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48例子宫内膜增生,24例子宫内膜癌进行了血甾体激素放免分析及组织雌、孕激素受体生化定量检测,对38例子宫内膜增生及22例子宫内膜癌进行了受体免疫组化定性检测,对6例子宫内膜增生及12例子宫内膜癌进行了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子宫内膜增生与内膜癌之间血甾体激素水平无明显差别。但绝经后的子宫内膜增生及内膜癌患者的雌激素水平高于正常绝经后的妇女;从子宫内膜增生,腺囊样增生,腺瘤样增生到内膜癌,其雌、孕激素受体含量逐渐降低;受体含量与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宫颈浸润、肌层浸润及复发情况相关。经对雌、孕激素受体的定性分析,子宫内膜增生阳性率近100%,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为83.33%,内膜癌为75%及81.25%。电镜观察子宫内膜增生的雌激素依赖性结构明显增加,而内膜癌的雌激素依赖性结构减少,细胞器形态排列异常伴有核异型性及核小体,并出现假包涵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简便的吸宫涂片方法对107例子宫内膜(增生期56例,分泌期51例)进行细胞学与组织学的对照。结果证明:子宫内膜在月经周期中不同阶段其细胞学特征不同。增生期子宫内膜细胞核致密,胞浆很少;分泌期内膜细胞明显增大,核疏松,胞浆增多;分泌早期则呈增大与未增大的子宫内膜细胞的混杂图像。说明本法对确定排卵及其他一些疾病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复合增生和非典型增生的病理诊断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宫内膜复合增生和非典型增生的病理诊断及临床观察郄明蓉彭芝兰胡颖川曹泽毅回顾分析1989年9月至1995年6月我院收治的65例子宫内膜复合增生和非典型增生(原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腺囊性增生、腺瘤性增生及非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子宫内膜增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镜诊断子宫富细胞平滑肌瘤的价值。方法:选择由光镜诊断的普通平滑肌瘤组织标本10例和富细胞平滑肌瘤组织标本11例,分别在电镜下进行组织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两类平滑肌瘤细胞均表现为胞质丰富;在胞质中充满肌丝、密体、密斑。但富细胞平滑肌瘤的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胞浆内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和粗面内质网明显增多;细胞核增大、有异型性;可见核内假包涵体。结论:富细胞平滑肌瘤的超微结构与普通平滑肌瘤有一定差异,表现为代谢功能活跃,一定程度上缺乏分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镜诊断子宫富细胞平滑肌瘤的价值。方法:选择由光镜诊断的普通平滑肌瘤组织标本10例和富细胞平滑肌瘤组织标本11例,分别在电镜下进行组织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两类平滑肌瘤细胞均表现为胞质丰富;在胞质中充满肌丝、密体、密斑。但富细胞平滑肌瘤的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胞浆内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和粗面内质网明显增多;细胞核增大、有异型性;可见核内假包涵体。结论:富细胞平滑肌瘤的超微结构与普通平滑肌瘤有一定差异,表现为代谢功能活跃,一定程度上缺乏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纳米铜/低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宫内节育器(IUD)的安全性。方法:实验家兔分为对照组、裸铜组、低剂量纳米铜组(0.5-1.0μg/d)和高剂量纳米铜组(1.1-2.0μg/d)。于置器后56d取子宫内膜做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裸铜组家兔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微绒毛排列不规则,胞浆内出现大空泡,微丝结构增多,粗面内质网扩张,细胞间连接装置变宽。纳米铜组家兔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细胞核结构正常,胞浆内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细胞间连接装置正常。结论:形态学改变相比较说明纳米铜IUD对家兔子宫内膜超微结构影响较轻,对子宫内膜的刺激作用较小,从而可能会减少置IUD初期子宫异常出血、疼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存紊(surviving)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以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并探讨生存紊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级别及浸润子宫肌层深度的关系。方法取正常周期、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各20例;萎缩性子宫内膜10例以及子宫内膜癌20例,应用人生存紊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SCP法,观察其表达情况。结果生存紊在20例分泌期子宫内膜中全部表达,细胞浆呈均匀染色;20例增殖期子宫内膜,60%呈细胞浆均匀染色染色;10例萎缩型子宫内膜均不表达生存紊;20例单纯增生子宫内膜全部表达生存紊,细胞浆均匀染色;20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全部表达生存紊,但问质细胞表达弱于腺上皮细胞;30例子宫内膜癌细胞100%表达生存紊,特点是100%浆表达,间质细胞表达明显弱于腺上皮细胞,同时43.33%核表达,且核表达率与临床期别、病理级别、侵犯基层深度有密切关系,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生存紊不是子宫内膜癌特有的标志蛋白,但可能是预后判断和监测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28例临床分析左年征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EAH),在其致病因素的持续作用下继续发展,可发生癌变 ̄[1,2],故有癌前病变之称。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前者并不多见,多已发展为子宫内膜癌才就诊及确诊。并且,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在国内外呈上升...  相似文献   

