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玲 《中药材》1993,16(12):20-21
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茎,具有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之功效。笔者发现近几年的高良姜商品大多是同科植物大高良姜A.galanaga(L)Swartz的干燥根茎。高良姜与大高良姜外形极相似,较难区别。本文用紫外光谱法对二者进行比较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高良姜素纳米胶束,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薄膜水化法制备纳米胶束,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稳定性、体外释药。以水化体积、水化温度、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用量为影响因素,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工艺。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高良姜素、高良姜素自微乳、高良姜素纳米胶束的0.5%CMC-Na混悬液(40 mg/kg),于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法测定高良姜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佳处方为水化体积20 mL,水化温度45℃,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用量220 mg,包封率为(95.42±1.14)%,载药量为(7.92±0.15)%,沉降率为(0.85±0.18)%,粒径为(78.76±5.94)nm, Zeta电位为-(33.40±1.28)mV。纳米胶束冻干粉在60 d内粒径、包封率无明显变化,模拟胃液、模拟肠液中其48 h内累积释放度高于原料药。与原料药、自微乳比较,纳米胶束tmax、t1/2延长(P<0.05,P<0.01),Cmax、AUC0...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3味山姜属中药黄酮类成分的温中散寒药效及作用机制,探讨“亲缘关系-活性成分-效用”间的关联性。方法:给予大鼠灌服冰知母水煎液与15%冰乙酸制备胃溃疡寒证模型,观察3味山姜属中药黄酮类成分对大鼠行为体征的影响,检测血清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栓素B2(TXB2)、血清皮质素(COR)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毛发脏乱、精神状态较差,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减少,肛温降低;NO含量减少,ET、PAF、TXB2、COR含量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良姜、大高良姜高剂量组体质量增加(P<0.05);大高良姜高剂量组、红豆蔻高低剂量组进食量增加(P<0.05或P<0.01);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高剂量组饮水量增加,肛温升高,毛发及精神状态恢复(P<0.05)。高良姜高低剂量组、大高良姜与红豆蔻高剂量组NO含量增加(P<0.05或P<0.01)、COR含量减少(P<0.05或P<0.0...  相似文献   

4.
通过本草考证认为:我国古代有多种山姜属Alpinia植物用作高良姜,唐《新修本草》中生岭南、形大者为大高良姜A.galanga,《本草图经》中的儋州高良姜为高良姜A.officinarum,《植物名实图考》所述滇产高良姜为喙花姜Rhynchanthus beesinanus。古人认为红豆蔻即高良姜子,主要为山姜属(Alpinia)植物。《本草纲目》引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描述之红豆蔻可能是艳山姜A.zerumbet。  相似文献   

5.
红豆蔻是较常用中药。始载于唐《药性本草》。有散寒燥湿,健脾消食的功能。药材来源主要是姜科的红豆蔻即大高良姜(Alpiniagalanga L.)的果实。由于古代本草多认为中药红豆蔻为高良姜的果实,故《本草纲目》把红豆蔻和高良姜合并为一项。据现代文献及我们的调查资料,高良姜的原植物是Alpiniaofficinarum Hance。关于这两种植物的形态,在本草上未见有较详细的记载,考订殊为不易(但《植物名实图考》的高良姜附图很清晰,原植物可定为大高良姜)。在现代的一些地区,确有把高良姜的果实作中药红豆蔻,而把  相似文献   

6.
红豆蔻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L.)Willd.]的果实,具有散寒、燥湿、消食的功能,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膈反胃、疟疾和痢疾。同植物的根茎为大高良姜(大良姜),民间亦用作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代用品,有温胃、散寒止痛的功效,一般用来医治心胃气痛、胃寒和伤食吐泻等。有关红豆蔻的记载,最早见于唐《开宝本草》,但由于其根茎每混作高良姜使用,故历代本草,多将红豆蔻置于高良姜项下,误为同一植物来源。国外的专家亦有将两种植物混淆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16S rDNA技术研究高良姜、红豆蔻、大高良姜3味山姜属中药黄酮类成分对胃溃疡寒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药用植物"亲缘关系-微生态-调节作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制备大鼠胃溃疡寒证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阳性组,高良姜组,红豆蔻组和大高良姜组,连续给药2 d,末次给药12 h后采集大鼠粪便,提取肠道菌群DNA,于Hiseq2500 PE250测序平台进行16S rDNA V3-V4区测序分析。结果 (1)高良姜组、红豆蔻组和大高良姜组的菌群结构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之处,其中红豆蔻组与大高良姜组菌群结构具有更高的相似性。(2) 3味山姜属中药黄酮类成分可改善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紊乱,增加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降低埃希氏-志贺菌属、拟杆菌属等有害菌的丰度,提高乳酸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属等有益菌的丰度。(3)起到抗胃溃疡寒证作用的指示物种可能是普氏菌属、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分段丝状菌属。结论 (1)3味山姜属中药黄酮类成分对胃溃疡寒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与亲缘关系相关,红豆蔻与大高良姜的亲缘关系相关性更密切。(2) 3味山姜属中药黄酮类成分发挥抗胃溃疡寒证的作用与调控肠道...  相似文献   

