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了10例应用比例压力支持(PPS)通气模式患者的护理。认为主要做好PPS的动态监测、脱逸现象的观察、窒息通气、系统密闭性等护理,10例患者均成功脱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Smartcare智能脱机模式与自主呼吸试验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撤机中的效果,评估Smartcare智能脱机模式应用于COPD撤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COPD机械通气满足撤机条件的患者40例纳入观察,随机分为Smartcare智能脱机模式组(n=23)与自主呼吸试验组(n=17)。记录每例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撤机时间、脱机成功率、48h再插管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与自主呼吸试验相比,Smartcare智能脱机模式能明显降低COPD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及撤机时间(P均〈0.05),二者撤机成功率、48h再插管率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Smartcare智能脱机模式可缩短COPD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与撤机时间,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撤机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程序化撤机在重症监护室(ICU)内的应用水平,探讨程序化撤机模式。方法对水城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ICU室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42例机械通气患者的程序化撤机资料进行总结,142例患者中男99例,女43例,年龄8~77岁,平均(39±12)岁,呼吸支持时间2~696 h。呼吸机使用PB-760。SIMV模式时,下调机设频率至为5~6次/min,吸氧浓度下调至40%,行血气分析。PSV模式撤机时压力支持为7 cm H2O(1 cm Hg=0.098 kPa)以下行血气监测。对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患者,先渐降压力支持至7 cm H2O以下,再逐步降低机设呼吸频率至5~6次/min。血气分析结果如支持撤机,脱机自主通气20~30 min后拔管。结果 142例机械通气患者中一次脱机121例,脱机后再次上机21例。再次上机后成功脱机9例,死亡12例。结论程序化撤机可缩短带机时间,规范撤机行为。  相似文献   

4.
呼吸机脱机方法临床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呼吸机脱机是指逐渐降低机械通气支持水平,逐步恢复患者自主呼吸,最终脱离呼吸机的过程。正确选择脱机方法,及时撤离呼吸机,对于患者的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过早脱机会加重呼吸负担,导致呼吸机疲劳及再次出现呼吸衰竭,而延迟脱机可能导致呼吸机依赖和产生多种并发症。我科lpo3-lop年共收治应用呼吸机患者(治愈者)112例,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脱机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达到了及时脱机的目的。现将脱机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如下。if&床资料1.1一般资料:lop3-lop年共收治应用呼吸机患者(治愈者)112例,男的例,女45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COPD呼吸机依赖患者采用不同脱机方法的脱机成功率。方法将39例COPD呼吸机依赖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试验组采用间歇性停机法,对照组采用压力支持通气(PS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方法,比较3周内的脱机成功率。结果2周内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脱机成功率分别为78.9%和35.0%,有显著性差异(P〈0.01);3周内的脱机成功率分别为78.9%和65.0%,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OPD呼吸机依赖患者脱机时,采用间歇性停机法脱机成功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持续气道正压比例压力支持自动管道补偿 (CPAP PPS ATC)与双水平气道正压压力支持通气 (BIPAP PSV)两种模式撤机方法的结果。方法 :CPAP PPS ATC组 42例 ,BIPAP PSV组 40例 ,采用对照研究方法 ,比较两种通气模式、起始参数的调节、解决通气机依赖特点及撤机成功率。结果 :两种模式的撤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 (P>0 .0 5 ) ,两种模式均无人机对抗 ,CPAP PPS ATC模式较 BIPAP PSV模式对通气机依赖患者有更大的自主性 ,更容易实现撤机。结论 :BIPAP PSV为压力控制与自主呼吸相结合模式 ,CPAP PPS ATC为自主模式 ,CPAP PPS ATC是一种更好的机械通气撤机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智能监护(SmartCare)脱机模式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勇气(SIMV+PSV)、PSV+间断T形管通气(TC)三种脱机方法,探讨智能监护脱机模式是否可以缩短脱机时间和提高呼吸衰竭患者的脱机成功率.[方法]2008年2月至2009年8月本院ICU收治的各种因呼吸衰竭进行机械通气患者48例,随机分为SIMV+PSV组、PSV+TC组和智能监护脱机组(SC组),进行脱机治疗.记录每位患者脱机开始时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血气分析、脱机时间.脱机成功标准为停用呼吸机48 h以上生命体征平稳,未再进行机械通气者.[结果]SC组脱机时间比SIMV+PSV组、PSV+TC组短,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三种脱机方式中智能监护(SmartCare)脱机模式优于SIMV+PSV方式和PSV+TC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并胸腺瘤切除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智能脱机模式撤除呼吸机的护理方法.方法:患者入院后即给予机械通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熟练掌握智能脱机模式;重视心理护理、气道管理及脱机后气道护理.结果:本例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撤除呼吸机.上机时间7.6 d,脱机时间13~48 h,患者自主呼吸功能恢复良好,咳嗽有力,吞咽无呛咳.停用呼吸机48 h以上未再进行机械通气.结论:良好的护理是保障患者撤机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智能化脱机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和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鸿梅 《天津护理》2009,17(2):74-75
机械通气已经成为危重患者治疗方面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机械通气功能更人性化、更贴近机体的自主呼吸功能。智能化脱机(Smart Care,SC)可以使患者的自主呼吸稳定在“舒适区域”,并能自动调节压力支持,适用于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患者脱机。现就我院应用智能化脱机方法脱机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呼吸机依赖患者中间歇性停机法的脱机成功率.方法:13例呼吸机依赖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6例,采用间歇性停机法,对照组7例,采用压力支持通气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方法,比较两周内的脱机成功率.结果:两周内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脱机成功率分别为83.3%和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呼吸依赖患者脱机时,采用间歇性停机法具有较高的脱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动态监测气道闭合压在预测脱机成功率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气道闭合压(P0.1)在预测成功脱机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各种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患者在应用压力支持通气(PSV)脱机时,每8小时测定1次P0.1,同时记录患者的潮气量(VT)通气量(VE)呼吸频率(RR),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压力支持(PS)水平,将患者分为同成功组(24例)和脱机失败组(16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PSV期间,脱机成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比例压力支持通气(CPAP-PPS)在急、慢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呼吸衰竭患者102例分为2组:急性呼吸衰组45例,慢性呼衰竭57例,分别设定起始流速辅助(FA),容量辅助(VA)参数,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气道闭合压(P0.1),呼吸频率(f)、潮气量(Vt)等及时调整适宜FA、VA。结果:急、慢性呼吸组患者的Vt及P0.1、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均有差别(P<0.05)。在FA、VA降至30%水平以下时可望实现撤机。应用此模式的通气时间在2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PAP-PPS模式对多种疾病造成慢性呼衰符合部分通气的患者均适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效果,评价BIPAP与压力支持通气(PSV)在脱机过程中的适用对象。方法:前瞻、随机将36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经APACHE-Ⅱ评分管理并充分齐同平衡.分为BIPAP治疗组和PSV治疗组:每种模式稳定30min后测定呼吸力学、血气指标、患者舒适度评分、治疗结束后记录脱机时间及并发症。结果:两种模式在患者呼吸功、舒适度评分、血气分析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BIPAP与PSV均可应用于急性呼吸衰竭脱机过程.PSV更适用于自主通气努力较大患者:相较而言,BIPAP更能减少医务人员管理强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和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ARDS患者经机械通气和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37例ARDS机械通气患者1次脱机成功者30例,2次脱机成功者5例,3次脱机成功者2例。机械通气3—10d,无一例依赖呼吸机。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4-12d,TPN支持期间合并高血糖5例,消化道出血4例,肺感染、呼吸衰竭5例,无一例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结论机械通气和营养支持治疗ARDS临床效果较好。但应注意营养供给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呼吸机脱机的指征手段及其评价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呼吸机脱机的指征手段及其评价邱海波(综述)陈德昌(审校)作者单位:100730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加强医疗科呼吸支持对于危重病患者是至关重要的。当需要呼吸机支持的病因被去除,患者恢复自主呼吸能力时,及时撤离呼吸机对于患者恢...  相似文献   

