.
持续性枕后位(POP)是头位难产中最常见的一种胎方位,降低持续性枕后位的发生率是降低头位难产的关键[1].笔者选择2000年2月至2005年9月待产的产妇,进入活跃期产程阻滞的持续性枕后位,施行了经阴徒手旋转及经腹部推儿背为脊前方位配合改变产妇体位的联合方法矫正枕后位(OP),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是导致头位难产的重要原因之一.适时采用手法旋转,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降低剖宫产率.本文对持续性枕横位及持续性枕后位的产妇在不同时期施行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使难产转为顺产,取得了不同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活跃期施行徒手矫正持续性枕后(横)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妊娠37~42w,在产程进展的活跃期被证实为持续性枕后(横)位临产产妇1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4例,对照组96例。两组均行催产处理,其中观察组加用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辅以经孕妇腹部推胎背为脊前方位的矫正方法;对照组仅进行卧位指导,即让产妇朝向胎背的对侧方向侧卧,比较两组生产结果。结果观察组有70例经阴道分娩,占83.3%;对照组仅24例经阴道分娩,占25.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活跃期施行徒手矫正持续性枕后(横)位可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宫颈扩张活跃早期干预枕后位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枕后位产妇于宫颈扩张活跃早期徒手旋转儿头配合侧俯卧位行产程干预对分娩分式的影响。方法 选择临产经B超及四步触诊检查诊断为枕后位的初产妇 2 0 8例 ,取单日临产的 10 4例为研究组 ,行产程干预 ;双日临产的 10 2例为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产妇第一产程末胎方位 ,分娩方式 ,新生儿体重 ,Apgar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产妇第一产程末胎方位、分娩方式的构成比及两组的总产程、Apgars评分结果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宫颈扩张活跃早期产程干预是决定阴道分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活跃期施行徒手矫正持续性枕后(横)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妊娠37~42w,在产程进展的活跃期被证实为持续性枕后(横)位临产产妇1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4例,对照组96例。两组均行催产处理,其中观察组加用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辅以经孕妇腹部推胎背为脊前方位的矫正方法;对照组仅进行卧位指导,即让产妇朝向胎背的对侧方向侧卧,比较两组生产结果。结果:观察组有70例经阴道分娩,占83.3%;对照组仅24例经阴道分娩,占25.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活跃期施行徒手矫正持续性枕后(横)位可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间苯三酚、利多卡因联合徒手扩张推举宫颈法治疗产程活跃期宫颈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住院分娩的健康头位初产妇,进入活跃期后出现宫颈水肿者200例中160例无妊娠期合并症及产科并发症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研究组:静脉注射间苯三酚,同时予2%盐酸利多卡因5 mL在宫颈水肿明显处或宫颈3、6、9、12点处分别进行等量注射,并施行徒手扩张推举宫颈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处理,未破膜者可先行人工破膜,并给予安定10 mg静脉注射缓解宫颈水肿治疗.观察比较2组产妇产程进展情况及围生期结局.结果 研究组经阴分娩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胎头下降停滞、活跃期停滞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产后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间苯三酚、利多卡因联合徒手扩张推举宫颈法在治疗产程活跃期宫颈水肿中的临床疗效是肯定的,既能缓解宫颈水肿,加速产程进展,减轻产妇的痛苦,又能提高经阴分娩成功率及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头位难产采用徒手胎头旋转对孕产妇加速产程进展、提高自然分娩的作用.方法 将506例单胎头位,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无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254例,对孕产妇采用徒手胎头旋转术;对照组252例,采用让孕产妇与大卤门方向一致的侧卧位.结果 观察组产妇在产程进展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产妇采用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可使难产转为顺产,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对持续性枕后位产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华瑞医院分娩的产妇,有适应症无禁总症而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46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为镇痛组,条件相似未行镇痛的63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为对照组,记录两组头盆评分、活跃期时间、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程中处理方式、产后出血、软产道裂伤、各组中发生新生儿窒息的例数。结果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时间、阴道手术助产、新生儿窒息率两组间无差别。镇痛组第二产程延长、阴道顺产率高于对照组,活跃期更快、徒手旋转胎头成功率高。结论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镇痛分娩可提高持续性枕后位徒手旋转胎头的成功率,提高顺产率,不增加阴道手术助产和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徒手旋转胎头在产程中的应用。方法:对产程进入活跃期的枕后位及枕横位35例施行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结果:经阴道徒手旋转成功并以枕前位自然分娩28例,成功率80%。结论:徒手旋转持续性枕后位和持续性枕横位,可减少头位难产,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5.
