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病理性铁粒幼细胞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0 引言 病理性铁粒幼细胞(pathologicsideroblasts)是指有核红细胞胞质中铁小粒数量增加、体积增大的异常铁粒幼细胞和(或)铁小粒绕核排列形成的环形铁粒幼细胞.在铁粒幼细胞增加的贫血性疾病的诊断中,病理性铁粒幼细胞的检查对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我们分析了62例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理性铁粒细胞,探讨其在疾病诊断中意义.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自1996-01/1998-12在我科确诊的贫血性血液病患者112(男38,女74)例,年龄平均32(13~68)岁,其中巨幼细胞性贫血(MA)6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2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12例,溶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巨幼细胞贫血(MA)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浓度改变。方法选择47例经骨髓象检查确诊的初诊MA患者,另选取41例无贫血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结果MA组、对照组直接胆红素(DBil)均数分别为(9.07±4.43)μmol/L及(3.614±1.29)μmol/L,P〈0.0001;两组间接胆红素(IBil)中位数分别为18.950μmol/L、7.340μmol/L,P=0.0000。MA患者中,37例(78.72%)总胆红素(TBil)〉17.μmol/L,13例(27.66%)TBil〉34.2μmol/L,30例(63.83%)DBil〉6.8μmoL/L,最大值为19.42μmoL/L,36例(76.60%)IBil〉14.0μmol/L,最大值为98.07μmol/L。37例伴黄疸MA患者中,4例(10.81%)DBiL/TBil〈0.20,33例(89.19%)DBil/TBil为0.20~0.50。结论MA患者中,近3/4者TBil升高,近3/10呈显性黄疸,近9/10者MA黄疸类似肝细胞性黄疸,需与肝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分析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伴低原始细胞计数患者与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患者鉴别诊断中形态及遗传检测的差异.方法 对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确诊的33例伴低原始细胞计数的MDS患者及19例MA患者进行临床参数、形态检测分析(骨髓原始细胞计数及病态造血)及遗传检测分析(染色体及基因检测).结果 伴低原始细胞计数的MDS组较MA组巨核系病态造血更易见(P=0.031),伴低原始细胞计数的MDS患者中细胞遗传学异常发生率与分子遗传学异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MA患者(P=0.000,P=0.000).结论 联合形态及遗传检测可准确鉴别MDS与M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巨幼细胞贫血发生的相关性,同时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巨幼细胞贫血发生的影响。方法检测117例慢性胃炎(包括萎缩性与非萎缩性)患者(其中不伴巨幼细胞贫血者55例,伴巨幼细胞贫血者62例)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Hp经13C呼气试验及快速尿素酶法检测。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巨幼细胞贫血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明显低于非贫血组(P<0.05),尤其以胃窦胃体萎缩为著(P<0.05)。伴巨幼细胞贫血组中,萎缩性胃炎组血清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均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胃窦胃体萎缩组中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低于胃窦萎缩组(P<0.05)。在萎缩性胃炎与非萎缩性胃炎中,Hp阳性组血清维生素B12水平较Hp阴性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巨幼细胞贫血可能相互作用、互为因果;Hp感染可促进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同时会影响维生素B12及叶酸的吸收,间接导致巨幼细胞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血常规及几项生化指标进行分析,以进一步了解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试验诊断特点。方法:用血球仪检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血常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化学发光仪测定患者的血清叶酸、Vit B12水平。结果:血常规示血2系及血3系减低较常见;化学发光分析示本组巨幼细胞性贫血以Vit B12缺乏为主,叶酸缺失次之,而两者同时缺乏较少;生化检验示:绝大部分患者LDH偏高,部分患者总胆红素偏高,总蛋白、白蛋白偏低。结论:除了大细胞性贫血,叶酸或Vit B12缺乏外,巨幼细胞性贫血尚存在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异常,血清总胆红素升高,总蛋白、白蛋白水平降低、LDH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巨幼细胞贫血(MA)患者的骨髓幼红细胞百分比.方法 本研究包括53例未治疗的初诊MA患者.骨髓涂片经瑞氏染色后,显微镜下计数每例患者200个骨髓有核细胞.结果 53例MA患者中,36例骨髓幼红细胞百分比≥40%,占67.9%;40例骨髓幼红细胞百分比在30%~60%之间,占75.5%;全部患者骨髓幼红细胞百分比均数为45.32%,约为参考值(19.65%)的2倍多,其中位数为45.00%;幼红细胞百分比最小值为24.0%,最大值为89.0%.早幼红细胞百分比均数增加最显著,高达11.19%,为参考值(0.92%)的12.16倍,其中位数为9.50%.结论 MA患者骨髓幼红细胞百分比范围广泛,需与其他贫血相鉴别.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ercentage of bone marrow erythroblast from patients with megaloblastic anemia(MA). Methods Fifty-three cases of newly diagnosed MA patients untreated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Bone marrow smears were handled with wright's stain. For each case, 200 bone marrow nucleated cells were counted with microscope. Results The percentage of bone marrow erythroblast from 36(67.9%) of them was ≥40%. The percentage from 40(75.5%) of them was between 30% and 60%. The mean percentage of all the cases was 45.32%, more than twice the reference values(19.65%). The median percentage of all the cases was 45.00%. The minimum percentage of erythroblast was 24.0%, the maximum percentage was 89.0%. The mean percentage of basophilic erythroblasts was increased most obviously, that was as high as 11.19%, about 12.16 times of the reference values(0.92%). The percentage median of basophilic erythroblasts was 9.50%. Conclusions The percentage of bone marrow erythroblast from MA is wide in range. MA should be differentiated from other anemias.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计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1995-2001年收治的40例60岁以上巨幼细胞性贫血住院患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0例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60-85岁。因维生素B12减少36例,占90%。多伴有其它慢性疾病,以慢性消化道疾病居多(20例),占50%。属中、重厦贫血30例,占75%。病程中合并感染8例,占20%。用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效果显。结论 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近年有增加趋势,以城镇居民多见。其发生与消化道疾病关系密切,贫血多较严重,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12.