8.
超临界CO2萃取大高良姜精油的成分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蔡明招  张倩芝 《中草药》2003,34(1):17-18
大高良姜 Alpinia galanga( L.) Swartz是姜科良姜属植物大高良姜的干燥根茎 ,其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各国 (如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 ) ,在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区都有分布 ,并已在四川、海南等地移植成功[1,2 ] 。在东南亚各国及我国的粤东地区 ,大高良姜作为调味料被广泛用于民间风味食品 (如肉制品 ,咖哩粉 )及烹调中 ,也是重要的中药 ,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东南亚的许多学者就开始进行大高良姜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分析研究工作 ,发现其精油中存在的 1′-乙酰氧基胡椒酚…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法分析大高良姜醇提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胃溃疡寒证大鼠口服后的入血成分。方法 回流提取法提取药物;大鼠灌胃醇提物后腹主动脉取血;分析采用Acquity HSS T3 C18色谱柱(100 mm×2.1 mm, 1.8μm);流动相0.1%甲酸水-甲醇;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1;柱温35℃,MSE扫描正负离子模式检测。结果 综合色谱-质谱检测信息,包括色谱保留时间、分子量、离子碎片,结合相关文献报道,从大高良姜乙醇提取物中鉴定出17个化学成分;胃溃疡寒证大鼠口服大高良姜醇提物后,血清样本共鉴定出6个入血成分。结论 研究结果初步阐释了大高良姜的药效物质基础,为研究大高良姜抗胃溃疡寒证的药效物质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蔡明招  卢志毅 《中草药》2005,36(5):788-790
大高良姜为姜科良姜属植物大高良姜A lp in ia g a lang a(L.)W illd.的根茎,又名大良姜。大高良姜是生长在东南亚地区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花为白色的有芳香性气味的大串花。市面上有几种混淆品:一种是高良姜A.off ici-narum H ance,它是生长在中国的一种多年生的天然草本植物,广东省徐闻县有专门的种植基地,其花是白色的具有玫瑰叶纹的锥状花序;另外还有益智A.ox syphy lla M iq.、草豆蔻A.ka tsum ad a i H ayata和距花山姜A.ca lcara taR osc.。大高良姜根茎的外表和味道与生姜有很大的不同,它的表皮呈淡棕红色,水分含量少,纤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药食两用高良姜多成分、多靶点调控疾病的网络机制,预测高良姜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为高良姜的临床应用和大健康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和文献挖掘构建高良姜全成分化学库;利用口服生物利用度(OB)筛选候选活性分子;对候选活性成分进行靶标及疾病预测;采用Cytoscape构建成分–靶点(C–T)、靶点–靶点(PPI)、靶点–疾病(T–D)网络,预测高良姜调控疾病网络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结果:构建了高良姜全成分化学库(共138个),其中74个候选活性成分OB≥30%;预测了153个相关靶点,与25类疾病防治相关。C–T网络分析发现高良姜的关键靶点涉及丝氨酸蛋白酶1(PRSS1)、二肽基肽酶4(DPP4)、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等;PPI网络分析发现50个蛋白,包括关键蛋白TP53、HSP90AB1存在相互作用;T–D网络分析发现高良姜对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潜在的作用。结论: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从分子层面揭示高良姜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挖掘高良姜潜在药理效应,为高良姜在肿瘤、老年痴呆和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良姜与红豆蔻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本草考证认为:我国古代有多种山姜属Alpinia植物用作高良姜,唐《新修本草》中生岭南、形大者为大高良姜A.galanga,《本草图经》中的儋州高良姜为高良姜A.officinarum,《植物名实图考》所述滇产高良姜为喙花姜Rhynchanthus beesinanus。古人认为红豆蔻即高良姜子,主要为山姜属(Alpinia)植物。《本草纲目》引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描述之红豆蔻可能是艳山姜A.  相似文献   

