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观察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治疗近视后角膜像差变化情况及其与术前预矫屈光度的相关性.方法 按自愿选择非随机原则,将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的55例101只眼分为两组,其中22例40只眼接受常规小光斑飞点扫描LASIK手术(常规组),另33例61只眼接受基于ORK-CAM软件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件化LASIK手术(个性化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7d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残留屈光度;Optikon 2000角膜地形图仪测量术前和术后7 d球差、彗差、总体像差均方根值(RMS).结果 术前常规组平均届光度等效球镜值为(-5.27±2.04)D,个性化组为(-4.48±1.92)D;术后7 d常规组裸眼视力为0.96±0.21,平均残留屈光度为(0.97±0.63)D;个性化组视力为1.02±0.20,平均残留屈光度为(0.86±0.71)D,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前两组角膜球差、彗筹和RSM值差异均无显著意义.术后7 d球差、彗差值增加量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RMS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球差、彗差值增加量个性化组均低于常规组.两组术后球差增加量与术前屈光度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23、-0.876,P<0.01),彗差值增加量与术前屈光度数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310、-0.345,P<0.05),总像差RMS与术前屈光度数在常规切削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348,P<0.05),而在个性化组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787,P<0.01).结论 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切削LASIK手术后球差、彗差值增加量均小于常规组,与术前预矫屈光度数相关性亦较常规组为佳,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LASIK手术对眼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将接受LASIK的108例近视患者分为低、中、高3组,每组36人,观察术前波前像差的分布特点及术后波前像差的变化。结果:术前波前总像差为5.160&#177;3.32;高阶像差为0.440&#177;1.49,占总像差的8.53%;其中慧差为0.346&#177;1.42,球差为0.221&#177;1.31,五阶像差为0.082&#177;0.032。与瞳孔直径5him相比,6mm时的波前总像差增加了48.28%,高阶像差值增加了75.30%。术后3个月,瞳孔直径6mm时,术眼的总像差为1.710&#177;0.938;高阶像差为0.831&#177;0.247。高阶像差中,慧差为0.501&#177;0.265,较术前增加44.80%,球差为0.567&#177;0.236,较术前增加156.56%。结论:LASIK手术在降低总像差的同时,可明显增加高阶像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变化。方法对35例患儿(6~14岁)36只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眼LASIK术后1、3、6及12个月进行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的随访。结果模拟角膜镜度数(simulated keratoscope reading,Sim k)的等效值和球镜屈光度LASIK术后第1个月较术前分别平均减少6.75D和8.30D,术后3个月之内均表现一定的回退,术后3~6个月部分回退,6~12个月趋于稳定。Simk的差值与柱镜屈光度的变化相符: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术后各阶段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切削区角膜地形图的形态以平滑型居高术后偏心切削占55.56%。结论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后恢复快、疗效可靠,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可准确显示术后角膜的形态变化,对手术设计的改进和手术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MILE偏心量及其对术后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非随机前瞻性对比研究。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符合入选标准、行SMILE手术的近视及散光患者23例43只眼,等效球镜值(SE)(-5.38±1.68)D,年龄(25.20±4.02)岁;SBK 22例41只眼,  相似文献   

5.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2年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近视,特别对高度近视的优点日渐凸现而逐渐取代了PRK。成为临床矫正近视眼的主要方法。现临床中,使用的冷分子激光器的激光切削方式有:光斑式、扫描式,无或有被动、主动加被动眼球跟踪系统。对不同患者的近视和对称散光,只能进行同一模式的切削。由于设备本身设计上的不足,使手术产生了导致视觉质量下降的一系列并发症。如:角膜中央岛、眩光、夜间视力下降、对比敏感下降、偏心切削、不规则散光等,而且对非对称、不规则散光难以矫正。为了扩大手术的适应症,提高疗效和解决并发症,有学者在1997年提出将波前像差技术用于角膜屈光性手术,并通过实践证实了其可行性。自1999年起,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逐渐成为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有关的临床研究结果令人鼓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对近视眼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近视眼患者98例(196眼),随机将其划分成参照组、研究组等两组,其中参照组49例(98眼)应用常规模式WFO的FS-LASIK治疗.研究组49例(98眼)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视力正常飞行员在明暗环境下波前像差变化及在暗环境下对飞行员视觉评估的意义.