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轴型血管蒂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在12侧灌注颜料的新鲜下肢上,解剖观察了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供、真皮下血管网的构筑及静脉回流,结果显示:①皮动脉穿出深筋膜后随即分成2~6支主要分支各自斜行浅筋膜途中发出浅筋膜分支、真皮下血管网分支和混合型三种分支;②真皮下血管网分支在真皮下层形成“血管树”或“蜘蛛痣”状吻合稠密的血管网;③在制备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时需保留血管蒂周围2.5cm不超薄,其余周边部分超薄至保留皮下脂肪2~3mm;④真皮下静脉也吻合成网,通过皮动脉伴行静脉或股外侧浅静脉回流。文中讨论了皮瓣的血供特点和优点。  相似文献   

2.
轴型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临床应用轴型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ASVN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12侧下肢标本进行了解剖学观察。重点解剖观察股前外侧ASVNF和隐血管ASVNF的轴心血管在浅筋膜层的走行、分支、真皮下血管网 (SVN)的构筑和皮瓣超薄范围等情况。结果 肌皮穿支穿出深筋膜层后向周围不同方向发出三种分支 ,其中SVN分支斜穿较少浅筋膜后很快进入真皮下层形成吻合稠密的SVN ,制备股前外侧ASVNF应采用“圆形”超薄法。直接皮肤血管在浅筋膜层纵行途中主要向两侧及浅面发出分支 ,制备隐血管ASVNF应采用“U形”超薄法。SVN分支在真皮下层反复分支形成“血管树”或“蜘蛛痣”状血管网 ,且血管网之间稠密吻合。结论 不同血供类型ASVNF的超薄方法应不同。  相似文献   

3.
皮瓣的血管构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筋膜皮瓣,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兴起使人们更加重视皮瓣血管,特别是浅、深筋膜血管的构筑。各种皮瓣血管的主要来源基本一致,但各家的描述、命名不一。皮瓣血管的行程(长短、方向)、分支、吻合、分布可因部位和个体而异,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深筋膜血管网主要在深筋膜的浅面,有明显的方向性,浅筋膜血管网将深筋膜血网连到真皮下血管网。真皮下血管网是大部分皮肤结构的直接血供来源,但文献中描述较少。  相似文献   

4.
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为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①2例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分别灌注红色乳胶及明胶墨汁,切取皮瓣,后者制成透明标本;②在10侧头面部铸型标本上,观测侧颌颈部皮肤和皮瓣蒂部的动脉血管分布及静脉回流。结果:侧颌颈部皮肤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颞浅动脉、枕动脉的分支,亦有甲状腺上动脉的终末支分支营养,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其蒂部血供来源于颞浅动脉小穿支形成的真皮下血管网。颞浅动脉和面动脉的小穿支在侧颌颈区相互吻合。结论: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可以依赖于耳前蒂部小穿支真皮下血管网供血成活,但临床应用时应考虑其方向性。  相似文献   

5.
股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目的:为股部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股部主要皮神经血供及其筋膜皮支的分布范围;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经墨汁灌注,皮肤脱水透明后观测各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①股外侧皮神经有营养动脉2~6支,超始外径1.0±0.4mm,其筋膜皮支分布达神经内侧4.1cm,外侧5.9cm;②股前皮神经有营养动脉1~5支,外径1.0±0.3mm,其筋膜皮支分布达神经内侧2.4cm,外侧3.4cm;③股后皮神经有营养动脉1~3支,外径0.9±0.3mm,其筋膜皮支分布达神经内侧3.9cm,外侧3.2cm。结论:以股部各主要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沿其皮神经走行设计切取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6.
股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供血动脉层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皮瓣的设计提供动脉层次关系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4例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与膝周围动脉吻合的层次主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结果:(1)在浅筋膜层内,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是多源性,分节段的,这些营养血管互相吻合成网过皮下组织达皮肤。(2)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在膝关节上方的深筋膜层与膝周围动脉的吻合有三个类型。结论:以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截取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状皮瓣可用于膝周软组织缺损或膝下截肢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区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内踝区动脉有9个来源,构成3条纵向的血管网:(1)内踝前动脉和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网;(2)骨皮穿支的中纵向血管网;(3)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踝管动脉穿支的后纵向血管网。形成3个层面的血管网:(1)骨膜血管网;(2)深筋膜血管网;(3)皮神经浅静脉血管网。内踝区骨膜、筋膜、大隐静脉、隐神经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结论:内踝区血供来源为多源性,有明显的方向性,吻合十分丰富,可以设计3种包含浅深筋膜、皮神经、浅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的小腿内侧远端蒂皮瓣:(1)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上3cm;(2)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3)以踝管区动脉穿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平面。  相似文献   

