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4~1992年作者治疗三叉神经痛456例,其中病因为脑瘤者45例(9.9%)。胆脂瘤22例,脑膜瘤18例,神经鞘瘤5例。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8.0、58.2、44.4岁。而单纯因血管压迫神经致三叉神经痛(NVC)者平均发病年龄61.0岁。胆脂瘤与神经鞘瘤患者与NVC比年龄显著低(P<0.01)。痛疼分布范围与NVC组相同,第Ⅱ、Ⅲ枝41例(91.1%),第Ⅰ枝4例(8.9%)。痛疼性质与NVC者相同,均以发作性痛疼为主。除三叉神经痛外,大多无其他异常神经症状,无面部知觉减退,角膜反射保留。但肿瘤直径大于4cm的2例患者出现面部感觉减退,外展神经及听神经损害等症状。有1例三叉神经鞘瘤和3例听神经瘤患者伴该神经的损害症状。  相似文献   

2.
尽管对前庭神经鞘瘤的主要症状及外科治疗结果已有良好的了解,但对症状、体征的发展变化及其与肿瘤大小范围的关系仍需进行研究。 从1978~1993年在Nordstadt医院神经外科有1000例前庭神经鞘瘤由Samii医师施行手术治疗。962例病人确诊为前庭神经鞘瘤,其中女性522例(54%),男性440(46%)。病人的平均年龄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前者为47.6岁,后者为45.2岁。作者重点分析了主观上功能障碍和客观病变的关系,症状产生的次序、症状持续时间及症状学和肿瘤大小范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神经鞘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神经鞘瘤22号染色体杂合子丢失(CHR22 LOH)及其与临床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观察神经鞘瘤CHR22 LOH频率;通过Ki-67、PCNA免疫组织化学计算神经鞘瘤的增殖指数。结果:36例神经鞘瘤中15例发生CHR22 LOH(41.6%),发生缺失的神经鞘瘤的增殖指数高于无缺失者(P<0.05)。结论:CHR22 LOH是神经鞘瘤发生中的常发事件,缺失的区域包括NF2基因,CHR22 LOH可能是神经鞘瘤增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伽玛刀放射外科对非听神经性神经鞘瘤的疗效及治疗剂量.方法 应用γ刀治疗非听神经神经鞘瘤,43例获得完全随访资料,包括24例三叉神经鞘瘤和19例颈静脉孔神经鞘瘤.以50%~80%等剂量曲线包绕靶区,肿瘤中位剂量分别为13 Gy(三叉神经鞘瘤)和15 Gy(颈静脉孔神经鞘瘤).结果 43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2个月.本组随访影像提示24例三叉神经鞘瘤患者伽玛刀治疗后肿瘤基本消失的4例(16.6%),肿瘤体积明显萎缩的12例(50.0%),肿瘤体积没有明显改变的6例(25%),肿瘤体积增大的2例(8.3%),肿瘤总控制率91.7%(22/24).19例颈神经孔神经鞘瘤患者伽玛刀治疗后肿瘤基本消失的3例(15.8%),肿瘤体积明显萎缩的9例(47.4%),肿瘤体积没有明显改变的6例(31.6%),肿瘤体积增大的1例(5.3%),肿瘤总控制率94.7%.本组患者肿瘤局部控制率为93%(41/44).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8.4%(38/43).结论 γ刀放射外科对非听神经性神经鞘瘤有良好的中长期控制作用,毒副作用较少.  相似文献   

5.
C_1、C_2神经根神经鞘瘤极少见,通常包括在脊髓神经鞘瘤或枕骨大孔肿瘤系列中。约占脊髓神经鞘瘤的5%和颈髓神经鞘瘤的18%。 作者回顾了1982—1992年十年中治疗的42例C_1、C_2神经鞘瘤病例,男女各21例,年龄18—80岁,平均45.6岁;病程3月—12年,平均26.8月。其中运动障碍83%、感觉障碍60%、括约肌功能障碍19%、头后部疼痛31%,运动时加重8%,17%的病人颈部僵硬,Lhermitt's征5%。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眼部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和病理特征及其治疗。方法 对56例眼部神经鞘瘤住院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病理资料和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6例均经病理证实为眼部神经鞘瘤,30-50岁多见,占55.4%,多发于肌锥内及眼眶上方,56例手术全切除,其中经前路开眶肿瘤摘除术38例,侧壁开眶肿瘤摘除术14例,眼球摘除术3例,睫状体肿瘤摘除1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12年,2例复发。结论 眼部神经鞘瘤诊断要结合临床及CT、彩超等影像学检查,手术全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FN)是罕见的颅内肿瘤,占颅内神经鞘瘤2.9%~4%。并位于颅底重要神经血管之间,手术切除困难。近期我们对3例JFN病人采用远外侧入路和颞下窝入路切除肿  相似文献   