方法 现役飞行员22例(44眼),平均年龄31.7±6.4岁,视力均在4.9以上,采用WFA-1000型主觉像差仪分别在明暗环境下检测受试者的波前像差,得到各阶像差成分的均方根值(RMS).并测量眼压(10P)、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CCT)等常规参数.结果 飞行员的IOP、角膜曲率、CCT均在正常范围.波前像差在暗环境下仅5阶像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0,P<0.05),5阶以下及总像差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暗环境条件下飞行员的视觉质量在高阶波前像差方面有所下降,但总体无影响.波前像差对飞行员视觉功能的评估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地形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利用显微角膜刀形成一带蒂角膜瓣,然后用准分子激光在角膜基质内消融,因此保持了角膜组织前部的正常解剖结构,减轻了因术后角膜组织的愈合反应而引起的上皮下混浊和屈光回退,特别适合于中、高度近视和近视散光的治疗。应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分析仪使人们系统地、精确地对准分子LASIK术前的检查,术后疗效的评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聂晓丽  刘苏冰 《武警医学》1996,7(3):144-145
角膜接触镜引起角膜地形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武警河南总队医院眼科聂晓丽,刘苏冰,吴志鸿,王增叶,李聘卿,辛宝丽(郑州450052)关键词角膜接触镜,角膜地形图,屈光度本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角膜地形图的问世,戴接触镜所引起角膜形态及屈光的改变也逐渐被人们所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前后角膜表面的形态特征及术后偏心情况。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仪对75例(148眼)PRK前后角膜地形图进行检测。结果:术前角膜地形图以蝴蝶结形为多(72.3%);术后78.4%为圆形或钥匙孔形、半圆形和蝶形为19.6%,中央岛形占2.0%。PRK对散光的一次最大矫正量为-1.75D,切削中心偏位是最佳矫正视力下降,复视和屈光度回退的重要原因。结论: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可准确显示PRK术后角膜形态的细微变化,有利于手术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下个体化切削术治疗近视眼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6眼术前存在高阶像差近视眼患者,施行波前像差引导下个体化切削术,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术后1周,≥0.6者26眼占100%。≥1.0者18眼占69.23%。3个月,≥1.0者25眼占96.1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下个体化切削术治疗近视安全可靠,术前像差准确检查尤为重要,治疗参数量要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的有效性、稳定性及角膜形态的变化对视力的影响,以便指导手术设计,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对51例6~14岁患儿53只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眼LASIK术后1、3、6和12个月进行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的随访。结果术后各时间段的平均裸眼远、近视力,平均矫正远、近视力都明显好于术前;术后第1个月模拟角膜镜度数(simulatedkeratoscope reading,Sim k)的等效值较术前平均增加4.89 D,球镜屈光度较术前平均减少5.73 D。术后1~3个月Sim k等效值平均回退量为0.42 D,球镜屈光度的平均回退量为0.45 D;术后3~6个月两者的回退量分别为0.30 D和0.32 D;术后6~12个月两者仍然有0.26 D和0.23 D的回退,在各时间段中两者的回退变化相一致;Sim k的差值与柱镜屈光度的变化相符: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术后各时间段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是有效的,但是稳定性低于成人及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角膜地形图检查可准确显示术后角膜的形态变化:在成人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形态变化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对手术设计的改进和手术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眼高阶像差的特征,探讨近视度数、散光度数等对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欲行准分子激光手术的161只眼进行检查,按近视度数分为高、中、低近视组,按散光度数分为I、Ⅱ组,像差数据由Hartmann-Shack原理设计的德国WASCA波阵面像差仪测得.提取当瞳孔直径为4.0、5.0和6.0 mm时每眼的高阶相差值,使用方差分析以及简单直线相关分析,探讨瞳孔大小、近视度数、散光度数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及最佳矫正视力与高阶像差的关系.结果 各高阶像差值均随瞳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大;高、中、低度近视组的高阶像差值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在瞳孔直径为5和6 mm时,两个散光组的总高阶像差和垂直彗差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垂直彗差和最佳矫正视力正相关(r=0.542,0.685,P<0.05),球差和最佳矫正视力负相关(r=-0.573,-0.758,P<0.05).结论 瞳孔大小影响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眼的高阶像差;近视度数不影响眼的高阶像差;散光度数影响垂直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在行波阵面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手术时应充分考虑垂直彗差和球差对视觉质量影响.  相似文献   

14.