8.
面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供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面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血供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① 2个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 ,分别灌注红色乳胶及明胶墨汁 ,后者制成透明标本 ;②在 10侧头面部铸型标本上 ,观测面部血管分布 ;③ 2例头面部血管铸型标本 ,扫描电镜观测血管的形态特点。结果 :面部皮肤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颞浅动脉及眶下动脉的分支 ,亦有上颌动脉及眼动脉的终末支分支营养 ,并因区域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它们发出的分支入浅层构成皮下动脉网 ,再由皮下动脉网发出小动脉达真皮层形成真皮下动脉网 ,并相互吻合交通 ,形似“筛网”状。结论 :面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早期主要依赖于蒂部稠密的真皮下血管网供血。临床应用时应考虑其方向性。  相似文献   

9.
带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目的:提供带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在32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周围皮肤的血供情况。结果:腓浅神经(皮下段)近侧的血供为腓浅动脉深支的皮动脉、第1支肌间隔动脉,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8mm、1.1mm;第1支肌间隔动脉穿出深筋膜前长为1.8cm。远侧则为腓动脉穿支之升支、降支的皮支和足背动脉皮支,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9mm、0.7mm和0.8mm,穿出深筋膜前长分别为1.2cm、0.7cm和0.8cm。其神经支在神经干内或旁彼此吻合,构成纵向链式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皮肤、皮下及筋膜血管网沟通。结论:可设计带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0.
鼻唇沟任意型皮瓣血供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为鼻唇沟皮瓣血供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① 3 0例 (60侧 )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 ,动脉灌注红色乳胶 ,解剖观察鼻唇沟的动脉血供及静脉回流 ;②在 10侧头部铸型标本上 ,观测鼻唇沟皮肤和皮瓣蒂部的动脉血管分布及静脉回流 ;③ 1例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 ,从颈总动脉灌注明胶墨汁 ,切取鼻唇沟皮瓣并透明 ,观察血管分布及吻合。结果 :鼻唇沟部皮肤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眶下动脉和面横动脉的分支 ,上述动脉发出小动脉入浅筋膜形成皮下动脉网 ,再由此发出分支至真皮下层形成真皮下动脉网。皮瓣蒂部血供来源于附近区域真皮下血管网。结论 :鼻唇沟皮肤血供极为丰富 ,任何一处均可为蒂形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无需将主要血管包含在蒂内  相似文献   

11.
肢体真皮下血管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肢体真皮下血管网的构成和形态。方法:成人前臂和小腿27例,乳胶或碳素墨水灌注,结合巨微解剖和组织学方法观察真皮下血管网的动脉来源及其在皮肤内的走行、分支、吻合。结果:前臂和小腿的真皮下血管网来源于直接皮动脉、肌皮动脉和隔皮动脉,而以后者为主。动脉在真皮下层的行程较长,走行方向与皮肤表面平行,相互吻合成较粗的血管网。后者进一步逐级分支、吻合,形成完整的真皮下血管网。结论:肢体真皮下血管网位于真皮下层,在皮肤和浅筋膜之间,是皮肤血供的直接来源,也是超薄皮瓣容易成活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颈肩肱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在灌注乳胶及墨汁的10侧成人新鲜尸体上,解剖观察了颈肩肱部真皮下血管网的血供来源、分布及该皮瓣的动脉构筑及静脉回流情况。筋膜穿支动脉在真皮下层形成“蜘蛛痣”状吻合稠密的动脉网,颈、肩、肱之间通过这些吻合网相互交通,血供可从蒂部到达皮瓣远端;真皮下静脉也稠密吻合成网,“超薄皮瓣”的远端血液可以从真皮下层回流到蒂部,且通过4种途径汇入深静脉:①直接皮动脉的伴行静脉;②肌皮动脉缘支的伴行静脉;③肌皮动脉  相似文献   

13.
鼻成形术中额颞部血管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目的:为解决临床上额部皮瓣修复鼻缺损时常出现的血运障碍,全鼻再造时的衬里缺损以及应用耳廓复合组织修复鼻翼缺损时面积受限等问题。方法:对29例(58例)尸体额、鼻和颞部血管进行解剖。结果:滑车上动脉由两侧向内上行走,滑车上动脉的分支、眶上动脉的浅支、颞浅动脉额支的额眶支相互吻合成网前额动脉吻合网。颞浅动脉主干及顶支发出2~3支耳支分布至耳轮。结论:额部皮瓣应设计在旁正中的滑车上动脉血管走行轴线上;可同时用两侧额部皮瓣行全鼻缺损的修复;亦可经前额动脉吻合网、颞浅动脉及其分支,设计出带蒂的大面积耳廓复合组织岛状瓣修复大面积鼻翼缺损或半鼻缺损  相似文献   

14.
前臂皮瓣筋膜血管的解剖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系统并定量研究前臂皮瓣筋膜的血管,以补文献之不足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对14例成人标本进行了巨微解剖,组织透明,切片观察和图像分析,前臂筋膜四种动脉来源以肌间隙皮动脉为主,肌间隔或肌间隔皮动脉吻合成链,各种源动脉在深筋膜有浅,深支而以浅支多而粗,深筋膜浅,深血管网也以前者较密,深筋膜血管组织面积比值大于浅筋膜。深筋膜血管特别是深筋膜浅血管网是前臂筋膜皮瓣的血供基础,筋膜蒂宜放在血管链状吻合处  相似文献   

