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升主动脉疾病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升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 ,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存在。严重时主动脉插管、阻断、部分阻断或冠状动脉旁路近端吻合都可造成致命的主动脉损伤、破裂出血和体循环包括冠状动脉本身栓塞〔1,2〕。临床资料  2 0 0 1年 4月至 2 0 0 2年 3月我们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中遇严重升主动脉粥样硬化 4例 ,其中 1例呈DeBakeyIII型夹层动脉瘤样改变。术前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 2例 ,急性心肌梗死 2例。 3例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均显示三支病变 ,左室射血分数 0 32~ 0 5 5。除 1例III型夹层动脉瘤者术前诊断明确外 ,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升主动脉钙化的处理方法,总结手术效果,以减少OPCAB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9月~2007年12月期间,我院连续治疗的236例伴有升主动脉钙化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采用"No-touch"技术,35例采用Enclose辅助完成近端吻合,197例采用Heartstring辅助完成近端吻合.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所有移植血管桥均采用瞬时测血流量技术(TTFM)保证吻合口吻合质量. 结果 远端吻合口881个,近端吻合口267个,桥血管血流量16.2±18.7 ml/min,弹力指数(PI)4.9±2.3,近端吻合口吻合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为:平均动脉压(MAP)78.1±10.4 mmHg vs. 80.9±8.1 mmHg,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11.9±3.6 mmHg vs. 10.9±2.1 mmHg,平均肺动脉压(MPAP)17.3±4 3 mmHg vs. 15.3±2 8 mmHg,心排血量(CO)4.2±1.2 L/min vs. 4.5±1.6 L/min,中心静脉压(CVP)9.2±2.3 cmH2O vs. 9.3±1.8 cmH2O,心率(HR)71.4±14.0次/分vs. 73.4±16.5次/分等,其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2例因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死亡,4例患者术后有脑供血不足症状,经内科治疗随访2个月后好转,其余患者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等重大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10.5±4.2d.185例随访3~24个月,无心血管事件及脑血管意外,心功能改善、心绞痛缓解. 结论 术前及术中充分评估主动脉钙化程度,采用减少升主动脉操作的近端吻合器吻合技术,可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我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常规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共完成9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男65例,女25例,单支冠状动脉病变3例,2支病变10例,3支及以上病变77例。46例患者术前有心肌梗死,8例合并室壁瘤,2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30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手术,同时行室壁瘤切除术8例,行二尖瓣替换2例,60例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应用左乳内动脉89例次,桡动脉45例次,大隐静脉170例次。结果围手术期死亡3例,病死率约3.3%,1例为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为鱼精蛋白过敏心脏骤停除颤后顽固性心律失常。本组患者随访3个月~5年(平均3年),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心功能均有恢复。结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其中非体外循环手术费用低,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对比在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e-CABG)患者中分别采用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和on-pump CABG)的临床早期结果,探讨通过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提高re-CABG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0年4月到2006年6月,21例首次CABG后因心绞痛复发患者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了re-CABG手术,其中10例行off-pump CABG(off-pump组),11例行on-pump CABG(on-pump组)。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体重、心肺功能、心绞痛程度、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射血分数、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On-pump组中患者术后死亡1例,冠状动脉远端吻合口数多于off-pump组(P<0.05);off-pump组无手术死亡,在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胸腔引流液量、输血量和手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明显少于on-pump组(P<0.05)。结论 Off-pump CABG和on-pump CABG技术在re-CABG中都可以取得满意疗效,off-pump CABG下施行re-CABG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护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5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维持心肌氧的供需平衡的护理问题,提出了术前的肺功能锻炼--呼吸疗法;术后维持生命征平稳,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心肌氧耗,防止完脉痉挛,保证有效的冠状动脉和组织灌注等护理要点;及时发现和控制开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保证了冠状动脉路移植术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中的应用经验,以减少术后脑卒中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31例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6例;年龄58~78岁,平均年龄71.3岁。5例联合应用off-pump CABG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杂交技术治疗,其余26例均采用常规胸骨正中切口径路行off-pump CABG。9例双侧乳内动脉原位移植;16例以左乳内动脉为惟一的供血来源,大隐静脉或桡动脉近端与左乳内动脉端侧吻合;1例大隐静脉近端吻合到无名动脉。所有患者主动脉根部均无吻合口。结果5例"杂交"手术患者共经PTCA植入支架6枚,26例胸骨正中开胸患者移植血管74支(2~4支/例),全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痊愈出院,无院内死亡。术后心绞痛消失24例,明显缓解7例。发生心房颤动2例,行二次开胸手术1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随访29例,随访3个月~3年,失访2例。随访期间无死亡,1例行"杂交"手术患者术后1年心绞痛再发,其余28例患者生活质量良好,无神经、精神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采用off-pump CABG结合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治疗,可有效地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我科在体外循环 (CPB)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2 4 3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2 4 3例 ,男 2 15例 ,女 2 8例 ;年龄2 0~ 75岁 ,平均年龄 5 7.5 9± 10 .6 7岁 ;体重 4 0~ 94 kg,平均体重 72 .4 9± 10 .92 kg。