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是一利用光学扫描装置对被检查角膜进行扫描,从而获取角膜前、后高度地形图,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地形图及全角膜厚度图,其角膜厚度由颜色编码得出彩色图形,暖色表示角膜薄,而冷色则表示角膜较厚。此项检查安全、无创伤,可重复性强,广泛运用于屈光手术的设计、圆锥角膜诊断和治疗评判、散光分析、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等,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科于2004年6月至今使用博士伦Orbscan Ⅱz角膜地形图检查58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郭宁  周跃华  张晶 《人民军医》2009,(12):809-810
目的:观察比较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与常规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柱镜≥-1.0D的近视散光149例(228眼),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118眼)和对照组(73例,110眼),分别接受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和常规LASIK治疗,分别比较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屈光度、残余散光度和高阶像差。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lt;0.05),屈光度和残余散光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5),两组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lt;0.05);观察组各项高阶像差均低于对照组,其中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及6阶像差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lt;0.05)。结论: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散光,疗效优于常规LASIK治疗。  相似文献   

16.
正目的:分析飞秒激光LASIK治疗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和角膜前高阶像差变化。方法: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高度近视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两组患者均在本院行LASIK术,对照组接受传统术式,观察组给予飞秒激光辅助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高阶像差或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鼻上、颞下、鼻下和角膜顶点的  相似文献   

17.
Lasik术后边缘无菌性角膜浸润是一种见于Lasik术后1~5天罕见并发症。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角膜地形图对各种角膜矫形术术后人员检查,为招飞体检提供一种有效手段。方法对17例受检者共34眼进行了角膜地形图检查,在未矫形组与各矫形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未手术组与各矫形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角膜地形图为真正了解角膜表面形态提供了可能,在判别屈光性角膜手术、角膜塑型术等有着重要地位,在招飞体检中对受检者进行检查,得出的结论具有指导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的变化,探讨手术后应保留角膜的安全厚度.方法 将135例269只眼近视患者依据近视程度分为3组,使用Orbscan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角膜测厚系统,观察3组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差值(Diff)的变化.结果 术前3组Diff值1组为(0.023±0.008)mm;2组为(0.024±0.010)mm;3组为(0.024±0.010)mm,平均值为(0.024±0.009)mm,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厚度>500μm的角膜后表面Diff值为(0.023±0.008)mm,厚度<500 μm的角膜后表面Diff值为(0.035±0.014)mm,两组相差非常显著(P<0.001).术后3组Diff值均较术前增大,1组为(0.052±0.014)mm;2组为(0.052±0.018)mm;3组为(0.053±0.018)mm,平均值为(0.052±0.017)mm,术前术后两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01).术后根据保留角膜厚度不同分3组,1组保留角膜厚度>450 μm,Diff值为(0.041±0.008)mm;2组保留角膜厚度为410~450 μm,Diff值为(0.057±0.013)mm;3组保留角膜厚度为<410 μm;Diff值为(0.080±0.014)mm.3组间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术后保留角膜床厚度>280 μm者,角膜后表面前凸值为(0.016±0.005)mm;术后保留角膜床厚度<280 μm,角膜后表面前凸值为(0.034±0.009) mm;角膜后表面前凸值平均为(0.017±0.006)mm.结论 术前角膜后表面Diff值与近视程度无关,而与角膜厚度有关,较薄的角膜后表面前凸程度较厚的角膜明显.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中央部均有不同程度的前凸.保留角膜床厚度和角膜后表面前凸值呈负相关.LASIK后角膜厚度至少应在410 μm,残留角膜床厚度安全值应为280 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