9.
王丽  周剑萍  刘银坤  张炜 《生殖与避孕》2004,24(6):330-332,343,i002
目的:进一步证明已建立的体外着床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妊娠d4的小鼠囊胚培养在已建立的体外子宫内膜共培养模型上,电镜观察胚胎植入时囊胚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相互关系的超微结构。结果:小鼠囊胚能正常脱透明带、黏附和扩展。扫描电镜见黏附在子宫内膜上的囊胚呈椭圆形或扁平形;胚胎表面具微绒毛;在胚胎与子宫内膜细胞接触点可见胚胎滋养细胞黏附于胞饮突上。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胚胎滋养细胞通过微绒毛黏附于上皮细胞上,有些滋养细胞通过微绒毛开始植入,局部滋养细胞与上皮细胞形成紧密连接。胚胎滋养细胞与上皮细胞间形成许多镶嵌连接。超微结构显示粗面内质网、线粒体、溶酶体和核糖体非常丰富。结论:小鼠囊胚在子宫内膜体外模型上生长发育良好,该胚胎与子宫内膜共培养系统是研究胚胎着床机理的理想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记忆合金药铜节育器对兔子宫内膜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雌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记忆合金药铜节育器和对照组不锈钢药铜节育器各18只,假手术对照组6只,通过手术放置节育器于兔子宫腔内,术后1、3、6个月处死兔,取出子宫,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放置节育器处的子宫内膜。结果:放置节育器的兔子宫内膜均可见上皮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改变。扫描电子显微镜下,上皮细胞的变化随节育器放置时间和受压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可逐渐出现细胞表面压平、变形,微绒毛稀疏、消失;较长时间放置,可引起上皮细胞损坏、脱落。透射电子显微镜下2种节育器引起的细胞形态和结构的改变相似,主要是内质网扩张,细胞核肿胀,质膜溶解,严重的可见上皮细胞脱落现象。细胞内超微结构的损伤亦随节育器放置时间和受压程度的增加而加重。但基膜始终损伤较轻微,基膜下的间质未观察到明显异常的形态学变化。结论:记忆合金药铜节育器与不锈钢药铜节育器对兔子宫内膜超微结构的影响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米非司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新途径。方法 对无禁忌证、拒绝手术并自愿接受米非司酮治疗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人 5 0例 ,连续应用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甲基睾丸素治疗3~ 6个月 ,分别于治疗前、后对照阴道B超测量内膜厚度、刮宫组织病理检查 ,随访观察月经恢复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用药前、后分别为子宫内膜厚度 (5 80± 0 96 )mm及 (1 4 3± 0 38)mm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用药后腺上皮呈增生早期改变 ,腺体分泌活动受抑制 ;间质致密 ,水肿消失 ,内膜腺体未见早期分泌相 ,间质细胞有丝分裂像亦不多见 ,上皮与间质均未见到异型细胞。所有患者用药期间全部闭经 ,停药后 2 7~ 6 5d(平均 4 8d)月经恢复 ;7例绝经 ,2年治愈率 86 %。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甲基睾丸素能有效抑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 ,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子宫腺瘤样瘤的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虞积荣  王嘉羚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4,29(12):727-728,T08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电子显微镜检查方法,观察2例子宫腺瘤样瘤中凝血因子VIII、角蛋白、波形蛋白、癌胚抗原的分布及超微结构的特点,结果:肿瘤细胞中Fviii及CEA阴性;Keratin及Vimentin阳性,共存在肿瘤细胞内。电子显微镜下见细胞之间有桥粒连接,并见张力原纤维,腺腔被覆上皮表面有大量细而长的微绒毛。提示:腺瘤样瘤是一种间皮瘤。  相似文献   

13.
用放免法测定了40例拟诊为由内分泌病因所致的重复性早期自然流产病人卵泡期和黄体期的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血清催乳素(PRL)水平,同时用生化法测定了相应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组织中胞浆及胞核的雌、孕激素受体含量。通过和对照组比较,发现重复性早期自然流产病人黄体期和卵泡期的E2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和P<0.05),其余各项激素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其子宫内膜增生期的胞浆雌激素受体(ER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分泌期子宫内膜的胞浆孕激素受体(PRc)含量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期子宫内膜组织的胞核雌、孕激素受体含量在两组间无差异。表明卵巢雌激素分泌不足和子宫内膜组织的受体含量减低是导致该组病人反复自然流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廿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对人类机体的研究细度可达到10埃以下的范围,能看到细胞内部各种组成部分的形态结构,故称做亚细胞结构或细胞超微结构。为了开展这方面工作,重点复习了近10年来有关子宫内膜的电镜观察文献,以期获得基本知识,并简述如下供参考。正常周期子宫内膜的超微结构一、增殖期宫内膜 1.子宫内膜腺体:子宫内膜腺体为柱状细胞,细胞之间的间隙和连接复合体(junctional complexes)与大多数上皮相似,腺腔内含有低至中度不透明的无定形物质,腔的细胞表面有大量微绒毛,偶见胞质凸出。细胞核卵园,位于基底,染色质弥散,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孕激素治疗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300052)糜若然瞿全新子宫内膜癌的自然发展过程被认为是长期在雌激素作用下,经过内膜增生,由上皮内癌进展为浸润癌。长期临床观察认为孕激素治疗可逆转部分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尤其是单纯性增生及轻度非典...  相似文献   

