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肺转移灶经分子靶向治疗后发生薄壁空洞改变的CT表现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肾透明细胞癌经分子靶向药物Pazopanib治疗后肺转移灶出现薄壁空洞改变的相关病例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例肾透明细胞癌原发灶切除术后,双肺多发实性转移灶,增强扫描多数病灶呈环形强化;经Pazopanib治疗3个月后大多数转移灶呈薄壁空洞样改变.病例1病情进展缓慢;病例2出现自发性气胸,2个月后死亡.结论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促进了肾透明细胞癌肺转移灶坏死,有助于囊样薄壁空洞形成,但这种变化对预后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范天勇  万繁 《武警医学》2013,24(2):93-96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简称肾癌。肾癌占成人全部恶性肿瘤的2%~3%,占肾恶性肿瘤的80%~90%,发病率仅次于膀胱癌,在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占第二位。外科手术是肾癌的首选治疗方式。开放术式包括肾部分切除术(partial  相似文献   

3.
肾癌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意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肾肿瘤包括肾实质肿瘤及肾上皮肿瘤,85%为恶性。肾实质肿瘤包括肾癌(肾细胞癌、肾腺癌或透明细胞癌)、肾盂癌、肾母细胞瘤、间叶组织肿瘤和转移性肾肿瘤。其中肾癌是肾实质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本文主要针对肾癌的介入治疗,其他肾肿瘤亦可参照处理。肾癌的分期对确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常用的是Robson分期法。Ⅰ  相似文献   

4.
王养才  李思洁  罗兴  朱景振 《武警医学》2022,33(11):987-989
<正>肾癌(renal carcinoma)作为泌尿系统常见肿瘤,在成人恶性肿瘤中占比2%~3%[1]。每年全球有近29.5万人被诊断为肾癌,死亡例数达13.4万[2]。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是最常见的肾癌,占肾恶性肿瘤90%以上[3]。RCC是泌尿生殖系统癌症中死亡率最高的[4]。琥珀酸脱氢酶缺陷型肾细胞癌(succin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t renal cell ca  相似文献   

5.
根据形态学特点、基因改变以及肿瘤起源,肾癌分为10种组织病理亚型.其中较常见的有透明细胞癌、多房性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及未归类肾癌.各亚型肾癌的预后明显不同,在CT上也有不同的表现.CT作为诊断肾癌的一种主要影像学手段,若术前能诊断肾癌的亚型,将有助于判断预后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肾癌组织病理亚型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形态学特点、基因改变以及肿瘤起源,肾癌分为10种组织病理亚型.其中较常见的有透明细胞癌、多房性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及未归类肾癌.各亚型肾癌的预后明显不同,在CT上也有不同的表现.CT作为诊断肾癌的一种主要影像学手段,若术前能诊断肾癌的亚型,将有助于判断预后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碳酸酐酶9( carbonic anhydrase 9,CA9)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程度与疾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11年9月~2014年1月接受手术的53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后癌组织标本,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患者肿瘤复发情况与无疾病生存率( DFS)。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石蜡切片中CA9的表达并将其与随访结果进行整合分析。结果在随访53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中,11例非转移性肾癌患者术后出现了复发病灶, DFS最长为22个月,最短为4个月,中位DFS为10个月。肿瘤复发组与对照组的免疫组化图像累积光密度值(IOD)分别为230879.84±64878.72和444993.31±146946.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CA9的低表达可能与疾病不良预后相关,可作为判断肾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肾细胞癌源于肾实质上皮,约占肾恶性肿瘤的50%~75%。由于肾细胞癌位置较深,不易被发现,故70年代以前的报道中,以血尿、肿块和疼痛为三大典型症状;70年代以后随着对肾癌内分泌的深入研究,提出肾癌的肾外表现(全身表现);80年代以来,在影像学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界对肾癌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为帮助广大基层读者了解有关肾癌的新知识,本刊编辑部特约请部分专家就肾癌研究进展概况、肾癌的病理、肾癌的症状学、肾癌的早期诊断和肾癌的治疗等问题开展讨论,以供学习参考。肾细胞癌(简称肾癌)占肾恶性肿瘤的85%以上,占全身恶性瘤的3%。肾癌具有多发性,是“多原发性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的一种。它潜生于体胶深部的肾实质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也可因癌细胞分泌各种激素而表现出许多肾外症状和特殊体征。为了深入探索肾癌的病因、病理及治疗,近年来相继开展…  相似文献   

10.
