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腭裂患儿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置管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鼓室置管术在治疗腭裂患儿分泌性中耳炎听力损失的疗效 ,探讨中耳通气管的选择、手术适应证及注意事项。方法 双耳伴发分泌性中耳炎伴听力损失的住院腭裂患儿 19例 ,平均年龄 5 8岁 ,平均气导语频听阈较大的一侧耳在腭裂修复术同期行鼓室置管术 ,对侧未置管耳作为对照组 ,术后 2周至 18个月复查 ,比较置管组及对照组腭裂术前、术后听阈的变化情况。结果置管组耳术后平均气导语频听阈 (2 7 0± 6 5 )dB较术前 (42 7± 8 2 )dB显著降低 ,而对照组耳术前(2 9 0± 6 1)dB、术后 (2 7 0± 4 1)dB听阈差异无显著性。置管组未见严重耳科并发症。结论 腭裂修复术同期鼓室置管术安全、有效 ,可恢复患者听力 ,有利于腭裂术后语音学习。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及婴儿期腭裂患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新生儿及婴儿期腭裂患儿发生分泌性中耳炎(SOM)和听力损失情况,探讨其中耳功能障碍的发病时间规律及SOM早期预测方法。方法:出生后1~2周行听性脑干反应(ABR)筛查,无感音神经性聋的73例新生儿及婴儿腭裂患儿,在婴儿期于每月龄末行ABR和声导抗检查。结合鼓室导抗图形、静态声顺值、镫骨肌声反射和ABR波V阈值作为SOM的判断指标;以ABR波V阈值作为2~4kHz范围的听损伤分级标准。结果:73例(146耳)腭裂患儿发生疑似SOM,发生率为100%,均于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平均发生年龄为2.5月龄。其中115耳(78.8%)1岁内发生SOM,平均发病年龄为5.4月龄,出生后6个月时为相对发病高峰期;SOM的前驱期平均为3.8个月。婴儿期腭裂患儿56.2%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ABR波V阈值平均为48.6dBnHL。结论:婴儿期腭裂患儿SOM发病率高,可引起听力损失,严重影响中耳功能,其发生呈渐进性过程;作为发生中耳功能障碍的高危人群,出生后1个月时应行听力检查,每2~3个月定期复查,无条件者至少6~12个月进行耳科检查,以早期发现、及时诊断。  相似文献   

3.
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我们用中耳吹张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98例、134耳,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腭裂修复术对中耳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腭裂修复术对中耳功能的影响,应用声导抗及耳镜检查,以43例腭裂患者于腭理解修复术前及术后半年,进行分泌性中耳炎(SOM)发病情况及中耳功能检测。资料显示:SOM发病率术前为61.63%,≤9岁患儿发病率高于〉9岁患儿;腭裂类型对SOM的发生率无影响;腭裂修复术后患者SOM发病率有所下降,中耳功能较有均有明显改善2,表明腭裂患者SOM发病率高,腭裂修复术能够使患者的中耳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分泌性中耳炎是致儿童听力下降最常见的原因.由于腭裂患儿腭帆张肌及腭帆提肌在中线未闭合、肌力弱,导致咽鼓管不能正常开放与关闭,从而严重影响咽鼓管的功能,导致发生一系列的中耳疾病.分泌性中耳炎在腭裂患儿中较普遍.腭裂患儿的分泌性中耳炎具有不易自愈,治疗棘手、并发症以及后遗症多等特点,进一步影响患儿的语言、智力以及感受力的发育.现将近年腭裂伴分泌性中耳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腭裂是分泌性中耳炎高危因素,腭裂患儿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极高,听力障碍十分普遍。因此,腭裂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耳科优化管理历来是耳鼻咽喉科关注的重点,早期诊断和适时干预以及持续随访不仅可以避免听力损失,还可以改善远期听力和语言发育,提高腭裂患儿的生活质量。