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 0 .2 4~ 0 .87,平均 0 .5 7± 0 .11;心功能≥ 级 12 5例 ;冠状动脉病变≥ 3支181例。全组均行 CABG,同期行室壁瘤切除术 11例 ,心瓣膜置换术 15例。1.2 方法 经升主动脉插管和腔房二级引流管建立 CPB。常规监测静脉血混合氧饱…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8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所从1987年5月~1997年5月进行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48例,约占同期心内直视手术的1%,现将手术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8例中男43例,女5例。年龄5~75岁,平均53.5岁。胸闷、胸痛46例,较典型的心...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使用桡动脉和乳内动脉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使用一根乳内动脉和静脉做常规CABG的近期手术结果。方法从1999年1月到2005年1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有123例患者(男114例、女9例,年龄52.2±10.1岁)采用全动脉化CABG(全动脉化组),血管移植材料为乳内动脉和桡动脉,目标血管桥在2根以上;同期行常规CABG115例(男102例、女13例,年龄60.3±9.1岁),血管的移植材料为一根乳内动脉和若干静脉桥(常规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临床结果。结果术前资料比较,全动脉化组的患者年龄更小,常规手术组3支病变患者较多(54.5%vs.86.1%,P=0.001),全动脉化组有更多患者选择非体外循环CABG(26.0%vs.57.4%,P=0.001);在体外循环CABG中,全动脉化组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平均移植血管根数全动脉化组少于常规手术组(2.6±0.7根vs.3.4±0.9根,P=0.001);住院死亡率全动脉化组为0.8%,常规手术组为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结果相似。结论对选择适合的患者采用全动脉化CABG能够提供较为安全的近期手术结果。  相似文献   

10.
我们于 1996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期间完成 2 6 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 :全组 2 6 6例 ,男 2 17例 ,女 4 9例 ;年龄 2 6~ 77岁 ,平均 5 8岁 ,6 5岁以上者 10 4例。稳定型心绞痛 89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14 9例。有心肌梗死史98例 ,合并原发性高血压 119例 ,糖尿病4 1例。术前曾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或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术 2 4例。合并主动脉瓣和 (或 )二尖瓣病变38例、左室室壁瘤 19例、升主动脉瘤 2例、室间隔穿孔 2例。术前心功能(NYHA)Ⅰ级 14例 ,Ⅱ级 12 1例 ,Ⅲ级 92例 ,Ⅳ级 39…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3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的临床经验 ,以提高手术疗效。 方法 对 6 3例有症状、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施行 CABG手术 ,其中有 3例术前因左心衰竭、急性肺水肿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支持下行 CABG手术 ,2例因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失败而急诊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 1例 ,心瓣膜置换术 1例。 结果 共移植血管 2 0 1支 ,平均每例 3.2支。术后需用 IABP支持治疗 5例 ,死亡 2例 ,治愈出院 6 1例。随诊 6 0例 ,失访 1例 ,所有随诊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CABG手术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好 ,可被绝大多数患者所接受 ;对高龄、多支病变、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较差的患者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手术方法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2月至2007年4月期间华西医院心血管外科对166例冠心病患者施行CABG的临床资料,其中≥70岁患者20例(12.0%),不稳定型心绞痛115例;单支病变15例,双支病变45例,3支病变106例,左主干病变41例;体外循环CABG146例,非体外循环CABG20例。结果远端吻合口数3.4±0.6个/例,乳内动脉使用率为90.4%(150/166)。院内死亡率2.4%(4/166),并发症发生率24.1%(40/166)。生存患者随访2~63个月,随访率75.3%(125/166),随访患者中97.6%(122/125)无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恢复至~级。结论随着手术技巧的提高和围术期处理的完善,行CABG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2年9月至2009年6月,由同一位术者对21例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行CABG(甲减组),男6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4岁;其中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3例,体外循环下心脏停跳手术1例,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手术17例;术前均口服左旋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明显改善后手术。选择同期20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CABG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1岁。于术前、术中、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及临床预后指标。结果甲减组体外循环下手术患者死亡1例,术前有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甲状腺激素水平低;其余20例生存者均为心脏不停跳手术,其中17例为非体外循环手术;术后随访2~30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增加(55%±21%vs.48%±17%)。对照组患者均生存。两组间术中心排血指数[2.7±1.4 L/(min.m2)vs.2.8±1.5 L/(min.m2),t=530,P=0.530]、住院时间(12.2±4.7 d vs.10.1±3.9 d,t=0.170,P=0.170)、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17.6±9.1 hvs.15.1±13.7 h,t=0.120,P=0.1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术期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显示,非体外循环下手术对激素水平影响较小。结论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术前准备充分,采用心脏不停跳手术方式较为安全,围术期甲状腺素治疗是关键;对重度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在体外循环下手术风险大。  相似文献   

