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5676-567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迅速改善症状,减少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改善患者预后。PCI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措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不良反应,甚至造成死亡,做好ACS患者PCI围术期护理工作,与医生协调配合十分重要。我科2003/2006年,应用PCI治疗的ACS患者200例,现将术前术后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护理。方法96例行PCI的ACS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干预,注重饮食指导、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和生活方式干预。结果96例患者治疗顺利,临床痊愈出院,远期效果处于跟踪观察中。结论加强PCI的护理干预,对ACS患者的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死亡原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PCI的3 806例冠心病患者中36例ACS患者发生围术期死亡。其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24~85岁(平均年龄69±23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29例、不稳定心绞痛7例,其中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史者7例、PCI治疗史者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史者1例、脑卒中史者4例,合并有高血压病者20例、脂代谢紊乱者11例、糖尿病者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者4例。结果:36例ACS患者中,因AMI行急诊PCI者24例,ACS行择期PCI者12例(包括AMI5例、不稳定心绞痛7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26例有2支及以上多支血管病变,10例为单支血管病变。36例ACS患者PCI围术期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或(和)心源性休克16例(44.4%),室颤和(或)心脏骤停8例(22.2%),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11.1%),心脏破裂4例(11.1%),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8.3%),消化道大出血1例(2.8%)。急诊PCI因泵衰竭死亡的12例患者中,广泛前壁AMI7例、下壁+后壁AMI3例,下壁+右室AMI2例。结论:ACS患者PCI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泵衰竭、室颤和(或)心脏骤停、多脏器功能衰竭、心脏破裂及支架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包填塞(acutecardiactamponade,ACT)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心包积血可以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如果诊断及治疗不及时,常常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为了进一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行介入治疗发生ACT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3例介入治疗期间发生ACT的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亚楠  崔炜 《临床荟萃》2009,24(8):731-733
众所周知,血小板激活、聚集引发血栓形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并发血栓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ACS及PCI术后的常规疗法,其中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则是最常用的药物。目前,临床上有一部分患者,在常规服用氯吡格雷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化参数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介入术(PCI)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40例ACS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PCI,分别测定介入前、介入后12 h和介入后2周的生化项目,包括CK-MB、cTnI和hs-CRP,并观察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本组患者均CK-MB、cTnI符合ACS的动态变化,未发现术后再次升高的病例。PCI术后12 h血清hs-CRP水平较术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周后降至正常。结论:介入治疗可加剧冠脉局部炎症反应,使hs-CRP升高,随着血管开通以及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炎症反应逐渐减轻。CK-MB、cTnI的介入前后变化在本组病例中符合ACS的一般规律。制订ACS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指导原则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最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可迅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改善患者预后。但近年来随着PCI指证的逐渐放宽,术后并发症,尤其是围术期病死率也相应增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成功行PCI手术的ACS患者114例,随访至2015年12月,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Kaplan-Meier法计算ACS患者PCI术后生存率,采用Log-rank法比较PCI手术患者不同临床特征与预后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全部患者随访11~5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随访期间21例(18.4%)患者发生终点事件,其中一级终点事件死亡6例(5.3%),二级终点事件复发15例(13.2%)。患者术后生存时间4~57个月,平均生存时间44.5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OS )分别为85.4%、77.7%、72.6%。ACS患者PCI术预后的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术后服用阿司匹林服药时间不足一年、术后服用氯吡格雷时间不足一年、术后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是影响PCI手术患者预后(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控制血压、加强PCI手术患者的长期药物治疗对ACS患者PCI术后的预后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最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式,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1]。PCI术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重抗血小板药物以及相关调脂药物治疗,对预防PCI术后晚期和极晚期血栓形成都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10.
低分子肝素(LMWH)在药代动力学及药理学方面较普通肝素(UFH)有许多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抗凝治疗。既往研究证明,在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并发症方面,LMWH优于UFH。而且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LMWH是否会取代UFH,目前尚无定论。我们观察了LMWH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对比剂肾病(CIN)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并发症之一。近年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预防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CI-AKI)可能有一定效果,但目前关于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与术后肾功能改变相关性及阿托伐他汀对 CI-AKI 预防作用的研究资料较少。本研究观察老年 ACS 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年龄、hs-CRP 与 CI-AKI 关系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内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5月43例ACS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院内死亡5例(11.6%),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或)溶栓治疗;好转出院38例(88.4%)。结论ACS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临床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采用抗血小板、抗凝血酶及溶栓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13.
李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5):2927-2928
对我院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再流近期临床观察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我院2002-01~2005-12 ACS患者82例,均行冠脉造影及急诊PCI,根据PCI术后血流分级(TIMI分级),冠状动脉前向血流≤TIMI 2级患者9例为无再流组,正常血流(TIMI 3级)患者73例为对照组.两组基本情况见表1、表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125例ACS患者为病例组,63例无ACS病史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以及病例组PCI术前、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时的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敏感性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过程中血小板活化起重要作用。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后血小板活化状态进一步增加。研究ACS血小板活化过程中不同血小板活化指标反映血小板活化状态时的敏感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肿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应用机械方法直接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冠脉血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1-2],即使在拥有强力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今天,对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介入干预也是有益的[3].现在,很多单位已经将早期介入治疗纳入无ST段抬高的ACS的治疗常规,使更多患者受益[4].  相似文献   

17.
芦涤  郭乐凌  周琪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10):865-867
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前使用替罗非班的疗效。方法99例高危非ST段抬高ACS患者在进行12~48h药物治疗后,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1例),行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组于PCI前30~60min加用替罗非班,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PCI术后30d复合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复发+再次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3%与23.5%(P〈0.05);观察组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出血,观察组有增加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ST段抬高ACS早期介入治疗前使用替罗非班可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护理的效果,观察术后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I(TnI)、B型利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 选择 ACS患者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PCI.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2h及术后2w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的变化,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2h及术后2w测定患者CK-MB、TnI、BNP和CRP水平.结果 患者行PCI后,症状改善,心电图动态变化.CK-MB、TnI水平符合ACS的动态变化,未发现术后再次升高的病例;术前和术后12h的BNP 处于高水平.PCI术后12h血清CRP水平较术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周后降至正常.结论 CK-MB、TnI和BNP的术前术后变化在本组患者中符合ACS的一般规律.PCI治疗后CRP升高,提示PCI可加剧冠脉局部炎症反应,但随着血管开通以及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炎症反应逐渐减轻.提示接受介入治疗的ACS患者的临床护理指导原则和进行心脏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护士应了解常用心脏标志物的多种意义,在护理这类病人当中,应选择适当的血管进行穿刺,在介入治疗前后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注意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ACEI和他汀类等对检验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周栋  李志勇  何平  肖敏  王光耀 《临床荟萃》2011,26(12):1057-1059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在内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冠状动脉病变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可引起心性猝死(SCD)、急性心力衰竭等恶性事件,从而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及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方法 选择行PCI治疗的ACS患者(31)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采血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Ⅲ(AT-Ⅲ)和D-二聚体。结果PCI术后血浆vWF、FBG、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PCI术前,AT-Ⅲ显著低于PCI术前(P〈0.05)。PCI术前、术后血浆vWF、FBG、D-二聚体、AT-Ⅲ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CS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PCI后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受损,对术后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