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例支气管类癌的病理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癌是一种少见肿瘤 ,支气管类癌更少见。我院收治11例 ,现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991年 1月~ 1997年 12月间共收治支气管类癌患者 11例 ,男性 8例 ,女性 3例。平均年龄 48岁 (2 8~ 6 5岁 )。术前均行支气管纤维镜检查 ,其中 5例发现支气管内新生物 ;2例见支气管受外压变窄 ,其内黏膜正常。胸片或胸部CT示肺部肿块 ,其中 5例患者肿块已侵及两叶或以上的肺组织。全部患者首次治疗均为开胸手术。手术术式视情况而定 ,分别为全肺切除术、肺叶切除术、肺楔型切除术或活检术。术后病检 :2例纵隔肺门淋巴结阳性并血行转移 ;1例仅出现血行转…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我室1975~1985年所遇到的6例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为15~65岁,平均43.5岁。其中3例呈息肉样并突向支气管,1例位于支气管旁呈结节状、2例呈浸润生长并破坏支气管壁浸及大块肺组织,其中1例有肺门淋巴结转移。根据近年文献将其分为低度与高度恶性二个类型,对其临床病理进行了讨论。6例患者术后全部进行随访,其中2例属高度恶性者,术后辅以3~4疗程化疗,分别生存18及19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3.
Wei S  Li X  Chen J  Zhou Q 《中国肺癌杂志》2011,14(9):733-738
支气管肺类癌是罕见的肺部肿瘤,总体生长缓慢、预后尚可。根据其临床特征往往可以推测支气管肺类癌的诊断和亚型并指导治疗。其中年轻、CT表现为中心型肿瘤且无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病例,典型类癌的可能性较大。此亚型远处转移几率小,在手术治疗前除胸增强CT外可以不进行其它的常规术前分期检查。中心型肿瘤临床怀疑纵隔淋巴结累及或周围型肿瘤临床怀疑肺门纵隔淋巴结累及的病例,可能为不典型类癌。此亚型应做全面术前评估和分期。累及纵隔淋巴结的不典型类癌预后相对较差,应行多学科积极治疗。支气管肺类癌虽然其生物学特性不活跃,但均为恶性肿瘤,放化疗效果差,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彻底切除肿瘤、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的肺组织是此类肺肿瘤外科治疗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4.
应用支气管成形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病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Xu J  Yu Q  Jiang H  Gao Z  Long Z  Liu X  Qiao S 《中国肺癌杂志》1999,2(1):14-16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索合理应用支气管成形术治疗肺癌的理论依据。方法 对58例肺癌支气管成形肺切除标本近侧支气管进行不同断面的病理学研究。结果 楔形切除术患者中切端癌残留的比例显著高于袖状切除者(P<0.01)。96.1%的病例癌浸润发生在距瘤缘1.5cm以内的支气管壁上。癌细胞沿管壁粘膜层、粘膜下层或多层面直接浸润者分别占3.9%、23.5%与72.5%。癌浸润距离与肺癌病理类型、浸润方式及TNM分期有密切关系。转移淋巴结对近侧支气管壁外膜层的间接浸润以腺癌最为突出。结论 为获得根治性切除,支气管切端距瘤缘的安全界限原则上应在1.5cm以远,并须选择袖状切除术式及常规彻底清除肺门、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支气管肺类癌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支气管肺类癌的临床特点、生物学特性,探讨合理的手术指征及更好的综合治疗方式.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1988年3月~2003年7月我院收治的8例支气管肺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典型类癌7例,非典型类癌1例,均未发现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与肺癌比较缺乏特征性.影像学检查中心型5例,周围型3例;病灶位于主支气管者均引起狭窄,位于段支气管以下者表现为分叶状球形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患者均行完全手术切除加淋巴结清除术,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明确诊断.结论类癌属于神经内分泌癌,典型类癌恶性程度较低,非典型类癌恶性程度介于典型类癌和小细胞癌之间.典型类癌的治疗方式应采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式,即完全切除加淋巴结清除再加辅助化/放疗.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肺类癌27例诊治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肺类癌较少见,且术前诊断较困难.本文总结肺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评价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1981-2006年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原发性肺类癌的临床资料,对其影像学及手术前后的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并采用统计学方法观察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病灶部位:周围型10例(37%),中央型17例(63%).原发肿瘤平均大小3.2 cm.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22%)有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病理类型:典型类癌(typical carcinoid,TC)20例,非典型类癌(atypical carcinoid,AC)7例.其中Ⅰ期21例、Ⅱ期4例、Ⅲ期2例.术后加放化疗3例、单纯化疗2例.全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5%和68%.典型类癌的5年生存率为97%,而非典型类癌为65% (P= 0.021).有无淋巴结转移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6%和93%(P< 0.001).预后分析示病理类型和淋巴结是否有转移为有显著性意义的预后因素.结论:肺类癌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良好.多数肺类癌患者术后可获得长期生存,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病理类型和淋巴结是否累及.  相似文献   

7.