16.
重视女阴癌前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阴癌是常见的一种妇科恶性肿瘤,虽然女阴癌比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少见得多,但是由于它症状不典型,无特异型,患者和医务人员又常忽视已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往往耽误诊断和治疗,以致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命。为此要做到女阴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必须强调要重视女阴癌前病变。女阴癌前病变是指女阴上皮非典型增生。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一样,女阴也有女阴上皮内瘤样病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这是一组女阴疾病,多见于绝经后妇女,但近年来年轻妇女患病者逐渐增多。根据细胞非典型增生的不同程度,VIN 可分为三级:即VIN Ⅰ级指女阴非典型增生Ⅰ级,VINⅡ级为女阴非典型增生Ⅱ级,VINⅢ级指女阴非典型增生Ⅲ级及原位癌。女阴非典型增生和宫颈非典型增生一样,可以自然消失,也可发展为原位癌或浸润癌,然而其发展不如宫颈癌那样明显。妇女患女阴非典型增生之前常有女阴营养障碍或称女阴白色病变等病史。女阴白色病变是常见的女阴良性病变,是由于不同的刺激使女阴产生萎缩性或增生性变化,导致局部或广泛的色素减退,形成白色病  相似文献   

17.
非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非典型内异症)较少见,其组织学特征为子宫内膜腺体有细胞学和/或组织结构的异型性。为探讨该症与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的关系及其意义,自1987~1995年从Jjkei大学医学中心及附院的手术病理资料中选择卵巢内异症或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进行研究,石蜡切片常规HE染色,有些病例还行PAS及Masson染色。 非典型内异症的诊断根据核深染或淡染伴中至重度多形性,核浆比例增大,细胞密集,呈层状或片状排列。所有标本均符合上述标准中的3项或3项以上者。本研究分三组:A组:非典型内异症病灶与  相似文献   

18.
张丽凤  苏应宽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6):357-359,I009
目的 了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子宫内细胞分化及发育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58例正常子宫内膜(32例增生期,26例分泌期)与26例早孕蜕期。结果 EGFR存在于正常子人膜、早孕蜕膜腺体及间南细胞的细胞膜、核膜及胞浆内,分布均匀。EGFR还位于早剖解体及间质细胞核内。正常子宫内膜EGFR的表达,腺体部分高于间质部分,EGFR在增生期及分  相似文献   

19.
Duan H  Liang YJ  Li L  Yang Y  Xia E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12):741-744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除术(TCRE)后创面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再次治疗的原因。方法 对1991年3月至2002年9月,行TCRE后仍有少量出血、腹痛进行再次治疗的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行子宫切除13例、二次TCRE3例和宫腔镜下刮宫22例,将手术获取的组织标本,通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行TCRE后宫腔创面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并分析再次治疗的原因。结果 (1)TCRE后,早期(术后21d内)创面表层组织坏死,肉芽组织增生;晚期(术后5个月以上)创面以胶原纤维为主、厚薄不一的瘢痕组织;(2)增生的肉芽组织表面有子宫内膜柱状上皮细胞覆盖,瘢痕组织下方平滑肌细胞增生,细胞核呈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反应;(3)肉芽或瘢痕组织中残存内膜基底层腺体,其边缘可见局灶性或弥漫性子宫内膜增生,部分瘢痕组织内显示淋巴细胞浸润及大量异物巨细胞反应;(4)部分患者子宫内膜异位于子宫肌层,刮宫可见破碎的内膜及炎性肉芽组织。结论 行TCRE后创面修复以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为主,内膜腺体与平滑肌细胞增生参与创面修复;残存内膜再生、子宫内膜异位和术后感染,是导致再次治疗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1988年,国际癌症学会在美国马利兰的Bethesda举行会议,提出了新的子宫颈及阴道细胞学诊断报告方式(The Bethesda System,TBS系统),首次提出“非典型腺上皮细胞(atypical glandular cells,AGC)”这一名词。AGC指细胞呈子宫内膜样或子宫颈内膜样分化,并伴有呈不典型增生的细胞核。这种细胞核不同于反应性或修复性改变,也无浸润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