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堂义  杨华元  褚立希  蒯乐  高明 《中国针灸》2007,27(12):914-916
针刺麻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中医工作者的首创,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成就之一,在20世纪60、70年代得以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由于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近20年来,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甚微。本文简单回顾针刺麻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析针刺麻醉优势、作用机制,以及针刺麻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针刺麻醉的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刺麻醉是我国中医工作者于上个世纪50年代首创,现在很多中医医院已经将其作为一种术中的麻醉手段或辅助手段,应用在多个外科领域中,是现代中医学的重要成就。多年来的临床应用研究显示针刺麻醉具有经济,安全性高及不良作用小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但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如单纯针麻原理尚未完全阐述清楚,针刺麻醉临床应用领域相对狭小而且实际应用时又存在镇痛不足问题。怎么样更好的完善针刺麻醉理论,利用针刺麻醉现有的技术将其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是目前医学关心的热点及难点。本文对针刺麻醉原理、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七十年代末,电子计算机在我国开始进入医学领域。首先是西医院校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开设BASIC语言课,结合医学统计学课程,编辑医学统计学的程序。继而中医领域也引进了计算机技术,进行名老中医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北京市1979年完成了关幼波教授肝病诊疗系统并通过专家技术鉴定,且投入了临床门诊应用。  相似文献   

4.
加入WTO后中俄在中医药领域合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随着中俄关系的逐步改善和经贸往来的增加,在俄掀起了一股很强的中医药热,我国一批中医药界的专家学者到俄开展医疗活动,受到热烈欢迎。中俄两国在中医药教育、科学研究、医疗活动、医药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十分广泛。特别是针灸按摩等医疗技术在俄应用,为当地群众解除病痛,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由于俄方面政局变化,出现严重经济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使中俄两国在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出现了滑坡的局面。近几年来,随着俄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和中国加入WTO,中俄两国在教育、文化、医药等领域的合作进…  相似文献   

5.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与发展,对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电子计算机在中医领域应用中出现的一个新的分支——电脑中医,正以与日俱增的成果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成为国内外颇受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在我国医药事业中的应用报道始于80年代初。当时由于经验不足,多为低水平的重复,实际应用效果较差;直到1991年以后,随着一批高水平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计算机应用又开始升温,且从单项应用走向系统应用,从单机应用向网络发展,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使医...  相似文献   

7.
詹文涛,生于1937年,云南昆明市人,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云南省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及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急诊学会顾问,云南省发明协会副会长,云南省中医药、针灸、中西医结合3个学会会长,云南省高级中医药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云南中医药杂志》主编。詹教授50年代初毕业于昆明医士学校,1962年成都中医药大学首批优秀毕业生。中西医学功底深厚,有40余年的临床经验,擅长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治心血管系统、神经内科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急危重症和难治病,其诊治的患者遍及海内…  相似文献   

8.
针刺麻醉临床研究的成功,是近一百多年来我国传统医药的一大突破。由于针麻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不仅推动了针灸医学的发展,而且为现代医学关于“痛”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然而,针刺麻醉究竟怎样研究成功的?从科学技术史和思维方法上究竟有些什么可供我们以启示和借鉴,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从1946年诞生之日起,就逐步在各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医学作为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要使它发扬光大,就必然要与这一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始进入中医研究领域,源自七十年代末期,待别是近十年来,人们利用这一技术在中医医疗、科研、教学和管理诸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1 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1979年1月,“老中医关幼波教授辨证施治电子计算机程序”经北京中医学院与科学院自动化所合作研制成功。自此,  相似文献   

