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是性味理论,包含四性、五味,五味反映了药物功效的粗犷分类,每味都具有其共性物质存在的基础.对五味内的辛味药物研究思路予以浅析,通过研究辛味药物的功效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探究现代化学技术与药理作用对辛味药物的基础及筛选方法,以建立一种探究中药性味理论的方法学,为其它药性理论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峥 《内蒙古中医药》2014,(17):160-160
目的:研究中药性味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在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分析。结果:中药的"四气"、"五味"十分复杂,是说明其功效的重要依据。结论:掌握中药性味是提高祖国医学理论水平的必要基础,但单纯掌握中药性味是不够的,必须将中药的性味、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现代药学结合起来,才能正确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中药的性味学说是中药性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古代医药学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药物的性味.通常即指四性和五味。所谓四性、即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中药的运用主要是以四性五味来阐明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因此性味学说这部分内容是学习《中药学》的重点内容。其中对于五味中的幸能润、苦能坚这两个问题较难理解.这也可说是学习《中药学》总论部分的难点之一.在此笔者略述己见。对于辛润苦坚之说,早在《内经》就有记载,《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指出:肾苦燥,急…  相似文献   

4.
中药的性味学说是古代医药学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一套用以说明中药药理作用的说理工具,也是指导中药应用的用药规律。所谓性,就是药性,即四性,味即五味。中药的运用主要是以四性,五味来阐明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因此,我们要掌握和运用中药,必须首先学习和研究中药的性味学说。兹就这一问题结合多年教学体会,谈谈个人的看法,供参考指正。一、四性中药的四性即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和《神农本草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  相似文献   

5.
目的:揭示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联规则。方法:以中药性效为主线,结合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探究分析2005年版《中国药典》所载525味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联性,归纳分析药性组合群与功效群。结果:发现单味中药大部分药性组合与功效相统一,部分药性组合没有相对应的功效,部分功效没有相对应的药性组合;不同中药相同的药性组合与功效的关联符合一定的规则;不同中药同一功效对应的药性组合也符合一定的规则。结论:以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为主线开展中药性效关联的研究,全面阐述中药药性、功效的关联性,构建中药"药性组合群"和"功效群",方能揭示中药药性、功效关联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菊科中药四气属性与药物成分和功效的关联性。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菊科中药的四气属性、药物所含化学成分和传统功效进行归纳、总结,并采用两因素关联分析方法,对菊科中药的四气属性与药物所含化学成分、功效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查阅到的157种菊科中药中性温者43味,占27.39%;性寒者40味,占25.48%;性凉者40味,占25.48%;性平者32味,占20.38%;性热者2味,占0.01%。其所含化学成分的类型以挥发油、黄酮、萜类、生物碱、酸类为主;菊科中药功能擅长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祛风除湿、凉血止血等。结论:菊科中药四气属性以寒凉为主,四气属性与功效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淫羊藿性和味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和分析其性味与其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功效的关系,从而为中药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方法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历代本草著作和现代文献研究对中药淫羊藿的辛、苦、甘味和寒、温性的评述和记载进行考证,对其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逐一解释和阐明。结果经考证理清了淫羊藿的味从辛味到甘味再到苦味以及其性从寒性到平到微温再到温性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性味和功效的关系并发现其性发生显著性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其经过炮制过程有关。结论为今后探讨淫羊藿的性味学和药效学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与中药现代化相结合,深入开发探索其临床应用等提供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特色的突出体现,准确把握中医药特色优势需要对药性理论彻底研究.本文基于中药性味当为"一味一性",提出中药性味理论新的假说,即"一药X味Y性,其中Y≤X",并提出验证新假说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研究方法.本文提出的假说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深化对中药性味本质的认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构建中药性味研究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的152种具有止咳作用的药材为对象,从性、味、归经、功效方面等进行了统计归类,初步分析了性味与止咳类药材成分类型的关系,探讨其规律性,为止咳类中药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洋金花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阐明洋金花性味辛温的物质基础,进而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和中药性味的可拆分、可组合性研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洋金花的化学成分,组合应用多种色谱法及溶剂法等,建立洋金花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采用与洋金花性味功效相关的止咳、平喘、镇痛、解痉复合药理学指标作为洋金花性味辛温评价系统,对洋金花及其不同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归属进行研究。结果:将洋金花中的化学成分拆分为生物碱组分和非生物碱组分;各给药组同空白对照组比较证明,洋金花水煎液和生物碱组分具有止咳、平喘、镇痛、解痉的作用,非生物碱组分不具有此类作用。结论:本文建立的洋金花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可行,工艺稳定、重现性好;洋金花性味辛温的物质基础为生物碱组分,即生物碱组分具有辛温的药性;非生物碱组分的性味与洋金花的传统药性不同,其性味的确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药的性味,即四气五味,是中药学理论的标志之一,自古以来,医家对此均很重视。在《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典医籍中就对药物性味及其作用作了记载,历代医家在本草著作中大都首先标明其性味。中药性味理论,沿用自今,在临床中仍有实际意义。中药的性又称为气,即寒热温凉平的药性,表明药物的性质。虽有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探讨8种止血药的性味功效与无机元素含量的关系。方法: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等检测了8种止血药中的9种无机元素含量,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了止血药的性味功效与无机元素含量的关系。结果:止血类中药中普遍含有比较丰富的Zn、Ca、Fe元素,且微量元素的含量与止血类中药的性味存在一定关联。结论:结果表明止血药的性味功效与部分无机元素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探究射干性味的变化,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中药射干提供理论依据,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本文采用文献考证的方法并结合其功效主治对射干进行性味考证。经考证研究发现,射干的味多记载为"苦",少数文献记载为"辛";历代文献对射干性的记载主要围绕在"微温"与"寒"(微寒),明代及以前其性以"微温"为主,明代以后其性以"寒"(微寒)为主。纵观射干性味的演变过程,推测射干的性味应为"辛,苦,微温"。性味考证可为中药射干的性味学、药效学研究及临床精准应用等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武汉市第三医院住院确诊为带状疱疹患者的中药饮片处方,统计组方用药特点和规律,探讨药学监护重点内容.方法 用Excel统计中药使用频率、用量、功效及性味归经;用SQLserver 2017软件进行数据挖掘,总结用药规律和治疗思路.结果 共纳入421张治疗处方,涉及中药228味,高频中药41味;性味以寒、苦为主;...  相似文献   

