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学生处于童年和成年之间的一个发展过渡期,此时是身体与心理发展重要的转折点.从群体上看,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出现三大转变:从闭锁转向开放,从依赖转向独立,从关心书本转向关心自我[1].  相似文献   

2.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容易受到情绪和心理问题的困扰[1],更容易表现出各种行为问题[2-3]。目前关于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方面,且偏重于精神症状评估[4]。本研究试图描述不同青春期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特征,以便为今后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护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正经历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方向转化,临床护理工作转化为集治疗、预防、康复和促进健康为一体的多元护理模式[1].  相似文献   

4.
三峡地区某高校学生性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资料.方法抽取三峡地区某高校不同专业大学生840名进行性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答卷799份.结果799名大学生中有自慰性行为的占85.98%;有异性间性行为的占47.06%,主要表现为爱抚和接吻,其中有46人曾发生过性交行为,占5.76%;未发现同性间性行为.大学生心身症状阳性者118例,阳性检出率为14.77%.有性行为和无性行为组学生心身症状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筛选出神经症106例,占13.27%.结论大学生性行为方面的问题较多;心身症状阳性检出率和神经症检出率均较高,但均与性行为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对陕西某大学2002-2016年新生心理健康的普查结果进行回溯性分析.结果 15年间共有57 450名新生参加了普查,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学生(I类学生)平均筛出率为12.29%,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88.017,P<0.01);2010-2016年经面谈后确定有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占I类学生的比例平均为2.97%,且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709,P<0.01).在I类学生答题方面,2012-2016年有7个题目每年均进入答题选择率前10位;“常常失眠”“感到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2个关键题目的选择率在5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389,16.690,P值均<0.01);“曾经接受过心理咨询吗”“如果有健康或心理方面的问题想要咨询吗”2个附加题目的选择率5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3.175,28.480,P值均<0.05).结论 多数大学新生的心理是基本健康的,但可能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人数比例呈波浪式逐年上升趋势.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类型多年来相对稳定,可以据此开展针对性教育.  相似文献   

6.
了解河南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提供线索.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河南省7个省辖市及7个县中抽取中学生21 870名,使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河南省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5.7%,其中轻度者为40.7%,中度者为4.8%,重度者为0.2%.男、女生心理状况良好率及量表总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地区和学段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及量表总均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城市学生,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初中学生.学习压力感是中学生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银川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晓丽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0):926-927
现代社会健康观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健全人格的塑造、良好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近几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有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30%。为了解银川城市与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笔者对银川市城市与近郊农村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特困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特困生与贫困生群体已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目前我国高校特困与贫困大学生在校人数的比例为1/3~1/4,且转型期社会经济变迁加剧了贫困生问题的长期性[1-2]。特困、贫困大学生不仅要承受经济拮据、难以完成学业的压力,还可能有深藏于内心的困惑、焦虑、痛苦和自卑的心理负担,因此特困、贫困生群体的心理辅导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和内容。笔者对特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为特因、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1对象与方法抽取河南省文、理、医、农科4所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医学院校大专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大专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某医学专科院校新生3 372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 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检出率为38.91%,症状较明显的为3.02%.其中,强迫因子检出率最高,其次为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结论 医学大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医学大专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谢景慧 《中国校医》2010,24(4):244-245
工科类高校学生与综合类、师范类高校学生在专业背景、学习压力、学校人文氛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解工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此,我们调查安徽3所高校1262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深圳市2所中学1 090名中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结果中学生主要的心理卫生问题有孤独倾向、学习焦虑、冲动倾向、自责倾向和对人焦虑等,异常者(人次数)的累积百分比达85.59%,男生的冲动倾向、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高于女生,而女生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显著高于男生。结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不同,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了解安徽省卫生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实施有效的心理卫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安徽省3所省属卫校的2500名大中专生使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研究对象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人际关系敏感(6.9%)、强迫(6.4%)和抑郁(5.7%);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中专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专生(P<0.05);不同年级学生的SCL-90各因子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各因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城市、城镇、农村的卫校学生各因子得分依次增高,在人际关系、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卫校大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应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3.
王伟国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2):1505-1506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成为近年来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高校贫困生除了具有一般大学生心理特点外,还承受着来自社会、生活、学业等各方面的多重压力[1].因此,高校在关注贫困大学生经济问题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关注其心理上存在的不足,帮助贫困学生增强心理调节能力,指导他们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保障学习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部分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湖南省城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该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对2 013名学生进行测量、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贫困学生的总体平均分、各因子平均分以及中度症状的比例均高于非贫困学生。贫困生心理健康量表平均分与非贫困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贫困学生更需要心理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15.
冯文静  苗春霞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1):1381-1382
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人们的健康需求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疾病的防治,而是积极地要求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氛围[1].21世纪的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面临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同龄群体[2].大学生中因此而引发的出走、休学、退学以及自杀等恶性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3].为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相关影响因素,为学校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状况教育提供参考,笔者开展了本次研究.  相似文献   

16.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一些中小学相继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于2002年8月5日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质量、基本原则与内容、途径与方法及组织实施等做了具体要求。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及教育界的共识。为使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笔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团体咨询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索团体咨询对降低大学生人际交往焦虑程度的影响,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根据SCL-90和IAS测量的情况,选取某医学院26名大学生,以IAS值高分(≥60)为第1组,其余(<60分)为第2组,进行团体咨询6周;用SCL-90,IAS和SAD进行前、后测。结果咨询后,2组学生SCL-90,IAS和SAD得分均明显下降,交往主动性增强,人际交往信心增加,社交技能有所提高,社交回避倾向下降,自我接纳程度增高。结论团体咨询较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更有效地降低大学生交往焦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护理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工作压力很大的一个群体,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1].为缓解心理问题对护生的困扰,笔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I-90以问卷的形式分别对蚌埠医学院本科、专科和高职护生进行调查,拟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了解当前贵阳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和相关教育决策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贵阳市小学生1 295名,中学生2 426名,分别使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小学生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1.5%;中学生中,存在轻度心理卫生问题者占33.9%,中等及以上程度问题者占4.8%.小学阶段男生在学习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品德障碍、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6个维度上得分比女生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44,4.84,7.73,4.17,2.71,2.42,P值均<0.05);中学阶段女生在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维度得分及总均分比男生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留守中小学生各维度的得分比非留守中小学生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农村中小学生比城市学生各维度的得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与量表中其他心理因子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需重点关注留守学生和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0.
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社会转型、思想变革以及就业形式的日益严峻,又加上在校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后期,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会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感到困惑和迷茫,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