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通为补”属于中医治则治法范畴,指某些疾病治疗中应用发汗、攻下、消导、行气等祛邪手段,即“通”法,最终起到使人体脏腑达到阴平阳秘状态的“补”的作用。“以通为补”学术思想自古而有之,随着医学发展,后世医家在其本义基础上进行扩展,至今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仍有重大意义。张仲景作为古代著名医家,虽其著作中未明确提出“以通为补”,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诸多理法方药无不透露出这种学术思想。此文对“以通为补”的理论源流及仲景理论下“以通为补”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半夏一药 ,首载《本经》 ,言其“主伤寒寒热 ,心下坚 ,下气 ,咽喉肿痛 ,头眩 ,胸胀 ,咳逆 ,肠鸣 ,止汗。”后世用之多狭。余于教学与临床实践中 ,细考《金匮》 ,就其二百左右个方中三十余味首用半夏者观之 ,乃知仲景用药与本经一致 ,灵活配伍 ,运用颇广。1 消瘕瘕多为痰瘀凝滞所致。即便血瘀 ,多兼痰凝。半夏辛散开结 ,对瘿瘤痰核 ,瘕积聚有消散作用。在《疟病》中 ,治久疟结为瘕的肝脾肿大证 ,用鳖甲煎丸治疗 ,瘕必假血依痰 ,故以四虫合半夏消血化痰。后人推而广之 ,用此丸治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 ,子宫肌瘤及腹腔肿瘤 ,其中伍…  相似文献   

3.
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呕吐哕证的论述精湛,治法丰富,组方严谨,选药切当,目前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认真研讨。兹就两书所载有关内容,试论述如下。关于呕吐哕证的治则仲景所说的呕吐包括作呕、作吐和干呕。哕是指有声无物,古称呃逆。对呕吐哕证的治疗原则,仲景论之甚为具体。如《金匮要略》295条:“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因为呕吐而有脓者,乃内  相似文献   

4.
截至目前,对历史上河南伤寒学家的研究或探讨较少,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收集资料不够全面;其二,缺乏对河南医家学术思想的系统研究;其三,研究对象相对集中,未能充分反映其他医家的学术成就.认为目前对历史上河南伤寒学家的研究尚局限于个体研究,缺乏学术主线贯穿.  相似文献   

5.
南阳酒文化源远流长。1959年春,在镇平县城西北三十公里的塜上寺遗址出土了一件精制灼黑陶杯,充分说明早在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南阳就有了以谷物为原料酿造酒的历史。酒文化的辉宏与酒的制作技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南阳历史上,独具匠心的南阳人民凭借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人们奉献了诸多琼浆佳酿,这对张仲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他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到了清酒、白酒、苦酒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不仅用到了上述名目繁多的酒,其用酒之法也是各取所宜,独具特色。纵观一部《伤寒杂病论》仲景提到酒字共有45处,其中白酒3处,清酒5处,苦酒4处,酒33处,见于不同篇章、不同病证、不同方药及饮食禁忌、杂疗方中,对酒的用法、服法也各有不同,例如:水酒同煮、以酒送服、以酒煮药、以酒浸药、以酒洗药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仲景论治眩晕病的微细精妙之意。方法:分析《伤寒论》67条、92条、16条、25条、142条、171条、93条、297条、46务微妙之处。结果:仲景立“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总治疗原则。用“中阳虚者,治以苓桂术甘汤;下焦肾阳虚者,治以真武汤”之法,辨治眩晕的,临床用药及预后处理。结论:仲景治疗眩晕病善从细微处着手而获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南晋生 《四川中医》2009,27(3):37-38
用药安全是历代医家永恒追求的目标。本文通过对仲景用药规律的探析,充分展现了仲景临床用药“最大疗效化和最小不良反应”的具体做法,以冀现代医者领悟效法。  相似文献   

