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院清洁工因缺乏足够的医疗知识,但又为经济所迫,不得已面临被医院垃圾污染的危险,所以对医院清洁工职业损伤风险的防护不容忽视。1职业安全教育清洁工这一群体,文化程度偏低,自我防护意识差。笔者曾对本院15名清洁工在未培训前就自我防护知识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 相似文献
2.
职业防护已成为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护士职业损伤因素的分析,针对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较多,提出相应防护措施,并指出当今医疗环境中应该注意的几个职业防护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护士在护理活动中受到职业性损伤的现状,探讨其防护措施,以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方法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湘潭、长沙两地6家医院120名护士在护理活动中受到职业性损伤的情况。结果护士在工作中受到各种职业损伤,护士欠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个人防护意识不强。结论护士群体仍然面临较高的职业损伤风险,护士的防护意识有待于提高。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供应室工作中的危害因素对身体的影响及自我防护措施.方法:通过分析供应是护士工作中遇到的职业损伤因素提出的防护措施.结果: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损伤.结论:根据供应室职业损伤因素制定防护措施,有助于降低职业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县级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损伤的相关因素、损伤方式、发生环节,探讨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为下一步对医院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制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损伤调查表,于2016年5月9日至5月13日对该院工作人员430人进行调查核实、统计分析.结果:①职业损伤率:项目实施前调查430人,总发生率33.72%.项目实施后调查570人,总发生率12.98%.各类人员职业损伤发生率依次为:医疗废物收集人员29.03%,护士13.62%,实习护生11.92%、医生11.33%,其他部门4%.②有害因素:经调查统计,56例病毒性因素中有HBV30例、梅毒螺旋体13例、HIV12例、HCV1例.化学性因素主要有:清洁剂及消毒剂、麻醉剂;物理性因素主要有安瓿伤、辐射、负重伤,安瓿伤最高占88.67%.③损伤方式及次数占比:污染锐器伤占68.89%,接触皮肤或粘膜占31.11%.④发生环节及次数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手术、助产、拔针、配药治疗、清理废物、抽血、穿刺、注射、检查.结论:针对生物性因素,把预防HBV感染放在首位;损伤方式以锐器伤最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减少锐器伤,切断传播途径,是减少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根本方法.通过加强职业防护、手卫生、安全注射、医疗废物管理、标准预防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及督导,是降低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损伤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清洁人员标准预防知识掌握和防护针刺伤能力情况,实施有效干预降低清洁工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2009年6月随机抽取在医院临床和医技科室工作的清洁人员30名,进行问卷和访谈形式的调查。结果:清洁工的标准预防知识和防护针刺伤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结论:重视清洁人员标准预防的教育。加强职业防护管理,正确实施防护措施,以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医疗保健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多数国家,保健人员构成了劳动力一个重要部分,它包含了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药剂师、预防保健人员和后勤人员等,工作场所也多种多样。所接触到的职业危害主要有物理性的机械损伤、生物性的感染性疾病、化学物质(各种药剂)危害和电离辐射等。 相似文献
9.
医务人员在诊疗病人的过程中,有可能意外地被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自身破损皮肤,或被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而导致被感染.国外有研究显示:在最具职业危害的相关资料中,分娩室排在了第二位[1].分娩室工作节奏快,精神高度紧张;助产士在观察产程,接产过程中极易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等;在对产妇进行会阴缝合、注射催产素等操作时极易发生针刺伤.而这些使助产士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成为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因此,要充分认识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加强综合管理,积极有效地进行防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室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护措施。方法针对易引起消毒供应室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加强职业损伤防护知识培训工作,制定并落实各项防护措施。结果:提高了供应室人员预防职业损伤的意识,各项防护措施落实到位,降低了供应室职业损伤的发生率。结论:重视消毒供应室人员预防职业损伤培训工作,加强职业安全管理,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职业损伤的发生,确保工作人员的健康。 相似文献
11.