目前就腭裂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腭裂患者的中耳功能和听力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腭裂患常伴中耳功能障碍和听力损失,本对其发病情况、主要病因及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期望腭裂患得到更好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26 Hz静态鼓室图与中耳共振频率诊断鼓室积液的价值,观察两者结合可否提高诊断效能.方法:前瞻性研究对比观察分泌性中耳炎组和对照组,以耳镜检查、纯音测听及GSI-33型中耳分析仪测试结果为标准,将对照组共振频率90%的可信区间(5%~95%)设为正常范围,对分泌性中耳炎组的共振频率进行正常或不正常归类,并对其鼓室图形为B、C型或异型者进行鼓膜穿刺抽液,以抽出液体者为阳性.结果:中耳共振频率在900~1100 Hz之间为正常,分泌性中耳炎组的共振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B型曲线的抽液阳性率为83%,明显高于C型和异型曲线抽液阳性率(P<0.05).共振频率正常者,其抽液阳性率为0.≤500 Hz者的鼓室积液阳性率明显高于>500 Hz者(P<0.01).结论:通过测试中耳共振频率对判断鼓室是否积液,尤其是对鼓室图形为C型或异型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腭裂修复术对患儿中耳功能和听力的影响,为患儿听力问题的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197例患儿分为低年龄组(3~7岁)和高年龄组(8~12岁).耳内镜下检查鼓膜像及咽鼓管咽口,鼓室图及纯音听阈测定.术后6个月复查.结果 患儿鼓膜的不可逆性病变8~12岁组明显高于3~7岁组.患儿咽鼓管咽口多呈裂隙状、圆脐状或过度宽大,咽鼓管咽口周围黏膜充血肿胀,有分泌物、食物残渣存留,术后得到明显改善.3~7岁组术后听力提高及A型鼓室图明显优于8~12岁组.结论 腭裂修复术后的软腭能分隔口腔和鼻腔,减少了鼻咽部感染的机会,有利于中耳功能恢复和听力的提高.提倡患儿早期手术,耳科医师应早期参与到治疗过程中,使患儿的中耳疾病在早期得到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腭裂修复术对中耳功能的影响.方法腭裂修复前检查声阻抗及听觉诱发电位.选择鼓室图为B型,声镫骨肌反射阴性,V波反应阈≥30dB的患儿60例,左60耳,右60耳,按术后半年对声阻抗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手术前、后V波反应阈及鼓室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腭裂修复术有益于中耳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渗出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非化脓性中耳疾病.对难治性患者,临床多采用鼓室置管,反复鼓膜穿刺抽液,激光打孔等方法治疗,我科近年试用鼓膜穿刺加负压吸引加鼓室封闭的方法治疗难治性中耳炎2例,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腭裂对中耳传音和咽鼓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腭裂对中耳传音和咽鼓管功能的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方法:对41例腭裂患者进行耳科学常规检查、咽鼓管咽口形态观察、声导抗测试,并与听力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腭裂患者中鼓膜病变率达89.0%,咽鼓管咽口呈裂隙状形态达59.5%,鼓室压图异常达83.1%,镫骨肌反射消失率达84.4%,与正常人对照,有极显著性差异。腭裂患者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比率为74.0%。结论:由于腭裂患者存在鼻另碚的易感染性  相似文献   

13.