A 22 year old unbooked female patient presented to our Prince Hashem Hospital in Al-Zarqa with labor pain. The patient was admitted to our labor room and delivered normally. Diagnosis of megaloblastic anemia was made after she developed left eye macular hemorrhage on the second day of delivery and confirmed by bone marrow biopsy.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叶酸预防孕妇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胎儿神经管缺陷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产科门诊常规产检的孕妇1 041例作为调查对象,初检孕周12~14周,根据妊娠前3个月和妊娠后3个月有无口服叶酸分为2组;其中A组614例为妊娠前3个月(至少1个月)至妊娠后3个月口服叶酸者,B组427例为妊娠前后从未口服叶酸者。于妊娠15~20周开始对孕妇行血细胞分析,血清叶酸含量测定及系统B超检测,比较2组孕妇妊娠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胎儿神经管缺陷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孕妇平均红细胞叶酸和血清叶酸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妊娠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胎儿神经管缺陷的发生率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前至妊娠后3个月服用小剂量叶酸增补剂可降低孕妇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胎儿神经管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MBA)的病因、发病规律及临床特征。方法:对31例老年MBA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老年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占同期收住所有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36.1%,男性:女性为3.43:1,城镇居民25例(80.7%);伴有慢性胃肠疾病者占48.4%;临床上重度贫血患者占32.3%,16%的患者感染结核菌。87.5%的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46.7%的患者胆红素升高;29%的患者被误诊;31例患者用叶酸、维生素B12治疗疗效均显著。结论:老年MBA患者的发病率增加的原因可能是人口老龄化、慢性消化道疾病及老年人常控制饮食和/或过度烹饪加工食品等,老年人MBA患者贫血多较重且易误诊,及时诊断与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16.
巨幼细胞贫血的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骨髓象诊断巨幼细胞贫血(MA)患者的血清叶酸(FA)及维生素B12(VitB12)浓度变化。方法 骨髓象呈现骨髓细胞巨幼变诊断为MA患者。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MA患者血清FA及VitB12浓度。结果 18例MA患者中,3例血清FA浓度降低,1例血清VitB12浓度降低,14例(77.8%)血清FA及VitB12浓度正常或升高。结论 骨髓检查为诊断MA的主要方法。大多数MA患者血清FA及VitB12浓度并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IDA)和巨幼细胞贫血(MA)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红细胞酵母菌花环试验检测了26例IDA和14例MA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CR)及红细胞促中性粒细胞吞噬率(ERPM)显著下降,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红细胞C3b受体花环抑制率(RFIR)及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增强率(RFER)无明显改变,铁剂、叶酸及维生素B12治疗2~3个月后,RCR和ERPN恢复正常。结论:IDA和MA患者存在可逆性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B12(Vitamins B12,VitB12)、叶酸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检测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地贫高发区非大细胞性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诊断线索,以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 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9月诊断MA的广西籍患者,平均红细胞体积<100者定义为非大细胞性MA;以同期非MA性贫血广西籍患者为对照。观察各组血细胞参数、生化指标,部分患者行血红蛋白电泳或地贫基因分析。 结果:22例MA患者中10例(45.5%)为非大细胞性MA, 其中3例为小细胞性MA。比较非大细胞性MA与大细胞性MA的临床特征,除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外无统计学差异。4例非大细胞性MA行地中海贫血(地贫)筛查或地贫基因检测,3例诊断为地贫(α地贫1例,β地贫2例)。5例大细胞性MA行地贫筛查,均未见异常。以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240 IU/L、校正网织红细胞指数(corrected reticulocyte production index, CRI)<1.5%为标准筛查,5例非大细胞性MA中无漏诊。结论:地贫高发区非大细胞性MA较为常见,小细胞性MA亦非罕见,需高度警惕。在非大细胞性贫血患者中以LDH>240 IU/L、CRI<1.5%为标准识别MA,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全血细胞减少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全血细胞减少常见的病因为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可导致乳酸脱氢酶及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改善饮食结构和定期体检可预防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发生.结论:全血细胞减少的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较易误诊,应引起重视,采集病史及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可避免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