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了解早产儿出生时视网膜功能发育程度,比较早产儿和足月 产婴儿出生时视 网膜功能发育的异同。
方法 健康无眼病的早产儿10例10只眼和足月产 婴儿20例20只眼,随 机选取1只眼在出生后1周内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检测,记录视杆细胞反应、视锥细 胞反应、最大混合反应,振荡电位(OPs)及30 Hz闪烁光反应。
结果 与足月产 婴儿比较,早产儿出生时视杆细胞反应潜伏期明显延长 (t=3.216,P=0.003),振幅明显降低(t=6.05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大反应a、b波潜伏期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t=0.465,P=0.650;t=1.068,P=0.295),而振幅降低(t=6.584,P=0.000;t=6.64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婴儿视锥细胞反应a、b波潜伏期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7,P=0.939;t=0.935,P=0.358),早产儿组振幅明显降 低(t=3.417,P=0.002;t=6.310,P=0.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30 Hz闪烁光峰值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8,P=0.341),早产儿组振幅明显降低(t=3.745,P=0.0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间最大混合反应的b/a波振幅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5,P=0.831)。
结论 出生时早产儿视网膜的发育程度低于足月产婴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手持式免散瞳视觉电生理诊断系统RETeval在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和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58例和同期健康志愿者16名(对照组)纳入研究。患者既往均未接受任何眼局部治疗。采用RETeval设备的“DR评估方案”模式行闪光ERG检查。记录系统测量的“DR评估方案结果评分”。以FFA结果为金标准,依据2002年制定的国际DR分级标准对DR进行分级,将患者分为威胁视力的DR(VTDR)组[VTDR(+)]和VTDR(-)组,DR(+)和DR(-)组。不同分组受检眼之间隐含期、振幅、瞳孔面积比的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DR评估方案结果评分”与DR严重程度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RETeval检测DR及VTD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Youden指数最大为标准确定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临界值。结果“DR评估方案结果评分”诊断DR的AUC为0.936,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1%、92%;诊断VTDR的AUC为0.976,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6%、70%。与DR(-)组比较,DR(+)组患眼隐含期延迟,振幅、瞳孔面积比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43、5.49、6.09,P=0.000、0.000、0.000)。与VTDR(-)组比较,VTDR(+)组患眼隐含期延迟,振幅、瞳孔面积比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5、7.46、5.73,P=0.000、0.000、0.00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R评估方案”结果评分与DR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9,P<0.05)。结论RETeval记录的“DR评估方案结果评分”诊断DR及VTDR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与DR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中的变化及其评价早产儿视网膜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4~12周龄早产儿84例(168眼),其中ROP(+)组30例,ROP(-)组54例。在睡眠状态下进行F-ERG检查,记录视杆反应、最大混合反应以及视锥反应。成人组为健康成年人15例(30眼)。F-ERG的记录遵循ISCEV2000年修订的临床视觉电生理国际标准化程序。结果 F-ERG各反应波形发生率3组比较,ROP(+)组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视杆反应:χ2=50.710,P=0.000;最大混合反应:χ2=32.002,P=0.000;视锥反应:χ2=23.992,P=0.000)。ROP(+)组和ROP(-)组视杆反应波形发生率低于视锥反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306,P=0.000;χ2=12.706,P=0.000)。3组F-ERG各反应a波、b波隐含时及振幅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视杆反应:b波隐含时F=66.405,P=0.000;b波振幅F=180.496,P=0.000。最大混合反应:a波隐含时F=9.536,P=0.000;a波振幅F=189.150,P=0.000;b波隐含时F=89.851,P=0.000;b波振幅F=278.984,P=0.000。视锥反应:a波隐含时F=37.526,P=0.000;a波振幅F=67.182,P=0.000;b波隐含时F=32.470,P=0.000;b波振幅F=145.631,P=0.000)。除视锥反应a波振幅和b波隐含时ROP(+)组与ROP(-)组比较以及最大混合反应a波隐含时ROP(-)组与成人组比较外,ROP(+)组余各反应a波、b波隐含时明显延长,振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生后4~12周早产儿的视网膜功能仍处于发育过程中,视杆细胞较视锥细胞成熟晚;而ROP对其视网膜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且主要影响视杆细胞功能,其影响与病变程度有关。