周晓  廖粤斌  丁嘉安  张容轩 《肿瘤》2002,22(5):400-401
目的 分析支气管类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我院外科 1983~ 2 0 0 0年所有收治的支气管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的总结。结果  18年内 ,经组织学确诊的支气管类癌患者共有 36例 ,其中 35例接受了手术治疗。男 2 4例 (6 9% ) ,女 11例 (31% ) ;平均年龄 4 6 .7(13~ 2 7)岁。因症状就诊者有 31(86 % )例。手术包括一叶肺切除 2 5例 ,两叶肺切除 2例 ,肺段切除3例 ,全肺切除 5例 ,没有发生手术死亡。术后TNM分期 ,I期 33例 ,Ⅱ期 1例 ,Ⅲ期 1例 ;典型支气管类癌 2 2例 (6 1% ) ,均为I期 ,非典型支气管类癌 13例 (39% )其中I期 11例 ,Ⅱ期 1例 ,Ⅲ期 1例。中位随访时间 10 2个月 (6月~ 18年 ) ,有 7例(2 2 % )死于复发。所有患者的 5年生存率 77% (典型支气管类癌 88.9% ,非典型 2 5 % ,P <0 .0 0 5 )。中央型还是周围型以及纵隔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与生存率无明显的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支气管类癌相对于其它类型的肺癌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及预后 ,手术应当行根治性的切除及淋巴结清扫 ,该疾病的组织学类型与生存率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5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53例,其中十二指肠腺癌并血吸虫卵沉着和回肠平滑肌母细胞瘤并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各1例。男性39例,女性14例,男女之比为2.8:1。年龄6~71岁,平均43岁;癌的平均年龄49.5岁,恶性淋巴瘤为34.5岁。腺癌43.4%,恶性淋巴瘤32.1%,平滑肌肉瘤20.7%,类癌3.8%。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肺类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类癌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 分析我院1975至2007年外科治疗的59例支气管肺类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59例患者中男37例,女22例.年龄26~72岁,平均47.6岁.45例为中央型,13例为周围型, 位于气管1例.37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其中32例行镜下活检,13例术前明确诊断.本组患者均行外科治疗,根治性切除率93.2%.术后病理报告典型类癌41例,淋巴结转移率为9.8%;不典型类癌18例,淋巴结转移率为66.7%.本组38例随诊满5年以上,典型类癌5,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85.7%;不典型类癌5年生存率为53.8%.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支气管肺类癌最有效的方法.此病预后较好,其中典型类癌预后好于不典型类癌.放化疗的作用不肯定.  相似文献   

10.