14.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98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经验,以提高相关手术技术水平及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9年3月我科对698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551例,女147例;年龄28.0~79.0岁,平均年龄67.2岁。典型心绞痛55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31例。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301例,Ⅲ级339例,Ⅳ级58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21例,2支病变87例,3支病变590例,合并左主干病变201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46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52例。择期手术687例,急诊手术11例。结果全组共移植血管2025支,每例移植血管1~6支,平均2.9支。术中取左乳内动脉693支,游离右乳内动脉115支,左桡动脉229支,右桡动脉81支;全动脉化126例。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0~127h,平均11.5h。应用"快通道"技术在手术室清醒并拔除气管内插管后回ICU38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28例(术前置入1例,术中、术后置入27例)。择期手术死亡25例(3.64%),死于急性心肌梗死5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鱼精蛋白过敏2例,呼吸衰竭3例,肾功能衰竭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0例;急诊手术死亡4例(36.36%),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新发心房颤动151例(21.63%),其中147例(97.35%)给予补充电解质、应用抗心律失常(盐酸胺碘酮)等治疗后转为窦性心律;二次开胸止血术12例;出院时心绞痛消失511例,缓解20例。随访415例(62.03%),随访时间1个月~8.2年,随访期间死亡3例,死于肺癌1例,交通伤1例,原因不明1例。心绞痛消失317例,复发21例。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69例(65.29%),Ⅲ级142例(34.46%),Ⅳ级1例(0.24%)。结论结合中国人的病情特点,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合理选择旁路移植血管,可保证和优化外科手术效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  相似文献   

15.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和评价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临床效果。 方法  38例 OPCAB患者中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 4例 ,1支血管病变 10例 ,2支 14例 ,3支 10例 ,均经胸骨正中切口行 OPCAB,每例移植血管 1~ 5支 ,平均移植血管 2 .42支。应用左乳内动脉 38支 ,大隐静脉 5 4支。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36例顺利完成手术 ,2例转为心肺转流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8例均在手术后 2~ 12小时 ,平均 4.9± 2 .6小时顺利拔除气管内插管。全组均顺利康复 ,15例手术后 1个月内恢复了原工作。 结论 对有适应证的患者 ,OPCAB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非体外循环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1999年8月 ̄2000年6月,我们行OPCAB73例。在进行旁路移植吻合时,冠状动脉的暴露和制动借助Octopus机械制动器以及冠状动脉腔内空心通条。结果 无手术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短期随访结果显示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OPCAB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手术方法之一,但手术操作时要求较高的技术水平,其远期疗效尚待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的临床资料 ,了解目前 CABG患者的流行病学、相关临床特征和变化趋势。 方法 分析 2 0 0 0~ 2 0 0 1年间行 CABG6 5 1例患者的年龄分布、相关疾病、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血管旁路移植情况等 ,并与 1974~ 1995年我院 CABG患者资料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93.2 % (6 0 7/ 6 5 1)的患者有左前降支病变 ,3支、2支和单支病变者各占 6 4 .1% (417/ 6 5 1)、2 4 .1% (15 7/ 6 5 1)和 11.8% (77/ 6 5 1)。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症史的患者 ,在心肌梗死、移植血管支数等方面与无此类病史者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P<0 .0 0 5 ,P<0 .0 0 1和 P<0 .0 0 1)。行 CABG的患者仍以 6 1~ 70岁者为多 ,占4 5 % (2 93/ 6 5 1)。移植血管支数以 4支及以上较多 ,为 5 5 .6 % (36 2 / 6 5 1) ,93.7% (6 10 / 6 5 1)的患者采用左乳内动脉作为血管移植材料。 结论 近年来 CABG患者的病情较以前复杂 ,但手术疗效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20.
A bstract Background and Aims : 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 is known to increase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operations. Successful outcome o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in some patients with CRF has been reported, but remains controversial. Methods : Forty-four patients with CRF who underwent CABG were examined.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Group I consisted of 13 patients with end-stage renal disease on hemodialysis. Group II consisted of 31 patients with a creatinine ± 1.6 gm/dL for a minimum of 6 months, but were not on dialysis. There were 36 male and 8 female patients, with a mean age of 71 years. Results : The hospital mortality was 10 patients (23%) with 4 (31%) hospital deaths in Group I, and 6 (19%) in Group II. There was major morbidity in 35 (80%) patients. In Group II there were 8 (26%) patients who required permanent postoperative dialysis. A control group of 547 patients 70 years of age who underwent CABG had 30 hospital mortalities (5%) and 75 morbidities (13%). 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was 27 days. Fifteen patients died at a mean of 34 months after being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Nineteen of the original 44 patients remain alive at a mean of 32 months. The total mortality at 6 years and 4 months was 57%. Conclusions : Older and sicker patients with CRF who undergo CABG are at an exceptionally high risk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For CRF patients not on dialysis with a creatinine 2.5 gm/dL, there is a strong likelihood of permanent postoperative dialysis. Long-term follow-up shows survival to be well below their non-CRF counterpar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