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腔静脉口和肝静脉入口的间距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在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中插入下腔静脉导管的最佳长度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101例成人尸体的下腔静脉口和肝静脉入口之间的距离。结果:下腔静脉口和最高一条肝静脉入口上缘的间距为20.3±5.2mm;下腔静脉口和最低一条肝静脉入口下缘的间距为40.7±7.2mm。这两个间距的测量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01)。最高一条肝静脉入口上缘和最低一条肝静脉入口下缘的间距为20.3±7.1mm。结论: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时,插入下腔静脉内的导管20mm长,能使肝静脉血引流畅通。  相似文献   

2.
下腔静脉的变异并不罕见,文献已有很多报道,但左位下腔静脉的变异极少出现,其发生率仅为0.2%~0.5%,且经常合并出现其它静脉和器官的变异。在临床工作中,后腹壁区域的手术、介入治疗及心导管检查术等经常涉及下腔静脉,为了提高手术成功率,避免术中损伤这些变异的血管,除了术前通过田、B超等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外,临床工作者还必须对已发现的不同变异有所了解。本文将尸体解剖过程中发现的一例左位下腔静脉并双侧睾丸静脉变异报道如下,以期为临床相关科室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下腔静脉异常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1例:左下腔静脉(老年女性,身长1.60米)该例两侧骼总静脉及骼内静脉、髂外静脉均位于同名动脉的后方。左髂总静脉(长40.0mm、外径14.0mm)与右髂总静脉(长50.0mm、外径20.0mm)在第五腰椎左前方汇合形成下腔静脉。下腔静脉沿腹主动脉的左侧上行至第二腰椎下缘,继而向右上斜跨腹主动脉并与之形成约30度的夹角(重合27.0mm),经肠系膜上动脉的右下方至第一腰椎右侧而成为下腔静脉的斜段(长82.0mm,外径28.0mm),继之沿脊柱右侧上升,穿膈的腔静脉孔入右心房。左下腔静脉在第二腰…  相似文献   

4.
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末段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40例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末段的位置,口径,方向,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的形式可分为4种类型,其中以3分支型最为多见,占57.5%,肝静脉与水平面的夹角;肝右静脉约为30°,肝中静脉约为55°,肝左静脉约为55°,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末端的体表投影位于右侧胸前壁内侧半,剑突尖水平面与膈穹水平面之间,上述资料对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末端超声波检查等临床应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经锁骨下静脉插管到上腔静脉长度的自身比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到上腔静脉用于长期输入高渗营养液、测定中心静脉压、放置心内起搏导管等,已广泛被临床使用[1~4]。经锁骨下静脉插管到上腔静脉,首先要估计插管长度。本文在30具成人尸体上,以胸骨颈静脉切迹到剑突根部长、胸骨颈静脉切迹到处骨联合上缘长为体表标志线,然后测出锁骨下静脉到静脉角、锁骨下静脉到上腔静脉长度,两者作相关回归分析,供临床参考。1材料和方法 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30具(男24,女6),按局部解剖暴露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及上腔静脉,左、右分别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2 cm)…  相似文献   

6.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输尿管异位,由于下腔静脉发育异常所致.我院自1986年~1997年间共4例,其中合并右输尿管上段结石及右肾下盏结石各1例.术前经尿路及/或下腔静脉双重造影确诊.行输尿管切断、复位、端端吻合术.术后输尿管无狭窄。  相似文献   

7.
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讨论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术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ET)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中预防肺动脉栓塞(PE)的应用价值.方法 37例DET形成患者放置Greenfield下腔静脉滤器22个、Simon滤器12个、Bird—nestle滤器3个,放置后进行下肢静脉溶栓治疗,48h腹平片观察滤器的位置,1周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了解下腔静脉通畅度,出院后定期复查滤器位置.结果 滤器放置成功率为100%,溶栓过程中及追踪复查均未发生PE.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术对PE的预防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下肢DET成患者行溶栓治疗前,作为常规应用可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8.
解剖1例成年男尸,发现罕见左上腔静脉,现报道如下:心脏位置、形状和结构正常。左上腔静脉以左头臂静脉横段——左、右上腔静脉间发达的交通支为界,分远心段和近心段(附图)。远心段(左头臂静脉纵段)由左颈内静脉和左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长约1.0cm,外径1....  相似文献   