腭裂对中耳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5例腭裂患者进行纯音测听、鼓室压图、乳突X线和临床体征等观察,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38%患者为轻度听力减退(听阈25~40dB),8%患者为中度听力减退(听阈41~70dB),鼓室图中B型曲线占32%,C型曲线占12%;三种类型腭裂的听力和鼓室压图结果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乳突X线表现除1例双耳呈气化型乳突和2例4耳乳突呈硬化型乳突外,其余均为板障型乳突。认为大部分腭裂患者均有中耳功能障碍,主要是通过影响咽鼓管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鼓室内注射康宁克通-A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鼓室内注射康宁克通-A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0例、21耳的疗效.结果治疗后症状消失,耳检查均示正常,随访1~2年未见复发.结论鼓室内注射康宁克通-A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简便易行,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腭裂手术对患者中耳功能的影响,为早期改善患者中耳功能提供依据。方法:对112例(224耳)腭裂患者进行年龄分组,采用声导抗、纯音测听或听性脑干反应检查。65例腭裂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作腭裂修复术的同时,行鼓室置管术,术前术后作听力学检测,术前对鼓室分泌物作细菌培养。结果:腭裂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中耳功能障碍,腭裂修复术能明显改善患者中耳功能(P<0.05)。鼓室分泌物G+、G-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2.86%、23.53%,且多为低毒性条件致病菌。结论:腭裂患者常有中耳功能障碍,应重视其早期预防与治疗,早期修复腭裂有助于咽鼓管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大鼠模型,观察细菌生物膜在模型动物中耳黏膜的形成特点,探讨其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28只大鼠分为6个实验组(分别为接种菌液后1、3、6、10、15、21d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4只。所有实验组大鼠用浓度为1×106 cfu/ml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液经鼓膜穿刺途径感染双侧中耳腔。分别在接种细菌后1、3、6、10、15、21d,将相应实验组的4只大鼠麻醉,用电耳镜观察双侧鼓膜,对炎症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大鼠处死后取双侧听泡,左侧听泡制备成扫描电镜标本并观察中耳黏膜细菌生物膜形态,右侧听泡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中耳黏膜细菌生物膜形态。对照组在第0天即处死取材。结果:①用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中耳黏膜标本,均在接种细菌6d左右观察到符合各自判定标准的细菌生物膜形成,到10d后形态更加典型,并在3周内形态保持稳定;②用电耳镜观察大鼠鼓膜,发现炎症感染程度在接种菌液10d内逐渐加重,10d后达到高峰并持续至第3周。1d组、10d组与6d组鼓膜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①接种菌液后1~5d是细菌黏附、聚集阶段,6d后细菌生物膜三维结构初步形成,10d左右达到成熟稳定状态;②随着中耳黏膜细菌生物膜的生长与成熟,中耳炎炎症也在逐渐加重,提示中耳炎炎症感染的严重程度与细菌生物膜的成熟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分析无耳部临床表现的婴幼儿中耳乳突存在异常信号的MRI病例,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结合硬性耳内镜和1000 Hz声阻抗检查,总结分析42例(62耳)患儿无临床表现的中耳乳突存在异常信号影的MRI资料。结果 这些中耳乳突存在长T2信号影病例中,50耳可诊断为中耳炎,占80.7%;10耳提示存在一定的中耳功能障碍,占16.1%;2耳尚不能明确中耳异常长T2信号原因,占3.2%。结论 无耳部临床表现的婴幼儿中耳鼓室存在异常长T2信号的MRI患儿中有80.7%以上是与中耳炎相关,据此有助于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分析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患者吸鼻试验结果,探讨咽鼓管闭合功能在OM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56例成人OME患者、16例儿童OME患者、66例健康成年人和20例健康儿童做为研究对象,对4组人群采用问卷调查及使用咽鼓管功能综合检查仪进行吸鼻试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以外耳道压低于基线10 dapa(含10 dapa)定为吸鼻试验阳性.成人OME组吸鼻试验阳性率为64.86%(对照组为9.09%),儿童OME组吸鼻试验阳性率为70.83%(对照组为38.2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而成人与儿童OME患者吸鼻试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89,P>0.05).结论 OME患者吸鼻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咽鼓管闭合功能不全参与了OME的发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26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在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听力复筛未通过的5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均行226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和颞骨螺旋CT扫描,比较二者的诊断一致率,计算其Kappa值(κ值)。结果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2例(104耳)患儿中,经CT检查中耳正常者47耳,有中耳积液57耳。CT检查正常的47耳中,有24耳鼓室导抗图为"A"型(51.06%),1耳为"B"型(2.13%),1耳为"C"型(2.13%),21耳为"D"型(44.68%);CT检查有中耳积液57耳中,44耳为"A"型(77.19%),2耳为"B"型(3.51%),11耳为"D"型(19.30%);226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与CT测试结果的诊断一致率较低,κ=0.103。结论:226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与螺旋CT测试结果诊断一致率低。在临床实践中,不推荐使用226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的结果作为标准来判断婴幼儿中耳有无积液。  相似文献   

20.
儿童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SOM)的关系,以便有效地预防与治疗儿童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方法为儿童鼻窦炎96例与正常儿童73例进行声阻抗检查,分析SOM的发病情况.结果两组之间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儿童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密切相关,防治SOM中,须重视儿童鼻窦炎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