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区域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肿瘤直径均≤3.0 cm)均采用区域性腮腺切除术治疗。采用类"N"形美容切口,在距肿瘤边界1.0 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观察34例患者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及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复发等情况。结果 34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3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在2周~3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术后无一例出现唾液潴留及涎瘘。34例患者获随访6个月~2年,肿瘤无复发。腮腺乳头丰满,分泌功能良好。结论对于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采用区域性腮腺切除术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及肿瘤复发率低等优点,可作为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
腮腺浅叶切除是腮腺良性肿瘤手术的经典术式,该手术需结扎腮腺导管和解剖面神经,从而导致剩余腮腺组织萎缩及容易损伤面神经,保留腮腺主导管的区域性切除能较好地保留残余腮腺的功能,减少面神经的损伤,为探讨区域性切除在腮腺良性肿瘤中的作用,我们对在我科接受该术式的5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腮腺良性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传统的经典术式是腮腺浅叶切除,术中需结扎腮腺导管和解剖面神经,从而导致残留腺体的萎缩和面神经损伤。在保留腮腺主导管的基础上,作肿瘤和腺体的区域性切除,能较好地保留剩余腮腺的功能,减少面神经的损伤。本科1997年1月至2004年6月,对48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采用区域性腮腺切除术,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诊断的直径小于2.0 cm的45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行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于肿瘤外5~10 mm处切除肿瘤与周边正常腺体组织,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本组术后并发暂时性面瘫4例,2周~3个月恢复,未出现永久性面瘫;并发味觉出汗综合征3例,2例症状较轻,无需特殊治疗,另1例进食前予0.5%阿托品乳剂局部涂抹,效果明显。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皮下积液和涎瘘,腮腺区外形良好,腮腺仍具有分泌功能,挤压患侧腮腺区,腮腺导管口有清亮涎液流出。随访4~5年无肿瘤复发。结论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是治疗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有效术式,利于保存剩余腺体功能和保持面部美观。  相似文献   

5.
腮腺Warthin瘤区域性切除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rthin瘤也称淋巴乳头状腺瘤 ,是常见的腮腺肿瘤之一。临床上常采用的治疗是将肿瘤和腮腺浅叶同时切除。这一术式虽能彻底切除肿瘤 ,但因手术范围广泛 ,切除腮腺组织较多 ,故面神经损伤及耳颞神经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我们自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 (指腮腺肿瘤及瘤周部分正常腺体切除 )治疗Warthin瘤60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 ,男55例 ,女5例。年龄45~75岁 ,平均56.7岁 ,其中50~69岁占75.9 %。肿瘤均位于腮腺后下段 ,其中3.5cm以内50例 ,超过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的术式与肿瘤复发和术后并发症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单纯剜出17例中肿瘤复发7例,并发持续性面瘫1例;腮腺浅叶切除28例中肿瘤复发1例,并发暂时性面瘫6例,腮腺瘘3例,Frey综合征1例;全腮腺切除8例中肿瘤复发1例,并发暂时性面瘫1例,持续性面瘫1例,腮腺瘘2例,Frey综合征1例。结论腮腺浅叶切除术或全腮腺切除术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恰当术式,可减少肿瘤复发和持续性面瘫。  相似文献   

7.
腮腺良性肿瘤患者88例,ASAI~Ⅱ级,采用下颌神经末梢支阻滞法加同侧颈浅丛阻滞。结果神经阻滞优76例(88%),良好8例(9%),欠佳4例(4.5%)。三叉神经下颌末梢支阻滞法,通过一点穿刺,同时阻滞相邻的耳颞神经、颊神经及面神经,进针浅(1~1.5cm)、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阻滞效果满意,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田木欣 《天津护理》1998,6(2):74-74
腮腺肿瘤为颌面外科常见病种之一,需行保留面神经腮腺切除术。自1991年1月至1997年1月我院178例行腮腺切除术后患者,采用伤口加压包扎方法,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从1991年1月至1997年1月,我院颌面外科共实施保留面神经腮腺全叶及肿瘤切除术178例,男91例,女87例。手术部位:左侧腮腺切除97例,右侧腮腺切除81例,年龄1岁至76岁。采用术后伤  相似文献   

9.
倪海林 《系统医学》2023,(3):171-174
目的 分析超声刀辅助下包膜外切除术对腮腺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句容医院(句容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5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经随机数表法平均分组。对照组(n=25)经电刀行包膜外切除术治疗,观察组(n=25)于超声刀辅助下行包膜外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面部神经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80.72±10.32)minvs (112.34±12.18)min、(44.16±7.18)hvs (60.72±12.24)h、(6.12±1.14)dvs(7.56±1.21)d],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40.18±6.72)mL vs (54.72±8.16)mL、(64.24±5.44)mL vs(85.32±7.18)mL],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00%vs 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85、5.835、4.331、6.887、11.701,χ2=4.878,P<0.05);两组面部神经功能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相似文献   