9.
腔静脉滤器置入对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180例各种原因导致,经超声检查证实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58例已发生肺动脉栓塞,男性128例,女性52例,平均年龄65岁,均接受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结果本组病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全部成功,滤器全部置入在肾静脉水平下方1~3cm的下腔静脉之内,无穿刺部位血肿及局部血栓形成,149(83%)例随诊1、6、12个月,55例(30%)随访超过36个月,均末见有滤器漂移、变形、下腔静脉穿孔等并发症。所有病例未出现致死性肺动脉栓塞;腔静脉通畅率超过95%。结论腔静脉滤器目前是治疗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在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11月.2008年9月明确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6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22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4.26岁。深静脉血栓位于左下肢45例,右下肢23例,双下肢8例。所有患者均在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留置导管进行溶栓抗凝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放置滤器成功,除6例患者出现皮下血肿外无其他并发症出现。76例患者治愈51例(67.11%),显效18例(23.68%),共69例患者溶栓治疗效果满意(90.79%)。随访1—18个月,无一例出现滤器移位或肺栓塞。有13例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复发,复发时间2~12个月,平均7.2个月。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置管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致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引起下腔静脉梗阻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下腔静脉梗阻患者中.原发性肝癌7例,肝转移癌6例,胃癌2例,胰腺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40~70岁)。均造成下腔静脉的完全或部分梗阻,采用经皮股静脉穿刺行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16例患者均一次成功植入血管支架。下腔静脉梗阻症状明显改善。全部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支架植入术可迅速缓解下腔静脉恶性梗阻的临床症状.是治疗恶性下腔静脉梗阻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分流术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中心报告了采用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分流术合用脾切除、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16例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的经验。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吻合口直径平均为6.46±0.78mm,分流后FPP平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7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16—54岁,平均年龄31岁。结果17例均经B超、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后,行狭窄段切除、输尿管复位成形术。随访时间6个月~5年,右肾积水缓解,输尿管通畅,肾功能正常,临床症状消失。结论IVP及逆行输尿管造影是主要诊断方法.狭窄段切除、输尿管复位成形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双下腔静脉伴睾丸静脉及肾上腺静脉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永杰  李健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2):F0003-F0003
双下腔静脉的出现并不少见,国内外均有过报道,但同时伴左睾丸静脉和左肾上腺静脉注入左下腔静脉的变异却非常罕见。本文作者在解剖一具尸体标本时,发现1例双下腔静脉伴睾丸静脉、肾七腺静脉变异,为积累资料和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较罕见。自1871年Perl首先报道至今,国外文献有113例报道。近年来随着B超和CT的应用,使该瘤得以早期发现。现将我们收集的5例结合文献就其诊断和预后进行了讨论。 1 材料和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1988年9月~1992年11月手术切除后经病理确诊的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标本5例。所有标本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切片,HE及Masson三色染  相似文献   

16.
全肝血流阻断切肝术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给临床提供肝血流阻断切肝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7具成人尸体上解剖并观测了与肝血流阻断部位有关的结构。结果:①肝裸区深度46.6±6.1mm,下腔静脉的膈上段长11.7±2.4mm,外径26.3±3.0mm,肝上段长11.4±2.1mm,外径27.4±5.2mm,肝下段长27.7±6.7mm,外径为28.1±3.8mm;②肝十二指肠韧带长40.6±4.7mm,门静脉外径14.0±3.4mm,肝固有动脉长21.3±5.1mm,外径4.6±1.0mm;③膈与腹腔动脉起点间腹主动脉长24.7±5.2mm,外径24.5±3.1mm。结论:下腔静脉的膈上段、肝上段、肝下段、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结构、膈与腹腔动脉起点间腹主动脉段作为肝血流阻断的部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人心和山羊心脏上、下腔静脉肌袖大体解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测人和山羊上、下腔静脉肌袖结构特点,为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积累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大体解剖方法观测人心(20例)和羊心(40例)的上、下腔静脉及其表面的心肌纤维。结果:人心上腔静脉肌袖的长和宽分别为(1.91±0.39)cm、(2.41±0.26)cm,下腔静脉肌袖的长和宽分别为(1.32±0.32)cm,(3.06±0.52)cm;羊心上(前)腔静脉肌袖的长和宽分别为(1.41±1.00)cm、(1.05±0.26)cm,下(后)腔静脉肌袖的长和宽分别为(0.81±0.48)cm,(1.03±0.28)cm。人和羊心脏的上腔静脉肌袖出现率均为100%;下腔静脉肌袖的出现率分别为88.89%和98%。肌纤维多数来源于右心房前后壁,也有来自于左心房或左右心房的。结论:①上腔静脉肌袖是人和羊普遍存在的解剖结构,人的下腔静脉肌袖出现率明显低于羊,可能是上腔静脉肌袖引起局灶性心房颤动多于下腔静脉肌袖的解剖学基础。②上腔静脉肌袖是构成左右房的又一重要通路。  相似文献   

18.
(一)在200例尸体解剖中发现2例双下腔静脉,为1±0.2%;一例借奇静脉回流的下腔静脉异常,为0.5±0.5%。 (二)双下腔静脉均系双侧上主静脉肾下段存留而成。借奇静脉回流的下腔静脉异常,系右上主静脉全部存留而成。 (三)双下腔静脉第一号的发生因素可能由右髂总动脉、右肾动脉压迫所致。双下腔静脉第二号因破坏较大未作描述。借奇静脉回流的下腔静脉异常可能由于下腔静脉肝后段的不发育,肝静脉与右下主静脉上端间失却联系而上主静脉肾下段的血液不得不循原路流经该静脉肾上段所成的奇静脉所致。  相似文献   

19.
双下腔静脉三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184具中国人尸体中,发现3例双下腔静脉,都属于胚胎发育阶段的左、右上主静脉存留发育而成。对已报导的中国人双下腔静脉和日本人、欧美人双下腔静脉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中国人双下腔静脉的平均发生率为1.16±0.29%(1292:15);与日本人、欧美人的平均发生率比较,皆无显著性的种族差异。作者初步认为,人类双下腔静脉的发生率为1.14±0.18%(3357:38)。  相似文献   

20.
<正> 左位下腔静脉较罕见,Reis and Esenther 500个标本中发现双下腔静脉11例占2.2%,左下腔静脉一例占0.2%;Seib综合文献共876个标本中发现双侧肾后下腔静脉的接近3%,单左下腔静脉占0.5%。王启华等从350例中,发现双下腔静脉及左下腔静脉各两例;周德炳在解剖100多具尸体中,发现左位下腔静脉一例;我们解剖179具尸体中,发现左位下腔静脉一例,占0.56%。给国人体质调查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