8.
颅内神经鞘瘤最常发生于感觉神经,纯粹发生于运动神经者则罕见,支配眼外肌的运动神经鞘瘤文献报告只有7例(动眼神经鞘瘤4例,滑车神经鞘瘤3例),本文报告1例为其中第3例,为尸检偶然发现.患者女性,58岁死前无明显神经系异常体征(包括颅神经),死于肺炎及肝硬变.尸检在距中脑外的1.5毫米,左侧滑车神经发现有1个界线明确的3×4厘米灰白色质硬瘤结节.肿瘤与邻近的结构无粘连.瘤结节两侧的滑车神经外观正常,其他颅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无瘤结节.也未见有Von Recklinghausen氏神经纤维瘤.显微镜下见瘤结节与滑车神经纤维明显分离.滑车神经纤维覆盖于瘸结节表面.结节的组织学诊断是滑车神经鞘瘤.作者认为这是说明神经鞘瘤和滑车神经之间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椎管内肿瘤的流行病学特点,并与既往文献进行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并获得病理学诊断的1 022例椎管内肿瘤患者,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以及组织学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 022例患者中,男507例(49.6%),女515例(50.4%),男女比例1∶1.02;接受手术治疗时平均年龄(47.19±16.98)岁。常见的七类椎管内肿瘤中,神经鞘瘤557例(54.51%),脊膜瘤145例(14.19%),脂肪瘤34例(3.33%),神经纤维瘤32例(3.13%),海绵状血管瘤32例(3.13%),室管膜瘤31例(3.03%)和星形细胞瘤29例(2.84%);男女比例分别为神经鞘瘤1.15,脊膜瘤0.21,脂肪瘤0.89,神经纤维瘤2.56,海绵状血管瘤1.67,室管膜瘤1.07和星形细胞瘤2.63。结论 既往国内外报道椎管内肿瘤男性较女性多发不同,本研究发现椎管内肿瘤发病总体无明显性别差异,但脊膜瘤女性占明显优势。与西方人群中脊膜瘤占优势不同,本研究结果显示前四位最常见的椎管内肿瘤类型依次为神经鞘...  相似文献   