15.
中药性味与配伍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性味与配伍初探博兴县第二人民医院(256505)范长青李俊生徐洪艳关键词四气五味配伍中药研究性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只有将其与药物作用结合起来,才能确切的把握药物的功效和灵活的组方配伍。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将中药性味与配伍关系分析如下。1性味与配...  相似文献   

16.
新编《中药学》,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之一,又被列为全国中医自学考试用书。这本教材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阐述中药的一般知识和基本理论。各论选载400余味常用中药,按药物的功效分为二十章。每味药物再分别阐明其来源、产地、加工、性味、归  相似文献   

17.
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云:"药之辛、甘、酸、苦、咸,味也;寒、热、温、凉,气也。味则五,气则四,每一味各有四气,有使气者,有使味者,有气味俱使者……所用不一也。"中药以五味配四气,性味相同,功效相近;性味不同,则功效亦异。苦寒药物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有医家谓苦寒伤阴,有医家谓苦寒坚阴,众说纷纭,说法不一,看似矛盾,实则不然。观历代医家之方书,细思探究,始悟其奥妙。通过探讨苦寒药物的功效及临床运用,阐明其伤阴、坚阴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中药内外治疗雄激素性脱发(AGA)的方剂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治疗AGA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收集自建库至2022年2月18日与AGA有关的中医药文献,运用IBM SPSS Modeler、IBM SPSS Statistics 26.0等软件对中药数据进行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及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83篇文献,获得内服方药178首,外用方药56首,内服单味药188味,外用单味药124味。内服单味药应用频次前3位分别为何首乌、茯苓、丹参,性味归经统计分析多性寒、味甘、归肝经,功效分析多为补益药,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对为墨旱莲+女贞子,聚类分析共得出4个内服核心方药。外用单味药应用频次前3位分别为何首乌、侧柏叶、苦参,性味归经统计分析多性温、味苦、归肝经,功效分析多为清热药,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对为墨旱莲+女贞子,聚类分析共得出2个外用核心处方。结论:治疗AGA内服中药多以补益药、利水渗湿药为主,性味多以甘寒为主,归经以肝脾为主;外用中药多以清热药、解表药为主,性味多以苦温为主,归经以肝肺为主,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相同亲缘关系中药的性、效、用相关性,阐释中药药性与效用的科学内涵,促进中药理论的学术发展,为同属中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该文对古今本草著作进行文献研究,探讨高良姜、草豆蔻、红豆蔻及益智等4味山姜属中药在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方面的相关性。结果显示,4味山姜属中药药性方面的共性是性味辛温(热)、主归脾经和胃经;功效方面的共性是都具有温暖脾胃、止呕止泻、散寒止痛等功效;应用方面的共性是其主治都是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消化不良等症。说明植物亲缘关系与药性、效用有密切关系。利用植物亲缘关系探讨中药理论、物质基础、药理效用、临床应用的内在关系与规律,不失为中药发掘、整理、研究的有效途径;藉此阐释它们的科学内涵,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鲁栋 《光明中医》2011,26(3):608-608
寒热并用是指将寒性中药与热性中药同用在一首方剂中,使之能够各自发挥性味功效,用于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一种常用配伍方法。制性存用中也存在寒热药物同用的情况,但制性存用往往有一种寒、热药物性味被制约而只取其功效,且常用于治疗寒热病机较为单一的病证,两者需要鉴别[1]。现以经典方、常用方为例,探讨了寒热并用中药各自发挥性味功效的原因,认为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