兔鼻咽VX2移植癌模型的建立及其生长转移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兔鼻咽VX2移植癌动物模型,观察肿瘤局部生长浸润、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特性及在18F-FDG PET-CT、MRI图像上的表现.方法:将VX2瘤细胞株荷瘤新西兰白兔麻醉后,解剖将肿瘤剥离,制成1×107~2x107/mL细胞悬液,注入免腹股沟,形成传代兔传代.在CT引导下,将瘤细胞悬液注入兔鼻咽部,建立兔鼻咽VX2移植癌动物模型后.观察兔症状及肿瘤生长、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特征及影像学表现.结果:41只兔在鼻咽种植瘤细胞2~4周内.37只在鼻咽部形成实体瘤,成功率90.2%(37/41),7只意外死亡,30只进入研究.鼻咽部肿瘤成瘤后均增长迅速.向周围浸润性生长,常见的周围浸润部位有咽旁间隙、鼻腔、口咽、颅底、斜坡、颞下窝、海绵窦等.病理检查符合低分化鳞状细胞癌表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率93.3%(28/30),双颈淋巴结转移率43.3%(13/30).2例出现肺多发转移6.7%(2/30).30只兔鼻咽结构、周围组织器官及鼻咽肿物、淋巴结转移灶、远处转移灶在18F-FDGPET-CT图像上均能清晰显示.结论:兔鼻咽VX2移植癌动物模型建立成功,且成功率高.鼻咽部肿瘤成瘤后迅速向周围浸润性生长,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在18F-FDGPET-CT、MRI图像上能清晰显示鼻咽腔内外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提供影像证据,是进行人类鼻咽癌实验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回顾分析40例胃肠道类癌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胃肠道类癌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术前难以作出良恶性判断.肿瘤的大小与组织学类型、周围组织浸润无关,与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尸检发现20%~30%的肺癌病人有心包或心脏转移,淋巴管是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作者自1982年7月至1990年5月对135例肺癌病人中的74例做了尸体解剖,其中23例(31.1%)有心包或心脏转移,转移途径为淋巴管转移和血源性转移,由肺门、纵隔淋巴结发生的心脏转移为淋巴管型,原发肿瘤通过纵隔淋巴结播散到心脏为纵隔淋巴管转移亚型.肺门淋巴结和肺静脉周围组织有癌性变化者为肺门淋巴管转移型;无淋巴管转移,只有心包或心脏转移者为血源  相似文献   

13.
CD4 4是一种细胞表面粘附分子 ,在体内分布广泛。它主要参与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特异性粘连 ,且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关。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78例原发性肺鳞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CD4 4V6的表达 ,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以评价其可否作为一项预测肺癌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收集本院 1997年至 2 0 0 1年原发性肺鳞癌手术存档标本 78例 ,男性 6 2例 ,女性 16例 ;年龄30~ 75岁 ,平均 5 8岁。其中 38例伴淋巴结转移 (2 0例肺门淋巴结转移 ,18例同时有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 )。临床TNM分期…  相似文献   

14.
患者 女,58岁,因反复咳嗽、咯痰伴发热12年,加重2月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左上肺呼吸音减弱。胸部X线片见左肺门影增大伴左上叶肺不张。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左上叶支气管被一新生物堵塞,表面不平、充血,活检病院心胸外科理报告为类癌。行左肺上叶切除,术中见左上叶不张,实变,与胸壁粘连,肺根部可扪及稍硬肿物约3cm×2cm×1cm大小,周围淋巴结无肿大。切断上叶支气管后见远端腔内肿物呈紫红色。病理报告:左上叶支气管腔内型类癌,肺周围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5)。术后已存活7年,无肿瘤复发和转移。讨论 本例患者带瘤生存12年,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53基因瘤内注射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治疗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瘤患者38例,肝脏原发病灶控制良好,A组(n=18)行p53基因瘤内注射联合BAI治疗,B组(n=20)行单纯BAI治疗。p53基因瘤内注射,1周2次,每次用量1×1012~2×1012VP。全部患者在DSA下行BAI。1~2个月重复治疗,治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38例患者均完成2个周期以上治疗。A组近期有效率(CR+PR)为67%(12/18),B组为30%(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基因瘤内注射后,8例(44.4%)出现一过性发热(38℃~40℃),未见其他毒副反应。[结论]p53基因瘤内注射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肝癌肺转移瘤安全,近期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1930年 Kramer 从支气管癌中分离出另一组肿瘤,称为支气管腺瘤。现已将支气管腺瘤分为类癌、圆柱瘤(腺样囊腺癌)和粘液表皮样瘤等三型,发生率分别占83%(74~90%)、12%(8~21%)和6%(3~9%)。由于这三型肿瘤的组织学表现多种多样,以致某些学者认为其并非一种独特的肿瘤。作者对1例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瘤和12例类癌的酶活性和血清素浓度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由上表可以看出,粘液表皮样瘤的 MAO  相似文献   

17.