产妇同侧俯卧位分娩114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兆莲  褚桂莲 《广西医学》2009,31(2):248-249
目的探讨孕产妇体位对分娩的影响。方法观察在第一产程采用同侧俯卧位产妇114例(观察组)与采用左侧卧位产妇114例(对照组)的潜伏期、活跃期、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观察组潜伏期、活跃期短于对照组(P〈0.01),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发生率、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同侧俯卧位可缩短产程,减少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对分娩有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产程中指导产妇行与胎背同侧的侧俯卧位以矫正枕后位效果观察。方法选择第一产程进入活跃期后取诊断为枕后位而无明显头盆不称的产妇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指导研究组产妇与胎背同侧的侧俯卧位纠正胎位;对照组产妇常规护理,观察两组产妇分娩方法、产程进展及胎儿、新生儿情况。结果研究组胎头转正率为91.79%(55/60),对照组胎头转正率为56.7%(34/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81,P=0.000)。研究组阴道分娩率为91.7%(55/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0%(33/60)。研究组剖宫产率为8.3%(5/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0%(27/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625,P=0.000)。研究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的潜伏期、活跃期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胎先露速度明高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13,P=0.014)。研究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26,P=0.015);研究组阿氏评分4~7分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04,P=0.027)。研究组产妇产后出血量(165.05±70.97)m L明显少于对照组产妇产后出血量(220.00±124.89)m L(t=2.963,P=0.004)。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采取与胎背同侧的侧俯卧位对纠正枕后位是有效的,可降低手术产率,提高产科的分娩质量,且方法简单,易于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分析278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产程特点,与同期110例枕前位作对照,并采用徒手或徒手配合Kielland产钳旋转胎头成枕前位钳出胎儿。结果枕横位、枕后位产程各期平均时间(除第3产程外)、产程异常和胎窘发生率、新生儿lminApgat评分<7分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宫颈撕裂与产后出血发生率枕后位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c表明对产程异常倾向者应警惕枕横位、枕后位的可能;用徒手或徒手配合Kielland产钳旋转胎头牵出胎儿对母婴损伤同枕前位产钳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程中实施侧俯卧位配合徒手转胎头方位的方法对预防持续性枕横位及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348例37~41+6周临产的孕妇,经B超检查或于产程中腹部和阴道检查发现枕横位、后位,行侧俯卧位配合徒手转胎头方位为枕前位.结果顺利自然阴道分娩275例,阴道分娩率79%.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配合徒手旋转胎头方位纠正枕横位、后位,无需器械,只要头盆相称,旋转时机恰当,成功率较高,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徒手旋转枕横位和枕后位116例分析谢爱兰林莲莲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是导致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我院对产程图宫口扩张活跃期延缓或阻滞,经各种检查,证实为枕横位与枕后位的116例初产妇,施行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及经腹部纠正胎方位等综合方法,效果明显,现报道...  相似文献   

20.
产时超声指导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B超监测胎头方位指导产妇体位,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以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宫口开大3cm、B超检查判断为枕后位的初产妇2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10例,研究组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使胎头在下降过程中逐渐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娩出.结果研究组转为枕前位84例,自然分娩率73.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活跃期为(194.6±21.5)min,第二产程平均(56.4±8.7)min,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产时应用B超确定胎方位可准确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能有效矫正枕后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