10.
针刺麻醉是一种新型的麻醉手段,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通过检索近10年来国内有关针刺麻醉的文献,论述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及腧穴配伍。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体现在可以减少麻醉剂使用量、减轻手术疼痛、降低术后不良反应、保护脏器功能、调整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等方面。总结针刺麻醉的常用腧穴,对不同手术部位的取穴进行分析。归纳针刺麻醉目前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针刺麻醉研究未来发展的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刺麻醉肺切除术研究的体会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麻醉是我国针灸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推动了针灸学的发展,促进了现代自然科学多学科对针灸的研究,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麻醉肺切除术是针刺麻醉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肺科医院和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曾经合作从事针刺麻醉肺切除手术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本文回顾针刺麻醉肺切除术的研究历程,并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尚未克服的难点,探讨解决的措施和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是我国社会常见且高发的致畸、致残性慢性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膝骨关节炎以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民族医药在缓解这些临床症状、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现有的诊疗方案并未纳入民族医药相关的内容,鉴于此,本共识在分析总结现有诊疗规范的基础上,综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民族组成、地域特色、饮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并基于已有文献报道,代表性地选取了壮医、蒙医、藏医、彝医、傣医、瑶医、维吾尔医7个民族医领域权威单位和专家,由中医专家牵头,共同制定了一份民族医药特色鲜明的膝骨关节炎优势病种专家共识。共识提出了膝骨关节炎的诊断,中医及民族医药辨证分型、治法方药、特色治疗技术等方面内容,对现有诊疗方案进行了完善,弥补既往专家共识在普适性方面的不足,适用于指导膝骨关节炎的中医及民族医药诊疗活动。  相似文献   

13.
转眼又是一度岁末。20年前,《家庭中医药》像学习飞翔的小鸟,迈出中医科普的第一步。20年后的今天,《家庭中医药》已经成为拥有相当数量中医专家、固定作者和稳定读者的中医科普平台。20年可以见证一个人从婴儿成长为青年,20年同样可以见证一本杂志,从尝试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4.
医海之窗     
中医在美国的发展势头美国之中医药,是19世纪大批华工移民到旧金山开掘金矿时带入的。当时中医药的使用几乎只限于华人移民。以后美国一直不允许中医开业行医,但禁而不止。直至本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总统访华,其随行医生参观了针刺麻醉手术,回美后积极向美国各界介绍中国传统医学的成就,才使美国人民和医师有机会了解中医及针灸。1976年美加州首先通过法律程序承认中国针灸医学合法,允许针灸师开业  相似文献   

15.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是建立最早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20世纪60年代初,邝安堃等开创了中医动物模型的研究,第一次将科学实验方法引入传统中医药学的研究领域,成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方向的新的突破口。下面就笔者收集的关于肾阳虚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按照造模依据加以简单的回顾。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中医学会男性学分会于今年1月11日正式宣告成立,它标志着上海地区中医男性学领域的学术活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早在80年代初,上海市区及郊县的一些医院就开设了男性病中医专科门诊,积极从事男性病  相似文献   

17.
第二届国际中医药工程学术会议将于今年11月在成都召开,它将推动中医药工程学科的发展。运用现代工程学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中医药学(包括民族医药学)进行创新研究并推动产业化进程的所有工作都属于中医药工程的学科范围。 1 中医药工程的学科涵义 中医药工程学发源于信息工程在中医药中的应用。早在70年代末,北京中医院中医专家关幼波教授和计算机应用专家谢敏教授合作开发的中医专家系统,开创了中医工程这一学科。同时,湖北中医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用控制论理论阐述中医理论,进一步奠定了中医工程学的基础。而l987年,中国生物…  相似文献   

18.
*电子计算机技术近年来已在我国中国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截至1987年3月15日,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72个单位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的科研课题共267项,在已通过专家鉴定的69项课题中,有33项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中医应用计算机已从单纯的  相似文献   

19.
中医专家经验存在个人主观认识的片面性和继承人在经验总结中的主观偏倚,对于中医专家经验继承需要有效的研究方法。中医思维呈现为系统整合型意向思维方式,是主体的心理过程,借助研究主观意识的心理学研究方法——Q方法的研究形式,探索性研究其在中医专家经验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Q方法研究中医专家经验有如下特色:(1)进行专家分类;(2)整合专家观点;(3)多角度比较专家观点。本文以中医妇科专家为受访对象,以自然流产妇女再孕前中医治疗调理为内容,应用Q方法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探讨Q方法在专家经验共识形成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曙光医院针刺麻醉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1959年顺利完成首例腋下皮脂腺针刺麻醉手术。1964年顺利完成首例针刺麻醉下胃大部切除术。1977年开展了"针麻胃大部分切除术的临床估价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80年代成为全国针麻胃大部切除术协作组组长单位,并获得"七·五"攻关表彰。1990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相关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学科建设方面,1986年针刺麻醉研究室成立。2000年,我院针灸科、外科、麻醉科主要人员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共同组建了临床针灸实验室、针灸原理研究室,2001年通过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