肺癌手术方式的临床病理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索合理选择肺癌手术方式的理论依据。方法 对 3 98例肺癌根除性肺切除标本近侧支气管及肺门纵隔淋巴结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 ①癌直接沿近侧支气管壁粘膜层、粘膜下层或多层面侵袭蔓延 ,分别占 9.3 %、2 1.8%与 68.9%。 96.4%的癌侵袭是发生在距瘤缘 1.5cm以内的管壁上。其侵袭距离与肺癌病理类型、侵袭方式及TNM分期有密切关系。②癌细胞经转移淋巴结间接侵袭近侧支气管壁外膜或软骨层 2 2例 ,其中N1者侵袭叶支气管壁 3例 ,N2 者侵袭主支气管壁 19例 ,以腺癌为突出 ,尤其低分化腺癌N2 转移率与侵袭率均显著高于高分化者 (P <0 .0 1,P <0 .0 1)。结论 合理选择肺癌手术方式的病理学原则是确保支气管切端距瘤缘的安全界限 >1.5cm ;即使是周围型肺腺癌 ,也应重视淋巴结转移对支气管壁的侵袭性并主动清除同侧肺门及上、下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原发性肺癌细胞免疫状态(T4/T8值)和周围血淋巴细胞粘附因子(CD44V6)的表达与血道转移的关系.选择1997.12~1998.8,200例首次治疗原发性肺癌,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177例,女性23例,中位年龄58岁(32~87岁).腺癌114例,鳞癌50例,小细胞癌21例,低分化癌15例.入院经脑CT,胸CT,腹CT及同位素骨扫描检查,确定为远处血道转移(包括脑转移,腹腔脏器转移,胸膜和肺内转移以及骨转移等)76例,转移发生率38%(76/200).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单克隆抗体技术,测定周围血淋巴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未分化型早期胃癌(EGC)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对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的335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7.9%,其中黏膜内癌(M癌)和黏膜下层癌(SM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5%、25.6%,直径≤2.0cm和>2.0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0%和25.8%,脉管瘤栓阳性和脉管瘤栓阴性的淋巴结转移率为50.0%和16.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瘤栓与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2cm、黏膜下层浸润和脉管瘤栓是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直径≤2cm、黏膜内癌、无脉管瘤栓的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风险小。  相似文献   

20.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生存率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指标和各种治疗方式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全组30例患者均为女性,占同期收治乳腺癌患者的5.7%,中位年龄50岁(39-76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21例(70.0%),单纯癌4例(13.3%),髓样癌2例(6.7%),管状腺癌2例(6.7%),导管内癌1例(3.3%)。Ⅰ期患者5例(16.7%),Ⅱ期15例(50.0%),Ⅲ期8例(26.7%),Ⅳ期2例(6.7%)。核分级1级4例(13.3%),2级11例(36.7%),3级15例(50.0%)。伴有脉管瘤栓10例(33.3%),伴有神经浸润5例(16.7%)。中位生存时间3.8年(1.6-7.5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总生存的因素为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临床分期、脉管瘤栓和神经浸润。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和淋巴结状态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3年总生存率65.7%。结论:三阴性乳腺癌发病率较低,组织学分级较高,多为浸润性导管癌,易较早出现复发和转移。影响生存率的因素为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临床分期、脉管瘤栓和神经浸润,其中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是肿瘤大小和淋巴结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