10.
正神经鞘瘤(Schwannomas)是椎管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位于髓外硬膜下或硬膜外。髓内神经鞘瘤(Intramedullary Schwannomas)是罕见的椎管内肿瘤,仅仅占神经鞘瘤的1.1%~[1],占髓内原发肿瘤的0.3%~1.5%~[2]。现报告1例高颈段髓内神经鞘瘤,并通过结合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复习对髓内神经鞘瘤的诊治分析如下。1病例患者男性,46岁,因"右下肢酸痛1年,加重伴左上肢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颈段椎管神经鞘瘤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高颈段椎管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椎管内外哑铃状肿瘤35例,椎管内肿瘤39例。结果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显微手术,肿瘤全切除70例(94.6%),次全切除4例(5.4%)。术后症状完全消失67例(90.5%),症状改善7例(9.5%)。术后均未发生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并发症,2例病人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死亡。6例失访,68例病人术后随访3个月~4年,2例术后复发(1例再次手术),其他病人恢复良好。结论神经电生理及显微手术技术联合应用显著提高高颈段神经鞘瘤的全切率,最大程度地保护脊髓、神经,减少术后复发及并发症,提高高颈段神经鞘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散发神经鞘瘤22号染色体杂合子丢失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神经鞘瘤22号染色体(CHR22)杂合子丢失及其与临床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4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物,通过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观察36例神经鞘瘤CHR22杂合子丢失(LOH)频率;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Ki-67、PCNA的增殖指数.结果 36例神经鞘瘤中15例发生CHR22 杂合子丢失(41.6%),4个微卫星标记物缺失的频率分别为19.4%(D22S268)、22.2%(D22S264)、19.4%(D22S280)、 16.7%(CRYB2);发生CHR22缺失的神经鞘瘤的增殖指数高于无缺失者(P<0.05).结论 CHR22 杂合子丢失是神经鞘瘤发生中的常发事件,缺失的区域包括NF2基因,CHR22 杂合子丢失与听神经瘤的临床行为有一定的关系,CHR22 杂合子丢失可能是神经鞘瘤增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特点、诊断及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椎管内神经鞘瘤,对手术标本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78例患者中男女发病率为1.31;年龄15~67岁,中位年龄45岁;腰椎35例(44.9%),胸椎24例(30.8%),颈椎17例(21.8%),骶尾部2例(2.6%)。所有肿瘤均位于髓外硬膜下。镜下肿瘤细胞呈束状或栅栏状排列,出血及囊性变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表达S100、SOX10及PgP9.5,部分病例尚能表达CD34。54例随访时间3个月~24a,1例患者于术后7a复发。结论椎管内神经鞘瘤临床相对少见,易误诊。术前MRI能提示诊断,明确诊断仍需病理检查。临床上需与脑脊膜瘤及神经纤维瘤相鉴别。手术为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巨大前庭神经鞘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显微手术切除35例巨大前庭神经鞘瘤,治疗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异常、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果 35例前庭神经鞘瘤中,肿瘤全切除28例(80.0%),近全切除7例(20.0%);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85.6%(31/35例患者),术后无患者死亡。结论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前庭神经鞘瘤、积极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能获到较好的手术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脊髓髓内神经鞘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脊髓髓内神经鞘瘤临床罕见,其仅占椎管神经鞘瘤1%,Hejazi文献仅收录34例。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自1971年2月至2002年4月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髓髓内神经鞘瘤6例,占同期椎管神经鞘瘤1.6%(6/368),脊髓髓内肿瘤6.7%(6/89)。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神经鞘瘤的schwannomin/merlin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S/M蛋白在神经鞘瘤中的表达。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印迹法观察36例神经鞘瘤中S/M的表达。结果 所有神经鞘瘤无Ⅱ型多发神经纤维瘤病(NF2)(A-19)免疫活性。28例(78%)S/M表达量下降(与正常比小于70%),其中听神经瘤占81%(13/16)、非听神经瘤占75%(15/20)。13例(36%)(听神经瘤3例、非听神经瘤10例)中等度下降(与正常比下降35%-69%);15例(42%)(听神经瘤10例、其它5例)表达重度下降(与正常比小于35%)。结论 神经鞘瘤中S/M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60例三叉神经鞘瘤。发病年龄为13~62岁,好发于青壮年(81.6%)。男女之比为2:1。其中中颅凹型24例(40%),后颅凹型29例,(48.3%),哑铃型7例(11.7%)。肿瘤全部切除25例,近全切除17例,大部分切除15例,部分切除3例。肿瘤囊性变占31.7%,手术死亡率为3.2%。复发率6.6%。本文着重讨论后颅凹型的三叉神经鞘瘤与桥脑小脑角常见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表孤立性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统计分析2012-11—2014-03我院收治的116例体表孤立性良性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6例患者中,超声诊断表明神经鞘瘤55例,神经纤维瘤43例,脂肪瘤8例,皮脂腺囊肿4例,脂膜炎3例,腱鞘囊肿3例;病理诊断表明64例为神经鞘瘤,52例为神经纤维瘤。超声对神经鞘瘤诊断的符合率为70.9%,神经纤维瘤的符合率为65.1%,神经源性肿瘤的符合率为84.5%,误诊率为15.5%;体表孤立性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包膜的回声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Ρ0.05)。结论临床在运用超声鉴别诊断体表孤立性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的过程中可以依据二者与周围神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与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随访资料,均行后正中入路显微外科手术.结果 肿瘤全切除54例(96.4%),部分切除2例(3.6%).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经重新加固缝合切口愈合;并发颅内感染2例,经抗生素治疗痊愈.术后12个月McC...  相似文献   

20.
髓内神经鞘瘤少见,自1984年以来,显微手术切除髓内肿瘤37例,病理证实为髓内神经鞘瘤3例,占髓内肿瘤的8.1%,现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例1,女,18岁。因双上肢麻木7月,双下肢无力3月伴大小便功能障碍1月入院,检查,双上肢肌力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