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腓血管蒂比目鱼肌皮瓣逆行转位修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以腓血管为蒂比目鱼肌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小腿中、下段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3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下肢标本及6侧动脉铸型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比目鱼肌形态,腓动脉比目鱼肌支的分布及腓动脉与胫前、后动脉之间的吻合。结果:腓动脉发出1~4条比目鱼肌支,外径2.0±0.5(1.0~3.8)mm,由其发出至皮肤的血管在比目鱼肌内或沿肌间隔穿行,穿出点在腓骨头下9.9±3.0cm,分布范围16cm×9cm。腓动脉下端与胫前、后动脉间有丰富的吻合支和粗大的交通支,最近端交通支距内、外踝连线5.5±0.8(3.6~7.4)cm,外径1.2±0.3mm。结论:以腓血管为蒂可以形成比目鱼肌皮瓣;该瓣逆行转位可修复小腿中下段缺损,具有血供可靠、损伤小、操作简单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顺行转位修复小腿上段软组织缺损。逆行转住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皮瓣转位面积及血管蒂部的处理方案。方法 在小腿后侧以腓肠神经体表投影为轴心线,设计及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顺行转位修复小腿上段软组织缺损6例,逆行转位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51例。结果 54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皮下组织成活,经植皮愈合,经随访皮瓣外观、质地、功能良好。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单,可以修复胫前区、踝部及足部跖骨中段近侧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跟腱区及跟部皮肤软组织的血供解剖学,为跟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6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跟外侧动脉“垂直段”及其穿支血管的位置、口径、数目及分布规律。 结果 位于小腿后骨筋膜鞘深部的腓动脉于外踝尖上(6.6±1.1) cm ( 5.5~9.4 cm) 发出腓动脉前穿支和跟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下行穿出分隔小腿后骨筋膜鞘浅、深部之小腿后筋膜隔到达外踝后间隙,于腓骨肌腱与跟腱之间移行,继续绕外踝向前下方分布。小腿下段腓动脉、跟外侧动脉穿支数为(3.6±0.7)支,口径为(0.9±0.29) mm,营养跟腱区及跟部皮肤软组织。 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跟腱区及跟部皮肤软组织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腓动脉、跟外侧动脉,为跟外侧动脉的命名、临床应用以及小腿中下段皮瓣的设计和跟部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逆行腓骨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测腓动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及其表面皮肤与营养血管的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的情况;新鲜标本2具,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混悬液,CT扫描后三维重建小腿与足部血管。 结果 腓动脉起始外径(3.7±0.7) mm,多条分支供给比目鱼肌、 长屈肌、腓骨长、短肌及表面皮肤。腓动脉穿支的血管蒂可游离长度为(3.5±1.3) cm。腓动脉终末穿支在胫腓骨骨间膜中穿出,外径(1.2±0.4)mm,分为升支和降支。腓骨短肌肌腹的上部有一支较粗的腓浅动脉发自胫前动脉,向前穿骨间膜行于腓骨长肌与小腿前群肌之间,管径(1.8±0.5) mm,行向下营养腓骨短肌、腓浅神经和小腿前外侧部皮肤。 结论 以腓动脉中、下部穿支或终末穿支与其它血管的吻合部为蒂,可以设计切取逆行腓骨长、短肌肌皮瓣,修复小腿下部及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应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与肌皮瓣转位修复膝下截肢后残端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下肢严重创伤后行膝下截肢的创面,设计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与肌皮瓣修复,其中急诊截肢6例,保肢失败而二期行截肢3例,创面面积最大15cm×15cm,最小7cm×7cm,皮瓣面积最大17cm×16cm,最小8cm×8cm,其中带股外侧肌瓣者4例。结果:术后9例皮瓣全部成活,有3例皮瓣边缘出现小面积皮肤坏死,经换药后创面二期愈合,未再次手术。供区无功能障碍,受区外形满意,安装假肢后功能良好。结论:应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膝下截肢后软组织缺损创面,方法简便,成功率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自身关节,改善假肢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远端蒂的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逆行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筋膜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5例,其中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18例、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11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6例。结果:皮瓣完全成活33例,大部分成活2例。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小腿部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筋膜皮瓣具有设计灵活,切取快捷方便、血供可靠、不损伤主干血管等优点,是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小腿逆行筋膜皮瓣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报道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方法和体会。方法:应用小腿逆行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缺损62例,其中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小腿后侧逆行筋膜皮瓣34例,腓动脉穿支小腿外侧逆行筋膜皮瓣20例(21块皮瓣),胫后动脉穿支小腿内侧筋膜皮瓣8例。结果:58块皮瓣完全成活,4块部分坏死、1块完全坏死者经补充植皮治愈。随访1~6a,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该组筋膜皮瓣血供良好、操作简单,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尤其适合修复足跟及踝部缺损。  相似文献   

8.
