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肿瘤患者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对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化疗后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的恶性肿瘤患者288例。根据选取升白药物的不同,将入组患者分为使用硫培非格司亭组(试验组,184例)和使用rhG-CSF组(对照组,104例)。收集并记录患者信息,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和白细胞计数(WBC)降到正常值范围以下天数及化疗后ANC和WBC恢复到到正常值范围所需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ANC和WBC恢复到正常值范围后的维持天数多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能够较好地减少肿瘤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尤其是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评价硫培非格司亭(HHPG-19K)预防癌症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linical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维普、万方、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各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0年3 ...  相似文献   

3.
陈惠芹  何政贤 《新医学》2009,40(1):62-63
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促进粒系细胞的增殖、分化、释放,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减少感染并发症。该文就由DNA重组技术制备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非格司亭)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介绍,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5.
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ebrile neutropenia,FN)是肿瘤化疗患者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限制了化疗药物的用量和化疗的连贯性.部分患者常因此而推迟或中断治疗,使疗效大大降低,还有患者甚至因此并发重度感染而死亡.实际上感染的发生率及严重性在很大程度上与中性粒细胞减少密切相关.肿瘤患者并发感染最常见的疾病是肺炎、败血症和腹膜炎.泌尿系感染、口腔溃疡和皮肤带状疱疹也不少见.据报道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有4%~21%的死亡率[1].本文就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于北京肿瘤医院乳腺中心接受新辅助化疗的30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Wilcox秩和检验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分析NLR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NLR与患者新辅助化疗后病理性完全缓解(p CR)的关系,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评价临床病理因素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 p CR+组(n=62)和p CR-组(n=242)患者NLR中位数分别为1.76和1.7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临床分期(TNM)(P0.05)和p CR(P0.05)均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NLR与乳腺癌患者五年无病生存期无明显相关性(HR=0.842,95%CI=0.566~1.255,P0.05)。结论 NLR在乳腺癌患者化疗疗效预测及预后方面未发现其价值。TNM分期和p CR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总结25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并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肠炎的护理体会。25例患者均表现为发热、腹痛、腹胀、腹泻和肠道出血等症状,积极行抗感染、胃肠减压、升白细胞、营养支持治疗,有效监测生命体征,全面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并配合饮食、肛周、腹痛、发热、出血等护理措施,所有患者均保守治疗下有效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探讨低剂量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PEG-rhG-CSF)对于预防肺癌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21年11月至2023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综合科收治的肺癌化疗患者40例作为一级预防组,在每周期化疗结束24h给予低剂量PEG-rhG-CSF 3mg进行预防性治疗;同时选择同期的肺癌化疗后前一周期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40例作为二级预防组,在第2个周期化疗后24h给予低剂量PEG-rhG-CSF 3mg进行预防性治疗,观察化疗后未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及应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及安全性评价。结果一级预防组患者治疗后31例(77.5%)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9例(22.5%)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5.0%),1例合并抗生素治疗,1例因出现4级血小板减少导致化疗药物减量并化疗延迟。二级预防组治疗前1~2级中性粒细胞减少22例(55%),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18例(45%),1例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索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N)的合理化诊治流程及策略。以1例CN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按序检测ELA2、GFI1、HAX1及WASp致病基因突变情况,而后检测其中性粒细胞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的表达水平,并评价G-CSFR的突变发生情况。依上述步骤对患者进行临床及病因学诊断并实施随访。结果表明,参照诊断标准该患者诊断为无遗传背景的非综合征性CN;ELA2、GFI1、HAX1及WASp基因测序分析均无突变发生;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G-CSFR表达正常,G-CSFR胞内段无获得性截短性突变。结论:本研究以1例CN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了CN的合理化诊治策略及流程,并证实该患者为无已知致病突变基因存在的散发的非综合征性CN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注射液预防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减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98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予以CAM(环磷酰胺+盐酸阿糖胞苷+巯嘌呤)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予以G-CSF注射液预防性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促白细胞生成药预防性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ANC减少发生率、发生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相关继发症及用药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ANC减少发生率为22.4%,明显低于对照组(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ANC减少持续时间为(9.56±2.08) d,明显短于对照组[(17.61±2.1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ANC最低值、最高值分别为(0.15±0.02)×109/L、(0.88±0.02)×109/L,均高于对照组[(0.04±0.02)×109/L、...  相似文献   

