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探讨──附80例分析张桂华,陈玉林(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内科徐州221006)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但自从急诊胃镜开展以来,发现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除食管胃底静脉曲...  相似文献   

2.
王连荣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4):5608-5609
肝硬化胃底食道静脉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门静脉压力增高导致食道胃底静脉侧支循环形成,形成静脉曲张[1].老年患者自身体质弱,血管弹性低,且多合并心脑肾等慢性疾病,急性出血时死亡率远远高于中青年人[2].本次研究选择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老年患者,针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护理干预,分析其疗效.  相似文献   

3.
门脉性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02例分析李大义,陈世宽(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454650)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UGB)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尽快明确出血原因是正确处理和抢救成功的关键。1987年6月至1991年9月,我院内科收治肝硬化并发UGB10...  相似文献   

4.
食管胃底静脉曲破裂大出血是肝硬化常见并发症及主要死亡原因,早期有效控制出血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垂体后叶素治疗组与善得定治疗组,并对二组作临床疗效、副作用等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指导治疗。方法 对52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即血压、脉搏在正常范围内,神志清楚)行急诊胃镜检查及Child-pugh分级。结果 (1)52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简称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51.92%,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48.08%,两者比较,差异无昆著性(P〉0.05)。在Child-pugh A级中,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23.08%,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5.7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Child-pugh C级中,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25.00%,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11.5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原因包括消化性溃疡和门脉高压性胃病,在Child-pugh C级中,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占17.31%,消化性溃疡出血占7.69%,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除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例出血的原因外,门脉高压性胃病及消化性溃疡也是其重要的原因,尤其在肝功能分级在Child-pugh C级的患者中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较多,治疗时更应引起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251例止血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赵健雄 《内科》2008,3(2):F0003-F0003
肝硬化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以前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可能性更多一些,现在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普及,发现其出血原因也是多样的。在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期间,我院肝病科共有55例确诊肝硬化患者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在我院胃镜室做急诊胃镜检查,现将出血原因统计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病例报告患者寇××,男,35岁,住院时间:2012年4月17日.主诉:呕血、黑便6h.自诉6h前进食较硬食物及饮酒后突感出现心慌,头晕,随后呕血1000ml,排黑便500 g.急送入我院就诊.否认既往肝炎病史及其他病史,有大量饮酒史,每日饮酒500 g左右.查体:BP 78/45 mmHg,HR 112次/min.B超:考虑酒精性肝硬化,脾大.血常规:血小板51 × 109/L,血红蛋白(Hb)78g/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54%.肝炎标志物:甲乙丙戊型肝炎标志物均阴性.肝功能:ALT 46 u/L,AST 55 u/L,TBIL 17.1μmol/L,ALB 28 g/L,GGT 558 u/L,AFP.6.9 ng/ml.人院诊断:酒精性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9.
刘志萍 《山东医药》2001,41(14):70-71
近年来,我院收治了18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8例患者中,男17例,女1例,平均年龄52岁。临床表现单纯呕血2例,便血5例,呕血、便血兼有10例,1例合并失血性休克。经及时抢救和治疗,大部分患者转危为安,预防和减轻了肝性脑病的发生,1例因周围循环衰竭而死亡。 护理体会:①积极纠正休克。消化道出血系空腔脏器出血,出血量大且难以准确估计,此时需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血时吸入气管,必要时吸氧,使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除保持静脉给…  相似文献   

10.
11.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肝炎后肝硬化E消化道出血怎样选择最佳服药时间或最佳手术时间,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其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对92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急诊胃镜检查,发现病因。结果在92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52.2%,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占22.8%,肝源性溃疡出血占20.7%;肝功能A级与B级和C级患者出血原因差异显著。结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门脉高压性胃病和肝源性溃疡也是不可忽视的出血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和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比较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脑梗死与同期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未合并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消化道出血量(x2=24.238,P〈0.01)、脾切除手术(x2=37.10,P〈0.01)、Child-Pugh分级、腹水量(x2=29.002,P〈0.01)、动脉硬化因素和应用强力抗纤溶药物在梗塞组与非梗塞组之间差别明显。结论肝硬化患者在上消化道出血后,应尽早评估并发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以预防急性脑梗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16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护理人员通过做好抢救工作的准备及配合;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给予有效止血措施;合理饮食指导;加强基础护理;减少或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做好心理护理,稳定情绪是非常重要的;16例患者能配合治疗,出血停止后无再次明显的出血现象。  相似文献   

16.
据医学空间网11月4日报道(原载Gastroenterology,2004;127(4):1123—30),重组凝血因子VIIa(rFVIIa)能够显著降低无法控制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比例。  相似文献   

17.
<正>食管胃静脉曲张(gastroesophageal varices,GOV)是肝硬化常见并发症,约见于50%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VB)的年发生率为5%~15%,即便应用了当前推荐的治疗,患者6周内病死率仍高达15%~20%。在急性EVB最初5天内,死亡原因主要是失血性休克,在接下来的6周,死亡原因则主要是多  相似文献   

18.
76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镜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方法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急诊胃镜检查和止血治疗。结果在76例患者中,内镜下见有食管静脉曲张者65例(85.5%),其中轻度8例,中度17例,重度40例;诊断PHG者33例(43.4%),其中轻度12例,重度21例;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者8例;胃癌2例。结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PHG并发出血是引起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两大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83例,根据治疗情况分为预防用药组210例和未预防用药组173例。预防用药组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孢曲松钠静脉滴注预防感染,对其过敏者(共2例)选用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治疗7 d;未预防用药组不使用抗生素。比较治疗10 d两组各类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情况及上消化道再出血情况。结果预防用药组感染率为13.80%,未预防用药组感染率为36.9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分布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未预防用药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20.23%,高于预防用药组患者的10.95%(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防应用抗生素可降低相关细菌感染的发生和上消化道再出血。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病,是由不同病因引起肝脏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其特点是在肝细胞坏死的基础上发生纤维化,并形成假小叶,是一种严重的和不可逆的肝脏疾病。肝硬化的起病和病程一般缓渐,可能隐伏数年至数十年之久(平均3~5年),起病时可无症状,病情逐渐发展到后期出现两大类主要症状,即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症,但以上消化道出血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