16.
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压力支持通气(PSV)和同步间隙指令通气-压力支持水平(SIMV—PS)的方法进行脱机。两种方法脱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故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脱机前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对其脱机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335例机械通气患者用压力支持(PSV)模式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分别在SBT前后测定血红蛋白浓度,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红蛋白变化对脱机结果的预测价值。结果脱机成功组247例,失败组88例。SBT前两组患者基础特征和血红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BT前后成功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小于失败组,以血红蛋白浓度变化预测脱机结果的临界值为8.3%,敏感性为85.6%,特异性为80.8%,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结论SBT前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可以预测机械通气患者的脱机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与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对AECOPD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撤离期间人机同步性、呼吸肌做功及脱机成功率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30例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ECOPDⅢ级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每例随机先后应用PSV和NAVA,比较两种通气模式气道峰值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EAdi峰值信号、患者呼吸功占总呼吸功的百分比(WOBp/WOBt)等呼吸力学指标及触发延迟时间、无效触发、吸/呼气切换延迟时间等人机同步性指标.再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PSV组和NAVA组,每组15例,比较两组脱机成功率、48 h再插管率及ICU住院时间.结果 NAVA模式时患者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及吸/呼气切换延迟时间较PSV模式明显缩短(P<0.001),EAdi幅度低于PSV模式(P<0.05),Pplat和Ppeak低于PSV模式(P<0.05和P<0.01),WOBp/WOBt显著低于PSV模式(P<0.01),PSV模式时呼吸机通气频率显著低于中枢呼吸频率(t=2.509,P=0.017).NAVA组最终脱机成功率与PS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直接脱机成功率高于PSV组(P<0.05),48 h内再插管率低于PSV组(P<0.05),ICU住院时间低于PSV组(P=0.038).直接脱机失败患者首次试脱机前EAdi峰值显著高于其他患者(P=0.002).结论 与传统机械通气模式PSV比较,NAVA能改善AECOPD机械通气患者人机协调性,减少患者呼吸做功;EAdi监测有助于临床脱机时机的选择及对呼吸肌状态的评估;NAVA是否能提高患者最终脱机成功率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压力支持通气 (PSV)与成比例压力支持通气 (PPS)不同通气模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及脉搏轮廓法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护患者 2 6例。经治疗进入低辅助通气后比较在PSV、PPS两种通气模式下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力学的差异。结果 PPS模式心输出量 (CO)、心指数 (CI)、每搏量 (SV)较PSV模式明显增加 (P <0 0 5 ) ,外周血管阻力 (SVR)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气道峰压 (Ppeak)及内源性PEEP(PEEPi)明显下降 (P <0 .0 5 )。结论 PPS模式对机械通气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影响最小 ,较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  相似文献   

20.
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机械通气是抢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危重病患者重要手段之一。传统意义上的机械通气是指有创通气,是通过气管插管连接患者与呼吸机,这种连接方式能确保机械通气的效果,但同时也造成了气道损伤、脱机困难,患者耐受性差等缺点。近年来,通过鼻罩或面罩连接呼吸机和患者的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技术得到广泛使用,并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0PD)急性加重期、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心源性肺水肿、重症哮喘等所致急性呼吸衰竭的重要呼吸支持手段。本文介绍NPPV的作用原理与适应证,阐述实施NPPV必要的技术要求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