12.
恶性血液疾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恶性血液疾病在病程中 ,常伴随感染 ,使病情复杂 ,治疗困难 ,病死率高。这种感染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 ,尤其是化疗以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甚至缺乏 ,因此这种感染的病原体、临床表现、诊治与转归等均有其特点。本文就恶性血液疾病化疗以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感染的处理作一介绍。一、恶性血液疾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一 )恶性血液疾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感染的诊断1.确定是否存在感染 :恶性血液疾病在化疗期间或化疗结束后感染 ,特别是化疗以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时 ,常表现为单纯的发热 ,但是发热通常又是血液…  相似文献   

13.
化疗是治疗血液肿瘤的主要方法,化疗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细胞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破坏了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化疗引起骨髓抑制导致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易发生感染。感染是血液肿瘤患者化疗期问最常见且最危害的并发症,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中性粒细胞数的恢复是血液肿瘤化疗患者从全身感染中康复的关键因素,应加强对血液肿瘤患者口腔、肺部、肛周的护理和临床观察,并及时治疗感染。  相似文献   

14.
一、中性粒细胞减少疑似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经验性治疗 经验性治疗指对合并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其他并发症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发热疑为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进行抗真菌治疗.这个概念在2()世纪80年代末产生,并成为当时的标准治疗,经验性治疗的积极意义在于在病原微生物诊断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可早期开始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中性粒细胞是抵御病原菌的第一道重要防线.中性粒细胞由骨髓造血祖细胞产生,在外周血内其半衰期约7~8 h.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的高增殖活性和外周中性粒细胞的高度更新特性,使其成为迅速杀灭体内增殖细胞的细胞毒制剂的靶细胞.因此,接受化疗的癌症病人具有高度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331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对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发病占83.69%;男女发病比例为1.88:1。②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四种类型:a、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同时减少(54.68%);b、白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比率明显增高〉75%,中性粒细胞数减少(25.98%);c、白细胞总数减少,分类正常,中性粒细胞数可减少或正常(13.29%);d、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比率降低,中性粒细胞数正常(6.04%)。③病程第1周内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占77.64%。白细胞总数减少者75.83%在1周内恢复,而中性粒细胞减少者一周内恢复者仅占59.52%。(垒)伴发疾病中呼吸道疾病占82.18%,幼儿急疹次之占5.44%。⑤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其次为肺炎支原体。结论①男性婴幼儿、学龄前期患儿为高发人群。②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多发。③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类型与淋巴细胞有很大关系,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可能是一种保护性的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紫杉烷类化疗所致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12月在我院进行紫杉烷类化疗的87例恶性肿瘤患者,31例(35.6%)患者出现远处转移,24例(27.6%)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肝脏疾病。所有患者化疗前血常规检查均正常,并都接受了含紫杉烷类药物(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紫杉醇酯质体)的化疗。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经积极的药物治疗、各项综合护理措施均顺利度过了危险期。对第1周期化疗后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毒副反应标准进行分级。结果35例(40.2%)患者出现重度(3级和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15例(17.2%)患者出现粒细胞缺乏性发热。无一例患者合并感染或因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而死亡。既往曾化疗、伴发其他疾病的患者易发生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P〈0.05)。结论既往曾化疗、伴发其他疾病的患者易发生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系统、规范的护理在其处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PEG-rhG-CSF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化疗前及化疗3周后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化疗后3周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化疗3周后在白细胞降低发生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化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ANC、WBC水平均较化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患儿的ANC、WBC水平分别为(6.77±4.22)×109/L、(9.17±3.36)×109/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34±2.34)×109/L、(8.91±3.56)×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 6 5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热的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 32例 ,采用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 4 .5 g ,静脉滴注 ,每 8小时 1次 ;对照组 33例 ,给予亚胺培南 0 .5 g ,静脉滴注 ,每 8小时 1次。 2组疗程均为 7~ 14 d。 结果 :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组治愈率为78.1% ,有效率为 90 .6 % ,细菌清除率为 94 .4 % ;亚胺培南组治愈率为 78.8% ,有效率为 87.9% ,细菌清除率为 94 .7%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在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热中疗效确切 ,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五红水预防乳腺癌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11月—2009年8月乳腺癌化疗患者共58例设为治疗组,2007年11月—2008年8月共56例设为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化疗合用五红水,在第1周期化疗前3 d开始服用,早晚各1杯,天天服用。对照组单纯化疗,不使用五红水或其他升白细胞药物。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五红水用于乳腺癌化疗后,具有升高白细胞、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