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为了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的并发症,降低其病死率.方法 收集1999年3月~2004年6月本院6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除4例单纯早产儿外,其余病例均有一种或多种并发症,死亡12例,病死率为(14.35%).结论 在VLBW的管理上应加强保暖和监护,及时纠正缺氧,注意防治感染和酸中毒,尽早母乳喂养,合理使用静脉营养并注意控制液量和速度,是防治并发症,有效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极低出生体重儿9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来成  李军黎  龙敏跃 《广东医学》2007,28(8):1325-1326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围生期及临床特点,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VLBWI(含12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一般情况、母孕期情况及新生儿临床特点.结果 胎龄小于31周者占61.9%,小于胎龄儿占15.5%,15.5%为多胎;16.5%有胎盘早剥史,13.4%有胎膜早破史,19.6%母亲有妊高征;36.1%有窒息史;产科异常是早产的主要原因.低体温、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呼吸暂停、贫血是常见的并发症;小胎龄、低体重、NRDS及休克是VLBWI主要死亡原因.结论 加强高危妊娠监测,预防早产是改善VLBWI预后的根本措施,提高新生儿窒息、NRDS和休克的防治水平是提高VLBWI存活率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一组生命脆弱的群体,在早产儿死亡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何管理好这组病儿,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将我院早产儿医疗护理中心1994年1月-2002年12月期间LVBWI255例的临床情况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由于多种原因所致出生体重<1500g者。我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单元(NICU)于1999年10月至2004年5月共收治VLBWI28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8例均符合VLBWI诊断标准[1]。其中男22例,女6例。入院年龄最小2h,最大8d,平均1.7d。胎龄最小27周,最大34周,平均胎龄31.6周。出生体重1100~1450g,平均1375g。原发疾病:产时窒息10例,占35.7%;寒冷损伤综合征8例,占28.6%;肺炎4例,占14.3%;呼吸暂停2例,占7.1%;早产寄养4例,占14.3%。并发症:寒冷损伤综合征20例,占71.4%;感染16例,占57.1%;呼吸暂停12例,占42.9…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 I)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死亡原因,并对婴幼儿时期生长发育进行随访。方法:对我市二医院及市妇保院新生儿病房2002年7月~2006年6月收治的1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资料齐全的38例进行随访监测,测定其发育商(DQ)及身体生长发育值。结果:所有住院患儿均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并发症,主要有低体温82例(62.1%)、呼吸暂停80例(60.6%)、呼吸窘迫综合征(RDS)37例(28.0%)、贫血88例(66.7%)、新生儿慢性肺部疾病(CLD)16例(12.1%)、代谢紊乱64例(48.5%)、脑室内出血(IVH)23例(17.4%)。死亡原因主要有RDS、IVH、感染、肺出血。体重越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死亡率越高。VLBW I在婴幼儿时期身高、体重指标在正常范围内的约占2/3,DQ在中下水平及以下者占36.8%。结论:提高VLBW I存活率、降低致残率必须重视产前检查,加强围产期保健;密切监护,及时处理并发症;加强其婴幼儿期的保健工作,积极指导早期教育。  相似文献   

6.
极低出生体重儿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毓林 《四川医学》2009,30(6):899-900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存活率的各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8年6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48例VLBWI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35例,治愈率72.9%,死亡8例,病死率16.7%,放弃5例。治愈率随体重(P〈0.01)、胎龄(P〈0.05)的增加而增加。胎龄〈33周41例(85.4%),45.8%为多胎,39.6%有胎膜早破史,75.0%有窒息史,产科异常是早产的主要原因。窒息、低体温、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常见的并发症。小胎龄、低体重、窒息、NRDS是VLBWI的主要死亡原因。结论加强高危妊娠监测,预防早产是改善VLBWI预后的根本措施,提高新生儿窒息,NRDS的防治水平,注重营养支持是提高VLBWI存活率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VLBWI并发症及防治措施,现代NICU医护理念及发育支持性护理的重要性,提高VLBWI的诊治策略和生存质量。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15例VLBW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5例VLBWI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居前6位的依次为病理性黄疸、肺炎、宫外生长迟缓、低白蛋白血症、贫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减少妊娠合并症,加强产儿科的协作,促进NICU的建立提高医疗水平,建立完善的随访体系,制定个体化的早期干预方案,是提高VLBWI存活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情况和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对2008-01-2010-10在新生儿科住院的4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含3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共发生并发症175例次,平均3.89例次,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低蛋白血症28例(62.22%)、高胆红素血症25例(55.55%)、低血糖症24例(53.33%)、贫血23例(51.11%)、肺透明膜病14例(31.11%)。发生2种以上并发症的43例,占95.55%,发生1、2、3、4、5、6.7、8种并发症的分别为4.44%、24.44%、13.33%、20.00%、20.00%、11.11%、4.44%、2.22%;4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存活34例,存活率为75.56%,死亡2例,放弃治疗9例(于放弃后1-2d内死亡),病死率为24.44%,在死亡的11例中发生肺透明膜病9例,占81.82%。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生活能力低下,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其病死原因主要是肺透明膜病,预防肺透明膜病可望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我院新生儿病房从 1999年 5月至 2 0 0 1年 5月共收治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 2 0例 ,治愈 15例 ,死亡4例 ,放弃治疗 1例。通过对患儿的治疗及护理 ,我们体会到持续的床边监护及严把喂养、保温、呼吸、感染、黄疸 5关是抢救成功的关键。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 ,男 12例 ,女8例。胎龄 2 6周 2例 ,2 8周 3例 ,2 9~ 35周 15例。出生体重 90 0 g 1例 ,10 0 0~ 110 0 g9例 ,12 0 0~15 0 0g 10例。1 2 疾病情况  2 0例患儿均有频繁呼吸暂停 ,其中3例有肺透明膜病 ;1例有肺出血。 2 0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硬肿 ,其中 5例…  相似文献   

