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表达情况,并与病情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将该院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50例TAO患者纳入研究,依据临床活动性评分(CAS)分为活动期组、非活动期组,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中重度组、极重度组,并选取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一般资料及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分析sICAM-1、sVCAM-1水平与TAO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组血清sICAM-1与sVCAM-1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与非活动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的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与sVCAM-1显著高于组内活动期患者与对照组(P0.05),极重度组、中重度组、轻度组的水平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活动期患者病情程度与血清sICAM-1、sVCAM-1无显著相关性(P0.05);活动期患者病情程度与血清sICAM-1、sVCAM-1呈正相关(P0.05)。结论活动期患者病情越严重,血清sICAM-1、sVCAM-1表达水平越高,而非活动期患者无此特点,可指导TAO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2.
朱贵月  唐元升  耿庆信  朱兴雷  张运 《新医学》2004,35(12):722-724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阿托伐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cell adhesion molecules-1,sVCAM-1)的影响,探讨阿托伐汀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稳定型心绞痛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68例,后者再分为两亚组:阿托伐汀组35例,非阿托伐汀组33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院后第1、3、5、7、14日的sICAM-1和sVCAM-1水平,观察阿托伐汀对其sICAM-1和sVCAM-1水平的影响.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时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比稳定型心绞痛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两亚组的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阿托伐汀组的下降更显著.结论:阿托伐汀可以降低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苦参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化疗组和苦参治疗组,每组各30例。常规化疗组患者给予常规化疗方案实施治疗,苦参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加用苦参治疗。另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体检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化疗组及苦参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有下降,苦参治疗组sICAM-1、sVCAM-1的水平下降程度较常规化疗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苦参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0.00%,高于常规化疗组的6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可明显降低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改善常规化疗药物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表达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25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ACS组86例,非ACS组166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快速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ACS组血清CRP、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ACS组各类型血清CRP、黏附分子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血清sICAM-1、sVCAM-1、CRP对ACS的发生、发展可能起到促进作用,在ACS危险分层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浓度的变化,探讨一种早期识别和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证(ACS)预后的炎性指标。方法分三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6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29例),稳定型心绞痛组50例,健康对照组5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并测定糖脂代谢指标和血浆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在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中,急性心肌梗死亚组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亚组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白细胞总数呈正相关(r=0.691和r=0.603,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白细胞总数亦呈正相关(r=0.412和r=0.561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显著升高,且与斑块稳定和未来心脏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罗镝  潘德茂 《新医学》2006,37(3):171-173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通心络对心绞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心绞痛的可能机制.方法:把90例心绞痛患者分为2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治疗为通心络组,余45例只用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分别用ELISA和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 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 1,sV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水平,观察通心络对心绞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通心络组治疗后血清sICAM-1,sVCAM-1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为P<0.05),TGF-β水平较治疗前增加(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4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通心络组sICAM-1、sVCAM-1和TNF-α水平降低更明显(均为P<0.05),TGF-β水平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通心络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可明显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间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方法:用ELISA法测定38例急性脑梗死、33例恢复期脑梗死(RSCI)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sICAM-1、sVCAM-1。同时测定末梢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脑梗死体积。结果:ACI组血浆sICAM-1、sVCAM-1浓度明显高于RSCI组及正常对照组,ACI患者血浆sICAM-1、sVCAM-1浓度与脑梗死体积、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结论:sICAM-1、sVCAM-1参与了ACI病理生理发展过程,sICAM-1、sVCAM-1可作为ACI后监测病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各型冠心病患者循环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并分析它们与冠心病活动性之间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测定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AMI组)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sICAM-1和sVCAM-1浓度.结果:SAP组、UAP组和AMI组血清sICAM-1浓度高于对照组(SAP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UAP组及AMI组与对照组比较P<0.001).相关分析表明,sICAM-1水平与冠心病的活动性显著相关(r=0.665,P<0.001).四组间血清sVCAM-1浓度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循环中sICAM-1水平升高,并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而sVCAM-1水平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血清SICAM-1和SVCAM-1与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 soluble intercellar adhesion molecule- 1, sICAM-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sVCAM- 1)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测定 86例 2型糖尿病患者及 48例健康对照者 (C组 )血清 sICAM- 1和 sVCAM- 1水平, 86例 2型糖尿病分有心、脑血管并发症组 (A组 )26例与无心、脑血管并发症组( B组) 60例,比较 3组间 sICAM- 1和 sVCAM- 1的水平.糖尿病组中并对颈总动脉内膜厚度与 sICAM- 1和 sVCAM- 1作相关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组血清 sICAM- 1和 sVCAM- 1的水平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 P<0.01), A组又高于 B组( P<0.05).糖尿病组中颈总动脉内膜厚度分别与 sICAM- 1和 sVCAM- 1有相关( 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sICAM- 1和 sVCAM- 1水平的升高,表明了体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白细胞的激活,从而参与了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作为病情监测的血清学指标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运动血压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及血管舒张功能(FMD)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80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血清VCAM-1、sICAM-1水平.分别测量高血压患者(静息组)和正常对照者静息时的舒张压以及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1.