肾癌的CT诊断及术前分期评估(附32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肾细胞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占肾恶性肿瘤的85 %~ 90 % [1] 。本文收集了我院自 1997-0 6~ 2 0 0 0 -0 6经病理证实的 32例肾癌患者的CT资料 ,作回顾性分析 ,以探讨CT对肾癌的诊断价值 ,并就其术前分期作出评估。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 本组 32例 ,男 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长径≤4cm的乏脂肪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和肾透明细胞癌的CT诊断准确性。方法:对长径≤4cm的14例(16个病灶)乏脂肪型AML和16例(16个病灶)肾透明细胞癌的CT形态学表现(楔形征、肿瘤位置、钙化、假包膜及瘤内血管)及平扫、增强CT值进行测量及分析,所有肿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两组中楔形征(P=0.023)、瘤内血管(P=0.029)、假包膜(P=0.023)、平扫CT值(P〈0.001)、皮髓质期及排泄期的绝对强化值(分别P=0.009和0.044)及相对强化幅度(分别P=0.008和0.02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期的相对强化幅度的Pear—SOIl相关系数(r=0.461和=0.409)较绝对强化值(r=0.456和-0.366)高。而钙化(P=0.484)及肿瘤位置(P=0.473)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泄期CT相对强化幅度〉-19.2%时,诊断乏脂肪型AML的特异度及敏感度分别为87.5%和25.0%。结论:乏脂肪型AML中楔形征多见,瘤内血管、假包膜少见;其平扫CT值较透明细胞癌病灶高,与竖脊肌相似,皮髓质期相对强化幅度较透明细胞癌低,排泄期对比剂退出较少,其中肿瘤的CT相对强化幅度对诊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洪恺  娄瑶  彭艳萍  李开艳  崔贤  管维   《放射学实践》2012,27(4):463-465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及术中超声在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及临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3例行超声造影检查,3例行术中超声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所有下腔静脉栓子均为癌栓,癌栓分型为Ⅱ型4例,Ⅲ型2例,Ⅳ型1例。结论:超声技术对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且能够脉对癌栓进行准确分型,对临床手术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WHO病理分类中不同亚型肾细胞癌(renal cee carcinoma,RCC)的CT特征,旨在加深对RCC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9月72例经病理证实的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结果,其中透明细胞癌58例,乳头状细胞癌7例,嫌色细胞癌4例,多房囊性肾癌3例.结果 透明细胞癌平扫病灶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多呈不均性明显强化,实质期、分泌期强化减退.乳头状细胞癌多呈等密度或囊实性,增强扫描皮质期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实质期、分泌期延迟强化.嫌色细胞癌多位于肾髓质内,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强化均匀,坏死、囊变少见.多房囊性肾癌位于肾皮质区,由多个囊腔和分隔构成,囊壁及间隔菲薄,无附壁结节,平扫病灶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囊壁、间隔延迟强化.结论 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CT特征、手术方案、预后均不同,术前影像学检查准确诊断能够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分组肾透明细胞癌CT灌注成像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分组肾透明细胞癌CT灌注成像的差异.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的患者40例,术前应用多层螺旋CT(MSCT),选择肿瘤最大层面进行灌注扫描.用去卷积法灌注软件获取肿瘤内多个不同密度感兴趣区(ROI)及双侧肾皮质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时间-密度曲线(TDC)图.40例肿瘤按是否可见新生血管、肾盂肾盏受累程度及是否有癌栓分组,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分组肿瘤间的灌注差异.结果 可见新生血管的肿瘤表面通透性低于未见新生血管肿瘤(P<0.05);肾盂肾盏受压肿瘤同侧肾脏皮质血流量(C-BF)高于肾盂肾盏无影响肿瘤(P<0.01);有癌栓肿瘤双侧皮质及最高密度点BV均低于无癌栓肿瘤(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能从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功能上为评价肾透明细胞癌进展和预后带来帮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最大径≥5cm巨大肾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最大径≥5cm巨大肾细胞癌患者行M SC T平扫加皮质期、髓质期及排泄期扫描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重点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及强化特点,寻找各病理亚型的影像学异同。结果巨大肾细胞癌出血、坏死囊变明显。透明细胞癌最常见,坏死较多甚而较大,以结节堆积样强化及片样强化为主,强化程度大多高于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癌、集合管癌等非透明细胞癌;巨大乳头状癌坏死区较小,强化程度较低,相对均匀;嫌色细胞癌密度明显不均匀,强化明显但程度低于透明细胞癌、高于乳头状癌,可见逐渐填充中央疤痕;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癌很少周围侵犯及转移;集合管癌恶性程度最高,缺乏特异强化形式,强化程度低,极具周围侵犯及淋巴结转移,预后极差。结论巨大肾细胞癌病理亚型的三期增强CT表现各具特征,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乏血供肾癌的CT表现,提高对不同亚型乏血供肾癌的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个(45例)经病理证实的乏血供肾癌病灶的CT表现特征并与其病理结构对比分析,其中透明细胞肾癌(CCRCC)27个(26例),乳头状肾癌(PRCC)17个,肾嫌色细胞癌(CRCC)2个,对前两个亚型的CT表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肾癌的CT表现与病理结构相关。