10.
极低出生体重儿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收治了61例极低出生体重(VLBWI)。其中出生体重量轻1例为800g,救治成功,VLBWI死亡率39.29%胎龄、转送单位处理得当否与死亡率明显关系。VLBWI的病因以多胎妊娠、胎膜早破、妊高闰为主。VLBWI并发症多为窒息,呼吸暂停,硬肿症、肺炎等。死亡原因主要是肺出血、肺炎、肺透明膜病和败血症。对如何降低VLEWI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对VLBWI的综合监护和喂养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管理和治疗 ,以减少并发症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法 :对 3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及出院时好转 2 9例 ,占 83%。出院平均日龄 31± 5天 ,出院时平均每日增长体重 30± 5 .0 g ,平均奶量日完成量为 2 4 0± 80ml,生活能力强。另外放弃及死亡 6例 ,占 17%。其中重度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2例 ,颅内出血 2例 ,重度感染 1例 ,放弃 1例。结论 :严密而细致的临床管理及合理的治疗(包括生命体征监测 ,内、外环境稳定 ,合理营养 ,呼吸道管理及相应疾病的治疗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控制感染等 )能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 I)发生的原因及存活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其存活率及生存质量提供临床资料。方法:将3年来收治的10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体重分为3组,即≤1000g,1001~1250g和1251~1500g,并对其发生原因、转归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VLBWI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多胎妊娠及胎膜早破为主要因素;以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呼吸暂停,高胆红血症,感染,新生儿硬肿症为常见并发症;以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频发性呼吸暂停,感染,颅内出血为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应加强高危孕妇围产期监测及产科、儿科医生的合作,对VLBWI应积极预防并发症,尽早发现,及时处理,以提高其生存率及近远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陈莉 《实用全科医学》2008,6(7):704-705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对11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病原因、转归、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原因等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并按出生体重分成3组,按胎龄分成大于30周和小于30周2组,比较其病死率。结果导致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原因有多胎妊娠、妊娠合并症、胎膜早破、高龄产妇和原因不明等。所有患儿均有一种或多种并发症,主要为低体温、呼吸暂停、低钙血症、早产儿贫血、感染性肺炎、高胆红素血症、肺透明膜病(RDS)、高血糖、喂养不耐受等。本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为73,5%,死亡率为23.9%。胎龄大于30周患儿的病死率明显低于胎龄小于30周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随体重增加而降低(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必须密切监护,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并发症,从而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郭云伟 《中原医刊》2006,33(23):61-61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 I)是指出生体重<1500g的新生儿,由于其解剖生理特点及各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发生各种并发症,病死率高。我院1998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40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男29例,女11例,胎龄27~37周,其中27~30周24例,30~32周  相似文献   

16.
白文 《当代医学》2011,17(18):50-51
目的观察我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3月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5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护理措施、生存率、引起死亡的高危因素等。结果经过维持体温、辅助呼吸、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等一系列临床治疗和护理干预后,56例患儿中体重增加至2500g以上者25例(占44.64%),体重增加至1500g~2500g者15例(占26.79%),放弃治疗9例(占16.07%),死亡7例(占12.50%),生存率为71.43%。出生后感染性疾病、先天性畸形、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引起VLBWI死亡的三大高危因素。结论做好围产妇产前检查、预防感染、防止宫内窘迫和产时缺氧,加强出生后监护和治疗,对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病死率与伤残率占我国新生儿死亡率与伤残率的主要部分[1].如何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率,提高其存活率与生存质量,是儿科医师关注的问题.我院于2000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11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常见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对2003年5月~2006年4月我科收治的4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患儿中均存在一种以上并发症。25例治愈,10例好转,2例转院,5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死亡3例,其中院内感染2例(合并肺炎、呼吸衰竭各1例),肺出血合并颅内出血1例。结论密切检测、积极预防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活质量、降低院内感染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胎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临床特点,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对我院收治的40例双胎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低体温34例,高胆红素血症32例,窒息2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4例,呼吸困难9例,呼吸暂停6例,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透明膜病)3例,颅内出血3例,低血糖3例,贫血3例,急性坏死性肠炎2例,咽下综合征2例,硬肿症2例,肺出血1例.34例存活,死亡4例,2例为转上级医院治疗,死亡率为10%.结论 加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温、呼吸、营养和防治感染及出血、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等方面的临床管理,是提高其存活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部分相关并发症,提高其存活率及生活质量。方法对2011-2012年收治的7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胎龄及体重各分为二组。结果7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32例(41.0%),呼吸暂停25例(32.0%),血糖异常32例(41.0%),脑室内出血(IVH)16例(20.5%),病理性黄疸33例(42.3%),新生儿感染12例(15.3%)。NRDS、呼吸暂停、IVH、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随胎龄和体重的减小,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不同胎龄和体重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应预防各种并发症并针对性治疗及随访,防止院内感染,提高生存率及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