10.
董芳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6):3816-3816
对腮腺浅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随机抽取收治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50例,在患者同意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而观察组采取腮腺浅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治疗。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数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及引流量较少,解剖面神经分支数较少,差异明显(P<0.05)。对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采取腮腺浅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姚敏  申丽  高金芳  张锦荣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6):436-438,I0016
目的提高对唾腺多发肿瘤的认识和警惕性,探讨Warthin瘤和腺泡细胞癌的起源。方法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同侧腮腺Warthin瘤合并腺泡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及CK7、CK19、34βE12和Ki-67等的表达,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讨论。结果腮腺深部肿瘤最大径2.7cm,为典型的Warthin瘤组织结构;同侧腮腺浅叶内结节最大径0.8cm,组织学为腺泡细胞癌;Warthin瘤上皮成分和腺泡细胞癌CK7、CK19和34βE12均(+),但前者分布有规律,后者分布紊乱,其表达与正常腮腺组织的小导管和闰管上皮相似。结论同侧腮腺同时发生Warthin瘤和腺泡细胞癌十分罕见,免疫组化支持腮腺Warthin瘤和腺泡细胞癌起源于未梢导管细胞或“多潜能”储备细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腮腺癌的声像图特征与其恶性程度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低度恶性和10例中高度恶性腮腺癌的超声特征。结果①腮腺癌低度恶性者9例,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晰或部分清晰,形态较规则,常见5~10mm的无回声区,内部血流不丰富。②中高度恶性腮腺癌者10例,超声表现为内部血流丰富,肿块较小时(最大径≤26mm),边界清晰,形态规则;肿块较大时(最大径〉26mm),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较大片的囊变区。浸润周围组织3例,淋巴结转移3例。结论嗯腺癌的声像图特征与其恶性程度、病理类型、肿块大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资料,分析临床及MRI特点。结果 21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3例,年龄45~82岁,平均59岁,50岁以上17例(80.9%)。有吸烟史16例(76.0%)。21例患者24侧腮腺发病,共30个病灶。单侧单发16例,单侧多发2例,双侧多发3例,大多数(22个病灶占73.3%)肿瘤位于腮腺浅叶后下部。病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26个(86.7%)病灶边界清楚。病灶多呈T1WI稍低信号,T2WI呈稍低或稍高混杂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结论中老年吸烟男性患者,腮腺浅叶后下部病灶,边界清楚,轻中度强化,尤其是多发或双侧发病者,应当首先考虑腺淋巴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检测腮腺及颌下腺硬度的可行性,建立正常成人杨氏模量的参考值范围.方法:对820名健康成人进行腮腺及颌下腺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比较左右两侧及不同性别、年龄组之间杨氏模量值的差异.结果:左右两侧腮腺及颌下腺杨氏模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腮腺杨氏模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颌下腺杨氏模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的腮腺及颌下腺杨氏模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可用于评估腮腺及颌下腺的硬度,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5例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 15例腮腺腺淋巴瘤中,男12例,女3例,其中50岁以上13例(86.7%),有吸烟史13例(86.7%).单发13例,多发2例,共21个病灶,其中17个(81.0%)病灶位于腮腺浅叶下极;病灶呈圆形、椭圆形及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动脉早期中度强化或明显强化,其中13个(61.9%)病灶内见小血管通过或周围见贴边血管影.结论 根据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腮腺腺淋巴瘤的CT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腮腺结核的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腮腺结核,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①13例累及腮腺淋巴结,2例同时累及腮腺淋巴结和实质,共检出35个淋巴结结核,另1例为弥漫性累及腮腺实质。②13例为单侧,3例为双侧。③9例淋巴结型累及浅叶,7例同时累及浅叶和深叶。④13例病灶密度均匀,3例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13例淋巴结型中,均匀强化2例、环形强化11例,1例整个腮腺实质弥漫性强化,2例大部分腮腺实质弥漫性强化并合并淋巴结环形强化。⑤12例腮腺周围皮肤增厚,其中3例病灶与皮肤穿通形成窦道。13例只有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肺结核患者表现为双侧颈动脉鞘周围淋巴结肿大。结论 腮腺结核的CT表现多样、无明显特征性,正确认识腮腺结核CT表现有助于腮腺结核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Five cases of parotid gland masses were studied by ultrasound. Only retention cysts and true cysts of the parotid gland appear sonolucent at low and high gain settings. 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r present as solid masses except for the Warthin's tumor which is sonolucent at lower gain settings but has a lattice of internal echoes at higher gain setting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CT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混合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腮腺混合瘤,CT均表现为界限清晰,密度高于正常腮腺,其内有时可伴有囊变或斑点状钙化,其中24例为单侧,2例双侧;肿块大小1.6-4.8cm,其中23例密度高于正常腮腺,4例肿块内有小囊变,3例内可见斑点状钙化,9例增强的后肿块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 CT检查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腮腺少见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腮腺少见病变的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实验室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少见病变包括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肌上皮瘤3例、肌上皮癌2例、干燥综合征2例、转移癌1例的CT表现.结果 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CT平扫肿块呈均匀密度5例,不均匀密度4例,增强病变呈均匀性、不均匀性、环状及花边状强化表现.肌上皮瘤3例CT平扫肿块均呈稍高密度,其中1例边缘模糊,增强病变呈显著强化2例,中等度强化1例.肌上皮癌2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较模糊,增强肿块实性部分呈中等度强化.干燥综合征2例CT平扫双侧腮腺呈散在多发结节样稍高密度影,部分结节有融合,增强腮腺内结节影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转移癌1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病变实性部分显著强化.结论 腮腺少见病变均有各自的CT表现特点.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确诊仍依靠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点。方法: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和CT图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结果:男16例,女2例;平均年龄58.7岁,在50岁以上者14例。单侧发病15例,双侧发病3例,共23个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16个,非后下象限7个;呈类圆形17个,圆形5个,有明显分叶状1个;平均最大径为2.4cm;境界均清晰光整;密度均匀16个,密度不均伴囊变坏死区7个,CT值为16.2~43.5Hu。增强扫描早期病灶明显强化18个,中度强化5个,CT值上升平均值为(50.3±15.8)Hu;均匀强化16个,不均匀强化7个;延迟期病灶密度迅速降低21个,缓慢降低2个。结论:腮腺腺淋巴瘤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多位于腮腺后下象限,CT平扫病灶边界清楚光整,呈均匀或者不均匀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多明显强化,呈"快进快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