透明细胞肾癌中形态不规则或边界不清楚、直径≤3cm及伴肾实质外侵犯者分别为17、11和15个,而乳头状肾癌中分别为5、2和4个,这3个征象在两种病变类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CT表现在两亚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在不同亚型乏血供肾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肉瘤样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肉瘤样改变的病理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复习本院手术切除的肉瘤样肾细胞癌病例切片,观察肉瘤样成分的形态、数量及其对肿瘤分期和预后的影响。结果16例伴有肉瘤样改变的肾细胞癌中,9例为透明细胞癌,3例为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为嫌色细胞癌,2例为集合管癌。肉瘤样成分大于50%者9例,少于50%者7例,大于50%病例中T2 1例,T3和T4共8例;而肉瘤样成分少于50%的病例中T2 4例,T3和T4共3例。肉瘤样区域类似纤维肉瘤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平均存活期为19个月(8-154个月)。肉瘤样成分超过50%的病例平均存活期为14个月,而少于50%的病例存活期为27个月,两者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肾细胞癌肉瘤样改变中透明细胞癌发生率最高,而且与肿瘤分期和预后密切相关,肉瘤样成分越多,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8.
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影像诊断价值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4种检查方法在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术前经IVP、超声、MRI、螺旋CT检查,分析其敏感性。结果:静脉肾盂造影21例中直接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8例,可疑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3例,占52.4%。超声检查20例中直接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8例,发现肾窦分离提示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可能5例,占65.0%。MRI检查21例中直接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13例,提示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可能5例,占85.7%。螺旋CT检查28例中直接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19例,提示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可能6例,占89.3%。增强19例中11例轻度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结论: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的生长位置主要影响静脉肾盂造影的诊断,肿瘤的生长方式是主要影响超声的诊断。无论在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癌灶的发现还是定性方面,螺旋CT和MRI的敏感性和诊断价值优于超声和静脉肾盂造影,CT与MRI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联合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治疗肾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1年6月间60例肾癌术后患者,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生成DC细胞;T淋巴细胞体外诱导生成CIK细胞.患者在切除原发病灶后,接受DC+CIK细胞免疫治疗,并给予IL-2静滴21 d.免疫学反应和临床疗效分别通过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患者外周血细胞毒T细胞、NK细胞、NKT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例Ⅰ~Ⅲ期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2例失访,1例复发,余未见复发、转移,随访时间7~6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18例Ⅳ期行姑息性肾切除患者中1例失访,随访的17例中1例CR,3例PR,8例SD,5例PD,随访时间6~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无显著不良反应出现.结论 DC+CIK联合IL-2治疗能够增强肾癌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根治性切除术后肿瘤的复发率,并且对于转移性肾癌的治疗也显现一定的疗效,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朱晓菡  侯晨辉  石斌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2):1418-1419
目的:检测NMP-9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MM-9在84例宫颈癌,20例慢性宫颈炎病例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MMP-9在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9.8%,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10%(P〈0.05)。在高、中、低分化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6%、79.5%、10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NMI期组中阳性表达率为58.3%,显著低于TNMⅡ期组95.8%(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88%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7.6%(P〈0.05)。结论:在宫颈癌组织中MMP-9呈高表达,MMP-9可能与宫颈癌的浸润转移有关,对判断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