8.
仲景应用白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使用白芍多达54处,通过与不同药物的配伍,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笔者现对其应用白芍的经验探讨如下。1调和营卫,固表止汗白芍配伍桂枝,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如《伤寒论》第1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通过不同配伍,把杏仁运用于多种疾病。其主要功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解表宣肺;润肠通便;润干血,行血脉;利气机,化水湿;消食化积。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149条文及《金匮要略》笫17条,是治疗消化系统脾胃病变,病机因胃气上逆,脾失运化,湿热中阻,中焦气机失调。临床证见:心下痞满,呕逆,恶心,肠鸣(火便不调)等消化道病变的名方。与本方有“类曲同功”的“甘草泻心汤”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龙骨、牡蛎,临床常用于滋阴潜阳,收敛固涩。《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各用龙骨三方,牡蛎五方。其应用范围远非如此,试初探如下。不当处,望指正。一、重镇安神:伤寒衰邪未解而误用火、下法,发汗太过,损伤心阳,证见烦躁、惊狂、谵语、卧起不安者,仲景每用龙、牡,如救逆汤以龙。牡镇太阳经火逆之神乱;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龙、牡镇少阳经因误下之烦惊。  相似文献   

12.
汉代医圣张仲景首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具体完善运用治疗八法,他所编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不仅有精湛的内治法及其方药,而且记载了丰富的外治法内容,其匠心独到发人深省,本文对其外治法的运用浅析如下。1针刺法针刺法古称“砭刺”,即选用不同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或浅或深,激发经络气血以调节机体功能。仲景用之主要有三种目的:①驱邪外出,增强内服药的疗效。如《伤寒论》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此为太阳中风证邪气太重服桂枝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欲驱邪外出,但力尚…  相似文献   

13.
仲景用附子方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伤寒发展有规律可循,《伤寒论》对此有精辟的描述。临床实践中须抓住时间,体质,病史等可预见疾病发展的信息,从而把握疾病的本质,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浅谈张仲景对半夏的运用况学明(江西省上高县人民医院上高336400)关键词张仲景半夏临床应用仲景将半夏广泛应用于伤寒、杂病,曲尽变化,屡皆中的。仲景运用半夏非常广泛,而且配伍极其精妙,曲尽病情,匠心独具,得其神韵。本文就《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中半...  相似文献   

16.
17.
伤寒的发展有规律可循 ,《伤寒论》对此有精辟的描述。临床实践中须抓住时间、体质、病史等可预见疾病发展的信息 ,从而把握疾病的本质 ,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仲景学说的精神实质摄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恪 《中医药学刊》2002,20(5):661-662
从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的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原则、辨证论治原则,抓主要矛盾的原则,透过现象看本质、预防思想、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十个方面全面论述了仲景学说的精神实质,说明在当今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需要研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强调应改变传统的学习经典方法。注重从整体上全面完整地把握仲景学说的精神实质和原则。  相似文献   

19.
"再煎"之法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本文通过对<伤寒论杂病论>(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应用"再煎"之法的11首方剂之适应证、方药及煎服法归纳,总结<伤寒论杂病论>中"再煎"之内涵,试图探讨仲景应用"再煎"之法的作用,从而使其更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0.
冯文战  张传涛  王幸栓 《河南中医》2019,39(12):1789-1791
经络理论的形成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中已有描述,《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相比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经络学说已经有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对比《难经》和《黄帝内经》,在针刺补泻的手法上或存在不同的学术流派。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脉法》《五十二病方》的"灸"到《黄帝内经》《难经》丰富的刺法,治疗方法的理论及工具日渐丰富。基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可以看出仲景时代的医疗是继承了前人的经络及针、灸成果,当时存在烧针、温针、灸、刺穴位等多种治法,尤其是"烧针"一法,在治疗伤寒时经常被使用。仲景作为经方一派,对经络及刺、灸等方法也有继承和发展,针药并用,论述了疾病从经络入脏腑的发病规律,并在治疗伤寒和杂病中应用了刺、灸方法。但对于仲景时代广泛应用"烧针""温针"治疗伤寒的社会现象给予了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