15.
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为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侧成人下肢标本铅丹乳胶液动脉灌注,运用各种方法观察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分析以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形成感觉皮瓣的可行性。结果:股外侧皮神经,股中间皮神经,股内侧皮神经解剖恒定,有内外两套血管系统,与皮下诸层次血管网互相沟通,构成股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学基础。结论: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可设计不同形式的岛状皮瓣对会阴部组织器官缺损进行感觉性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股前外侧皮瓣高位皮动脉及皮瓣的血供类型。方法:在50例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部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记录高位皮动脉的出现率、来源动脉、位置及其走行,分析股前外侧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结果:高位皮动脉出现率为58%(29侧,34支),其中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占10%(5侧)、横支的占44%(22侧)和降支根部的占4%(2侧)。无高位皮动脉出现时,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皮动脉营养皮瓣,降支皮动脉浅出点在髂髌连线附近,可定为正常型(21侧,42%)。出现高位皮动脉时,降支发出的皮动脉位置偏低,管径较细,皮瓣的血供可分为降支皮动脉主要型(18侧,36%)、均匀分布型(6侧,12%)和高位皮动脉支主要型(5侧,10%)。结论:高位皮动脉出现率高,分布具有规律性,可作为股前外侧部皮瓣血管蒂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类型及其分布。结果: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主要有3型:Ⅰ型:旋股外侧动脉发升支、横支和降支占76%;Ⅱ型:升支、横支、降支由两干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出占20%;Ⅲ型:升支、横支、降支单独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m占4%。升支恒定分支分布于阔筋膜张肌和髂嵴前外侧部;横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上部和大转子前外侧部;降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和股前外侧部皮肤。结论:76%可以旋股外侧血管为蒂形成:①升支阔筋膜张肌皮瓣和/或髂骨瓣;②横支大转子骨瓣或骨膜瓣;③降支股前外侧皮瓣。20%则可以升支和横支或横支和降支共十形成相应两个组织瓣:  相似文献   

18.
肩胛下血管蒂复合组织瓣移植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为以肩胛下血管为蒂复合组织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0侧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察肩胛下动脉的分支类型及分布。结果:肩胛下动脉分支有3种类型:①肩胛下动脉直接分出旋肩胛动脉和胸背动脉,占52.5%;②肩胛下动脉发出旋肩胛、胸背、旋肱后或胸外动脉,占40%;③旋肩胛动脉与胸背动脉分别起于腋动脉,占7.5%。旋肩胛动脉恒定发浅、深支,浅支分布于肩胛冈下部筋膜皮肤,深支分布于肩胛骨外侧缘。胸背动脉恒定发肩胛骨支、前锯肌支,分布于肩胛骨外侧缘中下部、前锯肌及第5~7肋。胸背动脉于肩胛骨下角上方1.9cm处分为内、外侧支。结论:92.5%可以肩胛下血管为蒂形成:①肩胛(骨)皮瓣与背阔肌皮瓣;②肩胛(骨)皮瓣与侧胸皮瓣;③肩胛(骨)皮瓣与前锯肌肋骨瓣。7.5%则可以胸背动脉为蒂形成背阔肌皮瓣与前锯肌肋骨瓣。  相似文献   

19.
皮瓣的血管构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新鲜尸体上灌注墨汁,制作组织切片及透明标本,观察了皮瓣的血管构筑。皮瓣的血供丰富,或来源于深部的动脉干,或来自动脉干的其他分支。直接皮动脉及混合动脉皮支在肌间隔或筋膜下疏松组织内走行相当距离后才穿过深筋膜进入皮瓣内;而肌皮动脉皮支则自肌肉穿出后便立即垂直穿深筋膜进入皮瓣中,故其行程甚短。皮瓣动脉吻合丰富,各层中都有明显的吻合网。吻合网共有七个:①筋膜下动脉网,②筋膜动脉网,③皮下动脉网,④脂肪小叶血管网,⑤真皮下动脉网,⑥乳头下动脉网,⑦乳头血管网。表皮内没有血管,其营养有赖于乳头血管网提供。  相似文献   

20.
前臂筋膜远端蒂岛状皮瓣的血供依据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前臂筋膜皮肤血管的解剖特点,设计了前臂筋膜远端蒂岛状皮瓣。经皮肤明道切口逆行转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6例,获得较好效果。认为由穿动脉、筋膜下动脉和皮下动脉构成的前臂筋膜动脉网是本皮瓣存活的解剖基础;皮瓣利用前臂主干血管的穿支和深、浅筋模膜的细小血管为血供来源,具有对手部主要供血动脉无损伤的优点。文中对皮瓣切取方法、适应症和手术要点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