F-ERG可以作为评价早产儿视网膜功能的检测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全视野视网膜电图(full-field ERG,ffERG)检查具有无创伤、客观、定量和可重复的特点,是现代眼科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估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国内ffERG应用较广泛,但存在检测病种偏少、检测方法不标准、结果描述不规范等问题.重视其国际化、标准化、正规化应用;了解与多焦视网膜电图和图形视网膜电图的适应证、检测技术和结果判读的区别;重视拓展其新的临床应用领域和方法,才能真正发挥ffERG在视网膜疾病诊断、鉴别和疗效判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早产儿视网膜功能发育程度。方法选取健康无眼病早产儿和足月产婴儿各25例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ERG)检测,记录视杆细胞反应、视锥细胞反应及最大混合反应。对比分析两组婴儿的ERG各波反应的潜伏期、振幅以及最大反应b/a波振幅比值。结果与足月产婴儿比较,早产儿视杆细胞反应潜伏期延长(t=11.007,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振幅没有明显改变(t=1.836,P=0.069);最大反应a、b波潜伏期延长(t=2.44,P=0.010;t=10.800,P=0.000),而振幅降低(t=5.804,P=0.000; t=5.809,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婴儿视锥细胞反应除b波振幅无明显差异外(t=0.486,P=0.628),a波潜伏期(t=4.444,P=0.000)和振幅(t=3.819,P=0.000)及b波潜伏期(t=2.850,P=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最大混合反应的b/a波振幅比值没有明显差异(t=1.142,P=0.256)。结论早产儿视网膜发育程度较足月产婴儿稍低。(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285-287)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阈值期和阈值前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远期视网膜电图特征。方法 诊断为阈值期或阈值前期ROP的24例患儿48只眼(ROP组)纳入研究。选择出生年龄、体重与之匹配的未发生ROP的早产儿10例20只眼为对照组。经过湖南省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取得所有受检者父母的知情同意后,所有受检儿行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检查,记录视杆反应、最大混合反应以及视锥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ROP组患儿的视杆反应b波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3,P<0.05);振幅明显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7.068,P<0.05)。与对照组比较,ROP组患儿的最大混合反应a、b波潜伏期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9、2.886,P<0.05);振幅均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5.614、2.850,P<0.05)。与对照组比较,ROP组患儿的视锥细胞反应a、b波潜伏期(t=0.819、0.948)及振幅(t=0.904、0.850)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阈值期和阈值前期ROP患儿远期视网膜视杆反应b波及最大混合反应a、b波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视锥反应a、b波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正常眼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核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正常眼后极部视网膜 (感光细胞 )功能。方法 :应用RETIscan多焦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 (短M序列 )对2 4例 (32只眼 ) 10~ 30岁、4 0~ 6 0岁正常人眼后极部约 30°范围内视网膜行 6 1个刺激阵列的多焦视网膜电图 (multifocalelec troretinogram ,mfERG)一阶核反应 (firstorderkernel,FOK)测定 ,分别比较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排列的 1~ 5环FOKP1、N1波峰时和振幅密度值 ,以及黄斑鼻颞侧 ,后极部四个象限视网膜 ,后极部视网膜上、下半侧P1、N1波峰时和振幅密度值。结果 :随离心度增加 ,FOK反应P1、N1波有振幅密度值逐渐降低、峰时先逐渐缩短后逐渐延长的特征 ;10~ 30岁年龄组正常眼P1、N1波振幅密度值较 4 0~ 6 0岁年龄组大 ,峰时短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各组的四个象限间和后极部视网膜上下半的P1波振幅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10~ 30岁年龄组正常眼黄斑鼻颞侧P1波振幅密度值鼻侧大于颞侧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 4 0~ 6 0岁年龄组黄斑鼻颞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mfERG一阶核反应与视网膜感光细胞特别是视锥细胞的功能相对应。FOK振幅密度值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说明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逐渐减退 ,FOK最短峰时的出现可能与有功能锥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电图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根据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分型的可能性。方法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将BRVO分为缺血型及非缺血型,同时行ERG检查,测a、b波振幅、峰潜时及b/a波振幅比值和振荡电位:OP1、OP2、OP3、OP4振幅、峰潜时及OP1+OP2+OP3+OP4的振幅之和OPs波的振幅。结果BRVO缺血型组b波及OPs振幅明显下降,缺血组与非缺血型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ERGb波及OPs振幅下降可作为缺血型的一项参考指标。(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10-11) 相似文献
9.