13.
《中成药》2019,(9)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大高良姜、红豆蔻HPLC指纹图谱。方法大高良姜、红豆蔻8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的HPLC分析采用Inertsil ODS-3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05%冰乙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70 nm。结果 10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17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882。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大高良姜、红豆蔻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对胃溃疡寒证大鼠血清COR、IL-8、SOD、MDA、GAS、MTL、SS、TXB2含量的影响,探讨同一植物不同药用部位药效与作用机制的相关性。方法:以大鼠复制胃溃疡寒证模型,设置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附子理中丸组、大高良姜乙酯乙酯部位高剂量组、大高良姜乙酯乙酯部位低剂量组、红豆蒄乙酯乙酯部位高剂量组、红豆蒄乙酯乙酯部位低剂量组,每组10只。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COR、IL-8、SOD、MDA、GAS、MTL、SS、TXB2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OR、IL-8、MDA、GAS、MTL、TXB2含量显著升高,SOD、SS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血清COR、IL-8、MDA、GAS、MTL含量降低(P0.05或P0.01),SS含量升高(P0.05或P0.01);除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低剂量组各给药组SOD活性均升高(P0.01);除红豆蔻各组外,各给药组血清TXB2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组比较,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组COR、GAS含量降低,TXB2含量升高(P0.01);与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低剂量组比较,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低剂量组COR、GAS含量降低,SOD、TXB2含量升高(P0.05或P0.01)。结论: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均具有治疗胃溃疡寒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相似,均与抑制炎症因子表达、降低氧自由基反应、抑制胃肠运动、减少胃酸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血清药化的研究,评价高良姜四种不同提取工艺所得物(常规粉末、超微粉、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的血中移行情况。方法以血清色谱指纹图谱为指导,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高良姜的血中移行成分。结果不同工艺下高良姜提取物的入血种类有差异,高良姜超微粉工艺下其峰面积最大,其次是高良姜水提物,高良姜醇提物及高良姜粉末。结论高良姜超微粉工艺更有利于动物对高良姜药材中入血成分的吸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高良姜、高良姜、草豆蔻、红豆蔻、益智5味山姜属中药对胃溃疡寒证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同亲缘关系药物药效的相关性。方法设置空白组、病证模型组、2个阳性对照组、受试药物高低剂量组,每组10只,用冰乙酸与4℃知母水煎液造模,造模成功后给药4次。血液流变仪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细胞电泳时间、卡松黏度、卡松屈服应力)。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受试药物组大鼠全血高切(200/s)、全血中切(40/s)值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除大高良姜低剂量组外,其余受试药物组全血中切Ⅱ(30/s)值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除益智低剂量组外,其余受试药物组全血低切(10/s)值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除大高良姜、高良姜、益智低剂量组外,其余受试药物组全血低切(1/s)值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受试药物组大鼠高切还原黏度值均降低(P0.01或P0.05),低切还原黏度值差异不明显;除大高良姜低剂量组外,其余受试药物组中切还原黏度值均降低(P0.01或P0.05)。受试药物组大鼠红细胞压积、细胞电泳时间均缩短(P0.01或P0.05)。除大高良姜与益智低剂量组外,其余受试药物组大鼠卡松黏度、卡松屈服应力明显降低(P0.01或P0.05)。受试药物同剂量组间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结论 5味山姜属中药均能通过改善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发挥温通煦血、温胃散寒功效,以达到治疗胃溃疡寒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高良姜中的专属性成分高良姜素为标准品,用HPLC法测定高良姜素的含量,制定高良姜的质量标准.方法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了10个不同地区的高良姜样品中高良姜素的含量,色谱柱:Hypersil ODS;检测波长:267 nm;柱温:40℃;流动相:甲醇-0.5%磷酸(58:42);流速:1 mL/min.结果与结论本方法简便、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高良姜质量控制的方法.据高良姜素含量的离散程度,提出了高良姜素的限量标准为不少于6.0mg/g,提高了高良姜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8.
高良姜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安宁  杨世林  邹忠梅  徐丽珍 《中草药》2006,37(5):663-664
目的对高良姜A lp in ia off icinarum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95%乙醇提取,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高良姜的乙醇提取物中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高良姜素(Ⅰ)、高良姜素-3-甲醚(Ⅱ)、山柰素-4′-甲醚(Ⅲ)、山柰酚(Ⅳ)、槲皮素(Ⅴ)、乔松素(Ⅵ)、二氢高良姜醇(Ⅶ)、儿茶精(Ⅷ)。结论化合物Ⅵ和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优选高良姜酒炙工艺,并比较炮制前后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为高良姜酒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浸出物、挥发油、高良姜素含量为评价指标,筛选酒炙高良姜的工艺参数,并比较高良姜酒炙前后对正常小鼠胃排空和肠推进的影响。结果酒炙高良姜最佳炮制工艺参数:100g饮片加黄酒15mL,炒制温度120℃,炒制时间20min。药效结果表明,高良姜酒炙后对小鼠胃排空和肠推进作用明显优于生品(P0.05)。结论筛选得到的高良姜酒炙工艺简便可行,可应用于大生产。药效试验结果也初步证明了古人高良姜酒炙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水溶性高良姜素精氨酸酯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水溶性高良姜素衍生物,提高高良姜素的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过量的L-精氨酸与高良姜素在乙醇中回流反应,反应混合物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3个水溶性化合物B,C,D。结果经TLC,UV,IR谱初步分析,确定B,C,D分别为:高良姜素一精氨酸酯、高良姜素二精氨酸酯、高良姜素三精氨酸酯。高良姜素,B,C,D抑制红白血病K562细胞生长的IC50(μg/m l)值分别为:26.2,40.4,47.9,60.5。结论此高良姜素水溶性衍生物的制备反应为一酯化过程;但高良姜素结构中羟基封闭不利于其生物活性的保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