腓动脉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腓动脉瓣用于外科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6月~2007年7月,采用腓动脉逆行带蒂皮瓣修复中足缺损23例,游离腓动脉腓骨瓣修复上肢骨缺损2例,游离腓动脉腓骨肌皮瓣修复胫骨及软组织复合缺损4例.结果:本组皮瓣均成活良好,供区均痊愈.术后均获随访6个月~2 a,23例行腓动脉瓣修复者患肢功能基本恢复,感觉恢复达S3+,均出现两点分辨觉.6例腓骨移植者,6个月左右骨愈合.结论:腓动脉逆行带蒂皮瓣、游离腓动脉腓骨瓣、游离腓动脉腓骨肌皮瓣在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可用于修复中足创面,大段骨缺损及骨与软组织复合缺损.  相似文献   

9.
以腓动脉皮支为蒂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报道以带腓动脉皮支为蒂小腿外侧皮瓣修复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于术方法。方法:1994年5月至2004年7月,采用以腓动脉皮支为蒂的小腿外侧皮瓣修复小腿、踝部软组织缺损32例.进行回础性分析,总结该手术方法的手术要点。结果:本组32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受区为骨髓炎溃疡创面,皮瓣远端边缘有1.0~1.5cm范围坏死,经换药伤口愈合。结论:以腓动脉皮支为蒂的小腿外侧皮瓣修复邻近部位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创伤较小,时间短,成功率高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腓血管蒂腓骨嵌合组织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以腓骨头和外踝为标志,将小腿分为上、中、下3区段解剖观测:①腓动脉起源、走行与分支;②腓动脉各区段肌(隔)穿支、骨膜支数目与分布。另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  结果    腓动脉源于胫后动脉,移行为跟外侧动脉,中下段贴腓骨后面走行,沿途分支至邻近骨、肌肉和小腿外侧皮肤。其中:①腓骨骨膜支:(2~8)支、外径0.5~1.1 mm,分布腓骨中下1/3段骨膜:②胫骨骨膜支:(1~3)支、外径0.6~0.8 mm,营养胫骨中、下1/3段后面骨膜; ③肌(隔)穿支:(4~8)支、外径1.0~1.6 mm,支配小腿外侧中下段皮肤,并与胫前、胫后动脉皮支吻合。  结论 以腓动脉为蒂可设计腓骨嵌合组织瓣,依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嵌合组织瓣修复骨合并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腓动脉至胫腓骨远段的分支。结果:腓血管行至小腿中部时,位于腓骨内侧面、胫骨的后外侧;腓动脉至胫骨远段的分支可以发自吻合支或直接发自腓动脉;腓动脉至腓骨远段的分支为弓形动脉。根据解剖观测结果,设计了以腓血管为蒂的胫腓骨远段后面联合骨(膜)瓣。结论:带腓血管蒂的胫腓骨远端后面联合骨(膜)瓣可以移位修复胫骨骨不连、骨缺损或逆行行踝关节融合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设计逆行缝匠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40侧缝匠肌的动脉来源、走行、外径、分布及吻合。取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进行动脉造影,观察缝匠肌内动脉吻合。结果营养缝匠肌的动脉为6~7支,呈节段性分布,缝匠肌的上1/5段动脉来源于旋髂浅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或股深动脉,中2/5段动脉来源于股动脉,下2/5段动脉来源于隐动脉。隐动脉起点位于内收肌结节上(10.2±1.0)cm处,外径(1.5±0.2)mm,向下发出3~5个分支入缝匠肌,隐动脉终末支在膝下内侧参与膝关节网。缝匠肌的各节段动脉在肌内分为4~7支沿缝匠肌纵轴走行,相邻动脉的分支在肌内形成链型吻合,吻合处外径0.3mm左右。深筋膜表面有皮动脉和肌皮动脉形成的链式血管吻合网,营养缝匠肌表面的皮肤。结论缝匠肌内动脉链型吻合为逆行缝匠肌皮瓣供血,扩大了该肌皮瓣的切取长度,故以隐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逆行缝匠肌皮瓣可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3.