近视对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近视对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一阶六环反应参数的影响。
方法
对矫正视力≥1.0的轻、中、高度近视以及正视眼受试者各20例进行103个位点刺激的mfERG检查,纳入受检者年龄13~20岁。分析mfERG一阶六环反应N1、P1、N2波的反应密度和潜伏期。
结果
近视受检者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mfERG一阶六环反应各个环N1、P1、N2各波的反应密度均逐渐降低(P均<0.05),而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结论
近视使mfERG一阶六环反应的反应密度减低。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103-105)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 mERG)的改变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VERIS Science TM4.0对18例(18只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前后分别进行mERG检查,并对不同区域的mERG进行了比较。结果手术前脱离区a、b波的潜伏期比非脱离区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t=4.541、t=6.784,P<0.01),脱离区a、b波的振幅密度明显小于非脱离区,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t=3.680、t=4.257,P<0.01);手术后中心凹、黄斑区、黄斑外区及全测试区的a、b 波的振幅密度均比手术前明显提高(P<0.01),但是a、b波的潜伏期手术前后则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后原脱离区a、b波的振幅密度均比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 结论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网膜功能有一定提高,mERG是评价术后视网膜功能恢复的有用工具,振幅密度比潜伏期更敏感。(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64-267)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单眼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对侧眼黄斑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比分析24例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为单眼RVO患者的24只对侧眼及18位正常受试者18只正常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测结果,比较两组受试者黄斑功能的差异.采用罗兰RETIsean电生理仪记录mfERG,将记录图形分别按照6个同心圆和4个象限对P1、N1波的振幅密度及潜伏期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RVO患者对侧眼在中心第1、2环处P1、N1波的振幅密度显著低于正常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0,2.147;P<0.05);其它各环、各象限振幅密度及潜伏期在两组间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与正常眼相比,RVO患者对侧眼黄斑中心凹视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辅助间接检眼镜下正常早产儿眼底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特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计算机辅助的双目间接检眼镜成像系统检查所见的早产儿正常眼底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图像特征,探讨计算机辅助的双目间接检眼镜成像系统在ROP筛查中 的 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通过计算机辅助的 双目间接检眼镜成 像系统对150例早产儿行ROP早期筛查,首次检查的时间为早产儿出生后4~6周或其矫正胎龄 已达32周,并根据首次检查结果决定随诊时间。对检查过程进行录像,并对有意义的图像进 行拍照,以获得正常早产儿和ROP患眼的眼底图像。回顾分析时对各种图像特征进行对比分 析观察。结果 150例早产儿均通过双目间接检眼镜获得正常早产儿眼底 图像或各期典型的R OP图像。其中,正常早产儿眼底视盘色泽为较淡,周边视网膜仍未血管化呈青灰色调;ROP 各期在双目间接检眼镜下均具有不同的典型表现。结论 计算机辅助双 目间接检眼镜成像系 统可清楚地观察到早产儿正常眼底和各期ROP眼底的特征变化,真实客观的保存检查结果,在ROP筛查与治疗随访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早产儿生后早期的屈光发育.方法 横断面研究.收集生后4~6周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无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253例,按矫正胎龄进行分组:A组(22只眼),矫正胎龄≤34周;B组(52只眼),矫正胎龄>34周且≤36周;C组(126只眼),矫正胎龄>36周且≤38周;D组(144只眼),矫正胎龄>38周且≤40周;E组(136只眼),矫正胎龄>40周且≤42周,F组(26只眼),矫正胎龄>42周且≤44周.行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确定屈光状态.其中38例在矫正胎龄40~44周时的屈光与同龄足月对照组比较.定量资料为非正态分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定性资料使用X2检验.结果 早产儿随出生体重的增加、孕龄和检查时矫正胎龄的增大,等效球镜远视程度增大.出生体重是等效球镜的显著影响因素.近视发生率14.43%,并随着矫正胎龄的增加而下降.散光发生率10.28%,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散光度中位数+1.00 DC,随着矫正胎龄的增加而增大,与出生孕龄和体重无关.散光轴向中位数90°,与矫正胎龄、出生孕龄和体重均无关.矫正胎龄40~44周的早产儿和足月儿比较,除等效球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有更大的近视趋势外,近视发生率、散光发生率、散光度、散光轴向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产儿屈光状态随发育向远视方向发展,但到矫正胎龄40~44周时仍较足月儿有较大的近视趋势,其潜在机制及随后的屈光发育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华眼科杂志,2009,45:607-611) 相似文献
14.