刘海宁  蒲冬玉  毕方杰  尹波 《临床荟萃》2020,35(10):885-889
目的 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组织来源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isceral adipose tissue derived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Vaspin)水平,并探讨血清Vaspin与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 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 1)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定量夹心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对9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组)、90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SA组)及8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清Vaspin、sVCAM 1、sICAM 1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同时常规检测其他临床生物化学指标。在UA组,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对血清Vaspin与sVCAM 1、sICAM 1、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及其他生物化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UA组血清sVCAM 1、sICAM 1水平显著高于SA组(分别P<0.01)及对照组(均P<0.01)。UA组血清Vaspin水平与sVCAM 1(r=0.354,P=0.001)、sICAM 1(r=0.287,P=0.006)、hs CRP(r=0.3111,P=0.003)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Vaspin水平显著降低,并与sVCAM 1、sICAM 1、hs CRP呈负相关,提示血清Vaspin与血管内皮损伤、冠心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能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重要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病人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120例T2DM病人(T2DM组),根据超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检查结果将120例T2DM病人分为3个亚组:IMT正常组40例、IMT增厚组30例、IMT斑块组50例(又根据超声IMT检查结果分为2小亚组:稳定斑块组36例、不稳定斑块组14例)与5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并进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糖尿病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IMT增厚组、IMT斑块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糖尿病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均呈正相关(r=0.670、0.665、0.666、0.702、0.678、0.675、0.686、0.704,均P〈0.01)。结论T2DM病人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有关,其升高与慢性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测定冠心病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探讨CRP及sICAM-1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73例冠心病患者分成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20)、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n=25)、急性心肌梗塞(AMI)组(n=28),并将SAP组定义为非活动性冠心病组,UAP和AMI组定义为活动性冠心病组;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n=20);分别测定其血清CRP、sICAM-1、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1)冠心病患者的血清CRP、sICAM-1水平均有增高(P<0.05),且活动性冠心病组CRP、sICAM-1的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性冠心病组(P<0.01)。(2)AMI组患者血清CK、CK-MB浓度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MI组患者的CRP、sICAM-1水平分别与CK-MB浓度呈正相关(r=0.678,P<0.01;r=0.643,P<0.01)。结论:炎症参与了冠心病发病的整个过程,而CRP及sICAM-1在此炎症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嗜酸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38例哮喘患儿和36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血清sICAM、sVCAM-1、Eotaxin进行检测。结果哮喘患儿血清sICAM-1、sVCAM-1、Eotax-in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哮喘发作期患儿与缓解期患儿之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发作患儿较轻、中度发作升高明显(P〈0.05)。哮喘患儿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Eotaxin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r=0.632,P〈0.01)。结论sICAM-1、sVCAM-1、Eotaxin参与了哮喘的病理过程,其水平的高低可能与哮喘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视为哮喘气道炎症诊断和观察病情活动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CAM 1)、白细胞介素 6 (IL 6 )、白细胞介素 8(IL 8)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观察 2 6例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及 2 2例常规治疗的AMI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 1、2、5、7、14天血清sICAM 1、sVCAM 1、IL 6、IL 8的动态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间sICAM 1、sVCAM 1、IL 6、IL 8无差异 ,治疗后各指标变化趋势相似 ,但溶栓组sVCAM 1在治疗后第 5、7、14天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sICAM 1在第 5、7天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IL 6在治疗后第 1、2、7天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IL 8在治疗后第 1、7天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sICAM 1、sVCAM 1、IL 6、IL 8均可作为溶栓监测指标 ,其动态改变及作用影响AMI的发生、发展变化。溶栓治疗可减轻AMI的病理损伤 ,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乳凝集素(MFG-E8)、唾液酸(SA)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该院心内科收住的166例住院患者纳入研究,其中56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完全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另110例诊断为CHD的患者作为CHD组.CHD组根据临床诊断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t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以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MFG-E8水平,使用生化分析检测血清S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Gensini评分表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各检测指标间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D组患者血清MFG-E8水平明显降低,SA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AMI亚组MFG-E8显著低于StA和UA亚组,AMI亚组SA显著高于StA和UA亚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MFG-E8水平与TG、hs-CRP水平及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SA水平与TG、hs-CRP水平及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与MFG-E8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MFG-E8、SA与CHD发生发展有关,联合检测血清MFG-E8、SA水平可能有助于CHD的临床诊断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