逆行岛状V型腓骨肌皮瓣修复后足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为以逆行岛状Ⅳ型腓骨肌皮瓣修复跟骨及后足大面积软组织缺失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50侧下肢标本、40块跟骨上对腓骨肌皮瓣的血供、血管蒂旋转点的设定及跟骨内骨小梁的分布情况等进行了观测。结果:(1)腓动脉沿途发出7.6支肌皮支,分布到腓骨及其邻近软组织,该动脉下端与胫关、胫后动脉有丰富而粗大的吻合,完全可提供逆流供血;(2)跟骨内骨小梁的分布在不同的矢状切面上有明显的差异,这与其负重时的应分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缺损慢性骨髓炎的解剖学依据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侧成人下肢灌注标本进行解剖,系统观测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3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观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在此基础上,自2009年6月以来,应用远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缺损慢性骨髓炎者12例。结果腓浅神经营养血管发自胫前动脉穿支,其血管在其神经束间及神经旁相互吻合构成丰富的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皮下筋膜血管网沟通,并与腓骨长肌、趾长伸肌的肌支有恒定的吻合,营养筋膜皮肤。12例肌皮瓣的肌肉面术中可见渗血活跃,血供良好,皮瓣均成活,术后3~6个月随访12例肌皮瓣均存活,慢性骨髓炎治愈,外形满意。结论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特殊创面是较佳的选择,该肌皮瓣具有血供可靠,预后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和横支骨瓣转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为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和横支的骨瓣转位,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经4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对旋股外侧血管的升支、横支和降支的走行和分布进行了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结果:设计了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和横支的骨瓣,以降支为带转移到股骨干中下段的手术方法。结论:本研究证明了该方法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可行性,并有简便、易行和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腓肠神经筋膜皮瓣逆行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应用该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18例,其中保留腓肠神经主干3例,腓肠外侧皮神经l例.结果:18例皮瓣面积9 cm×6cm~18 cm×10 cm.最远修复达足中部皮肤缺损创面.17例随访8个月~27个月.有3例皮瓣远端坏死2.5 cm×2.5 cm~1.7 cm×3 cm游离植皮修复.6例水疱经换药后其余完全成活.足底承重受压后未见异常.10例患者诉外踝及足背外侧皮肤感觉不同程度缺失.结论:腓动脉穿支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血供可靠,转位更灵活方便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刨面的较好方法.如能实现保留腓肠神经对足背外侧皮肤感觉可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以筋膜蒂相连的单穿支双叶游离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肢体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13年8月至2019年9月,使用以筋膜蒂相连的单穿支双叶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24例,其中18例为单个创面,面积14 cm×7 cm ~ 24 cm×14 cm;5例为手或足的两处创面,面积4 cm×4 cm ~ 30 cm×17 cm;1例为左2~5指背侧远端创面,作为两个创面来处理。所有病例设计以筋膜蒂相连的单穿支双叶型皮瓣修复,供区直接缝合。 结果 本组双叶皮瓣均顺利成活,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随访4 ~ 70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皮瓣温、痛、触觉部分恢复。供区均存留线性瘢痕,1例瘢痕面积较大,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2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切口区感觉异常,3月后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应用以筋膜蒂相连的单穿支双叶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可以解决穿支数量不足致双叶皮瓣无法切取的问题,同时减小供区切取宽度,有效地降低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