达纳康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术后早期视网膜功能改变干预效果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讨银杏叶提取物(商品名达纳康)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视网膜光凝术后早期视网膜功能改变的干预效果。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60例60只眼Ⅲ~Ⅳ期DR患者分为达纳康用药组和对照组。应用多焦视觉诱发反应图象系统(visual evoked response image system, VERIS)对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前、术后第3 d和术后第7 d的多焦视网膜电图进行了定量研究。
结果
视网膜光凝术前对照组和用药组的年龄、性别组成、血糖、糖尿病病程和DR病程均具有可比性。两组术前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各波的反应密度和N1、P1波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与术前比较,术后第3 d用药组MERG各波大部份象限的潜伏期无显著改变。N1波、P1波、N2波反应密度较术前减小,但下降的幅度均较对照组小。用药组N1和P1波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1波和N2波的黄斑中央5°区域反应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第7d,两组之间N1和P1波潜伏期差异仍有显著性的意义;各波反应密度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
结论
达纳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光凝术后,早期视网膜功能的损害。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208-21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眼底无明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方法 经散瞳检查明确眼底无明显DR的2型糖尿病患者18例32只眼(病例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6只眼,女性10例16只眼;平均年龄(57.1±1.3)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0.2±0.3)年;矫正视力均≥1.0.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4例14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6例6只眼;平均年龄(53.0±5.6)岁;矫正视力均≥1.0.所有受检者均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观察1~5环N1、P1波的潜伏期和振幅密度,颞侧、鼻侧视网膜的N1、P1波潜伏期及振幅密度.结果 1、2、3环P1波潜伏期病例组分别为(48.47±2.33)、(31.19±15.53)、(15.67±5.73) ms,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0.48±3.26)、(35.88±3.64)、(38.92±3.67) ms;两组1、2、3环P1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5、2.376、2.276,P<0.05).颞侧视网膜P1波振幅密度病例组、正常对照组分别为(9.07±2.19)、(14.13±2.76) nV/deg2;两组颞侧视网膜P1波振幅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8,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在未出现明显DR之前P1波潜伏期即出现延长,颞侧视网膜P1波振幅密度下降.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全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预后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评价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视网膜全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56例5期(视网膜全脱离)ROP患儿73只眼的临床资料。手术时患儿年龄为3~84个月,平均年龄(13.02±14.64)个月,出生胎龄为25~36周,平均胎龄(29.5±2.22)周;出生体重为900~2500 g,平均体重(1400.19 ±300.05) g;吸氧时间为2~90 d,平均吸氧时间为(20.53±18.91) d。手术包括开放玻璃体切割手术和闭合晶状体切除、玻璃体切割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的标准以黄斑复位为视网膜复位成功,视网膜复位黄斑脱离为部分成功,视网膜未复位为手术失败。结果:手术后10只眼视网膜复位成功,占13.69%;20只眼视网膜复位部分成功,占27.39%;43只眼视网膜复位失败 ,占58.9%。手术后视力为手动者9只眼,占12.33%;条栅视力>0.004者6只眼,占8.21% 。结论:ROP 视网膜全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手术难度较大,手术后仅少数患儿视网膜复位成功 ,部分患儿视功能有一定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ogram,ERG)的检测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视功能评价的可能性。方法 对21例RVO患者及23例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ERG检测,测a、b波振幅、峰潜时和振汤电位振幅。结果 RVO组最大反应a、b波振幅对照组明显下降,峰潜时延长、振荡电位幅值也明显降低,CRVO与BRVO组间有显著差异,说明随病变程度而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