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及防护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院工作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以往,医院的重点偏重于怎样发挥最大潜力为患者提供最优质服务,而员工的职业安全则还是个薄弱点甚至是盲点。为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特查阅近年来有关临床护士职业损伤及自身防护的文章进行综述。1职业损伤因数1.1物理因数1.1.1职业性劳损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护理人员普遍存在腰背痛问题,其发病率高达43%~70%,超过一般人群和大多数其他职业人员[1]。在对临床护士的疾病调查分析中发现,静脉曲张、颈椎病也相当普遍。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护理人员弯腰动作太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低头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等有关。这些疾病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护士的睡眠、行走、工作和业余生活。1.1.2操作不当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按操作规程或工作不熟练造成自身损伤。如安瓿刺破手部皮肤;体温计破损接触汞剂;处理污染针头刺破手指等;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天与高温、高压的蒸汽接触,烫伤现象经常发生,常见的原因是在高压灭菌完毕,取物时不小心皮肤碰到门框等导致Ⅰ度~Ⅱ度烫伤等[2]。1.1.3放射物质术中造影、透视下穿刺、骨折复位、取金属异物等... 相似文献
12.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问题与社会支持、个人收入呈负相关 ,与生活事件、时间紧迫感、无端敌意呈正相关。另外 ,护士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 ,表现为失眠、健忘、操作准确率下降等。护士患下肢静脉曲张、慢性胃炎等与工作有关疾病的比例也很高。现就此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1 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因素1.1 重医轻护 这是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如护理人员缺编、护士超负荷工作、待遇差、地位低等。在新的护理模式中 ,护士被赋予多元化的角色 ,除执行医嘱、做好常规护理外 ,还应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充实提高自己 ,因而使护理人员的…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损伤,总结其护理工作的防护措施。方法:对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护士进行防护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结果: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主要有大环境因素导致的损伤、生物性因素导致的损伤、物理性因素导致的损伤、化学因素导致的损伤等,因而在其防护上,要重点从这几方面入手。结论:手术室护士要最大限度的提高自身保护意识,增强职业防护措施,以此远离来自各种感染源的危害,在尽职尽责的完成工作的同时,又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基层医院产科护士职业损伤及防护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产科护士职业损伤与防护的状况,以强化职业防护意识,改进防护措施,提高防护水平。方法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随机对市区从事产科工作的32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产科护士职业损伤的因素主要有5个方面,最突出的因素是接触患者血液、羊水、分泌物,比牟达100%。其次是针刺伤,平均每年每人损伤2—3次。再次是接触化学消毒液,有53.1%的护士出现过局部皮肤反应。最后是运动性损害和言语伤害。在职业防护中,由于大多数护士未高度重视,防护设施不到住,导致防护水平较低。结论加强基层设施建设,强化护士职业防护意识,以提高护士防护水平,是确保基层医院产科护士因职业暴露而致的职业损伤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的原因调查,制定并实施了较完善的管理及防护措施. 方法 采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 手术室护士均为女性,有职业损伤者占100%.结论 职业损伤在手术室护士中普遍存在,工作年限与损伤次数密切相关.为了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通过落实了有效的防护措施(如加强职业防护宣教,改进护理防护设备,加强术中锐器物的正确摆放、传递和合理处理;加强年青护士业务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培训,熟悉工作程序;熟悉各种锐器损伤后的应急处理等)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对职业损伤的认识,增强职业防护意识,从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综述了护理工作中面临的职业危害,分析了目前我国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产生的原因和防护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对策和措施,以便对护理人员防护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妍 《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08,3(5)
临床护理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中,如果不注意防护,很容易造成对护理人员的损伤。为了减少损伤的发生,应树立防护意识,积极采取防护措施,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维护临床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9.
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的整体情况,以强化职业防护的意识,改进防护措施,减少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而致的职业损伤。方法:根据江西省医护人员职业损伤调查表的要求,随机对基层医院125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锐器损伤次数为2.53次/人/年,医生为0.86次/人/年,医护人员锐器损伤次数平均为1.96次/人/年。患者的血液、体液接触医护人员身体部位的构成比分别为接触鼻口为38.2%,接触眼为31.7%,接触手及躯干为30.1%,而不同部位所采取的相应防护措施的构成比分别为接触口鼻戴口罩的为39.1%。接触眼而戴眼罩的为1.1%,接触手及躯干戴手套及穿隔离衣的为33.6%,总的防护率仅为18.5%。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13.6%,乙肝疫苗接种率为23.2%。结论:强化医护人员防护知识的培训,提供防护设施及物品,推行标准的防护管理是提升医护人员防护能力,降低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而致的职业损伤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